天天看點

古代“聯考”史上的三大鼻祖,武則天推出一項制度沿用至今

作者:蜀山史道

前言

古代科舉,一千三百年風風雨雨,難道就三五大賢揮斥方遒?科舉制度在中國曆史上存在了一千三百多年,期間誕生了無數功勳卓著的文臣武将。然而,我們在翻閱曆史長河時,視線總會被幾位最耀眼的明星人物吸引。難道說,這場延續千年的科舉大戲,曆經風風雨雨,就隻出了區區三五大賢在舞台上揮斥方遒?

古代“聯考”史上的三大鼻祖,武則天推出一項制度沿用至今

古代聯考的理論鼻祖——孔子

孔子,這個“百世師表”的名字,似乎無人不曉。他一句“學而優則仕”的名言,為古代科舉之路指明了方向。在孔子之前,官員的産生全靠世卿世祿這套封建制度,要麼繼承家業,要麼依附權貴。孔子卻提出通過學習來獲得仕途,這無疑為後世的選士制度埋下了伏筆。

其實,孔子這個人物本身就蘊含着極高的象征意義。他出生于卑微的士族,卻憑借個人修為成為“至聖先師”,可謂是從草根爬到頂峰的成功典範。“學而優則仕”這句話,也展現了他個人堅持不懈的奮鬥精神。童年時就熱衷學習,曾被評價“博學而無所成名”,甚至自制車乘、草鞋,隻為求學不辍。

古代“聯考”史上的三大鼻祖,武則天推出一項制度沿用至今

這種自強不息的精神,後來激勵了無數科舉考生,在艱苦困境中奮發圖強。“當世之人莫能及也,如愚而好學”可見孔子贊揚過那些雖然平凡卻刻苦學習的人。孔子本人并未見證科舉的誕生,但他的思想在秦漢的察舉制中已經開始萌芽。察舉強調德行和學問的綜合檢驗,為選拔人才提供了一定的規範。

直到隋朝科舉制正式确立,“學而優則仕”的理念才真正轉化為現實。一時間,俊傑如雲,都想通過科舉這座金色橋梁,改變自己的命運。

古代“聯考”史上的三大鼻祖,武則天推出一項制度沿用至今

科舉鼻祖隋文帝創新求變

公元605年,隋文帝下诏設立科舉制度,采取考試的方式選拔官吏。這一舉措打開了寒門中人翻身仕途的大門,也讓隋文帝成為科舉制度的創始者。對隋文帝來說,建立科舉制是出于現實需要。隋朝取代南北朝的分裂局面後,面臨着統一思想、鞏固政權的緊迫任務。而科舉選士正好能從根本上改造官場生态,為新朝儲備忠心幹部。

隋文帝本人也是一個開明且求變的君主。他大力整頓科舉制度,增加了進士、明經、明法等學科,拓寬了選賢的管道。更值得稱道的是,隋文帝開放了選拔的對象,不再局限于世家大族,讓普通老百姓也有了當官的機會,可謂是驚世駭俗。

古代“聯考”史上的三大鼻祖,武則天推出一項制度沿用至今

這樣的舉措無疑振奮了廣大寒門學子的信心。他們終于看到,不僅門第高貴的豪門公子可以仕途順遂,通過個人奮鬥獲得上升通道的大門,也為自己敞開了。很多普通人家的孩子開始埋頭苦讀,期盼能在科舉中脫穎而出。這樣一股學習熱潮,推動了基礎教育的繁榮,人才輩出,為隋唐盛世奠定了基礎。

其子隋炀帝楊廣在位時,也繼續強化了科舉的規範化、程式化,使其成為選拔官僚的主要途徑。雖然隋炀帝暴政已久,但科舉制度的完善确實出自其手。

古代“聯考”史上的三大鼻祖,武則天推出一項制度沿用至今

封卷制度創始人——武則天

說起中國曆史上第一個女皇帝武則天,我們腦海中先浮現的是她弄權奪位、驕奢淫逸的形象。其實,這位才女也為科舉制度的發展作出了獨特貢獻。武則天本是李唐王朝的才女,她渴望掌握權力,改變身份命運。登基後,需要提拔大批新官員來鞏固權力。于是她利用科舉制度,開始大舉重用寒門學子,以擷取支援。

然而好景不長,很快便出現了徇私舞弊的腐敗現象。一些豪門權貴通過行賄考官,取得不實成績。其實這也從側面反映,武則天的地位其實并不太牢固。她急需依靠新勢力來對抗王室舊勢力,結果引發了科場的混亂争奪。太多舊貴不滿她的用人政策,開始玩弄權術。

