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同樣都是東漢開國功臣,陳平的評價為何不如張良?是能力不行嗎?

作者:小彭的燦爛筆記
同樣都是東漢開國功臣,陳平的評價為何不如張良?是能力不行嗎?
同樣都是東漢開國功臣,陳平的評價為何不如張良?是能力不行嗎?

文|小彭的燦爛筆記

編輯|小彭的燦爛筆記

【前言】

西漢王朝奠基,謀臣無疑首推張良、陳平,兩人都對西漢王朝的建立和鞏固立下了不朽的功勳,起過非常重要的作用。

班固評價張良的功勞說“高祖數離困厄,良常有力,豈可謂非天乎”,而司馬遷則說陳平“常出奇計,救紛糾之難,振國家之患”的曆史功績。

同樣都是東漢開國功臣,陳平的評價為何不如張良?是能力不行嗎?

然而,不管是生前還是生後,兩人獲得的待遇竟然是完全不同的。

漢高祖劉邦在項羽敗滅以後,大封功臣,親口贊賞張良“運籌策帷幢中,決勝千裡外”的功勞,讓他自擇齊地三萬戶作為封邑。

同樣都是東漢開國功臣,陳平的評價為何不如張良?是能力不行嗎?

而貴為丞相的蕭何所定封邑僅僅隻有八千戶,其他列侯封邑多在三千戶左右。

從陳平後來在平城之戰中立下大功,進而被改封為食邑五千戶的曲逆侯一事來看,他最初被封為戶精侯時其食邑不太可能高出三千。

同樣都是東漢開國功臣,陳平的評價為何不如張良?是能力不行嗎?

以此判斷,向來被後世認為“知人”的劉邦确實将張良放在了“帝者師”的位置,而陳平等大臣都不過是屬下、臣子而已。

張良、陳平死後所獲的評價差别更大,曆代評論家對張良均不吝贊賞,視為帝者師、千古謀士第一。

同樣都是東漢開國功臣,陳平的評價為何不如張良?是能力不行嗎?

而對陳平的評價卻是毀多于譽,不僅認為他人品有問題,就連智謀都低人一等,隻配稱為“智盜”或“陰謀家”。

那麼,究竟是哪些因素造成了劉邦對張良态度的如此不同呢?這和劉邦集團的成功經曆之間有沒有關系?

同樣都是東漢開國功臣,陳平的評價為何不如張良?是能力不行嗎?

【劉邦對張良另眼相看的原因】

劉邦是中國曆史上第一個平民出身的皇帝,伴随劉邦一路走來,最受親信的無疑是他在沛縣的一班老兄弟如蕭何、曹參、盧給、樊啥、周勃等人。

在這群人當中,蕭何作為劉邦的老上級,其身份地位是最高的。

同樣都是東漢開國功臣,陳平的評價為何不如張良?是能力不行嗎?

然而蕭何盡管知書達理,胸有韬略,但最高官職原不過是一縣主吏,加之與劉邦本鄉本土,平時一起喝酒的事情幹不少。

是以劉邦雖然面子上敬他三分,卻遠遠達不到尊崇的地步,史書說劉邦當亭長時對“廷中吏無所不鉀侮”,即是明證。

同樣都是東漢開國功臣,陳平的評價為何不如張良?是能力不行嗎?

然而張良不同,他不僅出身高貴,其祖上“五世相韓”,是個地道地道的貴族後裔,而且張良曾經親自率衆狙殺秦始皇,博浪沙驚天一擊雖然誤中副車,卻赢得了名滿天下的美譽。

僅憑這點,張良就足以使秦末舞台上所有風雲人物,都對其禮敬三分。

同樣都是東漢開國功臣,陳平的評價為何不如張良?是能力不行嗎?

劉邦初次與張良認識的時候,所擁有的不過是一支衣衫檻褛,不滿千人的農民軍。很明顯,兩人的差異是巨大的。

論身份,一個是貴族之後,一個僅僅是平民,其自封的沛公身份,也是拿不出手的。

同樣都是東漢開國功臣,陳平的評價為何不如張良?是能力不行嗎?

