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意大利的《聖母圖》與唐伯虎《送子觀音圖》極為相似,誰是原創?

作者:青史留香history

2018年6月大陸博物館舉辦了一場盛大的展覽會,目的是展示意大利21家博物館和大陸17家博物館共計200餘件(套)的文物精品。

展覽中的兩幅繪畫吸引了人們的注意:

意大利的《聖母圖》與唐伯虎《送子觀音圖》極為相似,誰是原創?

《羅馬人民的保護者聖瑪利亞》

意大利的《聖母圖》與唐伯虎《送子觀音圖》極為相似,誰是原創?

唐伯虎《送子觀音圖》

以下簡稱:《聖母圖》、《觀音圖》。

細節對比

從圖中我們可以看到 ,《觀音圖》中,觀音抱着小孩,小孩一隻手裡拿着一本書,另一隻手比劃成剪刀的樣子。觀音的頭布、衣服的褶皺、抱孩子的姿勢以及手裡的絹帕幾乎和《聖母圖》一模一樣。

然而,這兩幅繪畫在繪畫風格和技巧上存在一些差異。《觀音圖》采用了中國傳統的工筆全身像繪畫技法,而《聖母圖》使用了西方的油畫半身像技法。《聖母圖》中的聖母和小孩都是西方人的形象,穿着也是西方風格的服飾。唐伯虎的《觀音圖》色彩鮮明,《聖母圖》則呈現出深沉的色調。

意大利的《聖母圖》與唐伯虎《送子觀音圖》極為相似,誰是原創?

據相關資料顯示,1910年,德裔美籍學者托爾德·勞費爾在中國考察期間,在西安的一座府邸中發現了一幅署名為唐寅的《觀音圖》,這幅畫其實是一件“抄襲品”:因為唐寅的畫旨在展現中國傳統風格,即将“聖母”改為了觀音,半身像改為了全身像。

展覽的策劃人李軍是一位美術教授,他簡要介紹了這兩幅畫,并将它們并列展示在“聖母與觀音”闆塊中。然而,他并沒有進行深入分析,隻是給出了一個初步的判斷:唐伯虎是在抄襲《聖母圖》的基礎上創作了《觀音圖》。

意大利的《聖母圖》與唐伯虎《送子觀音圖》極為相似,誰是原創?

然而,這一觀點引發了觀衆和讀者的争議。有人反而認為是《聖母圖》抄襲了《觀音圖》!

展覽之後,這兩幅圖迅速引起了人們的興趣。對于唐伯虎的《觀音圖》是否抄襲了的《聖母圖》,出現了不同的聲音。這有待進一步的研究和讨論,以确定這兩幅畫之間的影響關系。

這種畫像的形象被統一稱為“抱子圖”,這不僅僅是西方獨有的特點,也是中國傳統藝術的表現,比如“送子觀音”的繪畫、雕塑以及其他藝術形式。

意大利的《聖母圖》與唐伯虎《送子觀音圖》極為相似,誰是原創?

此外,《聖母圖》創作于17世紀左右,而唐伯虎在1523年也就是十六世紀初期就已經過世了,在當時消息閉塞,交通不暢的情況下,《聖母圖》很難在短時間内傳播到中國,也就不會對唐伯虎的創作産生影響。

于是,我們現在可以對這兩幅繪畫作品有以下三種判斷:

第一種:唐伯虎的《觀音圖》是抄襲了的《觀音圖》。

博物館從業人員在介紹唐伯虎的《觀音圖》時,是這樣說的:這幅畫左下角有“唐寅”的署名,後來被認定為是對《聖母圖》的一種抄襲,整個畫面的西方形式因素被篡改成了東方的中國風格,而且觀音處于站立的姿态,頭上戴着長巾,左手拿着手帕,眼神清透。這兩幅作品在構圖和人物姿态等方面有很大的相似之處。

關于古代歐洲尤其是意大利的“聖母子像”,可以說有很多,它們的造型相似,主題都是描繪“聖母”抱着孩子,孩子比劃出祈福的手勢。

意大利的《聖母圖》與唐伯虎《送子觀音圖》極為相似,誰是原創?

