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建國後,張聞天在經濟政治等領域的觀點非常有前瞻性

建國後,張聞天在經濟政治等領域的觀點非常有前瞻性

防走失,電梯直達安全島報人劉亞東A

建國後,張聞天在經濟政治等領域的觀點非常有前瞻性

來源:今日頭條

作者:史海趣聞

最早在1962年,對包産到戶的争論,包産到戶究竟是社會主義還是資本主義?張聞天認為,從産品和土地所有權看,包産到戶還是集體經濟。它是單幹,但不是個體經濟。他明确指出:這是一個經營管理問題,勞動組織問題,不是兩條道路問題。

他完全同意黨内有人對包産到戶的分析,即:這是個人責任制和産品責任制相結合的一種較完善的責任制,是從個人計件、小段包工演變出來的,是經營管理中必然出現的形式。他雖然也認為,從集體生産退到包産到戶是對集體陣地的"削弱",但他指出:"可能比勉強的集體生産要好"。他強調在如何組織生産的問題上,"要根據群衆多數意見辦事"。

對以階級鬥争為綱的年代,他在1973年寫的《無産階級專政下的政治和經濟》一文,對此作了系統論證,其中明白無誤地說:"在無産階級專政下,在沒有發生戰争的條件下,黨的政治路線究竟正确與否,正确的程度如何,無産階級的政權究竟鞏固與否,鞏固的程度如何,最後都要由社會主義經濟建設的成就和成就的大小來衡量。"

"如果不去努力提高社會生産力和人民群衆的生活,而一味醉心于共産主義的高調,那麼,共産主義就隻能被糟蹋成畫餅充饑的魔術。"

這個觀點和鄧公後來的改革思路是一緻的。

他認為"社會主義、共産主義就是為了人們生活得更好。怕說生活,怕生活好了就會資本主義化,這是一種錯誤的思想。"

“為什麼窮苦的人最革命?因為他們生活得最苦,迫切要求改善生活。改善生活的願望無疑是推動人民群衆積極參加革命、發展生産的偉大動力。經濟生活決定人們的思想。社會主義、共産主義就是為了人們生活得更好。怕說生活,怕生活好了就會資本主義化,這是一種錯誤的思想。”

對物質利益和思想教育的關系,他認為:“不能否認,物質利益對群衆是一個巨大的推動力量。如果隻給物質利益不進行思想教育,就不能提高人們的覺悟水準;反之,如果隻進行思想教育,而不給物質利益,思想教育就沒有具體内容,就成為買空賣空了。”

早在廬山會議的發言中,張聞天就明确指出,搞經濟工作,不按經濟規律辦事,是要吃虧的。他批評“有的人公然違反客觀經濟規律,說是不用算經濟賬,隻要算政治賬。這是不行的。”

關于階級鬥争,張聞天1961年的一篇筆記中寫道:“把社會主義的基本沖突,說成是兩個階級(資産階級、無産階級)和兩條道路的沖突,說在社會主義發展過程中,這一沖突貫徹始終,這是否把階級沖突與鬥争擴大化了?把社會主義建設問題上許許多多不同的意見,都看成是兩個階級、兩條道路的鬥争,就必然要亂戴帽子,任意開展鬥争了。雙百方針當然也不可能實作了。”

張聞天在那個年代,保持着清醒的頭腦,很多觀點和改革開放後的政策不謀而合,非常具有前瞻性。

張聞天是一個實事求是的共産黨人,向他緻敬!

建國後,張聞天在經濟政治等領域的觀點非常有前瞻性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