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服務商品化,數字經濟正在帶活一個數十萬億大市場

服務商品化,數字經濟正在帶活一個數十萬億大市場

今年的消費複蘇走勢,剛剛過去的十一超級黃金周是很好的觀察視窗。

據朋友圈不完全統計,至少5個朋友在國外旅遊,3個朋友參加了音樂節,2個朋友選擇租車自駕遊,更多的朋友跟家人聚餐、看電影......

服務商品化,數字經濟正在帶活一個數十萬億大市場

就像結婚三大件,從“手表、自行車、縫紉機”到“冰箱、彩電、洗衣機”,再到“房子、車子、票子”更新的同時,中國居民消費也在發生結構性轉變。旅遊、餐飲、住宿、娛樂等服務消費,在全國居民人均消費支出中的占比已超過40%。

今年8月,國家統計局首次公布服務零售資料。至此,反映中國消費活力,有了服務零售額和社會零售品消費總額兩項名額。那麼,服務零售緣何崛起,又将如何影響我們的生活?

服務零售開辟新賽道

何為服務零售?按照國家統計局的說法,服務零售額是指企業(産業活動機關、個體戶)以交易形式直接提供給個人和其他機關非生産、非經營用的服務價值的總和。包括交通、住宿、餐飲、教育、衛生、體育、娛樂等領域服務活動的零售額。

服務商品化,數字經濟正在帶活一個數十萬億大市場

看得出來,服務零售是與商品零售對應的。傳統印象裡,零售就是賣商品,汽車、房子、家電、衣服等等,以賣商品為主,附贈一些服務,如上門安裝等。這是商品零售,而服務零售則是賣出了什麼服務,比如已經遍布我們日常生活的外賣、共享單車、網約車、代駕、訂酒店、跟團遊等等,這些零售賣的主要是服務,導遊提供的遊覽服務、司機提供的駕駛服務等等。

如果稍微梳理,就會發現,服務零售正是網際網路經濟近兩年最熱的領域。從共享經濟下的網約車、單車、充電寶,到到家服務下的外賣、即時零售,都是服務零售的範疇。

服務商品化,數字經濟正在帶活一個數十萬億大市場

當然,服務零售不僅發生在網際網路領域,更發生在零售品牌,尤其網紅品牌身上。以盒馬、七鮮為代表的新零售,不僅能讓消費者買到海鮮,還能獲得大廚現場加工服務,還為消費者提供配送上門服務。被譽為超市界天花闆的胖東來,更是服務零售楷模。最近,為避免消費者買網紅大月餅排長隊,胖東來上線外送服務,而實際上,胖東來之是以走紅,靠的就是售賣服務,而不單單售賣商品。

某種程度上,這些網紅零售企業、新消費企業,正是靠服務零售出圈。

放眼望去,這樣的案例比比皆是。去年麥當勞在雲南宣布,42家麥當勞餐廳開放麥麥自習室,提供免費的學習場所、飲用水、WiFi等,如今這樣的自習室已經拓展至廣西、北京等多地。以服務吸引、留住學生群體,是麥當勞的服務零售。

以服務能力帶動商品零售,是網紅品牌的共同追求。2021年,喜茶打造體驗店,讓消費者親眼看見手炒冰、親手制造茶品;今年8月,蜜雪冰城在演唱會外擺攤;10月,海底撈宣布推出門店洗頭服務,戴森吹風機、電動按摩椅,瞬間登上熱搜。

如果說前幾年,電商是坐擁流量資源的網際網路平台的标配,那麼,近兩年,本地生活服務則成為線上線下企業共同追求的新業務。線上短視訊平台,一方面依靠直播賣貨,另一方面上線團購、外賣等新業務,同步推進商品零售與服務零售。線下零售企業、網紅品牌,也紛紛創新服務體驗,以服務開辟新的賽道,并拉動商品零售。

來自國家統計局的資料顯示,今年前8月國内服務零售額同比增長19.4%,是同期商品零售額增速的近3倍。

生活方式線上化

網際網路是近二三十年,改變人類社會發展的重要力量,而網際網路的靈魂是線上。門戶網站,将人們擷取資訊的方式從報紙、電視、廣播變為線上實時;郵箱、遊戲、社交軟體、電商平台等,将人們更多的行為搬到線上。最近幾年的網約車、共享單車、外賣等,借助線上工具,将原本隻能線下發生的行為,變得更為便捷。

過去千百年來,嚴重依賴線下的人類,已經越來越裡離不開線上。出門可以不帶錢包,但必帶手機就是最好的例證。某種程度上,服務零售的是生活線上化的必然趨勢和最新呈現。

那麼,生活何以能夠線上化?從需求角度來看,“懶”是人類第一生産力,越來越便捷是人類本能需求。疫情期間,進一步放大了消費者線上化需求,加速了生活線上化程序;從供給側來看,原本的商品零售大多是存量紅海競争,零售商、品牌商需要新的增量機會,服務零售就是增量機會。

當然,供給和需求之間,還有一個重要的撮合方,實作服務需求與供給高效交易。以美團為例,這些本地零售平台,具體是怎麼做的呢?

