紀錄片《橫濱瑪莉 ヨコハマメリー》2006-04-15
文 | 古軒說史
編輯 | 古軒說史
二十世紀初,第一次世界大戰的硝煙漸漸散去,世界迎來了一絲和平的曙光。與此同時,西方國家的崛起也給亞洲國家帶來了前所未有的發展機遇。[加油]
在這片充滿希望的田野上,一個鮮為人知且令人心酸的現實正悄然滋生——那就是強制性慰安所的存在。
01
二戰時期日本女孩的命運
特殊的時代背景下,日本的侵略行為使得東亞地區陷入了一片混亂,随着戰争的蔓延,一個名為“慰安婦”的特殊群體逐漸出現在人們的視野之中。
這個群體主要由貧困階層的年輕女性組成,她們被迫進入慰安所,以滿足士兵的需求。
這些女性在慰安所内遭受了非人的待遇和剝削,她們的身體和心靈都受到了極大的摧殘,由于種種原因,這段黑暗的曆史并沒有被人們廣泛認識。在一些人的眼中這仿佛隻是一個虛構的故事,或者是對某個國家的“污名化攻擊”。
那些所謂的“慰安婦”都是活生生的人,她們曾經在這個世界上真實地存在過。她們和我們一樣,有着自己的夢想、希望和追求。曆史的殘酷,她們不得不承受了常人難以想象的痛苦和磨難。
瑪麗出生在一個富裕的家庭,從小就過着無憂無慮的生活,她的父母對她關愛有加,為她提供了優越的教育條件。
不負衆望,她不僅精通琴棋書畫,還熟練掌握了英語,在那個年代,她無疑是一位才華橫溢的女性。
命運的無常讓瑪麗的生活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二戰爆發後,她的父親在戰場上犧牲,母親也因過度悲傷而病逝。
在這個特殊時期,瑪麗的弟弟為了獨占家産,無情地将她趕出了家門。一夜之間,瑪麗從一位嬌生慣養的千金小姐淪為了無家可歸的流浪者。
面對生活的困境,瑪麗不得不開始尋找工作,在那個男性主導的社會裡,女性想要找到一份合适的工作談何容易。
就在她絕望之際,一則誘人的招聘廣告映入了她的眼簾:“涉外俱樂部招聘女性事務員,包吃住,高收入,限18至25歲女性。”
在這則廣告的誘惑下,瑪麗毫不猶豫地報了名。然而她并不知道,這背後的真相遠比她想象的還要殘酷。當她踏入那扇大門時,她已經陷入了深淵。她成了慰安所的一員,每天被迫接待各種客人。
在慰安所的日子裡,瑪麗的身心都遭受了巨大的折磨。最初,她還會哭泣和反抗,但随着時間的流逝,她的眼神變得越來越空洞,身體也變得麻木不堪。
她的生活完全失去了色彩,就像一個被囚禁的牲畜,失去了自我和人性。
但黑暗的生活中,也會投進一絲陽光。
02
愛情初體驗
盡管生活給了她重重打擊,讓她一度對生活失去了希望,但這位英俊的美國少校的出現,就像是一道光,照亮了她的世界。
他在她最需要的時候出現,為她驅趕煩惱,為她挺身而出,甚至不惜為了她與那些對她造成傷害的美國大兵對峙。
他的出現,讓瑪麗第一次真正體驗到了愛情的魔力,那種被珍視、被呵護的感覺,是她從未有過的。
在他們的關系中,少校的保護欲和占有欲表現得淋漓盡緻。他像小說中的霸道總裁一樣,這種強烈的占有和保護,讓瑪麗感受到了前所未有的安全感,似乎忘記了自己慰安婦的身份。
兩人心中都有着強烈的愛,雖然有着重重困難,但是兩人不放棄,暫時将所有的煩惱都忘掉,盡情享受每一分熱愛。
現實總是殘酷的,身份的差距注定了他們不可能有一個圓滿的結局。
可瑪麗依然選擇了堅持,她甯願守候在他的身邊,哪怕這份感情無法得到世人的認可。時間在流逝,少校被指令傳回美國,而瑪麗也被迫離開了他們曾經一起生活的地方。
在那個離别的碼頭,瑪麗和少校緊緊相擁,仿佛要将自己全部的情感都融入這一擁抱中。海風的輕撫,一切都似乎在為他們的離别增添了幾分悲壯的色彩。
少校向瑪麗許下了諾言,他說他會回來,他們會永遠在一起。
瑪麗的一生都在追尋那份刻骨銘心的愛情,盡管它來得晚了一些,盡管它最終離她而去,但它依然是她生命中最珍貴的回憶。
她會永遠記得那段時光,那個曾經給予她愛與力量的男人,以及那些無法複制的美好時光。
