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報告出品方/分析師:東方證券 蒯劍 李庭旭 韓潇銳)
1 全球領先光器件供應商,三大業務協同發展
1.1 光通信領域行業領先,具備垂直整合能力
光通信領域行業領先,三大業務場景明晰。
公司形成了智能制造業務、聯接業務、感覺業務三大業務格局,智能制造業務方面擁有國内領先的雷射裝備研發、制造技術和工業雷射領域全産業鍊優勢,全面布局雷射智能裝備、自動化産線和智慧工廠建設,是中國最大的雷射裝備制造商之一。
在聯接業務中的光通信領域,公司具備從晶片到器件、子產品、子系統全系列産品的垂直整合能力,産品包括有源光器件、智能終端、光學零部件等,公司圍繞 5G、F5G、資料中心、智能汽車、5G to B 五大應用場景,為客戶提供智能“光聯接+無線聯接”解決方案,産品市場占有率處于行業領先地位。
感覺業務方面,公司擁有全球領先的 PTC、NTC 系列傳感器研發制造技術,并自主掌握傳感器用敏感陶瓷晶片制造和封裝工藝的核心技術,緻力于物聯網用新型傳感器的産業化。
連結核心技術,擴大下遊産品方案優勢。
自成立以來,公司集“研發、生産、銷售、服務”為一體,堅持“雷射技術及其應用”為主業、投資發展傳感器産業的商業格局,以“智能制造裝備業務、聯接業務和感覺業務”三大子產品向國内外新能源和智能制造市場進軍。
1)智能制造裝備業務:以雷射加工技術為支撐,為工業制造領域、3C 電子、汽車電子及新能源、PCB 微電子、半導體面闆、日用消費品等行業提供全球領先的“雷射+智能制造”綜合性解決方案。
2)聯接業務:立足公司全球領先光子產品供應商地位,為全球頂級通信裝置和資料應用商提供端到端産品線和整體解決方案。
3)感覺業務:依托自主化敏感電子技術,覆寫家電、汽車、OA、醫療、消費類電子等領域多元度感覺和控制方案,并拓展雷射防僞包裝業務,努力成為全球領先的“感覺層”解決方案提供商。
公司技術根基深厚,橫向縱向擴充業務。
自 1999 年成立以來,公司重視科技研發,大力發展光通信産業,從校辦企業向創新型企業、國家高新技術企業轉變,深耕雷射器、雷射加工裝置及成套裝置、雷射全息綜合方位辨別及包裝材料、敏感電子元器件、光通信器件與子產品等技術産品的研究、開發、生産與銷售,業務範圍逐漸由國内市場轉向全球市場,在美國、澳洲、以色列等國家均設有研發中心,并将産品出口至世界 20 個國家與地區。
完成校企改革,股權結構清晰。
2021 年,華工科技實際控股人變更為武漢市國資委,圓滿完成校企改革,解決了長期制約公司發展的痛點和難點問題。大股東國恒基金運用基金管理模式,創新管理機制,設立具有最高決策權的執行委員會。執行委員會 5 名成員中,華工團隊提名 2 名,表決機制設計上充分尊重華工團隊意見,給予華工團隊就重要事項的話語權和共同決策權。截至 2023Q3,包含國恒基金在内的公司前五大股東持有公司股份共計 29%,市場化程序邁入新台階。
業績考核與獎勵标準增強管理層動力。
2020 年 11 月,國恒基金邀請華工科技董事長馬新強作為普通合夥人以及其他39名公司管理團隊成員出資參與其管理運作,并設立潤君達。
2021年5月,公司與國恒基金簽署《合夥協定補充協定》,2021-2023 年華工科技經營性淨利潤實作年化 15% 複合增長率,即 2023 年經營性淨利潤較 2020 年增長 52.09%且每年較上年目标值增長率不低于 5%時,則潤君達需履行以原值受讓合計 9.8 億元基金份額的義務。
2022 年,結合核心骨幹團隊出資 1.5 億元并設定基金份額轉讓條件的背景,公司出台了核心骨幹團隊專項獎勵辦法,在尊重公司曆年經理年薪考核架構的基礎上,貫徹增量利潤的倒金字塔獎勵原則,對超過經營性淨利潤目标值的部分啟動超額獎勵機制。
