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明朝第一忠臣于謙被冤殺,錦衣衛抄家看了落淚,太後氣得水米不進

作者:蜀山史道

前言

在大明朝的曆史長河中,于謙被冤斬的悲劇情節令人唏噓。當時錦衣衛抄家時,甚至連身居太後的皇後也因得知此事而心生愁苦,水米不進。這個看似普通卻飽含戲劇性的曆史片段,蘊含了令人動容的情感和深刻的曆史意義。

本文将深入剖析于謙的忠臣形象,揭示他的不幸遭遇以及對整個大明朝的影響。這個引人入勝的曆史之旅将引領我們穿越時光,一同感受于謙的堅貞忠誠與那個動蕩時代的不可測命運,以及這段曆史如何在水米流淌間激蕩出悲壯的旋律。

明朝第一忠臣于謙被冤殺,錦衣衛抄家看了落淚,太後氣得水米不進

一、誰不知忠義之士于謙?

“千錘萬鑿出深山,烈火炙心似等閑。”

這出自明朝忠義之士于謙的《石灰吟》,是他對自己艱難生涯的寫照。于謙作為明初名臣,卻英年早逝,他的死因何至此?

于謙出身寒門,但聰明好學,靠自己的努力在科舉中高中進士,進入明朝官場。他平時言談嚴謹,辦事公正,深得上下之歡心。于謙在朝堂上以敢于直谏見長,曾當面指責權勢滔天的王爺朱高煦的罪行。面對貪官污吏,于謙也從不唯唯諾諾。

于謙如此忠心報國,品行清廉,卻還是沒能逃脫政治鬥争的殺戮。時至今日,誰還不知忠義之士于謙,卻因明君蒙蔽而被殺害?這份冤屈,又有誰替他平反昭雪?

明朝第一忠臣于謙被冤殺,錦衣衛抄家看了落淚,太後氣得水米不進

于謙生平的最初寫照,便是他在科舉考試中脫穎而出的精彩篇章。當年會試的策論題目為“時務艱難”,考官本想利用此難倒群儒。哪知于謙不畏權貴,毅然提出朝政腐敗的硬傷,指出疏通吏治的迫切。他的策論犀利精辟,讓全部主考官刮目相看。這也為于謙終身清正廉潔的行事作風埋下伏筆。

于謙入仕後,很快便在朝堂上闖出一番作為。當時明初政局動蕩,奸佞當道,許多忠良遭排擠。于謙卻依仗自己的真才實學,逐漸在朝中獲得重用。他辦事認真負責,從不趨炎附勢。正如他在策論中指出的那樣,于謙第一時間着手疏通吏治,整饬朝政。在他的推動下,吏部選官漸趨公平,賦稅也為民落實。于謙得到的,是百姓們衷心的擁戴。

明朝第一忠臣于謙被冤殺,錦衣衛抄家看了落淚,太後氣得水米不進

二、指揮若定 北京保衛戰

天啟元年,後金軍隊南下犯京師。此時朝政混亂,明熹宗已駕崩,皇太子年幼。形勢危急之時,于謙挺身而出,臨危受命,以一介書生之身統帥明軍,出任保衛京師的總兵官。

面對洶洶大軍,于謙鎮定指揮,積極備戰。他采納屬下建議,利用各地運來的火炮、刀槍等武器壯大軍力。又調撥江浙、山東的援軍,采取戰備姿态。于是明軍在于謙的指揮下士氣高昂,擊退後金軍,成功守衛京城。

這場勝利讓于謙一戰成名,聲威大震。然而他絲毫不驕,稱贊戰功屬于君恩國運。但這場神勇的保衛戰,也因權謀陽奉陰違而埋下隐患。于謙終究難逃興複漢室之罪名。

明朝第一忠臣于謙被冤殺,錦衣衛抄家看了落淚,太後氣得水米不進

當于謙得知後金犯京的噩耗,他第一時間請纓出戰。明熹宗本有所顧忌,但于謙語重心長地勸說道:“皇上以天下蒼生為重,臣當以身許國。”明熹宗見他言辭懇切,遂令其統領禁軍,誓死戰守京城。

于謙深知敵強我弱,倘若孤軍奮戰,難免寡不敵衆。于是他采用歸順政策,廣招四方義勇,壯大軍力。又設法運來山東、浙江的援兵,緊急馳援京師。明軍人數猛增至十幾萬,一時間士氣高昂。于謙又利用運來的火炮增強防禦工事,訓練新兵熟練使用刀槍,以待來犯之敵。

于謙在戰場上也展現出卓越的指揮才能。他根據地形地貌安排重兵死守要地,又埋伏多路奇兵,包抄敵軍。這些政策都令後金軍隊措手不及。經過幾次血戰,後金軍傷亡慘重,不得不南歸。京城得以解圍,于謙的神勇之姿,更是為百姓津津樂道。

明朝第一忠臣于謙被冤殺,錦衣衛抄家看了落淚,太後氣得水米不進

三、構陷叛國錦衣淚

保衛戰大捷消息傳來之時,群臣紛紛同慶。唯有幾個身居高位的奸佞之徒心懷不軌,妒忌于謙的功名和人望。他們趁機在明熹宗面前造謠生事,誣告于謙在戰場上有意放任後金軍隊突圍,意圖謀反。

明熹宗本心善良,卻不能明辨是非,竟然相信奸臣的讒言。于是一紙诏書,命錦衣衛将于謙抓捕到京城問罪。于謙聞訊大驚,痛訴自己清白。然而到底難逃滅門之災,不久便被監禁在錦衣衛中。

