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林浩添:守護光明的世界

作者:星磚
林浩添:守護光明的世界

“眼睛是透明的,通過它們,可以看到人的心靈。”法國唯美主義先驅詩人泰奧菲爾·戈蒂耶這句打動無數人的感慨,還有很多相似的表述,比如“眼睛是心靈的窗戶”“眼睛是内心的索引”“心事眼波難定”……

作為人體最富有表現力的器官之一,眼睛有着無數描述其美好的文字。但擁有它們需要一個前提:健康。

林浩添就是眼健康的守護者之一。他是知名眼科專家,曾親手幫助許多眼病患者恢複光明;他還是中山大學中山眼科中心(以下簡稱“中山眼科中心”)主任、醫院院長,正帶着這個具有全球影響力的眼科醫院,守護着更多人的眼睛和其背後的美麗心靈,以及一個個幸福的家庭。

林浩添:守護光明的世界

01

醫學傳承與創新

靜躺在床上,枯坐在椅子上,偶爾自己摸索着,或在護工的攙扶下走走路。過往幾年,80多歲的黃爺爺一直重複着這樣單調的生活。他的眼底視網膜情況極差,白内障又到了過熟期,一隻眼睛已經失明,另一隻也僅剩光感。世界缤紛多彩,但都與他無關。

更糟糕的是,黃爺爺曾罹患癌症,還有許多基礎性疾病,大多眼科醫生都沒把握為他做手術,就連林浩添最初接診時,也勸他保守治療,不要冒風險。但老人和家屬都很堅持,多番請求,林浩添不忍心,決定放手一搏。

為最大程度保證手術安全,林浩添請來醫院麻醉科主任保駕護航,也做好萬全的急救準備。“我原本覺得,手術能安全做完就不錯了,沒想到效果比預想的還好。”林浩添笑着說,手術完成後,老人眼前的陰翳漸漸散開,雖然仍不能完全看清,但終于有了色彩。

眼科手術操作空間小,每一台都無異于針尖上的舞蹈,沒有彩排,不能重來,一個小小的失誤就可能影響患者日後的生活。從醫14年,林浩添始終保留着第一次拿起手術刀時的敬畏之心,時刻要求自己必須以100%的狀态投入到每一台手術中,盡全力治療每一位患者。

這是從小刻在骨子裡的善良,也是傳承自父輩的醫者仁心。

林浩添出生于廣東省揭陽市,家裡是診所和藥店結合體,父親是赤腳醫生,治病開方,母親負責抓藥。每次放假,林浩添就會化身為小藥童,往來穿梭幫忙。

如果把診所和藥店看成一門生意,父親無疑是不合格的經營者。他樂善好施,看病救人從不計較利益得失。

有一次,家裡來了位穿着破舊衣裳的光腳老人,身上隻有幾毛錢,卻有不少基礎疾病,父親不僅為他免費檢查,還送了許多藥。類似的情況時有發生,親屬朋友偶爾委婉規勸,父親總是聽過就忘,有時也會歎息說一聲“鄉親們不容易,能幫就幫”。

幾年光景,村裡不少人做生意掙了錢,建起漂亮的小樓。林浩添家那棟稍顯破舊的房子,卻沒增添一磚一瓦。

物質生活簡單,精神世界卻充盈。早上打開門,不時能看到門前放着一些新鮮青菜。村裡許多人以種菜為生,這是他們表達謝意最質樸的方式。

“不是隻有李嘉誠這樣的富豪能做慈善,普通人也可以。”林浩添說。父親純粹但執着、村民善意的回饋,最終彙成一股暖流,推着他走向醫學的道路。1999年聯考,林浩添成績優異,有人勸他報考清華、北大,他卻在志願表上堅定地寫下了六個大字:中山醫科大學(即今中山大學中山醫學院)。