論名氣,張良名滿天下,而劉邦一出縣境則是“天下無人識君”論實力,想來劉邦手下的那點人馬,也沒有多少在張良随從面前炫耀的資本。

很自然,劉邦一開始就認為張良是折節下交,直到後來他們一起投奔項梁的楚軍,幾乎被項家叔侄視而不見的劉邦,目睹張良與這些大人物侃侃而談,這種情景同樣加重了張良在劉邦心中地位的祛碼。

同樣都是東漢開國功臣,陳平的評價為何不如張良?是能力不行嗎?

等到陳平前來投靠的時候,劉邦早已今非昔比,不僅貴為漢王,不僅手下謀臣勇士一大堆,而且每天前來投奔的各色人才絡繹不絕,與陳平同一天來的就有十多個。

盡管陳平憑借出衆的談吐一舉脫穎而出,獲得了劉邦的賞識,但這時的劉邦最多對他比較看重,怎麼也不可能恢複到當初張良的待遇了。

同樣都是東漢開國功臣,陳平的評價為何不如張良?是能力不行嗎?

劉邦對張良高看一眼的第二個原因,很可能跟張良一身學問的來曆有關。

從張良博浪沙刺秦的壯舉來看,勇氣雖然可嘉,從謀略的角度卻不怎麼值得恭維,因為此舉不僅成功機率極低,而且很可能置自身于絕地,據此判斷張良的滿腹韬略應該不是來自家學。

據張良本人所說,他的學問來自一個奇異老者授予的《太公兵法》,但除了張良,當世再無第二個人有幸見過此老的廬山真面,以緻連司馬遷和班固都沒能搞清張良的師門傳承。

同樣都是東漢開國功臣,陳平的評價為何不如張良?是能力不行嗎?

值得指出的是,對于有志争奪天下的劉邦來說,張良學問來源的神秘性同樣有着莫大助益。

劉邦那個時代的人無疑是迷信的,一介平民想争奪天下幾乎是癡人說夢。

同樣都是東漢開國功臣,陳平的評價為何不如張良?是能力不行嗎?

是以,為了顯示自己乃天命所歸,與衆不同,進而獲得更多的追随者,很多人想到了利用鬼神傳說。

正如不信“王侯将相有種”的陳勝,俄在起事之初,苦心孤詣地泡制魚腹藏書、狐仙夜語等“天意”,劉邦走向天子的路上同樣少不了各種鬼神傳說。

同樣都是東漢開國功臣,陳平的評價為何不如張良?是能力不行嗎?

于是乎,劉邦的母親與赤龍野合産子、酒後殺蛇之類的故事,就被演繹成了赤帝子斬白帝子的神話。

這些傳說帶來的好處是實在的“沛中子弟或聞之,多欲附者矣”,是以張良受書而成“王者師”的故事,不正好說明劉邦就是王者嗎?

同樣都是東漢開國功臣,陳平的評價為何不如張良?是能力不行嗎?

【先來後到】

在劉邦起兵之初,身邊最有頭腦的人當屬蕭何,其他多是一介武夫,而蕭何多數時候負責後勤,不在劉邦身邊,以張良的才略征服劉邦的身邊人簡直易如反掌。

等到陳平等人加入的時候,張良的地位已堅如磐石,深得劉邦本人及其重要将領的信任和支援,聰明的陳平等人對此一目了然,自然不會做出與張良搶風頭的傻事。

同樣都是東漢開國功臣,陳平的評價為何不如張良?是能力不行嗎?

劉邦在決斷大事的時候,首先想到的便是聽取張良的意見,而地位超凡的張良,也确實在某些事情上比别人更具發言的資格。

比如定都一事,最先提議定都關中的婁敬所陳述的理由,其實與後來張良列舉的大緻相同,劉邦顯然心有所動。

同樣都是東漢開國功臣,陳平的評價為何不如張良?是能力不行嗎?