1.2 營收持續增長,三大業務協同發展
公司營收穩步增長,盈利能力持續提高。
近年來,公司業績均保持穩健增長,伴随 5G 和千兆光網等新型資訊基礎設施建設覆寫和應用普及全面加速和國家對新能源行業的大力支援,2021 年較上年增長 66%,公司實作營業收入 102 億元。
2022 年受供應鍊及補貼政策影響,營業收入增速有所下降,但仍保持增長,營收達 120 億元,歸母淨利潤 9 億元。未來公司有望在數字經濟的高景氣度下迎來持續增長。
産品布局穩定,營收集中于光電器件系列産品、雷射加工裝備以及敏感元器件三大主要産品。公司三大業務占比情況相對穩定,光電器件營收約占總營收一半,屬于支柱業務。雷射加工裝備、敏感元器件業務穩步發展,豐富公司産品線,拓展業務範圍。
銷售毛利率有所波動,淨利率持續穩定。
2019-2022 年公司毛利率略有下降,淨利率保持穩定。營收占比最高的光電器件業務毛利率較低,且 2021-2022 年主要因原材料價格上升導緻毛利率進一步下降,拖累整體毛利率水準。敏感元器件業務毛利率穩定在 22%左右,雷射加工裝置毛利率較高,曆年均在 30%以上。未來随着公司産品不斷向高端邁進,産品結構進一步優化,毛利率有望迎來持續增長。
研發力度持續加大,創新驅動産品更新。
公司從基礎研發、關鍵共性技術研發方面實作技術突破,堅持創新戰略,近年來研發費用保持較高增長。2022 年公司研發投入達 5.7 億元,同比增長39%,2019-2022 年 CAGR 達 25%。公司研發項目對标國際先進水準,雷射清洗裝備、壓力容器焊接裝置、壓力傳感器等進入量産階段,雷射切割裝備、高端光通訊器件持續優化更新。
管理水準逐漸提升,期間費用率下降。
校企分離解決了管理效率的問題,管理費用率降幅明顯,2016 年管理費用率為 11%,2022 年已低于 4%,呈逐年下降趨勢。資金中心采取集團司庫管理模式,公司融資成本降低,2018 年起公司财務費用率均為負數,資金周轉效率顯著提升。
2018 年由于産品線的拓展,公司銷售費用增加,銷售費用率為 10%。随後伴随着産品成熟,銷售難度降低,銷售費用率逐年遞減,2022 年已下降至 5%。
2 智能制造業務:充分受益下遊應用場景擴充
2.1 雷射裝置位于産業鍊中遊,上遊雷射器發展迅速
雷射技術應用場景廣泛,雷射裝置位于産業鍊中遊。
雷射裝置産業鍊上遊包括雷射器、數控系統、機械系統、電源管理、輔助配件等,中遊為雷射裝置的內建,按工作媒體可以分為雷射切割裝置、雷射刻蝕裝置、雷射打标裝置、雷射焊接裝置等,下遊應用于消費電子、新型顯示、新能源、半導體、航空航天、醫療、通信等多個行業。
雷射技術迅速普及應用,雷射裝置市場規模較快增長。
2021年中國雷射裝置市場規模超 800 億,同比增長 17%,據億渡資料預計,2026 年中國雷射裝置市場規模将突破 1800 億元。随着制造業轉型更新需要,雷射裝置需求持續旺盛,2021-2026 年雷射裝置市場 CAGR 約為 18%。
中國雷射裝置競争格局極為分散,集中度低。
以國内雷射裝置銷售額為基準,2021 年大族雷射市占率約為 14%,華工科技市占率約 3%,其它企業市場占有率均較低,未超過 3%。
中國雷射裝置以工業加工切割、焊接、打标等為主,這些裝置的通用性較強,門檻較低,本土中小企業衆多,進而導緻行業競争較為激烈。
從營收體量來看,22 年大族雷射營收行業最高超過 100 億元;從毛利率來看,22 年大族雷射、華工科技等雷射裝置公司毛利率在 30-35%區間,帝爾雷射因專注光伏雷射裝置毛利率在 40%以上。
雷射器市場處于穩步增長的趨勢,市場容量逐漸擴大。
得益于雷射器産品性能的突出優勢以及廣泛的應用領域,根據 Laser Focus World 資料,2021 年中國雷射器市場規模近 900 億元,同比增長 18%。随着 5G 商業化應用程度不斷加深,半導體及光學、顯示和消費電子等行業都處于持續增長狀态,帶動雷射器快速發展,預計 2023 年中國雷射器市場規模達到 1210 億元。