一是,幫助服務供給者線上化。提到零售,人們很容易想到京東、淘寶、拼多多,實際上,電商剛剛占到國内零售總額的四分之一。統計資料顯示,今年上半年,實物商品網上零售額占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的比重為26.4%。四分之三的交易還是線上下完成,購物中心、商超、夫妻老婆店等等實體零售門店仍是人們生活的主流。

如果再加上800多萬家餐館、100多萬家理發美容店、超60萬家藥店等等,龐大的線下商家才是中國零售業的主題。而服務零售做的第一步就是将這些商家線上化。

消費者選擇餐廳會先在大衆點評檢視評價和優惠券;工作加班會打開美團看看點什麼宵夜吃;遇到急需用品但不友善親自購買,也會用美團小哥跑腿幫自己買回來。

這樣的行為已經普遍,背後的基礎是商家的線上化。這些商家不再是街頭巷尾即便路過也可能沒注意到的店面,而是開在消費者手機裡,直接推送到消費者眼前的網店。商家的店鋪、産品、服務、價格、評價等等各項資訊,以及營銷活動、會員管理均實作線上化、數字化。

二是,服務産品标準化。服務交易涉及到一個履約傳遞的問題,即不是廣告說得好就行,還必須要經過線下現場檢驗。服務零售的一個關鍵,就是将服務标準化,讓使用者可以放心地線上決策、下單。

在美團、大衆點評上,打開一家理發店,可以看到商家正在出售的服務套餐、理發師級别、價格、内容、時長等标準化資訊。以往需要進店一對一溝通的随機服務,變成了線上面對海量使用者的标準化産品,這極大提高了交易效率。

三是,放大了長尾服務的交易。服務零售以前受制于時空限制,很多生意沒辦法做大,比如家電維修、上門除蟲、搬家服務等等,多以口口相傳、熟人推薦的方式做生意。

服務零售平台的出現,聚合了更大範圍、更多人的消費需求,讓這些服務不再“小衆”,小生意也能做大。加上已經實作的商家線上化、服務标準化,又降低了與消費者之間的資訊不對稱,讓消費者可以更放心地下單。

服務零售的下一步

中國的服務消費支出占比已經達到4成,但與經濟發達程度更高、消費更成熟的發達國家相比,還有增長空間。2021年,美國15.9萬億私人消費大盤子中,商品消費5.5億,服務消費10.4萬億,占比約三分之二。

服務商品化,數字經濟正在帶活一個數十萬億大市場

根據中國消費更新趨勢,在滿足汽車、家電、服裝等物質需求後,必然向追求愉悅和體驗的服務型消費更新,如旅遊、娛樂、休閑、康養等需求轉型。近兩年,電影消費、博物館熱、音樂節火爆等等,就是一種展現。而且,服務零售是比是商品零售更剛需、更高頻的消費,體量和規模也比商品零售大。

在規模和體量進一步擴大的同時,基于中國網際網路與數字經濟的現狀,可以預期,未來的服務零售将呈現數字化和融合化兩大趨勢。

如前所述,數字化解決了服務零售的線上化、标準化、長尾化難題,提供了服務零售的交易效率和規模。未來,随着服務零售商家數字化能力的提升,以及美團大衆點評、抖音快手、小紅書、高德地圖百度地圖等,各類數字化平台對服務零售商家的賦能,服務零售整體的數字化率将進一步提升。

以服務零售重要闆塊本地生活服務為例,艾媒咨詢資料顯示,2020年中國本地生活服務市場規模為19.5萬億元,到2025年有望增長至35.3萬億元,而2021年本地生活整體線上滲透率僅為12.7%。這意味着巨大增長潛力。

在橫向,提高數字化率,覆寫更多商家;在縱向,服務零售的數字化深度進一步提升。兩者将共同推動服務供應鍊、服務流程等後端變革,并最終帶給前端消費者更好地服務零售體驗。

服務商品化,數字經濟正在帶活一個數十萬億大市場

在數字化提升規模的同時,服務零售與商品零售會互相借鑒,兩者的邊界将越來越模糊。商品零售商會上線服務零售,拜耳不僅賣蟑螂藥,還提供師傅上門除蟑螂的服務,賣油漆的立邦提供上門刷牆服務,線下大型商超開始提供配送服務等等。

服務零售商也會上架商品零售,比如本地生活服務為主的美團,上線美團電商,開售實體商品;内容社群、鑒别社群小紅書、得物也紛紛開售實體商品。

之是以殊途同歸,根源在于消費者需求。在消費者眼中,不分實體商品和服務,隻要是自己需要的,能友善快捷擷取的,都是值得購買的。而且,商品和服務很多時候是不分割,就像買褲子經常需要在店裡修褲腳一樣。

可以預見,即将到來的雙十一,我們将看到更多實體店通過增強服務能力,帶動商品零售,甚至單獨售賣服務型商品。服務零售将和商品零售形成共生關系,為零售商帶來更多商機,進而帶動本地實體經濟的發展。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