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甯願爛在肚子裡,夫妻間也絕不能說這句話,除非你想離婚

作者:破局者Breaker

#頭條創作挑戰賽#

文章開始前,請你先試想一下以下場景:

當你突然找不到手機,問老公有沒有看見時,他說:

“你沒長眼嗎,不會自己找?”

當你搬家時,不小心磕傷了腿,爸媽說:

“這麼簡單的活兒都做不好,你還能幹什麼?”

當你問孩子作業寫完了嗎,他說:

“你當我有三頭六臂嗎,能寫的這麼快?”

聽到這些話,你是什麼感覺?

窒息。

無名火起。

好好一句話,明明正常表達就行,非得換成“反問句”來噎人。

最近,“習慣性反問有多讨厭”成了某音的熱門話題。

超過1000W的在看人數,足以說明:

“反問”這事兒,戳中大家的心窩子了。

甯願爛在肚子裡,夫妻間也絕不能說這句話,除非你想離婚

畢竟,反問句的那種輕蔑與不耐煩。

總能把人已經到嘴邊的話,硬生生地噎回去。

“發場火吧?好像也不是大事,沒必要。”

“自己消化吧?這口悶氣還真不是那麼好咽的,我能答應乳腺都不能答應。”

這吞不下去,又吐不出來的感覺。

最膈應人了。

時間久了,甚至成了許多夫妻、親子關系中的“隐形炸藥”。

平時一切安好。

但隻要遇到一點小事,一下子就炸了。

甯願爛在肚子裡,夫妻間也絕不能說這句話,除非你想離婚

有個網友就曾分享“我之前差點因為反問句離婚了”。

甯願爛在肚子裡,夫妻間也絕不能說這句話,除非你想離婚

當時她剛出月子,每天都被照顧孩子弄得心力交瘁。

有一天,老公下班後,随口“抱怨”了一句:

“今天工作真累啊。”

她連腦子都沒過,脫口而出:

“難道我在家帶孩子就不累嗎?”

瞬時,兩人的“戰火”就被點燃了。

揪着雞毛蒜皮的一些小事,你一言我一語地一通亂吵。

“戰争”持續了三天三夜,甚至還鬧得夫妻倆分了居。

吵到最後,老公低頭了。

他聲淚俱下地和老婆說:

“我是說我辛苦了,但我沒有否認你辛苦了,更沒有認為自己是家裡最辛苦的人。”

“你能不能别再和我吵了。”

甯願爛在肚子裡,夫妻間也絕不能說這句話,除非你想離婚

老公的“卑微求和”,把網友弄得心軟了。

事後,她自我反思:

“之前,我并沒有意識到,下意識反問會對感情帶來這麼大傷害。”

不管是老公還是自己,“辛苦了”都是事實。

可一旦用反問句說出來,就潛藏了一層攀比與貶低的“弦外之音”:

“我比你更辛苦,你不配抱怨”。

這誰聽到能舒服呢?

夫妻本是同舟共濟的隊友,而非一決高下的對手。

有時因為工作、生活“吐槽”幾句,無可厚非。

無非是因為這些心裡話,和别人說不上,隻能和夫妻說說。

事兒不大,答一嘴、哄一句、抱一下也就過去了。

可“下意識的反問”,恰恰像一個放大器。

不僅放大了伴侶原本的負面情緒,甚至還引發了自己的委屈和抱怨。

小事化大,得不償失!

甯願爛在肚子裡,夫妻間也絕不能說這句話,除非你想離婚

如果說上面的例子還算“無心之失”,那下面的故事,可真就是拿反問句來“惡意傷害”了。

曾看到一位劉女士的分享:

自己和老公已經步入中年,激情褪去。

一天說不上五句話。

有時,她為了活躍下氣氛,就沒話找話:

“老公,你在看什麼啊?”

誰知老公沒有任何反應。

再多問幾遍,就會招緻突然的暴怒:

“瞎了嗎?不會自己看啊!”

