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太極拳申遺成功三周年:從一拳“風行天下”到文旅“詩與遠方”

作者:環球文旅

對于全球億萬太極拳愛好者來說,12月17日是一個特别喜慶的日子。

2020年12月17日,大陸單獨申報的太極拳入選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産代表作名錄,從此世界太極,從此“共享太極,共享健康”成為全球共識。

2023年12月17日,是太極拳申遺成功三周年紀念日。這一天,《焦作市太極拳保護和發展條例》将正式施行。《條例》規定,今後,每年12月17日所在周為焦作市太極拳保護宣傳周。

三年來,溫縣不斷提升文化遺産保護水準,讓擁有全球粉絲的太極拳這項文化遺産“活”起來、“亮”起來、“潮”起來,不負申遺“初心”,不負“詩與遠方”。

一拳“風行天下”

17世紀中葉在溫縣陳家溝形成的太極拳,發展曆程極不尋常——從小村風光到世界風潮,從小農意識到國際視野,從一枝獨秀到春色滿園。

什麼是太極拳?《焦作市太極拳保護和發展條例》有了準确定義:太極拳是指形成于焦作市溫縣陳家溝村,已列入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産代表作名錄,基于陰陽循環、天人合一的中國傳統哲學思想和養生觀念,以中正圓活為運動特征的傳統體育實踐。

太極拳的申遺之路也是情長路更長。

1992年9月5日,首屆國際太極拳年會的成功舉辦是一個裡程碑,從那一天起,溫縣改革開放的大門徹底打開、永遠敞開。

2006年,太極拳被列入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産名錄。

2007年,溫縣分别被中國武協、民協正式命名為“中國國術太極拳發源地”及“中國太極拳發源地”“中國太極拳文化研究基地”。

2010年,世界華僑華人社團、中華文化促進會、國際休閑經濟促進會聯合授予溫縣“中國十大文化休閑旅遊縣”榮譽稱号。

2020年,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将太極拳列入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産代表作名錄。

太極拳申遺成功後有多火?申遺成功後,太極拳所蘊含的圓融通達、陰陽循環、天人合一的中國傳統哲學思想和養生觀念被更多人了解,也收獲了更多知音。太極拳已傳播到150多個國家和地區,習練者達數億人。這些習練者已成為文化遺産的保護者、傳承者,在修身養性、強身健體的同時,也親近、傳承着中華文化的基因。

不負“詩與遠方”

作為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一大辨別,太極文化是中國獻給世界最美的禮物,太極産業也成為其發源地溫縣最閃亮的名片。申遺成功,是遺産保護的新起點。

近年來,溫縣緊扣省市黨代會提出的文旅文創融合發展、打造高能級文旅戰略,圍繞以“太極拳”為主線的特色資源,堅持以文塑旅、以旅彰文,突出策劃先行、品牌引流、提質更新,錨定“世界太極城·中國養生地”目标,積極打造“豫見太極,醉美溫縣”文旅品牌,初步建構了全域旅遊發展格局,全面提振文旅消費市場,持續拉滿文旅消費熱度,為溫縣經濟社會高品質發展貢獻太極智慧、文旅力量。

發力“文化+”“旅遊+”,打造文旅新業态、新亮點。體驗功夫之旅、觀看沉浸演出、飽覽古溫勝景、盡享溫縣美食……在今年的中秋、國慶假期,太極拳發源地溫縣文旅持續出圈出彩,再次彰顯高能級魅力,成為美好假期裡許多人争相奔赴的“詩與遠方”。據統計,9月29日至10月6日,溫縣共計接待遊客75.586萬人次,旅遊收入6236.775萬元。

今年年初以來,溫縣搶抓機遇、提前準備、精心謀劃各項文旅活動,文旅市場呈現火爆景象,文旅産業全面複蘇,文旅經濟持續向好。積極将太極拳文化、懷藥文化、紅色文化、農耕文化、工業文化等本地文旅資源深度融合,發展“文化+”“旅遊+”等産業,打造文旅新業态、新亮點。