林浩添是本碩連讀,選二級專業時,他将目光投向了眼科——中山醫學院最好的專業之一,從此踏上了守護患者光明的征程。

後來他又考取中山眼科中心的博士,畢業後留院工作。期間,有不少海外高校、醫療機構伸來橄榄枝,但綜合考慮後,他認為國内眼科水準也不差,留下來同樣可以闖出一番事業。

事實上,他很快就讓世人看到了自己的底氣——2012年,他在醫學頂刊《柳葉刀》發表了國際上第一篇結膜吸吮線蟲病例報告,填補了該病在全球正規醫學文獻中的空白。

期間,他也加入劉奕志教授團隊,開啟先天性白内障相關研究。

彼時,成人白内障手術已相對成熟,但先天性白内障仍有諸多難題沒有解決,無數患兒隻能在黑暗或朦胧的世界裡掙紮生活。作為國内白内障領域臨床和科研領軍人之一,劉奕志在1998年就開始了相關探索,建立了先天性白内障診療和研究資料平台,取得了不少成果。

當薪火傳遞到林浩添等年輕一代手中時,他們立足前期探索,結合新興的再生醫學等知識、技術,熬過一個個不眠不休的晝夜,終于攻克了一系列難題,讓十多年前紮下的根撐起枝桠,結出碩果——

他們發現,眼球晶狀體邊緣存在着内源性的幹細胞,以及維持自我更新和分化能力的關鍵因子,通過創新的超微創白内障手術儲存,術後能再生出功能性晶狀體。2016年,研究成果發表于頂刊《自然》雜志,同年被《自然·醫學》評為該年度全球生物醫學領域八大突破性進展之一。

這是中國醫生主導的研究首次獲此殊榮,為全球先天性白内障治療提供全新政策,也開辟了組織再生及幹細胞臨床應用新方向,林浩添聲名大噪。但患者和關注他的人發現,這個青年笑容依舊,靜水流深。

林浩添:守護光明的世界

▲林浩添(左)為患者做手術

02

為眼科插上AI的翅膀

不過,人們看不見的地方,林浩添已心如潮湧。

随着臨床手術量的增加和基礎研究的深入,他越來越感覺到,一名醫生、一個醫院的技術突破再大,受益者終究是少部分人。

“目前,國内有注冊眼科醫生4萬名左右,但患者數量龐大,許多人因為無法得到及時有效的治療,失去光明。”林浩添說。針對這一臨床痛點,他嘗試尋找一種方式、一個載體,放大中山眼科中心的優質醫療資源優勢,将其輻射更多地方、更大範圍的人群。

他首先想到了計算機,這是偶然,也是必然。“我的聯考第一志願是醫學,後面就是計算機。”林浩添笑着說。1990年代,計算機技術迅猛發展,不止吸引了大學英語老師馬雲、甯波電信員工丁磊,也吸引了還在學海泛舟的他。

擁抱了醫學,林浩添也從未和計算機專業分手。除了正常擷取資訊,他還有一個“智囊”——高中同桌考上了西北一家知名高校的計算機專業,每次寒暑假路過廣州,都會找他叙舊、借宿。夜深人靜時,兩位年輕人聊人生、聊理想,也聊各自的專業發展情況。對網際網路、大資料等領域的認知,就這樣逐漸深化。

這一次,林浩添的破解思路就是計算機領域的最新技術——AI,人工智能。

這是一次非常大膽的醫工融合嘗試。彼時,人工智能萌芽不久,AlphaGo還沒有打敗李世石等圍棋世界冠軍,ChatGPT更是無從談起。更重要的是,AI與醫學特别是眼科等結合,涉及多學科交叉,全球都沒有可供參考的案例。

當然,林浩添也不是孤軍奮戰,在一次與西安電子科技大學劉西洋教授的交流中,兩人一拍即合。醫學新銳與工學大咖相視一笑,思維碰撞出璀璨火花。他們完成了大量枯燥而繁重的資料積累工作、利用深度學習算法建立模型,建立了全球首個人工智能白内障診療雲平台CC-Cruiser系統。它将以雲服務的形式,輔助醫生完成先天性白内障的自動診斷。