隻是考慮到婁敬人微言輕,無法壓制衆多持反對意見的大臣,這才特意咨詢張良的看法。

而幾乎同樣的言辭從張良口中出來,所産生的果然不同,取得了一錘定音的效果。

同樣都是東漢開國功臣,陳平的評價為何不如張良?是能力不行嗎?

【後世對兩人的差別評價】

後世評論家對兩人的态度截然不同,一方面對張良有無限拔高的趨勢,一方面對陳平肆意貶低,于是乎,張良成了完美先生。

而陳平則不但智謀低劣、庸鄙,甚至很多功勞都是竊取自别人,是“智盜”,就連政治人品和個人道德都受到了猛烈抨擊。

同樣都是東漢開國功臣,陳平的評價為何不如張良?是能力不行嗎?

造成這種現象的因素是多方面的,這裡僅就兩人同時适用的幾個說法進行辨析。

首先來看後世對陳平智謀的批評,“陰謀家”說法的源頭可能出自陳平本人說的一句話:“我多陰謀,道家之所禁。吾世即廢,亦已矣,終不能複起,以吾多陰禍也。”

同樣都是東漢開國功臣,陳平的評價為何不如張良?是能力不行嗎?

根據筆者對謀略學的粗淺了解,計謀似乎有陰謀、陽謀之分,兩者的差別主要展現在手段的不同。

陰謀是指采用欺詐,蒙騙等手段,其表面行動和真實意圖是不統一的,如三國演義中的黃蓋詐降。

同樣都是東漢開國功臣,陳平的評價為何不如張良?是能力不行嗎?

陽謀則是所有行動與計劃都讓對手看見,知道,并且還不得不按照你所說的那樣取去做。

陰謀一旦被對手識破就無法繼續,而陽謀則是對手明知卻依然無法破壞己方的目的。

同樣都是東漢開國功臣,陳平的評價為何不如張良?是能力不行嗎?

如曹操在赤壁戰前虛言恐吓東吳,聲稱自己有百萬大軍,此舉在很大程度上對東吳的民心士氣造成了壓力。

從相關史實來看,幾乎沒有一個謀略的設計者會認為陰謀、陽謀有什麼境界上的高低之分,對它們的具體使用完全是依據不同的客觀形勢而加以調整。

同樣都是東漢開國功臣,陳平的評價為何不如張良?是能力不行嗎?

張良為劉邦集團立下的第一件大功勞發生在西進鹹陽的途中,當時劉邦所部在武關遇到了秦軍一支較強的部隊。

劉邦本想以自己手下的兩萬人馬強行攻擊,但張良認為強攻未必有絕對勝算,于是獻計買通秦軍守将,等到秦軍守将被買通之後,張良又指出秦軍盡管主将動搖,但士卒未必完全肯降,勸說劉邦趁對手放松防守的有利時機揮軍攻擊,最後取得了此戰的完全勝利。

同樣都是東漢開國功臣,陳平的評價為何不如張良?是能力不行嗎?

應該說,張良的此次謀略是相當成功的,但從謀略學的角度看,卻是一次徹頭徹腦的“陰謀”。

同樣都是東漢開國功臣,陳平的評價為何不如張良?是能力不行嗎?

還有論者批評陳平的計謀損害了無辜者的利益,如陳平教劉邦僞遊雲夢擒拿韓信一事,乃是“竊淮陰侯以為功者”,這種說法令人費解。

因為不管韓信謀反是否證據确鑿,劉邦既然決心要予以處置,身為謀士的陳平隻能據此立場提出最經濟合算的計謀。

同樣都是東漢開國功臣,陳平的評價為何不如張良?是能力不行嗎?

要說此舉冤枉、委屈了韓信,那也隻能将罪責歸結在劉邦身上,因為基于同樣的道理,張良後來為呂後定計保住了太子劉盈的地位。

此舉同樣危害了趙王劉如意和劉邦殡妃戚夫人的利益,為什麼沒人是以指責張良應該為此二人的最後慘死負上責任呢?