光纖雷射器已成為最大的雷射器品類,市場佔有率占比超過一半。根據增益媒體的不同,雷射器可分為光纖雷射器、半導體雷射器、固體雷射器和氣體雷射器。其中,光纖雷射器因高效率、多用途、低維護成本的特點受到下遊客戶的青睐,2021 年市場佔有率占比達 51%。
國内企業市場佔有率提升,競争力增強。
2021年,美國 IPG仍占有國内光纖雷射器市場最大份額,占比達 28%。國内企業銳科雷射、創鑫雷射和傑普特等企業緊随其後,所占份額均有提升,合計占比超過一半。國内企業在光纖雷射器方面取得突破,競争力有望持續增強。
2.2 下遊應用場景擴充,助力公司實作高增速
2.2.1 消費電子領域:VR/AR 有望恢複高增速
消費電子領域為中低功率雷射裝置重要應用領域,AR/VR 裝置、智能手機銷量将回暖。
2022 年消費電子市場需求受到疫情以及宏觀環境影響,相對疲軟,根據 IDC 資料,2022 年 AR/VR 頭顯裝置合計出貨量 883 萬台,同比下降 21%。但是以 5G、雲、人工智能、AR/VR、可穿戴等為核心的創新周期仍将繼續,消費電子龍頭公司平台化優勢持續凸顯。
在 2022 年短暫下挫後,2023-2027 年 AR/VR 出貨量将延續此前上升勢頭,IDC 預計 2027 年合計出貨超 3000 萬台。
智能手機方面,2022 年全球手機出貨量 12 億台,同比下降 11%。IDC 預計 2023-2027 年手機出貨量整體呈恢複态勢,期間 CAGR 約 3%,2027 年全球手機出貨量 13.7 億台。
3C 電子産品高內建化、精密化推動雷射裝置更新。
現階段在 3C 行業内廣泛使用的雷射加工工藝主要為雷射打标、雷射焊接、雷射破陽、金屬深雕、雷射鑽孔等。随着3C電子行業的快速發展,3C 電子産品朝着高內建化、高精密化方向更新,其産品内構件越來越小巧,傳統的印刷、沖壓、CNC 等工藝已經不能滿足日益提高的加工需求。公司适應産品更新趨勢,推出全功率系列雷射智能裝備,産品進入華為、OPPO、VIVO、小米等消費電子終端品牌商供應鍊體系。
2.2.2 新能源領域:動力電池廠商擴産,雷射裝備營收高增
動力電池廠商擴産加速,拉動锂電裝置 3-5 年高需求。動力電池為新能源車發展核心,在政策驅動下,動力電池廠商擴産加速,锂電池出貨量持續高增長。
2022年中國锂電池出貨量 661GWh,實作翻倍增長,且随着擴産逐漸落地,高工産研預計 2025 年出貨量将達 1747GWh。
動力電池能量密度及安全性能逐漸上升,對雷射加工裝置提出更高要求。雷射器的更新疊代較快,企業為保障領先于競争對手而主動進行裝置替換。同時,磨損及老化等因素導緻雷射裝置加工效率下滑,倒逼企業進行裝置更替。随着動力電池廠商擴産,高工産研預計2022年锂電雷射裝置市場規模為 120 億元,2025 年将達到 220 億元。
公司在新能源汽車領域布局成效明顯,2022年應用于新能源汽車行業的雷射加工裝備收入同比增長 71%。
公司電池模組及電池盒焊接自動化産線、汽車儀表闆安全氣囊雷射弱化智能裝備等系列産品銷量居國内前列。
在锂電和光伏方向,成功推出了锂電大卷清洗裝置,其中基于雷射技術的寬幅正極锂電池清洗裝置為行業首台。
對基材(鋁箔)非常脆弱的正極材料,華工雷射采用獨特的雷射技術,以無創傷的方式實作純雷射精準清洗,在大卷清洗領域内實作了行業首創。
2.2.3 半導體領域:檢測裝置獲大客戶認可
半導體檢測裝置價值量高,不可或缺。半導體檢測裝置包括晶圓制造環節的光學品質檢測和封測環節的電學測試。