錦衣衛奉旨搜查于謙家産,想找到他貪贓枉法的證據。哪知于謙生性儉樸,家無餘财。錦衣衛見狀,知曉于謙的清廉,不禁為他的冤屈而潸然淚下。

明朝第一忠臣于謙被冤殺,錦衣衛抄家看了落淚,太後氣得水米不進

于謙被捕後,朝中頓時議論紛紛,憤慨之聲不絕于耳。許多朝臣上疏為于謙辯冤,指出此舉枉法相枉。連北京保衛戰的屬官也表态為于謙翻案。然而奸佞之徒權勢太重,這些疏折最後石沉大海。

錦衣衛将于謙押解京城受審時,于謙仍是鎮定從容。面對左右警衛的戒備森嚴,他淡然處之。路過故鄉時,鄉親們知道大義凜然的于謙被抓,都哀号痛哭。于謙沉默不語,隻是望着家鄉山河,心中千頭萬緒。

明朝第一忠臣于謙被冤殺,錦衣衛抄家看了落淚,太後氣得水米不進

四、英明君子豈忍殺

消息傳到太後那裡,皇太後本為慈眉善目之人。她一向賞識于謙的才能,得知此事後悲痛欲絕,對明熹宗的決定非常詫異。太後數次上疏,痛陳于謙忠心報國之事迹,極力為他翻案。她甚至在怒氣沖沖的情況下,對明熹宗說:“英明君子豈忍殺忠良!”可惜明熹宗已中奸佞蠱惑,不為所動。

皇太後的衆多上疏最終也如石沉大海。明熹宗信任的奸佞宦官左光鬥趁機進讒言,使他對于謙的态度愈加堅決。左光鬥歪曲事實,稱于謙在戰場上的決策存有疑點。他煽動明熹宗的猜忌之心,使其下定決心處死于謙。

太後見此情形,悲恸異常。她整日彈冠相慶,對于謙的冤情沒日沒夜地痛哭。太醫前來診治,也無法令她擺脫悲痛。這位慈母也在政治鬥争中失去了挽救忠臣的能力,令她悲痛欲絕。

明朝第一忠臣于謙被冤殺,錦衣衛抄家看了落淚,太後氣得水米不進

五、身後名揚平反昭雪

于謙枉死之後,朝野為之動容。民間盛傳于謙臨刑前的遺言,更加讓他的忠義之名揚遍大江南北。錦衣衛無不為當日錯誤的決定而悔恨不已。

數十年後,明熹宗駕崩,其子明憲宗親政。明憲宗為人開明,重新清理此案,為于謙昭雪平反。于謙也是以成為了千古忠義之典範。

如今人們提起于謙,無不對他的悲劇命運惋惜不已。忠臣無辜喪命,奸佞終成惡名遠揚。于謙之死,警示後人要提防奸邪之徒,支援忠義之士。

明朝第一忠臣于謙被冤殺,錦衣衛抄家看了落淚,太後氣得水米不進

于謙枉死的消息在朝野造成了軒然大波。衆臣聞訊,無不痛心疾首。其中尤以曾受于謙知遇的年輕學士們最為悲憤。他們上疏請求平反于謙,力證其清白和忠心。然而權臣勢太大,這些疏折也難逃無人問津的命運。

民間對于謙的死也哀痛異常。人們把他的遺言編入歌謠,到處傳唱。甚至有母親利用這段遺言教誨兒女,希望他們長大後不忘報國之志。于謙成為了百姓心中忠肝義膽的化身,是大亂之世的一道正氣。

數十年後,明憲宗登基,肅清吏治。他重新審理于謙一案,徹底平反昭雪。明憲宗甚至下诏褒獎于謙的忠義精神,謂他“可為千古忠臣表率”。如此種種,終令于謙那顆熱血忠心,沉冤得雪,榮光歸來。

明朝第一忠臣于謙被冤殺,錦衣衛抄家看了落淚,太後氣得水米不進

六、借古鑒今 忠義為重

于謙之死,深深刻畫了一個時代的縮影。在亂世之中,忠義與正直常被奸佞者利用,成為政治鬥争的犧牲品。如今回顧于謙的身世,何嘗不是一面反映朝政昏庸的鏡子?

可歎忠心之臣,難逃構陷;君子之仁,終被奸人所害。于謙之死,已成千古憾事。而今天下太平,君上賢明。但權力陰暗面依舊存在,正如明朝末路的寫照。

筆者體察于謙的悲歌,也為今日社會危局憂心忡忡。冀望君子仁人能不遭奸佞侵害,忠良之士永世長存。唯此,方可免于重蹈覆轍,使天下社稷長治久安。

明朝第一忠臣于謙被冤殺,錦衣衛抄家看了落淚,太後氣得水米不進

于謙身後得以平反昭雪,正是基于明憲宗那弘遠大量的胸懷。這位香山禦史曾目睹于謙枉死後的種種不平,對權奸構陷忠良之事極為憤慨。

明憲宗一登基,第一時間下令重審于謙案。經過反複查案論證,他親自判斷于謙是冤枉之人,沒有謀反叛逆的行為。明憲宗遂下诏書為于謙昭雪,宣示他的清白忠心,并譴責當年參與陷害的奸佞之徒。

明朝第一忠臣于謙被冤殺,錦衣衛抄家看了落淚,太後氣得水米不進

結語

我們今人看到于謙身後得昭雪,心中自然會生出喟然之感。一個忠心之臣,因奸謀誤國而喪生,幾十年後方得平反。這不僅是于謙本人的悲劇,也反映了那個時代的命運起伏。

今日太平時世,但政治的陰暗面從未消失。君子之愛民如子,常被小人利用;忠良之臣,也難保不被構陷。我們曆史學人,正要以史為鑒,引以深思。唯有永葆正氣,天下方得太平。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