古代“聯考”史上的三大鼻祖,武則天推出一項制度沿用至今

為杜絕作弊行為,武則天采取了“糊名考試”的創舉。所有考卷上考生姓名一律糊掉,防止考官識别而放水。這一科舉改革後來被宋太宗定為大政方針,一直沿用至近代。其實,武則天在位時頒布了不少改革措施,比如均田制、兩稅法等,但大多難以推行。糊名考試倒是個例外,這項舉措既切中要害,又易操作,因而成為了留名青史的政績。

武則天還開創了武舉制度,招考習武人士。這樣的舉措大大提高了武将的地位,也培養出不少将才。比如平定安史之亂的郭子儀,就是唯一一位兩任宰相的武狀元。

古代“聯考”史上的三大鼻祖,武則天推出一項制度沿用至今

唐代科舉鼎盛 增設多種加分

在盛唐時期,科舉考試已然風行天下。唐玄宗開元年間,科舉中進士的比例高達一萬分之一,難度可想而知。很多考生為取得佳績,開始尋找加分途徑。當時體育特長、書法造詣這類才藝也成為重要加分項。字寫得好的考生,更容易被錄取。

于是紙上談兵的文人學士們,也開始刻苦練字。有人甚至雇請當紅書法家,在試卷上親筆題字顯擺。這可是能一本萬利的投資。其實,這背後還反映了一些深層次的社會變遷。随着科舉制的完善,大量的平民百姓湧入應試行列。他們并沒有太多經濟文化資本,需要依靠其他才藝來突顯自己。

于是士族子弟們也不得不接受這樣的現實,專攻他項來增加競争力。書法、繪畫、音樂、詩詞,這些看似優雅的人文修養,都成了實實在在的加分技能。就這樣,在科舉的帶動下,中國傳統文化取得了空前發展。這場運動不僅催生了衆多文武奇才,也推動了學術、藝術、文學的繁榮。真可謂一箭雙雕。

古代“聯考”史上的三大鼻祖,武則天推出一項制度沿用至今

八股文科舉制度

到了明清時代,八股文成為科舉的唯一試題形式,這無疑是整個制度沒落的前奏。八股文強調依經傳體,不許發表個人見解,已經和古代“學然後仕”的初衷背道而馳。其實,八股文之是以流行,也源于當時封建專制統治的需要。明清君主對新思想和異見極其敏感,生怕冒出一個秦桧來奪其權力。

于是通過八股文的束縛,嚴防死守思想體系,剝奪知識分子的話語權。再加上題目單一、套路生硬,這門應試技巧逐漸偏離現實需求,成為一種空泛的符号操作。它束縛了知識分子的思想,也排斥了創新人才。

古代“聯考”史上的三大鼻祖,武則天推出一項制度沿用至今

于是明清科場上,席卷的是那些隻會套模闆的“文盲”。他們焦頭爛額地死記硬背幾十道固定題目,機械地填空造句。心智卑囚,視野狹隘,卻成了把持大權的社會精英。八股文這扇天壇之門,最終成了中國衰落的絆腳石。1904年,科舉制度宣告結束,我們不得不面對它留下的廢墟和創傷。同時,也迎來了新思想和變革的春天。

科舉制度覆滅,我們懷念它曾帶來的榮光,也明白它最終的失敗。一千三百年滄海桑田,波瀾壯闊;三五大賢傳世,偉岸生輝。也許正是這場漫長的實驗和探索,讓中國人更深刻體會到變與不變的道理。科舉已逝,但我們仍在路上,新的征程在前方展開......

古代“聯考”史上的三大鼻祖,武則天推出一項制度沿用至今

結語

一千三百年,科舉興衰錄千秋。我們追憶先賢們筚路藍縷的創舉,也無法忽視它最終的失敗。然而,科舉的精神脈絡,卻仍在時代洪流中蔓延生長。“學而優則仕”的理念,依然激勵着無數仁人志士;公平競争的理想,也成為我們不懈追求的目标。

當下,中國迎來了國學複興的春天。我們重新審視傳統,汲取其精髓,以啟迪現代。科舉依舊閃爍其間,隻待我們去發掘。面對未來,我們還會繼續這場思想實驗。也許答案并不固定,但探索的腳步永不停歇。山川異域,風月同天;蒼生多面,道各一段。是以,讓我們追尋真理的腳步從未停止。也許路難行,也許困難重重,但先賢們已指引了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