第二種:意大利的“聖母圖”是抄襲了的《觀音圖》。

關于“送子觀音”的形象,中國古代幾乎每個人都耳熟能詳。這與中國文化中對家庭和孝道的重視有關。因為在古代對于一個家庭來說,子孫滿堂是延續宗族血脈的重要标志。

然而,要想實作一個家庭的“人丁興旺”,并非僅僅有一個想法就能達到目标。在古代中國人的現實生活中,這類問題屢見不鮮。一個家庭可能物質富足,但卻人丁不旺。是以,人們寄希望于虛構的存在,如送子觀音,進而實作他們的願望。

關于“送子觀音”這一傳說人物,可以追溯到公元4世紀左右。這個神話中的女子抱着一個小孩的形象象征着給人間的家庭帶來“子女”,代表了古人對美好生育的祈願。這種形象早在中國古代文化中就有,與歐洲的“聖母”沒有關系。

意大利的《聖母圖》與唐伯虎《送子觀音圖》極為相似,誰是原創?

從構圖形式上分析,唐寅的《觀音圖》展現了中國的本土元素。這幅作品的人物是全身畫,比“聖母像”顯得更加立體。但是有些地方引起了争議,比如“觀音”的頭巾,以及她手裡挽着的“手帕”,還有小孩做出的類似剪刀的手勢。這些細節與《聖母圖》十分相似,這引發了幾個問題:“觀音”的頭巾、“觀音”大拇指上挽着的“手帕”、小孩的手勢,是否是中國古代文化中固有的元素呢?

首先來說頭巾。由于“觀音”這一虛構形象起源于印度尼泊爾等地,被中國古代文化接受後,一方面保留了起源地的特點,同時也帶有中國本土文化的特征,是兩者的融合。有人認為在唐寅的《觀音圖》中,觀音的頭巾在中國古代并不常見,但實際上,像這種觀音像還挺多的,比如:

意大利的《聖母圖》與唐伯虎《送子觀音圖》極為相似,誰是原創?

是以,唐寅的《觀音圖》中的觀音形象也可以在中國本土文化中找到傳承的脈絡。再來說“觀音”手裡挽着的那塊“手帕”。

“羂索”其實是一個專業術語,古籍中記載:“左右二面如不空羂索……一手持羂索。”它是一種打獵工具,相當于于繩子。之後,“羂索”逐漸演變成了吉祥如意的象征。

關于小孩伸出兩個手指的手勢,實際上在中國古代文化中,“送子觀音”抱着小孩的形象非常常見,但小孩伸出兩個手指的手勢并不常見。有人解釋這個手勢是一種吉利的象征,類似于口訣的表示。這種解釋有一定道理。然而在西方的“聖母子”畫像中,小孩做出這個手勢非常常見,象征着祝福和美好的願望。

通過以上三點分析,我們可以看到《觀音圖》這幅作品在細節方面也能找到中華古代文化的根源和傳承。

此外,關于作品的創作時間問題,《聖母圖》畫像的創作時間大約在16世紀末或17世紀初,而唐伯虎的生卒年份是公元1470年到1523年。是以,唐伯虎已經去世的時間與此畫的創作時間産生了沖突,很難了解他是如何抄襲這幅畫的。

意大利的《聖母圖》與唐伯虎《送子觀音圖》極為相似,誰是原創?

第三種:沒有人互相抄襲,這隻是東西方繪畫藝術上的巧合。

東西方文化在交流過程中确實會互相影響,這是肯定的。但是,即使沒有交流,也有可能産生相同的價值觀或着藝術形式。即使兩種文化沒有交流,由于我們對外部世界和情感的認知是相似的,就會産生相同的價值觀或藝術形式。是以,如果在東西方文化中出現類似的表達方式,并不應該感到驚奇。

但肯定的是,西方古代有“聖母子”的繪畫,中國古代也有類似的形象,如“送子觀音”。在這個方面,無法證明中國的“送子觀音”受到了西方“聖母”的影響。這些相似形象的出現可能是人類根據對客觀世界和情感的認知發展出各自的表達形式。

意大利的《聖母圖》與唐伯虎《送子觀音圖》極為相似,誰是原創?

然而,具體到唐寅的《觀音圖》這幅作品,我們是否可以用“誰也沒有抄襲誰”這個觀點來解釋呢?

在我看來,這種解釋不通,因為這兩張繪畫太相似了,于是我們有一個基本的判斷:這兩張繪畫之間是有聯系的!也就是說:要麼唐寅抄襲了的“聖母圖”,要麼“聖母圖”抄襲了唐寅的《觀音圖》!那麼,到底誰抄襲了誰呢?我們能否得出一個廣泛認可的答案呢?

