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德國第三輪技術預測研究及啟示

作者:全球技術地圖
德國第三輪技術預測研究及啟示

德國是歐洲率先開展體制化技術預測的國家,此後歐洲各國政府紛紛開展技術預測活動。2019年德國啟動第三輪技術預測,聚焦21世紀30年代的技術和社會發展,對德國社會價值觀的變化、未來的新議題和新趨勢做出研判,并對教育和研究相關議題進行評估。分析德國第三輪技術預測的組織實施特點、工作内容和研究方法,可以為中國技術預測工作提供借鑒。中國技術預測應在“大預測觀”、“大預測體系”、預測方法和預測成果應用等方面予以加強。

當今世界,科技創新突飛猛進,數字化程序不斷加快,人們的生活方式、工作方式和社會結構正在快速改變。科學預測未來的社會需求和技術趨勢,選擇關鍵核心的未來技術,成為謀求國家競争新優勢、培育社會經濟新動能的關鍵所在。早在17世紀,就有研究人員首次通過預測方法分析了英格蘭和倫敦未來人口的規模,随後曆經多年發展,在美國逐漸發展形成了對未來技術的預測研究,出現了“技術預測”,并于20世紀40年代被廣泛應用于美國空軍和海軍科技計劃制訂。1970年,日本開展了基于德爾菲調查的技術預測,20世紀90年代初美國白宮科技政策辦公室釋出了《國家關鍵技術報告》,各國開始組織國家層次的技術預測實踐,并逐漸融入國家科技創新政策形成過程。中國國内學者跟蹤研究了國外開展技術預測的情況,主要以日本、南韓等為主。簡南紅在較早時期比較了美國、日本、歐盟國家的關鍵技術計劃,譚開明等對于南韓第四次國家技術預測方法進行了研究。德國技術預測研究自20世紀80年代開始,1993年德國效仿日本開展了第一次技術預測活動,後來逐漸形成自己獨立的方法論體系。趙長根重點研究了德國二十世紀八九十年代4次技術預測所使用的德爾菲方法,彭凡嘉等以德國納米技術為例,對于德國技術預測方法進行了研究。21世紀後,弗勞恩霍夫系統與創新研究所的Cuhls Kerstin等對德國第二輪技術預測方法體系進行研究。相比而言,第三輪德國技術預測的跟蹤研究較少。

2019年以來,德國第三輪技術預測聚焦21世紀30年代的技術和社會發展情況,運用地平線掃描等方法,對德國社會價值觀的變化、未來的新議題和新趨勢做出研判,并對教育和研究相關議題進行評估。在德國第三輪技術預測實施過程中,從工作體系、預測方法等方面做了創新性探索,其最新的預測理念與實踐對于中國技術預測工作有很好的啟示與借鑒意義。

1 德國開展第三輪技術預測的基本情況

德國分别于2007—2009年和2012—2014年開展了兩輪技術預測。第一輪技術預測主要目标是确定未來優先發展的關鍵技術領域,第二輪技術預測主要聚焦2030年前的社會挑戰和科學技術發展趨勢,識别出2030年的9個“創新萌芽”。2019—2023年,德國第三輪技術預測主要展望2030年後的德國社會價值觀、社會和技術發展趨勢,提出教育和研究的關鍵發展領域。相較前兩輪技術預測,德國第三輪技術預測更側重廣泛的社會需求研究視野、深度的公衆交流互動以及系統化的方法體系。

1.1 組織實施架構

德國第三輪技術預測由德國聯邦教育研究部(German Federal Ministry of Education and Research,BMBF)負責實施,目标是展望2030年以後的德國技術和社會發展。該項工作于2019年9月正式啟動,預計至2023年結束,政府安排的總預算為650萬歐元。相對于21世紀以來德國的前兩輪技術預測,第三輪技術預測的組織實施展現了兩大特征:一是進一步完善了系統的組織工作機制,在繼續發揮領域專家力量的同時,注重發揮企業智庫的作用;二是通過營運體展覽館,實作技術預測與社會公衆的線下面對面互動。

德國聯邦教育研究部依托社會智庫機構和各領域戰略專家,成立了“未來辦公室”和“未來小組”,共同推進第三輪技術預測工作的具體實施,如圖1所示。“未來辦公室”成員包括歐洲經濟研究咨詢公司Prognos AG和Z-PUNKT管理咨詢公司兩家智庫機構,負責确定德國社會未來發展的新議題和新趨勢,并進行德國社會價值觀研究。“未來小組”由來自各學科領域的17名戰略專家組成,主要負責評估遴選對教育和研究關鍵議題,向德國聯邦教育研究部提供建議。技術預測專家和企業家科尼莉亞·達海姆(Cornelia Daheim)與實體學家、哲學家和技術評估專家阿明·格倫瓦爾德(Armin Grunwald)教授共同擔任“未來小組”的主席。

