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看報是每天的必修課"!尋訪招商證券誕生之地,傳承至今的風控與創新基因

作者:證券時報

編者按:

2023年11月27日證券時報迎來三十周歲。三十年砥砺奮鬥,時報人一步一個腳印,将證券時報打造成為資本市場極具影響力的主流财經傳媒集團。

我們感恩每一位讀者朋友的陪伴與支援。在創刊三十周年之際,證券時報·券商中國尋找到了一批證券時報的“同齡人”,誠邀他們講述與證券時報的故事,以及證券行業三十年發展的風雲變幻。

1991年6月,招商銀行證券業務部在深圳南油獲批籌辦,就此開啟了招商證券在特區熱土披荊斬棘的發展曆程。32年來,一直在公司創設舊址上堅守的招商證券深圳南油營業部,就是此次受訪的證券時報“同齡人”。

作為招商證券的首家營業部,它承載了公司“勵新圖強、敦行緻遠”的文化基因,也映照了資本市場風雨兼程的變革發展。從這家老牌營業部中,走出了多位招商證券的高層上司,而他們的案頭上,都不曾缺少過證券時報的影子。

報紙便當是大戶室标配

1991年6月,一個火熱的夏天,國内第一家由企業發起的股份制商業銀行—招商銀行,基于延伸金融服務鍊、拓展非銀行業務的戰略布局,提出了申辦招商銀行證券業務部(簡稱為“業務部”,即招商證券前身)的申請。

這家後來被稱作“招商證券”的公司,誕生在一片曾經無比荒涼的地方。為盡早通過主管機關驗收,執行副經理楊鶤等負責人每天乘坐着唯一的面包車,奔走在從南油到深圳市區的坑窪土路上,一個往返就是大半天,負責場地裝修的員工更是直接住在工地,頂着40多度的高溫趕工期。

彼時,中國證券市場才剛剛起步,深交所上市公司僅有5家;已開辦的證券業務部也隻有3家,證券專業人才極度匮乏。于是,唯一具備相關從業經驗的楊鶤和副經理朱雲山便自己編寫教材,利用晚上時間給員工開課,在最短時間内教育訓練出了第一批合格的證券業務人才。

1995年7月,作為國内第一批證券專業畢業生,劉銳離開繁華的上海,坐車在漫無邊際的蘆葦蕩中穿行很久,終于來到了深圳南油入職。這位後來的招商證券副總裁的第一份工作,就是每天列印好傳真來的股評文章,連同最新的《證券時報》等财經報刊,準時送到大戶室的每個座位上。“一沓報紙、一個便當,是每個大戶的标配。”

90年代初期,國内證券行業起步不久,還沒有什麼像樣的機構投資者,但總有些資産和交易量尤為突出的客戶。招商證券便是業内最早提出“大戶室”概念的證券公司,财經報刊便是那個時代能提供給大戶最好的增值服務之一。

除此之外,《證券時報》等報刊還是券商進行員工教育訓練的重要教材。在當年參與業務部建立的十四名“骨幹”之一、目前在招商證券投行委員會工作的陳常華的記憶裡,“老總案頭必須要有當天的報紙,我們每天早上也要讀報,大家輪流整理當天最重要的财經剪報,保證所有同僚都時刻緊跟市場最新動态。”

南油營業部現任總經理孟鵬飛說,“當初,我們看到了證券市場的發展潛力,也看到了投資者對投資的渴望。是以我們決定與時報合作,共同推廣證券市場的知識和資訊,為投資者提供更多的幫助和指導。”

在合作中,招商證券與證券時報共同見證了很多重要的曆史時刻,其中最難忘的是新股發行方式的改革。彼時,招商證券與證券時報一起呼籲改革新股發行方式,采用市值配售方式,讓投資者更加公平地參與新股申購。最終,這一改革得到了監管部門的認可,得以落地實施,也為投資者帶來了更多的實惠和便利。

奇迹一般的賬實持平

早期證券交易還是實物的,通過紙質票據來呈現,再加上早期管理制度不完善,不少券商營業部都曾出現過員工擅自買賣股票的情況。但招商證券卻沒有這樣的問題,從1991年8月開業,到1993年實行集中登記托管和無紙化交易,南油營業部賬實完全一緻,在當時的證券界,堪稱奇迹。

“當時一麻袋一麻袋的紙質股票、債券都堆放在營業部櫃台後面,但公司早已認證合規教育訓練等多種方式,在員工心中樹立了強烈的風險與合規意識,是以當時沒有一個員工想過擅自動用證券這回事。”陳常華回憶道,楊鶤作為當時的負責人,要求收市後的清算、交割、背書要對照實物清點,一筆筆、一本本手工登記清楚,每天都要做到“賬平實平”。

陳常華說,現在想來,招商證券堅持風控底線的思維,早在那個時代就已經完成了播種,而灑下第一把種子的人,就是楊鶤。楊鶤上世紀80年代曾先後在中國銀行總行國際金融研究所、香港中銀集團經濟研究部做國際金融資本市場的研究工作。為籌建證券業務部,招商銀行特意将她“挖來”,擔任證券業務部負責人。