值得一提的是,林浩添申請廣東省自然科學基金傑出青年項目時,送出的就是這一個課題。答辯時,有些專家直言不懂人工智能,但被林浩添的資料和講述打動,認為發展前景很好,結合團隊整體實力評判後,給予了充分肯定和支援。

林浩添沒有讓他們失望。2017年2月,《自然·生物醫學工程》以封面文章的形式刊登了他和團隊的研究成果,并用碩大的英文點題:“前途遠大的機器學習”。後來,這項研究又被美國電氣電子工程師學會旗艦出版物《科技縱覽》雜志評為“影響全球醫學界的11大AI事件”。

後一個肯定,林浩添是看了新聞才知道的。他說,這是一個正面回報,令人振奮,激勵團隊以更高士氣前行,“‘從0到1’的創新很難,但隻要勇敢邁出第一步,就能找到突破口,推動行業實作‘1到N’。”

2017年5月,廣州市區莊立交橋東南角,中山眼科中心老院區,全球首個眼科人工智能門診開診,AI眼科醫生走進普通人的生活。

作為網際網路生命,AI眼科醫生可以分身無數,“目前已進駐廣州10個社群醫院,患者隻要拍一張眼部照片并上傳到雲平台,幾分鐘就都能得到診斷和治療方案。”團隊骨幹成員、中山眼科中心研究員林铎儒介紹,此時的它還不能完全取代眼科醫生,但可以把醫生從一些基礎性工作中解放出來,幫助更多患者。

與此同時,林浩添帶領團隊不斷将人工智能診斷擴充到其他眼科疾病,“1到N”的暢想也在走進現實:

2020年1月,開發全球首個超廣域人工智能眼底病篩查系統,可自動快速篩查多種眼底病變,檢測準确率達到98%以上;

2021年1月,釋出全球首個通過眼部影像篩診肝膽疾病的技術及評估系統,隻需一張眼底照片即可“看清”患者是否罹患肝病;

2021年8月,完成了全球首個眼科多病種人工智能真實世界研究,推出的眼科多病種人工智能可以篩查14種常見眼科疾病,平均準确率在95%以上;

2023年1月,推出全球首個嬰幼兒視功能損傷手機智能篩查系統,嬰幼兒隻要看3分鐘動畫,就能檢測16種常見緻盲眼病,準确率達85.9%……

林浩添:守護光明的世界

▲2023年10月17日,中山眼科中心與福建醫科大學附屬第二醫院簽訂合作協定,共建眼科國家臨床重點專科建設項目

除了防控和篩查,林浩添團隊也已将人工智能運用到複雜的治療上。

6月23日,一場特殊的眼科手術發生在廣州和與之相隔600公裡的海口間,“患者”是12隻兔子。

在海南省眼科醫院,醫生坐在操作台前,輕觸遠端控制段的瞬間,位于中山眼科中心的5G遠端高精眼科手術機器人機械臂輕輕擺動,為兔子完成了視網膜下注射手術。借助超高清顯微立體視覺成像技術,手術視野被清晰放大并實時投放在液晶屏上。

這是全球首例5G遠端微米級眼科手術,跨越時空,也創造曆史。

一個月後,中山眼科中心舉行釋出會,林浩添披露了手術的細節和成效。“全部一次性成功,沒有并發症,手術效果安全穩定。”他說,手術相當于将藥物精準地打入頭發絲,即使是最資深的眼科醫生也難以做到,但機器人可以。

