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在閱讀此文前,誠邀您點選一下“關注”,既友善您進行讨論與分享,又給您帶來不一樣的參與感,感謝您的支援。
文/晨晨不愛吃豆腐c
編輯/晨晨不愛吃豆腐c
前言
昔日的“世界第一漁港”紐芬蘭漁場,曾經養活了整個歐洲,它擁有着500年的輝煌曆史,但如今卻淪落到無魚可捕的地步,就算是禁漁20多年情況還是沒有好轉,它究竟經曆了什麼?
在人類的發展過程中,我們不斷地重新整理着各類資料,但在這資料背後卻存在着巨大的威脅,甚至是造成了不可逆的破壞,現代漁業高速發展,高效率的機械作業已經代替了人工捕撈。
大型漁場海産資源非常豐富,不僅能夠滿足當地日常所需,還能出口到世界各國賺取外彙,進而滿足其他地區對海産品的需求,但曾經的“世界第一漁港”已經名存實亡。
紐芬蘭漁場
500多年前,一位來自意大利的航海家約翰·卡博特在遊曆大西洋時,經過了一座小島,在小島的附近她驚奇地發現漁船幾乎被魚群給包圍了,密集程度之高,足以讓一個有密集恐懼症的人當場暈倒。
這樣的場景就連見慣了大場面的約翰·卡博特都覺得不可置信,他還将自己看到的景象寫進了日志中,他感歎地說:“将石頭放進籃子裡扔進大海,籃子裡馬上就會被鳕魚填滿”。
和他一同在船上的船員表示,他們可以說是才在魚群背上走上了岸邊,由此可見,這裡魚的數量之多。但這也隻是500年前的景象了,現在取而代之的隻是一片死水,給人類留下了觸目驚心的痕迹,這也正是人類的貪婪得到了自然界的懲罰!
貪得無厭這個詞可以很好地形容絕大多數人類,當看到某種資源時,腦子裡浮現的第一個念頭就是怎麼占為己有,之後将其轉變成錢裝進自己的口袋,為此很多人甚至不惜破壞生态環境,而咱們今天要講的紐芬蘭漁場就是一個非常典型的例子。
歐洲霸主
如今的北美地區發展的相當不錯,尤其是美國已經成為了霸主,不過在這之前,歐洲才是世界最強的存在,憑借着自己的實力,四處掠奪,讓多個國家淪為“階下囚”。
歐洲是世界上發展最早的地區,這主要得益于對新航路的開辟,在大航海時代,他們的擴張無疑是成功的,開創了工業文明,而最早開始工業革命的是英國,他可是老牌的資本主義國家,經濟相當發達。
正因為有了這樣強有力的支撐,才能夠讓一些歐洲國家肆無忌憚侵略他國。北美地區的原材料極為豐富,是以歐洲國家就将目光鎖定在了北美地區,紐芬蘭漁場是北美地區的資源聚集地,自然沒能逃過他們的魔爪。
漁場被約翰·卡博特發現後,可以說是震驚了歐洲人,于是他們就迫不及待的來到這個地區宣布主權,當時的歐洲,航海技術領先世界,這給他們帶來了不錯的經濟效益。
大肆捕撈
大批歐洲國家來到了這裡,其中包括西班牙、葡萄牙、法國、英國等,他們的到來讓原本荒無人煙的小島瞬間變得熱鬧起來,在這場“海洋資源”的掠奪戰中,英國和愛爾蘭成為了最大的受益者。
很多人靠着販賣鳕魚幹發家緻富,甚至有的人還不惜駐紮在此,每天起早貪黑地在淺海灘不停地打撈,撈上來的魚曬成魚幹,之後再賣給當地收魚的歐洲商人。
之後歐洲人開始在紐芬蘭漁場岸邊大規模地建立捕魚工廠,光靠着出售鳕魚,養活了上萬名漁民的同時,還讓人家養出了一批又一批出色的海軍。
在進入了20世紀之後,随着蒸汽機革命帶來的紅利,海洋機械快速崛起,人們開始進行深海捕魚作業,船舶制造不斷地發展,進而讓人們的捕魚範圍不斷的擴大。
到了上世紀五十年代,大型的機械捕魚船不斷地開向大海,受機械作業的影響最嚴重的就是紐芬蘭漁場,二戰過後,由于發達國家瘋狂地發展經濟,歐洲的冷凍存儲技術不斷地更新,給紐芬蘭漁場帶來了災難。
據一位紐芬蘭的老漁民回憶,1954年,海上來了一艘巨大的輪船,帶着一個超大的機動拖網和速凍冷櫃,改變了鳕魚的儲存方式,也徹底改變了漁場的命運。
鳕魚被捕撈上船,不需要做任何處理,直接扔進速凍冷櫃進行速凍,之後再運出去售賣,這可比曬鳕魚幹省時省力多了,也比鳕魚幹來錢快,在金錢誘惑下,漁場附近的巨輪越來越多。
這對于紐芬蘭來說是一個重大的命運轉折,之前大家用的都是傳統的捕撈方式,這樣不僅捕撈量小、捕撈的速度也慢,而且漁民們也會專門避開鳕魚的産卵季節,是以就算經過了幾百年的打撈,這裡依舊可以源源不斷地産出鳕魚。
但資本家就不同了,碩大的巨輪加上新技術的加持,一個小時的捕撈量可以抵得上傳統方式幾個月的量,這樣的速度,根本不給鳕魚喘息繁殖的時間。
是以這種大肆的捕撈,僅僅十年,就将紐芬蘭淺海給“掏空”了,這些人就開始打深海區的主意,紐芬蘭漁場如今的下場,可以說是他們一手造成的。
第一點就是工業化現代技術的進步,更新了捕撈技術,再來就是冷凍技術的更新,集裝箱的發明也是捕魚業走向發達的一大推手,雖然在表面上看是人類的技術在進步。
但毫無底線地捕撈,讓這些新裝置成為了海洋的殺手,眼看資源越來越少,他們也不願意停下腳步,而是将機動拖網伸向海底,所到之處,幾乎沒有漏網之魚,就連海底的植物也被破壞殆盡。
禁捕20年換來卻是“斷子絕孫”
在紐芬蘭加入加拿大後緩解了這一趨勢,1977年,加拿大以保護紐芬蘭資源為由,宣布了200海裡領海權法案,雖然少了歐洲國家的和美國的捕撈,但是本國漁民得到了政府的支援大肆捕撈。
他們開始用聲呐技術捕魚,讓本就所剩不多的鳕魚無路可逃,時間到了20世紀90年代,紐芬蘭漁場已經到了無魚可捕的窘境,事情發展到這一步,政府才不得已下達了20年的禁漁令。
但為時已晚,因為長時間的大肆捕撈,已經嚴重破壞了生态平衡,就算是借助外力幫助魚群繁殖,這裡依舊沒能恢複到往日的模樣,直到現在該流域裡的魚群還是寥寥無幾。
看到曾經“世界第一漁港”如今的下場,我們不得不引以為戒,豐富的魚類是大自然的饋贈,我們一定要好好地珍惜,不要過度捕撈,更不要去破壞生态環境。
現代漁業雖然有了新科技技術加持,提高了捕魚的效率,但這種方式有的會對環境造成很大的影響,是以在我們使用這些工具時,一定要知道如何去保護環境以及野生物種,想做到這一點是需要我們共同努力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