晶圓品質檢測(WAT)指在晶圓制造階段對特定測試結構進行測量,可以反映晶圓制造階段的工藝波動以及偵測産線的異常,也對晶圓的微觀結構進行檢測,如幾何尺寸、表面形貌、成分結構等,是晶圓正常出貨的卡控标準。前道量檢測裝置約占半導體裝置價值量的 13%,占據重要地位。
大陸半導體裝置市場規模增長明顯,檢測裝置市場受益。
半導體裝置市場增速波動較大,但整體仍呈高增長态勢。2022 年中國半導體裝置銷售額近 283 億美元,據前瞻産業研究院預計,2027 年中國半導體裝置銷售額将達到 685 億美元,2022-2027 年 CAGR 為 15%,檢測裝置市場亦将随之受益。
公司半導體檢測裝置獲國内外客戶廣泛認可。
公司與長飛先進等多家半導體龍頭企業達成戰略合作,研發半導體雷射隐形切割劃片裝置和 SiC 襯底外觀缺陷檢測裝置,解決卡脖子的技術難題,實作國産替代;國際業務方面,IC 載闆 XOUT 缺陷辨別裝置、PCBA 标記和分闆裝置、IC 晶片分選裝置等高端裝置出口海外東南亞、南韓、日本、印度、歐洲、美洲等區域,2022 年實作國際訂單同比增長 55%。
2023年公司研發出大陸首台核心部件 100% 國産化的高端晶圓雷射切割裝置,在半導體雷射裝置領域攻克多項中國第一,目前正在小批量驗證中;公司亦開發了中功率智能焊接裝置、雙極闆焊接自動産線、半導體晶圓切割裝置等一系列新産品,突破一批行業龍頭客戶,解決卡脖子的技術難題。
3 聯接業務:光子產品深度布局,國産替代助推發展
3.1 光子產品市場規模穩步增長,光晶片深度受益
光子產品現階段主要應用于光通訊領域,根據 LightCounting 資料測算,2022 年全球光子產品市場規模同比增長 14%,預計 2022-2027 年全球光子產品市場 CAGR 為 10%,在 2027 年超過 200 億美元。
整體來看在光通訊市場蓬勃發展的背景下,光子產品市場規模将穩步增長。按應用領域拆分後的資料,光子產品市場主要驅動因素為占比最高的兩塊,即以太網和 WDM。
在資料中心内部業務中主要用以太網來承載通用計算業務,而 CWDM 與 DWDM 都是目前解決日益增長的資訊傳輸帶寬容量的有效手段。
LightCounting 預測光互聯将憑借有源光纜的發展在未來五年保持約 10%的 複合增速,亦為整體光子產品市場貢獻一定增量。
光晶片是光子產品的核心部件,根據 LightCounting 資料測算,光晶片占光子產品市場比重從 2018 年約 15%的水準到 2025 以後超過 25%的水準,呈上升趨勢。
光電子器件是光子產品的重要組成部分,光晶片的成本占比分布在低端器件、中端器件、高端器件上的資料大約分别為 20%、50%、70%。随着通訊、AI 等産業對高性能光子產品的需求快速增長,光晶片将呈現量價齊升的增長趨勢。
中國光晶片市場規模增速領先,占全球市場佔有率持續提升。
全球光晶片市場由美中日三國占據主導地位,部分中國光晶片企業具備行業領先水準。根據 ICC 預測,2019-2024 年,中國光晶片廠商銷售規模占全球光晶片市場的比例将不斷提升。
得益于光晶片國産化進度的持續推進,以及國内未來幾年 5G 裝置更新和相關應用落地,大量資料中心裝置更新和新資料中心也會持續助力光晶片市場規模的增長,中國将成為全球增速最快的地區之一。
3.2 電信+數通雙輪驅動,光通信市場穩步增長
根據 Light Counting 資料測算,全球電信側光子產品市場規模保持高增長,預計到 2027 年将突破 100 億美元。
受益于光通信技術的更新,光子產品作為核心部件市場規模保持增長。大陸是光纖接入全面覆寫的大國,為國内光晶片産業發展帶來良好機遇。其中 FTTx 光纖接入是全球光子產品用量較多的場景,而大陸是 FTTx 市場的主要推動者。
2021 年 11 月,工信部釋出《“十四五”資訊通信行業發展規劃》要求全面部署新一代通信網絡基礎設施,全面推進 5G 移動通信網絡、千兆光纖網絡、骨幹網、IPv6、移動物聯網、衛星通信網絡等的建設或更新,指明資訊基礎設施建設的目标,在規劃目标落地的過程中,光晶片需求量也将不斷增長。
