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劉備托孤孔明,是真的有心将國家拱手相讓嗎?

作者:探史客觀

前言

三國時期,蜀漢先主劉備在與東吳的大戰失敗後,病危之際,将兒子劉禅和國家大事托付給

丞相諸葛亮,這一曆史事件被稱為“白帝城托孤”,也是《三國演義》中的一段經典情節。

劉備托孤孔明,是真的有心将國家拱手相讓嗎?

劉備在托孤時,對諸葛亮說了一句“如其不才,君可自取”,這句話引發了後人無數的猜測和争議。

有人認為,這句話展現了劉備的大義和信任,他不惜将自己的江山送給諸葛亮,隻求能夠興複漢室;

也有人認為,這句話暗藏了劉備的狡詐和防備,他不放心諸葛亮的忠心,故意給他下了一個難題。

劉備托孤孔明,是真的有心将國家拱手相讓嗎?

那麼,劉備托孤孔明,是真的有心将國家拱手相讓嗎?我們不妨從曆史的角度,來探究一下劉備的真實意圖和動機。

劉備托孤的曆史背景

要了解劉備托孤的真實意圖,我們必須先了解劉備托孤的曆史背景。劉備托孤發生在公元223年,當時的三國形勢是魏、蜀、吳三分天下,曹魏占據中原,蜀漢據有益州,東吳控制江東。

劉備托孤孔明,是真的有心将國家拱手相讓嗎?

劉備在公元221年稱帝,建立了蜀漢政權,以繼承漢室正統,對抗曹魏的篡逆。然而,劉備登基後的第一次軍事行動,卻不是北伐曹魏,而是南征東吳,為了報殺關羽之仇,劉備親率大軍攻打孫權,結果遭到陸遜的火攻,大敗于夷陵,損失慘重,隻得退守白帝城。

劉備在白帝城一病不起,感到自己的生命已經走到了盡頭,于是召來了諸葛亮,将兒子劉禅和國家大事托付給他,希望他能夠輔佐劉禅,繼續北伐曹魏,複興漢室。

劉備托孤孔明,是真的有心将國家拱手相讓嗎?

這就是劉備托孤的曆史背景。

劉備托孤的真實意圖

那麼,劉備托孤的真實意圖是什麼呢?我們可以從以下三個方面來分析:

一是展示信任。

劉備托孤時,對諸葛亮說了一句“君才十倍曹丕,必能安國,終定大事”,這句話是對諸葛亮的才能和能力的充分肯定,也是對諸葛亮的忠誠和功勞的充分贊賞。

劉備知道,諸葛亮是自己的心腹之臣,也是蜀漢的元勳之臣,他為自己出謀劃策,為蜀漢建立了穩固的政治、軍事、經濟和文化基礎,他是蜀漢的靈魂和支柱,他是蜀漢繼續存在和發展的希望。

劉備托孤孔明,是真的有心将國家拱手相讓嗎?

劉備對諸葛亮的信任,也是對蜀漢的信任,他相信,隻要有諸葛亮在,蜀漢就不會輕易滅亡,蜀漢的群眾就不會受到曹魏的欺淩,蜀漢的理想就不會破滅。

劉備的這種信任,也是對諸葛亮的激勵,他希望諸葛亮能夠繼承自己的遺志,發揮自己的才華,為蜀漢的興衰存亡而奮鬥。

二是打消疑慮。

劉備托孤時,對諸葛亮說了一句“如其不才,君可自取”,這句話是對諸葛亮的授權和放權,也是對諸葛亮的考驗和試探。

劉備托孤孔明,是真的有心将國家拱手相讓嗎?

劉備知道,自己的兒子劉禅是個昏庸無能的人,他沒有繼承自己的英雄氣概和政治抱負,他沒有上司蜀漢的能力和魄力,他不可能完成自己的夙願和使命。

劉備也知道,諸葛亮是個有志有才的人,他有着遠大的理想和抱負,他有着超越時代的智慧和才幹,他有能力完成自己的夙願和使命。

劉備想要看看,諸葛亮是否真的對自己的兒子忠心耿耿,是否真的對自己的國家忠貞不渝,是否真的能夠放棄自己的私欲和野心,是否真的能夠為了蜀漢的利益和榮譽而犧牲自己的利益和榮譽。

劉備的這種打消疑慮,也是對諸葛亮的挑戰,他希望諸葛亮能夠證明自己的忠誠和品德,能夠根據自己的情況和判斷,能夠做出最合适和最有利的選擇,能夠為了蜀漢的前途和命運而擔當。

劉備托孤孔明,是真的有心将國家拱手相讓嗎?

三是表達遺憾。

劉備托孤時,對諸葛亮說了一句“君可自取”,這句話是對諸葛亮的委婉和含蓄,也是對自己的無奈和悲哀。

劉備知道,自己的一生是充滿了艱辛和挫折的,他從一個布衣赤手起家,經曆了無數的戰争和變故,才勉強建立了一個不太穩固的政權,他的夢想是恢複漢室的光榮和尊嚴,他的目标是統一天下的大業,但是他卻沒有能夠實作這些,他隻能在臨死之前,将這些交給諸葛亮,希望他能夠繼續他的事業,完成他的心願。

劉備托孤孔明,是真的有心将國家拱手相讓嗎?

劉備的這種表達遺憾,也是對諸葛亮的期待,他希望諸葛亮能夠了解他的心情和意志,能夠繼承他的精神和理想,能夠為了蜀漢的未來和幸福而努力。

結語

劉備托孤孔明,是一個曆史上著名的事件,也是一個文學上經典的情節,它展示了劉備和諸葛亮之間的深厚的友情和信任,也反映了劉備和諸葛亮之間的複雜的心理和動機。

劉備托孤孔明,是真的有心将國家拱手相讓嗎?我們不能用一個簡單的是或否來回答,我們要從多個角度來分析,我們要從曆史的背景,從劉備的性格,從諸葛亮的才能,從蜀漢的形勢,從劉備的語言,從諸葛亮的反應,等等,來綜合考慮,來得出一個合理的結論。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