此後,瑪麗依舊從事之前的工作内容,但是對自己有了一個要求:那便是不能親吻。因為這個吻要留給自己心裡的那個人。
可惜的是,兩人告别的時候匆匆,少校并沒有留下他在美國的聯系方式,這也就導緻了瑪麗根本無法去那裡找他,隻能傻傻的一直等下去。
03
瑪麗的暮年之光
瑪麗的一生充滿了坎坷,直到古稀之年,她仍然承受着生活的重壓,命運之神終于對她露出了微笑。
1991年的一天,瑪麗還在橫濱的街頭等待客人,遇到了元次郎。初見之時瑪麗以為元次郎是來找她的,但很快他就表明了自己的身份和來意。
元次郎,一個歌手和男妓,他的母親也曾是站街女,為此他受到了别人的嘲笑,他将滿腔的憤怒發洩給了母親,兩人的關系也一直都不好,漸漸的他明白了母親的辛苦,但是母親卻早已不在了。
元次郎在瑪麗身上看到了他母親的影子,這讓他心生憐憫,從此他把瑪麗當作母親一般照顧,他們的關系超越了年齡和背景,成為了彼此生命中重要的存在。
盡管他們生活在社會的邊緣,忍受着世人的異樣眼光和流言蜚語,但他們依然堅定地互相支援,給予對方勇氣和力量。
随着時間的推移,瑪麗的健康狀況逐漸惡化,她意識到自己可能無法再繼續這樣的生活了,于是她決定告别橫濱的街頭,回到家鄉安度晚年。
在臨行前,她向元次郎透露了自己的決定希望與他分享這個決定,元次郎雖然不舍,但依然尊重和支援她的選擇。
在瑪麗回到家鄉的歲月,她以一個新名字“西岡雪子”開始了一段新的生活,她不再需要像以前那樣為了生計而奔波,而是可以平靜地享受餘生。
她遠離了橫濱的喧嚣,但她并沒有忘記元次郎,她時常給元次郎寫信,分享自己的生活點滴,而元次郎也會給她回信,關心她的生活和健康。
就這樣,瑪麗和元次郎跨越了距離的阻隔,維系着他們那份特殊的友誼,他們的生活雖各有波折,但彼此的陪伴讓他們感受到了生活的溫暖和希望。
04
橫濱瑪麗
在一個普通的早晨,瑪麗走進一家咖啡館坐下。身邊的人們開始竊竊私語起來,有人投來了鄙夷的目光。原來她是那個曾經站在橫濱街頭,穿着怪異服裝的老太太。
盡管遭受了許多指責和嘲笑,但她從未改變自己的信念,堅信着愛情的力量。時光荏苒,瑪麗終究還是沒能等到心中的那個人。
瑪麗,也叫西岡雪子,1922年生于東京一個中産階級家庭。
她曾與與一位美國海軍軍官相識,兩人墜入愛河,不久後這位軍官就因戰事調離,離開前向雪子許諾說一定會回來與她結婚。
雪子深信這份愛情便一直等待着,可直到84歲去世,她也沒有再見到心上人。
在漫長歲月裡,雪子始終相信着,也一直保持着17歲少女的裝扮,她成為了橫濱小鎮上一個傳奇式的存在。
這種堅持最終并未得到回報,這一切都是因為一場無法挽回的戰争所造成的破壞和損失,在這個過程中,無數無辜的生命遭受災難,包括許多像瑪麗一樣的婦女。
她們本該擁有美好的人生,卻成為了戰争陰影下的犧牲品,這些婦女所遭受的痛苦,預示着整個社會正在經曆巨大的動蕩。
在這場戰争的影響下,整個社會都失去了平衡,人們的精神狀态受到影響,道德觀念發生了扭曲。
一些人在權力面前變得貪婪自私,甚至不惜犧牲他人利益以滿足自身欲望,對于這個問題,《橫濱瑪麗》這部紀錄片做出了深刻的揭示。
它真實還原了當時的社會環境,揭露了一些鮮為人知的事實,并向世人展示了人性的醜陋面,紀錄片中瑪麗的故事成為了戰争陰影下社會倒退的縮影。
這讓人不禁想到,在曆史長河中,還有多少瑪麗們的故事被埋沒,有多少真相還未被揭開。
同時,這部影片也向人們展示了愛情的力量。盡管經曆了動蕩和痛苦,瑪麗仍然選擇了相信。她的選擇給我們帶來了溫暖,讓我們在黑暗中看到了希望,這種堅持為我們樹立了榜樣。
影片的主題是反思戰争和人性,讓我們意識到這些問題是多麼的重要,我們需要更加關注戰争給普通人的生活帶來的影響,認識到和平的重要性,以及珍惜我們現在擁有的一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