光子產品在數通市場主要用于資料中心的交換機、伺服器等領域,全球資料中心市場規模持續提升, CAGR 為 11%。
根據 Research and Markets 資料,全球 IDC 市場規模将從 2020 年的 1700 億美元增長至 2027 年的 3600 億美元,CAGR 約為 11%。
據 IDC 資料顯示,2022 年全球伺服器出貨 量突破 1516 萬台,同比增長 12%,市場規模達 1216 億美元,預計 2023 年全球伺服器出貨量達 1605 萬台。
随着資料流量的不斷增多,資料中心交換機互聯速率逐漸由 100G 向 400G 更新,并将逐漸出現 800G 需求。
根據 LightCounting 的統計,預計至 2026 年,800G 光子產品市場規模将快速增長并達到 18 億美元,帶動 25G 及以上速率光晶片需求。
光子產品是實作資料中心内部光網絡互聯的關鍵硬體裝置,随着端口數和密度的提升,光子產品的成本會占到資料中心光網絡成本的接近一半。
3.3 公司全産業鍊布局,國産化程序推進
公司圍繞下一代資訊通信網絡,從晶片、材料、技術、工藝和應用布局新領域。
2022年子公司華工正源在數通中心業務領域,實作高端光晶片自主可控,助力數字時代全球算力需求,收入同比增長 470%;100G/200G/400G 全系列光子產品批量傳遞,進入海内外多家頭部網際網路廠商;應用于超大規模雲資料中心 800G 矽光子產品已于 2022 年第三季度正式推向市場,引起業内廣泛關注。
在 5G 業務領域,無線光子產品系列産品發貨量保持行業領先地位,客戶側 10G-400G 傳輸類光子產品全覆寫,線路側 CFP2/QSFP-DD 産品疊代取得重大進展,光子產品産品收入同比增長 21%;“覺影”(Joinsite) 5G 無線小站産品發貨量行業領先,并成功推出 RHUB 新産品,産品向更高端邁進。
接入網業務領域,下一代 25G PON 光子產品産品已與客戶開展聯調,50G PON 啟動産品布 局。應用于新能源汽車等領域的聯接産品技術路線逐漸明晰,将形成新的業績增長點。2022 年公司全球光器件供應商排名躍升至第八位,市場影響力進一步提升,淨利潤大幅增長。
高端光晶片實作量産,國産化程序推進。
參股子公司雲嶺光電生産的 5G 用 25G 雷射器晶片 2021 年 6 月通過國際巨頭驗證,并于 2022 年 3 月實作量産。雲嶺光電實作了産業鍊全國産化,從雷射器晶片設計、外延設計及材料生長、晶圓制造到晶片測試和驗證的全流程擁有自主知識産權,在高端雷射器晶片領域實作突破。
公司主營 2.5G/10G/25G 全系列雷射器和探測器晶片及封裝類産品,具備晶片 7500 萬顆/年的生産能力。2021 年雲嶺光電 10G 系列光晶片占華工科技自供率近 80%。
4 感覺業務:智能家居領域領先,擴充新能源車應用
4.1 智能家居傳感器領域全球領先
智能家居行業規模持續擴大,中國智能家居市場成長性強。
根據 IDC 資料,在影視娛樂、家庭監控/安全、智能音箱等方面,2023-2027 年全球智能家居裝置出貨量 CAGR 在 8%以上,2027 年出貨量超12億台。大陸智能家居市場規模持續擴大,且成長性更強。
根據CSHIA資料,2016-2020 年大陸智能家居市場規模由 2609 億元增至 5145 億元,預計 2022 年大陸智能家居市場規模超 6500 億元。
公司智能家居傳感器領先地位穩固,家電傳感器業務份額穩定增長。
在 5G 網絡快速普及,物聯網和網際網路家裝市場的快速發展等多重因素的作用下,中國智能家居市場展現蓬勃發展态勢。
