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中國制造是什麼模樣?
如果要說提到中國,全球人民都知道的标簽,答案一定是:Made in China。
截止到2022年,中國制造業已經連續13年居于世界首位,從毛絨玩偶、打火機、自行車,到光伏裝置、5G通訊裝置、中國高鐵、雷射電視、高端醫療裝備等。
近日,由人民日報經濟社會部、工業和資訊化部新聞宣傳中心聯合制作的《中國制造新模樣》微視訊上線,見證中國制造正在發生的深刻變革,在各行各業評選出了品牌代表,用一幅幅技術側寫湊出了“新面貌”的拼圖。首批名單中,國産大飛機、中國高鐵、雷射電視等18個産業典型入選。
其中,海信推出的全球首台8K雷射電視憑借革命級的創新,成為首批《中國制造新模樣》代表性産品,也是電視行業唯一入選企業,彰顯了中國制造新模樣的澎湃活力。
讓我們先來一起看看屬于它的中國制造故事。
視訊加載中...
「雷射顯示」技術,被稱為第四代顯示技術(*前三代分别是——黑白顯示、彩色顯示和數字顯示)。
它用雷射作為光源來實作圖像顯示,光線經螢幕反射後進入人眼,與人眼觀看自然萬物的原理一緻;相比傳統電視主動發光,畫面更加柔和自然,更加護眼。而且還有一個極大的優勢就是——色域高,達到行業最高色域110% BT.2020,色彩表現力是傳統電視的2-3倍。同時,它還壽命長、能耗低(*相比傳統電視節能50%以上),是電視類産品中最環保的技術解決方案。
而且除了家庭娛樂,會議、教育、工程、車載、航空、VR虛拟現實等等領域,也都是它的「舒适區」,發展前景十分廣闊。
大陸一直非常重視雷射顯示技術的發展。
早在2012年就釋出了《新型顯示科技發展“十二五”專項規劃》中,針對大陸雷射顯示産業的發展提出了明确的目标——年産值達100億元。
最新的十四五規劃裡,雷射顯示也被列入其中,作為現階段顯示行業“換道超車”和中國制造高端化的關鍵布局。
不過,雷射顯示産業要發展,并不簡單,堪稱是一個技術“無人區”。
專業精密的光學儀器,其元器件——雷射光源、光學鏡片、處理晶片等等,每一種研發都困難重重,國内産業鍊在發展初期也相對“弱小”落後,很難為終端廠商提供跟得上的支援。
在國内企業中,海信算是最早入局雷射顯示産業的一批廠商。
2007年,液晶電視剛開始逐漸替代CRT電視的時候,海信就已經開始進行雷射顯示技術的儲備了。
在當時的他們看來,這是一直落後于日、韓顯示企業的中國顯示廠商們一次“換道超車”的時機,在當時,日、韓、美雖然有一定的雷射顯示技術布局,但還沒有産生明顯的領先優勢。
中國顯示企業有機會取得先發優勢——海信有判斷、也有“野心”去完成這件事、成為中國雷射顯示領域的先行者。
2007年,海信剛剛進入這片未知的藍海。
雷射顯示技術,也剛剛從“專屬精密儀器”轉向“普通家用消費品”,擺在所有入局者面前的都是一片空白。
雷射電視該是個什麼樣的東西,該有哪些元器件組成,光路該怎麼設計……全都是未知數,技術路線沒得可參考,是好事,也是讓人頭疼的難題。
當時的研發小組做了無數次反複試驗,終于鎖定了“超短焦”這個概念,用了4年多的試錯,才找到了現在這個雷射光源+超短焦鏡頭+抗光螢幕的的技術路線。
在他們之前,市面上的雷射顯示産品用的基本都是長焦鏡頭、一次成像,原因也很簡單,雖然距離遠、但是光路設計、後期維護都簡單。
換成超短焦,傳輸距離近了、亮度損失小了,但是光學系統的設計要求就高了,對透鏡加工的精密程度要求也更高了。
可以說,從標明這個路線開始,海信“不畏難”的技術氣質就出來了。
2012年,在科技界盛會——美國CES上,海信展出了一台DLP混合光源雷射電視技術原型機,第一次亮出自己的雷射電視技術路線,雖然還是一個雛形,但已經呈現出領先苗頭。
因為類似的産品,南韓顯示巨頭——LG一年之後才正式展出。
2014年9月,海信推出全球首款自主研發的100吋超短焦雷射電視,實作了他們在雷射顯示領域從0到1的突破,打破了國外顯示企業的“壟斷”地位。
2016年7月,海信釋出全球首款超短焦4K雷射電視,再次站在了雷射顯示領域的頂峰。