今年“一賽一節”期間,溫縣舉辦“大咖雲集 蜜雪來襲”太極·說唱對決賽,以“太極+說唱”“太極+街舞”等形式,融合蜜雪冰城、太極文化、“四大懷藥”和現代元素,推動特色品牌疊加共振,打造“文旅+音樂+消費”的太極新IP,吸引了不同年齡段的衆多遊客。活動期間,每天現場觀衆超8000人次,吸引遊客3萬餘人次,綜合收入1100餘萬元,網絡關注度超百萬人次。

擁有世界文旅品牌超級IP,深化文旅文創融合戰略,着力打造“太極文化之城”,溫縣太極文化産業邁向新發展階段的步伐越來越铿锵。

項目是太極文化産業發展的重要支撐。溫縣規劃了控制面積達20平方公裡的陳家溝太極拳文化旅遊産業園區,利用“太極+水”“太極+文”“太極+農”資源推進項目建設,打造生态、人文、田園旅遊帶,形成“一核三帶”的格局。如果說中國太極拳博物館、印象太極等項目是因曆史脈絡與教育訓練競技的融合而吸引世界目光的話,那麼,建設中的全日制大學院校河南太極拳學院,将成為以太極拳為主要特色的中國國術文化傳播高端平台。

為了做好太極拳文章,溫縣緊緊圍繞太極拳的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産代表作名錄項目和太極拳發源地特色資源,做活文化遺産傳承保護,延伸旅遊産業鍊條,将小景點融入大景區,多元度、全領域、全方位、全鍊條開展文旅深度融合,積極建構全域旅遊新格局,持續提升太極拳在全世界的影響力,同時強化太極拳傳承譜系建設,實施“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産代表性傳承人傳承館”項目,推動國家級非遺傳承人回鄉建設武學院、傳習館、研修院等,持續打造太極拳傳承高地。

遇見“更美太極”

今年,河南省非物質文化遺産保護和智慧化中心聯合百度,利用百度大資料能力,結合百度搜尋、百度百科、百度資訊指數等多項資料,釋出“河南非遺代表性項目熱搜榜”“河南非遺代表性傳承人熱搜榜”,太極拳以及太極拳代表性傳承人陳正雷、王西安頻頻登上綜合指數最高的前10名。

這隻是太極拳讓文化遺産更有生機地活在當下與未來的一個生動寫照。下一步,溫縣還将有一攬子做法,努力實作太極拳的高品質發展。

發展太極拳文化。建立專業研究院所,組建太極拳實驗室,圍繞太極拳健身機能評定、太極拳文創、太極拳康養等領域,開展基礎理論和關鍵技術研究。深挖本地文化資源,加強陳家溝太極拳祖祠、東溝、楊露禅學拳處等曆史文化建築的保護開發,充分挖掘太極拳的曆史故事、文化價值、精神内涵,全面展示和弘揚太極文化。開展國際交流合作,推動太極文化走向世界,講好中國故事,展現中國智慧。

培養太極拳人才。實施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産代表性傳承人傳承館項目,定期舉辦太極拳賽事、研讨會等活動,為太極拳習練者提供交流、學習、提升的機會,培養更多高水準的太極拳傳承人。完善人才培養體系,籌建太極拳專業院校,系統教授太極拳的理論知識和實踐技巧,培養具有專業水準的太極拳人才。實施太極拳“六進”工程,普及太極拳、推廣太極拳,培養更多的太極拳愛好者、習練者、傳播者。

做強太極拳産業。發展康養産業,突出太極拳“拳醫一體”和“四大懷藥”藥食同源功效,圍繞養心、養身、養性、養神、養老,加快打造以優美生态、特色文化、營養膳食、中醫理療等為特色的康養聖地。發展研學産業,開展“自古英雄出少年·帶着孩子練太極”親子研學活動,使參加活動的孩子們充分領略、感受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産太極拳的博大精深,弘揚傳承優秀傳統文化。發展文創産業,對太極拳公共文化品牌進行重塑設計,開發太極拳系列文創産品,研發太極拳系列動畫繪本、體育健身教程,開展太極拳數字化和年輕化嘗試,推動太極拳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讓這一世界文化遺産“活”起來、“亮”起來、“潮”起來。

未來,溫縣将以更新的理念,進一步健全長效機制,讓太極拳這一金字招牌更加熠熠生輝,在新時代煥發出更加動人的魅力和光彩!(記者 陳彬 趙改玲)(來源:焦作日報)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