通過以上分析,我得出一個基本的判斷:唐寅很有可能抄襲了的“聖母像”!這就說明李軍教授是對的。

理由是:在唐寅之前,這種形式的“聖母像”在歐洲各國已經廣泛流行,“聖母”的服飾、頭巾、懷抱小孩,小孩的手勢以及所抱的書籍或卷軸都非常相似。

意大利的《聖母圖》與唐伯虎《送子觀音圖》極為相似,誰是原創?

相比之下,唐寅的《觀音圖》雖然人物和服飾更具中國風格,甚至一些細節,如頭巾、觀音手中的羂索、小孩的手勢以及所抱的書籍,都可以在中國古代文化中找到類似的傳承,但這種形式的“觀音圖”并不常見。而在古代的歐洲,尤其是意大利,這種造型的“聖母圖”非常普遍。

在關于“誰抄襲了誰”的問題上,有朋友提出了這樣的觀點:明朝時,利瑪窦約于1582年來華,他帶來了歐洲特别是意大利的學術和文藝方面的書籍。我們知道,《幾何原本》是根據利瑪窦帶來的書籍翻譯而成的。他還帶來了一張“世界地圖”。

意大利的《聖母圖》與唐伯虎《送子觀音圖》極為相似,誰是原創?

利瑪窦

其中,利瑪窦還帶來了西方的“聖母像”,後來被收錄在名為《程氏墨苑》的書中。這是關于“聖母像”傳入中國的明确記錄。有人根據這個“聖母像”傳入的時間(當時唐伯虎已經去世),來說明唐伯虎的《觀音圖》沒有受到西方“聖母像”的影響,我認為這一觀點是站不住腳的。

不要忘記,中華文明與歐洲文明的交往并非從利瑪窦來華開始,早在他之前就有馬可·波羅,再往前追溯的話,唐代、漢代,這種交流早已開始。關于這方面的論述已經很多,就不再多談了。而這也意味着,即使唐伯虎沒有看到利瑪窦帶來的“聖母像”,他也有可能受到其他傳入中國的類似繪畫的影響。

意大利的《聖母圖》與唐伯虎《送子觀音圖》極為相似,誰是原創?

“關于《觀音圖》的署名‘唐寅’,我們是否可以質疑其真實性?或許這幅畫并非唐寅的真迹,而是明朝或清朝其他畫家以他的名義創作的。如果是明清時期的人冒充唐寅創作的,那麼我們可以更容易了解這種相似性的原因:

首先,在唐寅的作品中很少見到這類繪畫。

其次,時間上也有合理性。大約在16或17世紀創作了《聖母圖》,而唐寅在此之前已經去世,但是他之後的人可能受到“聖母像”的影響,抄襲并冒充唐寅的名義創作《觀音圖》并非難事。

真正的《觀音圖》原件儲存在外國博物館裡,我們無法确定它是否是唐寅的真迹。希望未來有對此感興趣的專家能對這幅畫作進行深入研究,進而傳達更準确的資訊。

意大利的《聖母圖》與唐伯虎《送子觀音圖》極為相似,誰是原創?

結語:

總而言之,東西方文化一直以來都是互相影響、互相接納的。東方文明影響了西方,同樣西方文明也影響了東方。根據考古資料,早在公元前5世紀,希臘人的著作中就有關于絲綢之國‘賽裡斯’的記載。中國的絲綢、瓷器等商品通過陸上和海上絲綢之路遠征西方,而西方的商品和文化也被輸送到東方。正是通過絲綢之路,絲綢在羅馬和希臘等地廣受歡迎,羅馬人将東方絲綢視為‘光彩奪目、手藝精湛’的珍寶,并以穿着這種精美服飾為榮。

此外,東西方文化的交流在文藝複興時期達到了新的高峰。當時東西方的商業交流非常頻繁,官方間的交流也相對頻繁。馬可·波羅是一個著名的來華歐洲人,他通過全面而豐富的描述向歐洲人展示了中國的風土人情。随着歐洲人對中國的了解深入,中國的文化藝術、建築和園林等傳入歐洲。歐洲一些國家抄襲了中國的園林樣式,建造了亭台樓閣和寶塔等,推動了歐洲的文藝複興。同時,瓷器和絲綢也廣泛地被歐洲貴族使用。利瑪窦來華後,帶來了很多當時西方的學術著作和科技成果,促進了東西方文化的交流。

意大利的《聖母圖》與唐伯虎《送子觀音圖》極為相似,誰是原創?

這些事實證明,在東西方文化交流曆史中,文化的影響是互相的、互相融合的。這一點是毫無疑問的。唐寅的《觀音圖》與意大利的《聖母圖》之間的相似之處就是這一現象有力的證明。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