感覺業務方面,公司在高端智能家電細分領域、電力光伏、工業控制、汽車等八大行業深度“掘金”,2022 年實作營業收入 22 億元,同比增長 46%。未來公司将瞄準感覺及智能賽道,持續打造高端智能家居産品。
公司國際業務開拓顯成效,克服了全球疫情及貿易争端等不利影響。
公司成功進入 Daikin(大金)品牌供應系統,Whirlpool(惠而浦)、BSH(博西家電)、GE(通用電氣)智能家電用傳感器實作批量供應,保持溫度傳感器在大白電市場占有率領先地位。公司将繼續實施國際化戰略,以海外市場為導向推出高性能,高價格和高毛利産品,確定國際業務的穩步增長。
4.2 立足 PTC 業務,新能源車打開成長空間
新能源車的制熱應用主要涵蓋電池包加熱、乘員艙空調暖氣以及風擋除霜除霧等三方面。
汽車的熱管理從功能實作上看,主要分為制冷和制熱,其中新能源車的制冷環節與傳統燃油車差別不大,僅将空氣壓縮機改為電驅動,更多的變化來自于制熱環節。
以乘員艙空調暖氣為例,傳統燃油車利用内燃機廢熱,通過暖風芯體調節至适宜溫度,最終通過鼓風機吹入駕駛艙進而加熱乘員艙。新能源車由于沒有内燃機産生的熱量,需要通過額外的加熱器或熱泵空調來擷取熱量進而加熱乘員艙。
新能源汽車産量不斷增加,公司産品成長空間大。
如今新能源市場已經完成從政策驅動轉化為産品力驅動,購置補貼政策的退坡對新能源銷量的影響力已明顯減弱,加上新能源購置稅免征政策的延期,電池成本趨于穩定,以及新能源汽車産品力和成本效益的持續提升,預計 2023年全球新能源汽車銷量将高達到1367萬,新能源滲透率将進一步提升。
随着新能源汽車産銷的持續高增,新能源汽車用 PTC 電加熱器市場有望維持較高增速,壓力傳感器、NTC 溫度傳感器等産品也有望打開成長空間。
從制熱技術方案上看,在熱泵空調技術和成本控制尚未完全成熟前,PTC 制熱仍會是市場的主流方案,滲透率有望進一步提升。
在極寒天氣下,熱泵運作效率較差,而 PTC 制熱的特點是成本低、結構簡單、出熱快、受外界環境影響小,應用車型廣泛。在國家的大力支援下,汽車新能源化的程序不斷提速,新能源車熱管理的市場将迎來高速發展。
根據華經産業研究院資料,2021 年單台新能源車 PTC 加熱器價值量為 2460 元,2022 年為 2296 元,同比下降 7%。
我們假設 23-26 年 單車 PTC 加熱器價值量分别年降 5%、4%、3%、2%,結合東方證券研究所新能源汽車組對中國和全球新能源汽車的銷量預測,我們測算 2023 年中國和全球新能源汽車對 PTC 加熱器的需求分别為 191 和 298 億元,預測到 2026 年中國和全球新能源汽車對 PTC 加熱器的需求分别為 300 和 547 億元,22-26 年 CAGR 分别為 17%和 22%。
從市場角度看,新能源車帶來的傳感器增量市場空間會逐漸打開。
根據億渡資料預測,中國汽車傳感器 2021 年市場規模達 264 億元,2026 年有望達到近 500 億元,2021-2026 年年 CAGR 為 13%,市場對溫度傳感器、空氣品質傳感器、光雨量多合一傳感器、壓力傳感器等新能源汽車傳感器部件需求較大。
公司錨定新能源及智能網聯汽車産業鍊,進一步鞏固行業領軍地位。
公司為新能源汽車産業鍊提供的産品收入在 2022 年已超過 21 億元,産品毛利潤超過 5 億元,較 2021 年增長超 100%。
公司的新能源 PTC 熱管理系統業務全面開花,覆寫國内近八成新能源汽車品牌,2022 年同比增長 260%,成為有能力與德日韓企業同台競争的中國品牌。
公司作為新品汽車壓力傳感器、車載多合一傳感器的頭部汽車企業,簽訂了批量化訂單,汽車系列傳感器銷售同比增幅超過 32%。新能源及智能網聯汽車業務已成為公司主導業務,未來有望繼續擴大市場佔有率。
公司 PTC 産品性能出色,新能源領域空間廣闊。