1992年8月9日,深圳市發行500萬張新股抽簽表,全國投資者蜂擁而來。期間因投資者不滿部分發行網點營私舞弊、截流抽簽表,引發了巨大風波,280多名從業人員牽涉其中,而招商銀行證券部經手的1.5萬張抽簽表卻張張有着落,無一人與此有染。

中國資本市場風風雨雨30餘年,多少金融機構曾聲名鵲起又無奈退場,但招商證券卻成為少數未曾變更股東也未曾改名(曾一度因分業經營更名為“國通證券”)的券商。尤其是2004年7月,國内啟動券商三年綜合治理,第一輪行業并購洗牌就此拉開帷幕。而招商證券因其制度完善、管理規範、賬目清晰,從其中脫穎而出,收購了北京證券和巨田證券,不僅迅速化解了相關資産的潛在風險,也成功實作了公司規模的跨越式發展。

“國内證券行業最早的風控體系,招商證券也貢獻頗多。”招商證券相關負責人提到,2001年,招商證券特意從美國花旗銀行引入了風險管理專家鄧曉力,由她牽頭按照國際投行标準,建立了風險資本的評價名額,後來在行業内得到推廣。

堅守風控不改創新理念

在沒有資訊技術支援的時代,股票交易不僅是腦力活,更是體力活。有南油營業部的資深員工提到,每天一大早,營業部門口就擠滿了投資者,鐵栅門剛剛升起來一個腦袋的高度,就已有心急的股民爬着沖進來,搶占下單視窗。

“尤其是到了打新股的時候,排隊打新的人不論男女,都緊緊抱在一起,防止被插隊。我們坐在櫃台裡,接到的單都是濕哒哒皺巴巴的——被汗水浸了太久了。”那個時候,哪怕是大戶,也不過是有單獨的空間和電腦可以看行情,但下單還是要去櫃台,通過人工操作的。

為提高交易效率和嚴格機構管理,證券業務部于1993年開始實行集中登記托管和無紙化交易,并于1995年将電腦部從招商銀行電腦部獨立出來,獨立從事證券交易軟體的開發。當年便推動深圳地區交易聯網,實作了市内交易網絡化。

1996年,招商銀行一卡通電話銀行的開通,改變了銀行傳統業務辦理模式,招商證券也借機開通了客戶保證金電話轉款業務,并在客戶廣泛采用該模式的基礎上,推出了銀證快速轉賬的交易模式——“銀證通”。

此舉首開中國券商管道營銷的先河。資料顯示,在2002年至2006年收購北京證券21家營業部之前,招商證券經紀業務市場占有率從2%提高到3.2%。這意味着,通過網上交易和銀證通,在營業網點規模不變的前提下,招商證券用4年時間,幾乎再造了一個自己。

從率先統一全國櫃台委托系統,實作了全國營業部通買通賣、24小時委托,到借鑒招商銀行經驗開發首張券商“一卡通”;從開通第一家中國券商專業證券交易網站“牛網”,到建立國内第一個券商多媒體客戶服務中心……招商證券創新的步伐從未停止。

“創新基因和合規安全意識,本質上是不沖突的。”招商證券副總裁劉銳告訴記者,招商證券多年來都在力求通過系統保障實作業務創新,在創新的同時,不斷提升風控手段,紮實踐行“勵新圖強、敦行緻遠”的企業核心價值觀。

延續不斷的文化基因

如果用一個詞總結招商證券平穩發展30餘年的秘訣,這個詞或許就是“傳承”。據不完全統計,南油營業部迄今為止已走出了兩名招商證券總裁,以及多名副總裁,很多骨幹也都留在了各個業務部門的關鍵崗位,這使得招商證券從誕生之時就凝聚的文化精神能傳承至今。

其中,早年曾因身體原因離開工作崗位的楊鶤,最終又在2003年12月重返招商證券出任總裁,并在任期内帶領招商證券完成了重新建構服務體系,收購北京證券、巨田證券(前身為深圳第一家成立的證券公司——深圳特區證券)等一系列巨大變革。

2018年11月就獲聘副總裁的趙斌,與今年8月剛剛出任的副總裁劉銳兩人曾是同在南油營業部工作的同僚。

“有些當年我曾服務過的客戶,如今依然是南油營業部的客戶,至今已有30年了。”劉銳感慨道,30年間,肯定也有友商接觸過這些客戶,但因為我們幾十年服務品質始終如一,客戶一直願意留下來,甚至他們的下一代,也會選擇招商證券。

在他看來,招商證券崇尚有溫度的文化,願意給年輕人機會,也願意同員工一起成長,員工在平台上能有積累、有成長,反過來也會更願意信任公司,實作了員工與公司的“雙向奔赴”。孟鵬飛告訴券商中國記者,南油營業部的專業顧問團隊是招商證券所有營業部中最大的,營業部曆史上每一任負責人都不曾錯過重要的業務發展機會,30年來,積攢下了足夠大的客戶資源。正如招商證券多年來始終穩居行業第一梯隊,不曾斷檔。未來,南油營業部也将繼續堅持“深度大于廣度”的理念,以深耕細作,不斷滿足客戶持續更新的财富管理需求,在投資者教育、服務實體經濟、助力共同富裕等方面作出應有的努力。

責編:汪雲鵬

校對:趙燕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