同樣都是東漢開國功臣,陳平的評價為何不如張良?是能力不行嗎?

【張良、陳平的謀略異同】

如果各自舉出對一方有利的事件來加以證明,結果自然是公說公有理、婆說婆有理,難以令人信服,那麼最好的方法莫過于考察兩人在同一事件上的見解。

從史書記載來看,張良和陳平就同一事件為劉邦獻計的隻有兩次,一次發生在韓信請求自立為假齊王之時。

同樣都是東漢開國功臣,陳平的評價為何不如張良?是能力不行嗎?

當時接到韓信使者彙報的劉邦勃然大怒,當着使者面就對韓信破口大罵,正與劉邦同桌吃飯的張良和陳平不約而同地出腳暗示。

由于記載模糊,我們無法清楚判斷究竟是誰在劉邦耳邊陳說了厲害,但就在兩人腳踢劉邦的一刹那,他們都分析清楚了其中的利弊得失卻不難想見。

同樣都是東漢開國功臣,陳平的評價為何不如張良?是能力不行嗎?

另外一次發生在鴻溝訂立平分天下的合約之後,獲得了半壁江山的劉邦頗有點心滿意足,準備就此收兵罷戰。

張良與陳平又同時看出了此消彼長的戰略時機,積極勸說劉邦趁機進攻,終于一舉消滅了驕狂的項羽,完成了統一天下的大業。

同樣都是東漢開國功臣,陳平的評價為何不如張良?是能力不行嗎?

如果僅僅從這兩件事情判斷,相信很難分出兩人在謀略上的高下之别,畢竟作為一個謀士,能夠看清楚這些可以說是“基本功”了。

從劉邦一生征戰的經曆來看,真正稱得上生死存亡、最為兇險的也有兩次,分别是榮陽之圍和白登之圍。

同樣都是東漢開國功臣,陳平的評價為何不如張良?是能力不行嗎?

在劉邦與項羽榮陽對峙期間,張良從戰略上謀劃,建議劉邦好好拉攏韓信、英布、彭越三人。

這三人的歸屬确實決定了楚漢之争的最終結果,是以對張良的謀略怎麼稱贊也不算過分。

同樣都是東漢開國功臣,陳平的評價為何不如張良?是能力不行嗎?

而陳平同樣不含糊,他提出的反間計從戰術打擊的角度出發,大幅度削弱了楚軍的實力。

楚軍内部的懷疑猜忌直接導緻了大批優秀将領的凋落,而範增被離間更是雪上加霜,此後楚軍再沒有人能夠獻出值得一提的謀略。

同樣都是東漢開國功臣,陳平的評價為何不如張良?是能力不行嗎?

在榮陽城破前夕的突圍戰設計中,我們沒有看到張良的言論,反而是陳平接連抛出了以大将紀信作為替身、夜出女子二千人從東門混淆楚軍視線,以掩護劉邦從西門順利逃脫的妙計。

同樣都是東漢開國功臣,陳平的評價為何不如張良?是能力不行嗎?

在白登之圍中,劉邦大軍被匈奴圍困“七日不得食”,已經到了山窮水盡的生死關頭。

曾經“出奇計馬邑下”的張良此時不知為何沒有表現,最終是依靠陳平以“奇計”說服了匈奴單于的夫人才得以脫困而出。

同樣都是東漢開國功臣,陳平的評價為何不如張良?是能力不行嗎?

不過由于沒有記載,有人推測陳平此計的道具僅僅是一幅美女畫像,是以覺得陳平此計過于拙劣“庸鄙”才導緻了史家不好記載。

其實謀略的根本目的是達成設計者所需意圖,美女畫像如果真能達成目的,算得上既經濟又環保,如此奇思妙想有什麼見不得人的地方呢。

同樣都是東漢開國功臣,陳平的評價為何不如張良?是能力不行嗎?
同樣都是東漢開國功臣,陳平的評價為何不如張良?是能力不行嗎?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