公司在氧化物、陶瓷、半導體陶瓷的範疇領域有 30 年的技術沉澱,突破了配方和工藝的難度。公司自主掌握 PTC 加熱晶片的制造和封裝工藝的核心技術,相關領域競争對手主要來源于德國和日韓。
針對新能源汽車電池快充需求,公司開發出适用于高電壓的 PTC 晶片,保證 PTC 産品高壓環境下也可以應用。
公司還開發了車用壓力傳感器,可應用在汽車的空調管路、發動機、變速箱、刹車等方面,以及充電槍感溫的 NTC,國家電網的測溫類 NTC 産品等。預計未來幾年在行業裡能夠保持持續快速發展,特别在新能源汽車領域擴充更廣闊的應用空間。公司新能源PTC熱管理系統快速增長,核心技術對标國際一流控制器。
公司是行業首家實作PTC 加熱器全過程自主研發及産業化的企業,實作自研 1800V 高壓 PTC 晶片及 800V 平台加熱器,核心技術持續突破,自主掌握全球領先的 800V 平台 PTC 加熱器核心技術,産品熱功率突破 1 萬瓦,支援電池快充水準提升 4 倍。随着新能源車滲透率逐漸提升,PTC 熱管理系統作為新能源車核心部件将驅動公司智能感覺業務持續成長。
公司積極發展新能源汽車相關産品,聚焦新能源汽車零件薄弱環節。
公司積極圍繞新能源、“汽車新四化”、工業智能化方向,聚焦新能源及智能網聯汽車賽道,打造新能源汽車 PTC 加熱器、車用溫度傳感器、空氣品質傳感器、光雨量多合一傳感器、壓力傳感器等系列“專精特新”産品,已經進入國内多數新能源汽車客戶供應鍊。未來公司新能源汽車行業向輕量化、智能化方向發展,第二增長曲線有望持續突破。
4.3 雷射全息防僞業務具備核心競争力
公司以雷射為核心,建立“雷射加工+光器件”的智能制造裝備垂直生态圈。作為中國高端加工 裝備和通信裝置的技術龍頭,公司是中國工業資訊化融合戰略的尖兵,在智能制造業領域擁有着其先天優勢。
公司一方面,智能終端形态更新,精密加工需求激增,雷射應用廣泛鋪開;另一方面,汽車市場受德企車廠帶動雷射比例大幅提升。
公司在雷射切割、焊接、打标等領域擁有全功率系列産品,在精密與智裝兩大領域發揮作用。
比較國際同行,雷射加工實力的評判核心是雷射器自制能力,公司在皮秒、飛秒、紫外雷射器上擁有先決優勢,具有前端關鍵裝置自研實力,把握雷射未來趨勢。
在雷射全息防僞和表面裝飾技術領域,公司打造了塑基燙金紙、全息 IMR 等一批具備核心技術的産品,布局 INS 膜、TOM 膜關鍵核心技術及制造鍊。
公司 2022 年實作雷射全息膜類系列産品營業收入 5.7 億元,同比增長 5%。未來公司會對現有的技術、産品更新疊代,積極布局雷射智能大燈、下一代雷射雷達等産品,培育第二增長曲線,助力制造業數字化轉型。
創新開發新工藝,占據市場主導地位。
公司首創深色雙面鐳射低溫花紙和鋁牌燙金工藝,開發高速、深色 UV 光油燙印材料體系,拓展性能寬度。在塑基表面裝飾領域,公司自主研發掌握塑基燙金紙、普通 IMR 核心技術,系列産品性能名額超越國際競争對手。
作為市場首個研發這種工藝和技術的企業,公司以多年積累的“膜品”技術優勢與制造經驗為核心,深耕煙酒包裝業務,并向泛家電市場領域持續拓展應用場景。公司膜内注塑新業務已獲行業知名企業供方資質,實作批量供貨,獲評國家服務型制造示範企業。
盈利預測與估值
盈利預測
我們對公司 2023-2025 年盈利預測做如下假設:
1)2022 年收入增長主要來自于光電器件、敏感元器件等業務線,預計随着下遊景氣度的逐漸回暖,産品不斷創新并快速放量,産品結構不斷優化,盈利能力穩步提升。我們預測公司 23-25 年收入分别為 114.3/146.7/177.3 億元。
a 光電器件系列:公司光電器件系列主要包含光子產品業務和 5G 小站業務,目前處于市場領先地位。受益于下遊電信、數通等領域對高算力需求,800G 光子產品需求有望放量,未來市占率将穩步提升。我們預計 23-25 年公司光電器件業務實作營業收入 32.5/40.8/50.0 億元。