目前,該技術還處于動物實驗階段,預計半年左右開始臨床試驗。

其實,手術機器人也是林浩添團隊的成果——他們聯合中山大學計算機學院黃凱團隊,曆時10年自主研發而成,臨床轉化也在積極推進。

9月26日,廣東召開首屆優秀醫藥成果釋出暨轉化簽約大會,面向全省50家高水準醫院建設機關征集了115項醫學研究成果,最終遴選出33項具有較高的臨床科研價值以及優秀轉化潛力的項目,智能眼科微創手術機器人位列其中。

“目前,全球還沒有眼科手術機器人實作産品化,我們已經走在臨床前的注冊階段。”林浩添說,團隊正在與時間賽跑,希望能在全球嘗到頭啖湯,“這将是一件非常了不起的事情。”他很期待。

他也希望,未來能進一步拓寬邊界,運用更先進的網際網路技術,推動最優質的眼科醫療資源跨越山川湖海,不僅在海南,在遙遠的新疆,還可以通往祖國任何一個城市,甚至直接走到基層群衆家門口,讓數字醫療造福每一個人。

有些嘗試已經取得成果。2023年6月,由中山眼科中心自主研發的5G智能眼科巡診車正式啟用。它們從廣州出發,走過全國20多個城市,前不久還跋涉12天,遠赴新疆喀什,為當地群衆提供覆寫“預防-篩診-幹預-追蹤”的全方位、高品質的眼健康服務。

5G智能眼科巡診車被稱為小巧靈活的“移動眼科醫院”,搭載了篩查儀、眼壓測量儀、眼底照相機、OCT光學相幹成像、裂隙燈等6款裝置,市民檢查後,通過5G網絡将檢查資料傳到中山眼科中心,當日就能收到遠端診斷報告。

林浩添:守護光明的世界

▲2023年6月,由中山眼科中心自主研發的5G智能眼科巡診車正式啟用

除了汽車,中山眼科中心還瞄向了另一款時速更快、抵達範圍更廣的交通工具——飛機。

11月16日,該中心與南方航空聯合策劃推出“明眸善愛 飛粵疆土”粵新光明主題航班,推動航空交通與健康醫療優勢資源的深度合作,“下一步我們将積極探索飛行眼科醫院的可能性,希望以後可以開着‘飛機’,将最先進、前沿的眼科醫療技術送到全世界任何需要的地方。”林浩添說。

03

守護光明的未來

2020年4月底,五四青年節來臨之際,林浩添獲頒第24屆“中國青年五四獎章”。接受媒體采訪時,他謙虛地稱,這不是一個人的榮譽,而是“天時地利人和”的結果:“天時就是國家強大,地利是有中山眼科中心這樣的好平台,人和是中心有許多好老師,也有好的傳承,能給年輕人非常好的成長機會。”

其實,除了“天時地利人和”,決定一個人成就的,還有嚴格自律以及日複一日的擔當和付出。

林浩添回憶,還在學校時,他曾聽中國科學院院士曾益新說起,“成功秘訣是‘咖啡和紅牛’”。他對此深有感觸。科研需要大量的臨床資料,年輕時,為了擷取患者的配合與支援,他就将聯系方式留給患者。白天,除了忙于臨床工作,還要抽空解答患者的問題,晚上,8點後電話鈴聲少了,他就沖好咖啡,開啟“科學狂人”模式,直到深夜兩三點。

長期“5+2”“白加黑”,林浩添的身體也曾出現過一些亞健康問題。但他很快醒悟,意識到“身體是革命的本錢”,積極鍛煉,確定工作時擁有旺盛的精力和敏銳的思維,并養成了每天跑步的習慣,還在院内掀起一股跑步熱潮。

白内障科醫生吳曉航是跟随者之一。“我們有一個跑團,會定期組織活動,每次跑5~10公裡。”她說。有時同行來醫院開會,會後也常被拉去跑步,既鍛煉身體也促進交流。

接任院長一個多月後,9月23日,中山眼科中心召開高品質發展大會,林浩添在發言中,将“健康”納入推動醫院實作内涵式高品質發展的3個支撐之一,其他兩個是“夢想”“家國”。