德國第三輪技術預測研究及啟示

德國第三輪技術預測特别重視公衆的參與及與社會的互動。德國聯邦政府成立“未來之家”(Futurium)展覽館,為公衆提供互動實體場所,就未來問題與公衆進行對話。“未來之家”展覽館于2019年9月對外開放,由Futurium GmbH公司負責營運。該公司資金來自股東捐助和德國聯邦教育研究部的機構資金,德國聯邦教育研究部持有該公司86%的股份。

1.2 主要工作

德國第三輪技術預測試圖展望2030年以後的德國社會,如在不同價值觀背景下德國未來社會将如何發展,在數字化和全球化等大趨勢下德國未來社會将會發生哪些變化,未來教育和科研方面将重點關注哪些方面。德國第三輪技術預測主要圍繞社會價值觀、新議題和新趨勢、教育和研究相關議題等方面展開。

一是研究德國社會價值觀的變化,由“未來辦公室”負責實施。德國聯邦教育研究部認為,盛行的價值觀對社會的發展具有指導性的意義,是以有必要研究德國價值觀在未來如何變化。該研究聚焦可能的社會場景和相關的價值模式,通過社會調查和情景分析方法,研究德國人民價值觀的未來。

二是尋找未來的新議題和新趨勢,由“未來辦公室”負責實施。技術創新會遵循一定的生命周期,在技術萌芽階段,論文或專利出版物的體量和增長率都比較低;随着創新在生命周期中進入應用研究階段,出版物數量和增長率均不斷增長;随着生命周期的發展,技術逐漸進入公共領域,如報紙、商業和大衆媒體等。是以,可以通過地平線掃描和專家調查方法,結合全球變化大趨勢,發現未來的新議題和新趨勢。德國聯邦教育研究部凝練描述了德國未來技術和社會發展的112個議題清單,包括政治、經濟、社會文化、技術和生态地理等方面。

三是評估教育和研究相關議題,由“未來小組”負責實施。結合德國聯邦教育研究部的職能和關切,“未來小組”在關于未來的新議題和新趨勢基礎上進一步遴選和凝練,形成重點關注的未來議題,主要涉及未來的經濟形态、數字經濟中信任機制的建立以及技術與生物的融合。

2 德國尋找未來新議題和新趨勢的方法與進展

德國技術預測專家認為,近年來大多數社會和技術發展都屬于新興現象,它們存在于社會系統各部分之間的互相作用中,如技術推動和需求拉動之間的互相作用。德國第三輪技術預測主要運用地平線掃描方法、系統分析法和趨勢分析法等,通過大範圍的話題掃描以及跨學科團隊研究分析,識别代表未來發展的新議題和新趨勢。

2.1 以地平線掃描為基礎尋找新議題和新趨勢“未來辦公室”運用地平線掃描方法搜集到大量與第三輪技術預測相關的話題。地平線掃描主要從3個方面實施。一是基本層面,運用網絡爬蟲、公衆調查等方法從政治、經濟、社會文化、技術、生态地理和法律因素等方面進行掃描;二是技術層面,主要是運用網絡爬蟲等方法,有針對性地搜尋新技術的發展;三是社會層面,主要是運用大資料文獻分析等方法,掃描社會文化發展等社會話題。地平線掃描涉及的範圍較廣,包括前瞻性研究、網站和時事通信、技術研究、技術路線圖、全球場景、科幻文學、國際會議、暢銷書排行榜、社交媒體、播客和技術、娛樂、設計(TED)演講,以及“未來辦公室”合作夥伴已經開展的項目等。大規模的話題掃描保證了議題來源的多樣性和代表性,為尋找新議題和新趨勢提供了充分的資訊基礎和遴選依據。

2.2 新議題和新趨勢的識别标準“未來辦公室”組織召開跨學科專家研讨會,基于地平線掃描的議題,開展多階段的評估工作,最終遴選确定描述未來社會的議題清單。遴選的議題和趨勢須綜合考慮不同的學科領域、不同的來源管道、出現的頻率以及社會相關性等因素。有些議題是被公衆所知并且在日常生活中可見或正在發展的,有些議題是已經進入公衆視野、但尚未得到應有關注的,還有些議題是被專業人士所知、有可能進入公衆視野的,所有遴選的議題都要具有較高的社會相關性。由此,“未來辦公室”根據議題被公衆的關注程度、發展階段以及社會相關性情況等标準,将遴選議題進行分類。