b 雷射加工裝備:公司雷射加工裝備主要包含以 3C 市場為主的精密事業群及智能裝備、智能産線解決方案。公司在橋梁智能工廠解決方案、工程機械、配電櫃等産業處于國内領先地位,解決方案業務具備較高增速。受益于大陸雷射裝置市場高景氣度,疊加公司 IC 雷射、半導體應用等業務的增量,我們預計公司 23-25 年雷射加工裝備業務實作營業收入 39.7/48.7/58.1 億元。
c 敏感元器件:公司敏感元器件主要包括溫度傳感器、PTC 加熱器等。公司在傳統業務家電溫度傳感器方面全球領先,PTC熱管理業務方面,公司是行業首家實作 PTC加熱器全過程自主研發及産業化的企業,覆寫國内近八成新能源車品牌。随着全球範圍新能源車推廣普及,PTC 加熱器市 場需求穩定增長,我們預計敏感元器件業務實作營業收入 34.0/48.1/59.4 億元。
d 雷射全息膜:公司雷射全息膜業務主要包括精密加工及全息防僞。公司在皮秒、飛秒、紫外激 光器上擁有先決優勢,具有前端關鍵裝置自研實力。
在雷射全息防僞和表面裝飾技術領域,掌握 IMR 核心技術,超越國際競争對手。随着下遊智能終端市場需求穩定增長,我們預計雷射全息膜業務實作營業收入 6.64/7.26/7.75 億元。
2)2022 年由于消費電子等下遊需求疲弱,公司各項業務毛利率承壓;23H1 受産品結構優化疊加下遊需求回暖,毛利率顯著回升至 22.8%。未來公司将持續創新拓展産品矩陣,積極降本增效,我們預計公司 2023-2025 年綜合毛利率為 23.0%/22.3%/21.7%,總體維持在 20%以上水準。
3)公司 23-25 年銷售費用率為 5.0%/4.5%/4.0%,管理費用率為 3.3%/3.1%/2.9%,二者逐年小幅下降主要考慮到銷售收入的增長對費用率有一定的攤薄影響。
研發費用率方面,23-25 年研發費用率穩定在 4%以上,分别為 5.3%/4.8%/4.4%,主要考慮到公司需要保持高研發投入來進行技術創新。
公司在智能制造裝備業務、光聯接業務以及敏感元器件業務均具備較強市場競争力,随着 AI、新能源車等下遊應用場景擴充,公司未來業績有望持續較快增長。
我們預測公司 2023-2025 年每股收益分别為 1.00、1.37、1.72 元,選取國内光子產品供應商中際旭創、光迅科技,傳感器供應商康斯特,熱管理系統廠商三花智控以及雷射裝備企業大族雷射,根據可比公司 24 年平均 25 倍 PE 估值水準,對應目标價為 34.25 元。
風險提示
下遊需求增長不及預期:
智能制造、聯接業務受消費電子、雷射雷達、資料中心等下遊需求的影響,感覺業務受新能源車出貨量影響較大。若下遊相關需求增長不及預期,可能會對公司業績造成負面影響。
市場競争加劇:
制造業技術更新速度加快,若競争對手推出更先進技術,使得市場競争加劇,公司存在失去技術領先優勢、競争力下降風險。
光子產品業務進展不及預期:
若下遊電信、數通等領域對高算力需求增長不及預期,或 800G 光子產品産品進展不及預期,可能對公司業績造成負面影響。
雷射業務賽道拓展不及預期:
若雷射加工裝置從傳統 3C 領域向汽車、半導體等賽道拓展不及預期,可能影響公司雷射業務營收和盈利。
PTC 熱管理滲透率不及預期:
PTC 熱管理系統推廣滲透過程存在不确定性,若新能源車 PTC 熱 管理滲透率不及預期,可能影響公司感覺類業務營收。
假設條件變化影響測算結果:
報告中假設了全球和國内新能源車銷量等變量,若假設條件變化,可能會影響相關測算結果。
——————————————————
報告屬于原作者,僅供學習!如有侵權,請私信删除,謝謝!
報告來自【遠瞻智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