瞬間,一陣涼意從頭發傳到腳後跟。

什麼說話的欲望都沒有了。

還落得一肚子委屈。

甯願爛在肚子裡,夫妻間也絕不能說這句話,除非你想離婚

夫妻一起生活久了,有時因為工作或生活瑣事,脾氣不好,誤傷到對方。

很難避免。

但若是把“誤傷”變成了“日常”。

甚至把“反問句”當成刺向對方軟肋的利器。

就真的太“混賬”了。

沒人該是你的“出氣筒”,該理所應當地承受你的無視與惡意傷害。

伴侶,更不行。

甯願爛在肚子裡,夫妻間也絕不能說這句話,除非你想離婚

如果說,夫妻間的“習慣性反問”,主要是為兩人的關系“埋雷”,

那麼親子間的“習慣性反問”,則更多摧毀的是孩子的未來。

網友青子之前剛上大學時,出了一場車禍。

她醒來後的第一句話是:

“我很好,拜托不要告訴我的家人。”

那一刻,自己的傷重不重,需不需要人照顧,青子通通不在意。

她最害怕的是,如果家人知道後,一定會對她一通臭罵:

“你走路難道不避着點車嗎?!”

甚至想到父母的語氣和神态,青子就渾身打顫。

這種條件反射,源自青子的家人從小就不對她好好說話:

明明是替她高興的事,非要用諷刺的語氣說;

明明該關心女兒的時候,卻總是先劈頭蓋臉地指責。

甯願爛在肚子裡,夫妻間也絕不能說這句話,除非你想離婚

無獨有偶。

網友阿翔,也因為母親常年的“習慣性反問”,心有陰影。

小時候,母親讓阿翔幫忙拿東西。

阿翔不清楚東西的具體位置,就順口問:

“東西在哪兒啊?”

明明隻是一句正常的提問,卻惹得母親突然發火:

“來,在我手裡呢!你自己沒眼嗎,不會去找找看啊?”

直到阿翔長大後,每每遇到困難,還是會不自覺地想起母親的咒罵。

他下意識地覺得别人也會像母親一樣罵自己。

是以,從不求助。

生怕被人發現自己有問題不懂。

甯願爛在肚子裡,夫妻間也絕不能說這句話,除非你想離婚

《語言虐待》中曾提到:

“語言虐待可能比其他形式的虐待具有更持久的影響,因為它往往更隐蔽、更連續。”

有些人,即便過了20年,隻要回憶起小時候的語言暴力,還是會不自覺地哭泣。

正如阿翔所說的:

“盡管我始終都很愛媽媽,但關于自我療愈,我還有很長的路要走。”

甯願爛在肚子裡,夫妻間也絕不能說這句話,除非你想離婚

美劇《怒嗆人生》中曾說:

“父母會把自己身上的‘有害物質’遺傳給下一代。”

甯願爛在肚子裡,夫妻間也絕不能說這句話,除非你想離婚

截圖源自美劇《怒嗆人生》

輕則,是養出自信不足,難以擺脫心理陰影的孩子;

重則,可能會把孩子也教育成惡言相向的人。

甯願爛在肚子裡,夫妻間也絕不能說這句話,除非你想離婚

截圖源自英劇《梅爾羅斯》

很多“過來人”分享:

因為從小就浸潤在父母“習慣性反問”的語言暴力中。

即便長大後有心調整,也總是會在生氣時“暴露本性”,難以根治。

最終,曾經的“受害者”成為了新一輪的“加害者”。

甯願爛在肚子裡,夫妻間也絕不能說這句話,除非你想離婚

唉,想想也是挺諷刺的。

甯願爛在肚子裡,夫妻間也絕不能說這句話,除非你想離婚

不論是夫妻還是親子關系。

反問句之是以讓人膈應,不僅在于它堵住了我們表達的欲望,

更在于它讓我們内心的真實需求,被“噤聲”了。

就像前面提及的劉女士。

明明是為了給平淡的中年夫妻生活加些“味道”,這才沒話找話。

但丈夫的反問,澆熄了妻子的熱情。

要知道,聊天不是重點,想要增進夫妻感情才是啊。

甯願爛在肚子裡,夫妻間也絕不能說這句話,除非你想離婚

又或者像一些孩子,在找工作上遇到了困擾,很苦悶,想和父母傾訴一下。

結果父母的一句“誰叫你當初要選這個專業?”,瞬間讓人失語。

那一刻,孩子想要的不過是父母無條件的支援。

是一句“沒事兒,工作總會有的”。

但反問,讓這種需求無處着落:

話還沒說,已經被噎了回去;

委屈還沒訴,又被堵回了心裡。

這才是真正刺痛人的呀。

甯願爛在肚子裡,夫妻間也絕不能說這句話,除非你想離婚

除此之外,在翻看網友們對“習慣性反問”的看法時。

我也發現了另一個有趣的現象。

似乎有不少妻子很“支援”習慣性反問:

“我會好好說話,但前提問的是正常話。”

随後,網友們列舉了“當代老公的無語問題實錄”:

“洗衣機裡的衣服洗好了,問我要不要拿出來晾?”