要實作建立世界一流眼科中心的夢想,青年醫生發展是關鍵。“我們選人用人的培養理念是,讓想做事的人有機會,能做事的人有平台,做成事的人有發展。”林浩添說,他自己就是這一理念的受益者。

他也是這麼做的——吳曉航是劉奕志的研究所學生,2013年入學起就由林浩添共同指導。“林老師手把手教我科研的細節,後來又讓我獨立負責人工智能篩查技術在社群的落地應用。”吳曉航說,那時她初出茅廬,工作不簡單,但林浩添的信任,給了她底氣。

“林老師常說,20多歲最幸運的事情是有人肯教你,30多歲最幸運的就是有人肯用你。”吳曉航說,她很幸運,因為林浩添既肯教他們,也肯用他們。

這句話林浩添也告訴了本刊記者,它還有後半句:“40多歲的時候有人肯‘捧’你,50多歲的時候有人肯跟你,60多歲的時候有人肯請教你。”在林浩添看來,人生每個階段都有不同的事情要做,成功的定義也不一而論。

正如目前,40多歲的林浩添有人“捧”,但也有更重的擔子。7月29日的中山眼科中心新一屆行政上司班子上崗會議上,老院長劉奕志頗為動情地說:“逐夢是一個恒久的使命,需要持續接力和奔跑才能實作。相信林浩添等一批年富力強、精力充沛的同志順利接棒,眼科中心的未來會越來越好。”

林浩添:守護光明的世界

▲2023年11月16日,中山眼科中心與南方航空聯合主辦的“明眸善愛 飛粵疆土”粵新光明主題航班舉行啟動儀式

林浩添沒有讓大家等太久。就在前文提到的中山眼科中心高品質發展大會上,他詳細介紹了高品質發展思路,并将其概括為“123總部署”。

在總部署中,他明确要滿足“兩個期待”:面向國家需求,貫徹落實“十四五”全國眼健康規劃,破解眼科發展難題,讓人們享受到舒适的視覺;面向世界需求,以實際行動踐行人類眼健康命運共同體的理念,向世界貢獻中國智慧和中國方案。

他還提出以人為本,提升“兩個滿意”:“清單式”改革提升患者滿意度、“項目化”管理提升職工滿意度。

前者是“以人民為中心”宗旨的集中展現,後者則與“家國”情懷遙相輝映——“人的一生中在機關呆的時間最久,是第二個家。”他說,這個家應該是和諧、溫馨的,讓人成長,也能讓每個人為營造更好的家而努力。

為此,林浩添積極為員工打造“大家”,他已經做了不少計劃:提升飯堂餐飲品質,打造職工“滿意食堂”;建立共享學習空間,為青年醫生成長創造條件,并通過預約保證公平;探索寒暑假托育,解決職工的後顧之憂;對年紀大或者已退休的職工,做好體檢及就醫安排。

過去十多年,林浩添無愧于醫院與患者,但對家人卻有不少虧欠——很長一段時間,他都忙于工作,疏忽了對家人的陪伴。“很感激家人一直以來的支援和了解。”林浩添說。随着時間流逝,他發現,父母正在老去,孩子也不知不覺間長大了。他開始有意識地轉變工作模式,每周都要抽出時間陪陪家人。

他依然忙碌,腳步也更加堅定。“眼科事業的高品質發展是新時代黨和國家賦予的使命和責任。我們必須抓住時代機遇,全力投入‘全面建成世界一流眼科中心’的新征程。”林浩添說。

歡迎訂閱2023年《人之初》雜志

▼▼▼

林浩添:守護光明的世界

主筆 | 宋炳軍

記者 | 曾劍萍

編輯 | 梁沐 蘇海甯 責編 | 張秀麗

來源|本文首發于《人之初》雜志,未經授權,不得轉載,侵權必究。

廣東衛生線上全媒體團隊出品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