2.3 尋找新議題和新趨勢的進展

德國聯邦教育研究部于2020年7月釋出第三輪技術預測的第一份議題清單,共包含50個議題,以洞察德國社會可能的未來。新冠疫情暴發後,德國聯邦教育研究部根據當時形勢開展了第二輪地平線掃描,釋出了第二份和第三份議題清單,包含62個新議題,3次釋出的議題共112個。議題清單均采用統一的結構表進行展示。結構表概述了議題目前的發展情況,闡述了議題的社會共識程度,探讨了其潛在的未來發展趨勢及應用場景,提出了其在發展過程中對未來社會的預期影響。

3 德國第三輪技術預測對于未來社會的描述

德國第三輪技術預測通過釋出112個議題,對德國2030年以後的未來社會進行描述。議題範圍涉及科技、經濟、政治、生态和社會文化等方面,根據議題特征劃分為沖突類、趨勢類、新興類和弱信号4個類别,展現了透視未來的新視角。

3.1 沖突類議題

德國第三輪技術預測在112個議題中設定了15個沖突類議題,以展現此類新議題的出現對未來社會可能帶來的多重影響。沖突類議題涉及互相沖突或具有對立特征的話題,對于未來發展能夠提供多方位的分析視角,還有可能代表社會範式轉變。展望2030年以後的德國社會,技術的發明和應用在提高人民生活水準的同時,也帶來了很多新問題。在經濟領域,新技術的發展将加大對關鍵原材料的需求,導緻關鍵原材料供求沖突;新技術促成數字化社會形成,帶來新的社會競争;新技術延長了人類壽命,相應地需要更多資源,帶來社會資源壓力。在政治領域,人類增強技術的使用,在帶來生活便捷的同時,也可能造成社會分裂;網際網路的發展,在聯通全世界的同時,也呈現區域網絡趨勢。在生态領域,伴随一些物種的滅絕,生态平衡受到影響。在社會文化領域,新事物的出現正在考驗社會的歧義容忍度,動物-人類基因組編輯對人類倫理産生影響等。

3.2 趨勢類議題

德國第三輪技術預測梳理了41個趨勢類議題,占比為36.6%。趨勢類議題涉及已經出現并将可持續發展的話題。它不是周期性的,是根據經驗可預測的,并且至少有10年的發展史。

展望2030年以後的德國社會,科技領域的趨勢類議題較多。如電子競技将快速發展,基于基因的新疫苗将出現,數字技能将是就業的重要技能,無人機将大範圍應用,電子産品呈現小型化,物聯網将開始普及,區塊鍊技術将得到廣泛應用,供體器官将得到發展,罕見病診斷将有新突破,二維納米材料應用廣泛,以及未來世界的食物将呈現多樣化。

在2030年以後的德國社會經濟領域,無現金社會成為可能,建築行業中會将3D列印建造大型建築大範圍運用。在政治領域,北極領土主張将備受關注,水資源管理新方式将得到推廣。在生态領域,一些昆蟲加速滅亡,氣候變化帶來移民問題,極端天氣将更頻繁,耐熱城市将得到發展,綠色IT(有效地使用計算機和網絡資源的習慣)成為未來趨勢。在社會文化領域,人工智能倫理、疲憊社會和孤獨社會等話題将備受關注,園藝墓園或将成為趨勢,深度僞造技術将帶來信任危機,中國文化的影響力将加強,非線性生活模式或将成為未來主流。

3.3 新興類議題

德國第三輪技術預測梳理了49個新興類議題,占比為43.8%。新興類議題是指在未來對于研究和教育政策可能具有重要意義的、正在發展或正在出現的問題。新興類議題往往是潛在的問題,有可能在未來發展為趨勢類議題。

2030年以後的德國社會,科技領域的新興類議題分布較多。如微型人工智能、模拟計算機、後锂離子電池、自動駕駛汽車、高科技建築、量子計算機和納米3D列印機等新興事物将出現并應用到生活中,數字孿生世界将出現,微生物組破譯将實作新突破。在政治領域,将出現新太空經濟等新興事物。在生态領域,二氧化碳或将被視為資源。在社會文化領域,涉及人口高峰、資料信任等話題。

3.4 弱信号議題德國第三輪技術預測梳理了7個弱信号議題,以提示很可能出現的萌芽事物。戰略管理的創始人哈裡·伊戈爾·安索夫将微弱信号定義為“即将發生的有效事件的不準确早期迹象”。弱信号議題中可能推斷出“新興類議題”。2030年以後的德國社會,科技領域弱信号議題主要有人臉識别技術的應用。在政治領域,出現氣候俱樂部這一新的組織模式,可能成為應對氣候變化的有效方式。在生态領域,對下一場流行病X的研究可能是未來需要。在社會文化領域,智能監管和性别特異性醫學都可能成為未來新興話題。