“吃完的剩菜,問要不要放在冰箱裡?”

“家裡的垃圾,問要不要拿去倒?”

“孩子尿了,問尿不濕要不要扔?”

“孩子把碗打碎了,問我要不要收拾?”

甯願爛在肚子裡,夫妻間也絕不能說這句話,除非你想離婚
甯願爛在肚子裡,夫妻間也絕不能說這句話,除非你想離婚
甯願爛在肚子裡,夫妻間也絕不能說這句話,除非你想離婚

當然,我不否認,有些可能真的是缺少“生活技能”。

但聽起來,卻無一不包含着相似的潛台詞:

“衣服洗好了,你去曬。”

“孩子尿了,你來洗。”

“家裡有垃圾了,你去倒。”

發現了嗎?

原來,無腦問題的背後,往往藏着一個“習慣性甩鍋”的父親或丈夫。

而妻子們此刻的反問,更像是在出氣。

“這種問題都能問出口,我不反問他,實在是難以解氣!”

甯願爛在肚子裡,夫妻間也絕不能說這句話,除非你想離婚

不過出氣歸出氣。

在反問句的“戰場”上,從沒有赢家。

不管是聽的人還是說的人。

最後一定是雙輸。

因為,它堵塞了親密關系中真實需求的交流,變為情緒化的發洩。

久而久之,我們隻能在“被反問句傷害”與“傷害他人”中糾纏。

卻始終沒有解決真正的問題。

甯願爛在肚子裡,夫妻間也絕不能說這句話,除非你想離婚

道理說了那麼多。

我想此刻大家心裡難免會犯嘀咕:

“真的可能完全不說反問句嗎?”

要我說:

“不可能。”

畢竟,誰還沒個脾氣不順,嘴比腦子跑得快的時候呢?

但确實,說的越少越好。

在這裡,我特意為大家總結了兩條處理反問句的小技巧。

雖然無法根除,但可盡力改善。

1. 萬能公式:先肯定對方話語中你同意的部分,再表達自己的需求。

很多時候,我們之是以會用反問句。

無非是夫妻或孩子說話時,恰好遇上了我們心情不好。

或是他們的某些行為引發了我們的不滿。

才會脫口而出怼回去。

但比起單純地發洩情緒,清楚告知對方我們的需求。

或許來的更有效果。

這裡有一個表達的萬能公式:

先肯定對方話語中你同意的部分,再表達自己的需求。

就像前文提及的“差點因為反問句離婚”的網友。

如果當老公說自己累了時。

網友能說:

“老公你辛苦了(肯定對方的話),今天我帶孩子也累了(表達自己的需求),咱倆之後也一起加油吧。”

自然不會有後面的争吵。

這樣,我們既沒有貶低對方的需求,也如實表達出自己的需求。

雙赢!

甯願爛在肚子裡,夫妻間也絕不能說這句話,除非你想離婚

2. 耐心+包容,去了解對方的“真實意圖”

老生常談的一句話。

我也知道,這事兒,做起來并不容易。

我們總習慣對外人保持好脾氣,卻常對家人不耐煩。

而誤解,恰恰就源自不耐煩,也源自我們的下意識反應。

有網友曾分享:

之前她剛學開車時,爸媽陪她練車。

結果一路上,媽媽都在“罵罵咧咧”:

到底會不會開車啊?

自己上班要開車,還不知道勤奮一點?

網友隻得一邊開車,一邊寬慰自己:

“算了算了,忍一時風平浪靜。”

誰知沒過多久,媽媽又說:

“你這樣開車,我得擔心死,怎麼敢放心讓你一個人上路啊。”

甯願爛在肚子裡,夫妻間也絕不能說這句話,除非你想離婚

發現了嗎?

“習慣性反問”,有時包裹着的其實是最柔軟的心腸。

但這份心腸,總要我們細品才能發覺。

的确,習慣性反問是不好。

但家人之間,哪兒能每件事都周全呢?

甭管哪一方,多一點耐心和包容,去了解對方說話時的“真正意圖”,總是沒錯的。

惡語傷人三春寒,良言一句暖三冬。

希望讀完此文的你,下次脫口而出前,可以先思考3秒鐘。

也歡迎你把文章分享出去,讓更多人遠離“反問句”。

點個【關注】,别再讓心中的愛意,因為一時口快被誤解。

也希望大家都能來評論區聊聊:

你們有聽到過什麼“反問句”嗎?

對于“習慣性反問”,又有些什麼看法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