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哪些天主教傳教士對中國最具影響力?

作者:YCsky
哪些天主教傳教士對中國最具影響力?

利瑪窦

利瑪窦(MatteoRicci,1552—1610年),明末來華天主教耶稣會傳教士,意大利人,字西泰。1568年到羅馬學習法學。1571年入耶稣會,在羅馬學習神學,1580年升神父。明萬曆十年(1582年)奉命往澳門學習中文,次年往廣州肇慶定居。他于萬曆十七年(1589年)移居韶州,從瞿太素研讀四書五經,将其意譯成拉丁文,并加注解,這是四書最早的外譯本。萬曆二十二年(1594年)起,在瞿太素等人建議下,易僧服為儒服,留須蓄發,改稱“西儒”。萬曆二十五年(1597年)受命擔任在華耶稣會會長,同時受命以北京為永久傳教駐地。萬曆二十六年(1598年)第一次北上,欲向皇帝面呈貢禮。後因未準留居北京,被迫南返。途中完成附拉丁字母拼音的漢字字彙。萬曆二十九年(1601年)再次北上,向神宗皇帝進貢天主及聖母圖像、十字架等物品,獲準居留北京。他與在京官員、士人交遊,如徐光啟、李之藻、楊廷筠、馮應京、葉向高等,通過介紹西方科學技術來傳播天主教。他與徐光啟、李之藻等人合作翻譯出版的著作有《幾何原本》、《測量法義》、《同文算指》、《圜容較義》、《渾蓋通憲圖說》等。着有《天主實義》,主張天主教教義與孔孟之道以及中國敬祖思想相融合,宣稱中國古籍中的“天”或“上帝”,即西方所信奉的“天主”。利瑪窦容忍尊孔祭祖等社會習俗的對華傳教政策,在西方和在華傳教士中引起争議,他去世後“中國禮儀之争”爆發。

哪些天主教傳教士對中國最具影響力?

“中國禮儀之争”

“中國禮儀之争”是在清朝期間,天主教接觸中國文化後,就“祭祖敬孔”、“論天主之名”而引起的政教争議,持續了百年。

湯若望

湯若望(JohannAdamSchallvonBell,1591—1666年),明清之際天主教耶稣會來華傳教士,德意志人。1611年入耶稣會。明萬曆四十八年(1620年)與金尼閣抵達澳門,兩年後至廣州,不久即往北京學習漢文,後奉派往西安、南京等地傳教。崇祯三年(1630年),經徐光啟推薦來京參加編纂《崇祯曆書》,并受命繼鄧玉函之後管理曆局,修造天文儀器。崇祯九年(1636年),他受命設廠鑄炮,兩年鑄大炮20門。崇祯十一年(1638年),請求崇祯帝賜“欽褒天學”四字,制匾懸挂于各地天主教堂,以利于傳教。清順治三年(1646年),将《崇祯曆書》改訂,易名為《西洋新法曆書》進呈,加太常寺少卿。順治七年(1650年)賜金千兩,在宣武門建天主教堂一座。順治八年(1651年),順治帝親政,賜以“通玄教師”稱号,賜教堂匾額為“通玄佳境”。自順治十四年(1657年)起,獲準邀請傳教士到内地公開傳教。康熙三年(1664年),湯若望被楊光先所參劾而下獄,次年被釋放,恢複原職銜和“通微教師”(為避康熙之諱“玄”改“微”)之稱号。最終卒于北京。着有《主制群征》、《主教緣起》等。

哪些天主教傳教士對中國最具影響力?

湯若望

南懷仁

南懷仁(FerdinandVerbiest,1623—1688年),清初來華的天主教耶稣會傳教士,比利時人。1641年入耶稣會。清順治十六年(1659年)來華,先在陝西傳教。次年,奉召至北京,協助湯若望修訂曆法。康熙十三年(1674年)奉命制造觀象台天文儀器,升任欽天監監正,加太常寺少卿。康熙十五年(1676年),俄國派遣使臣斯巴法裡出使中國時,充任清廷譯員。康熙十七年(1678年),撰《康熙永年曆法》32卷,加通政使司通證使。康熙十九年(1680年),奉命鑄造大炮320門,次年完成,并撰《神威圖說》70卷,于康熙二十一年(1682年)進呈,加工部右侍郎。卒于北京。着有《儀象志》、《赤道南北星圖》等。

哪些天主教傳教士對中國最具影響力?

南懷仁

郎世甯

郎世甯(GiuseppeCastiglione,1688—1766年),清代天主教耶稣會來華傳教士、畫家、建築家。生于意大利米蘭。1707年在熱那亞入耶稣會。康熙五十四年(1715年),抵達澳門,不久即往北京協助傳教,任康熙、雍正、乾隆三朝宮廷畫師,在繪畫中融合中西技法,所繪《聚瑞圖》、《百駿圖》尤為著名。他把西方繪畫技法傳入中國,淮關監督年希堯《視學》一書,就是在他的幫助和指導下完成,此為中國第一部關于西洋繪畫透視法則的專著。他還為當時的天主教堂創作不少宗教油畫,如北京東堂的耶稣聖心像。他亦曾多次向乾隆帝請求弛禁天主教。乾隆三十一年(1766年),他在北京逝世。

哪些天主教傳教士對中國最具影響力?

郎世甯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