德國第三輪技術預測對未來新議題和新趨勢的描述,展現了在科技、經濟、政治、生态和社會文化領域可能發生的、正在發生的和将持續發展的議題。其以趨勢類和新興類議題為主,兼顧弱信号議題,對發展帶來的沖突類議題進行了讨論,提供了思考未來的多方位視角,也為更好地适應未來社會提供了思路。

4 思考與啟示

德國第三輪技術預測在工作目标、組織形式以及工作方法等方面都頗具特色,對于中國的技術預測工作也有一定的啟示和借鑒意義。

4.1 技術預測工作要樹立“大預測觀”

德國第三輪技術預測将技術預測置于社會發展大局中進行通盤考慮和系統設計。德國技術預測主要是為公衆提供關于未來技術與社會發展的描述,既包括尋找技術發展趨勢,還包括對于未來社會價值觀變化以及對未來社會發展需求的研究與探讨。長期以來,中國技術預測工作重在對于技術發展趨勢的調查分析,而對于社會需求變化關注較少。未來應該建立技術預測的“大預測觀”,重視技術趨勢與社會需求兩者之間的互動與影響,在預測工作中要加強對于未來社會的願景分析,将技術預測與社會發展結合起來進行研究。

4.2 技術預測要建立“大預測體系”

德國第三輪技術預測建立了系統的組織架構,注重各方利益相關者的參與。“未來辦公室”主要基于企業智庫對社會發展趨勢進行研究,“未來小組”包括來自17個領域的戰略研究專家,通過研讨會等方式遴選關鍵發展領域,“未來之家”展覽館提供了公衆對話的實體空間。中國技術預測也要強化體系設計,充分發揮各類社會智庫機構、各領域專家的作用,在更多的技術預測機構和更廣泛的專家範圍内達成有關未來社會發展和技術發展的共識。同時,也可以與中國科技館等實體展覽館合作,推出面向未來的技術預測場景,與更廣大社會公衆進行互動與交流。

4.3 技術預測方法要與時俱進

技術預見的結果是不斷變化的,如何保持預見活動的連續性和可疊代性,也是未來的研究方向。德國的三輪技術預測均采用了周期性方法架構,在德爾菲調查法和地平線掃描方法基礎上綜合應用了專家系統思維方法、趨勢分析、情景分析和創新與技術分析方法(ITA)等多種方法。中國的技術預測工作要在優化德爾菲調查法的基礎上,加強情景分析、願景分析等多種方法的運用,強化資訊化、智能化和人工智能等技術在資訊收集與篩選方面的作用,同時也要加強不同機構之間技術預測方法與成果的交流與共享,共同提升技術預測科學性。

4.4 技術預測成果服務社會公衆

德國技術預測成果不僅支撐政府部門研究和決策需要,還通過各種方式服務于社會公衆。德國技術預測遴選的新議題會線上向社會公衆開放,并吸納公衆的觀點。預測成果會通過形象的圖檔、視訊等方式分階段向公衆展現,通過組織專家會議、視訊采訪及視訊研讨等方式向公衆傳播。此外,德國政府還投資建立“未來之家”展覽館,加強與公衆關于未來話題的互動探讨。中國技術預測在強化國家科技管理決策服務的同時,也應将社會需求納入研究目标,通過對未來社會發展趨勢和技術發展趨勢的研究分析,為各行各業發展、各類企業決策等提供資訊借鑒。

免責聲明:本文轉自中國科學技術發展戰略研究院,原作者孫雲傑,袁立科,陳萍,。文章内容系原作者個人觀點,本公衆号編譯/轉載僅為分享、傳達不同觀點,如有任何異議,歡迎聯系我們!

轉自丨中國科學技術發展戰略研究院

作者丨孫雲傑,袁立科,陳萍

德國第三輪技術預測研究及啟示

研究所簡介

國際技術經濟研究所(IITE)成立于1985年11月,是隸屬于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的非營利性研究機構,主要職能是研究大陸經濟、科技社會發展中的重大政策性、戰略性、前瞻性問題,跟蹤和分析世界科技、經濟發展态勢,為中央和有關部委提供決策咨詢服務。“全球技術地圖”為國際技術經濟研究所官方微信賬号,緻力于向公衆傳遞前沿技術資訊和科技創新洞見。

位址:北京市海澱區小南莊20号樓A座

電話:010-82635522

微信:iite_er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