對于消費者來說,雷射顯示裝置從此不再是一個必須要在頭頂懸挂安裝、在暗室熄燈觀看的裝置了,更大屏的觀影體驗從此有了“最優解”。
這是成就,同時也是壓力和挑戰。在不斷精進、優化4K雷射顯示方案的同時,下一步棋,該下在哪裡,成了新的問題。
畢竟在技術領域,不進則退的烏雲始終據于空中。
2020年,海信選擇好了新的方向——挑戰8K。
在這個時間節點上,全球的高端影院都才剛剛開始普及4K,8K雷射還是一片技術無人區。
和此前的研發經曆很相似,又要從頭做起。
8K雷射電視,從頭做起的難度在核心的三大件——晶片、鏡頭和雷射光源上,三者各有各的難。
先說晶片,8K 顯示的清晰度, 是4K 顯示的 4 倍,但圖像處理的複雜程度遠超 4 倍,具備這樣顯示處理能力的晶片,市面上沒有現成的,海信牽頭立項開發、深入參與到晶片的定制當中,不斷地評估方案、測試産品,最終共同打造出了可用的晶片。
但光有晶片還不夠,還得有一顆全新的鏡頭,8K雷射電視需要的這顆超短焦鏡頭,堪稱整個民用領域難度最高的一顆鏡頭。
比我們日常能用到的手機攝像頭、監控鏡頭和單反相機鏡頭都要難做得多。
一般相機鏡頭是6P、8P,也就是由6-8片鏡片組成,高端的單反相機鏡頭鏡片大概一共13片左右,而這個鏡頭足有20片鏡片。
由于海信用的是非球面的微米級精度的鏡頭,還不能通過幾何打磨加工,得高溫加工,整體制造難度相比普通鏡頭也要高不少。
為了更好地實作 8K 級别的分辨率顯示,海信與合作夥伴用了将近兩年的開發時間,做出了基于波速混合材質的折反光學系統架構鏡頭,解決了鏡頭的制造困難。
但這還不夠,光源也得更新,而且還得大更新——做到支援8K、支援120英寸的8K,這又是一次漫長的共同開發的定制過程。
整個8K雷射電視開發的過程中,工程師們都是沒有先例可借鑒,從信号怎麼解碼到顯示怎麼驅動,都要從頭做起,一點一點調試。
三年間,每次有重要的展會,内部對成果能否對外展示的期待,外界對8K雷射電視能不能做出來的好奇與質疑,摻雜着日常的壓力和迷茫,不斷地推動着整個研發團隊向前挺進。
硬體備齊後,日子在工程師日常枯燥的反複調試中流逝,直到22年10月的一天,一個參數的改變, 8K雷射電視螢幕被點亮。
超級馬裡奧,終于通關!全球第一台8K巨幕雷射電視在海信誕生!
到2023年,海信正式對外釋出了這台全球首款8K雷射電視。
這台雷射電視,搭載海信自研數字雷射引擎、擁有行業最高色域,實作了納米級控光、微秒級調光,呈現出了人眼級的真實畫質。
再一次、再一次、又再一次,海信成為了中國雷射顯示行業的領頭探路者,為消費者提前帶去了影院級的極緻觀影體驗。
深耕雷射顯示技術17年,海信從實作“零的突破”開始,一步步完成了從單色到三色、從2K到8K的技術突破,攻克了多項技術“無人區”,實作了雷射電視自主研發和生産制造。
而這也意味着,中國顯示産業成功“換道超車”,在雷射顯示技術領域占據國際領先優勢。截至2023年9月30日,海信在雷射顯示領域累計申請國内外專利超2300項,全球遙遙領先。
在技術領跑的同時,通過産業鍊上下遊聯合創新,中國企業也實作了雷射顯示的市場領跑。
根據Omdia資料顯示,2023年上半年,海信雷射電視全球出貨量市場占有率達41.8%,蟬聯全球第一。而且還頻頻“出圈”海外,成了中國制造出海的一張新名片,接連亮相哈佛中國論壇、聯合國中文日等全球性活動。
領跑的背後,除了合作與創新,海信對使用者痛點的關心和觀察也起着重要作用。
比如,在洞察到傳統超大屏電視入戶難的痛點後,海信就将“可折疊”技術首次應用到了大屏電視上,正式釋出了全球首款可折疊雷射電視。從入戶、調試到安裝,僅需40分鐘便可輕松搭建“IMAX家庭影院”。
在傳統的家庭觀影、商業影院之外,雷射顯示也在不斷拓展應用場景,進入戶外露營、車載顯示等領域。這背後,海信是同頻的,它在持續擴大品牌在高端市場的占有率和影響力之外,也在伸出探索新應用領域的觸角。
正如人民日報标題:一路追光,終成“中國制造新模樣”。海信還将如何續寫新模樣、新篇章,值得我們期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