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72年張茜收拾陳毅遺物,發現毛主席親筆信,含淚說:按主席訓示辦

作者:赫薰辭

閱讀此文之前,麻煩您點選一下“關注”,既友善您進行讨論和分享,又能給您帶來不一樣的參與感,感謝您的支援。

72年張茜收拾陳毅遺物,發現毛主席親筆信,含淚說:按主席訓示辦

文|楠

編輯|楠

前言

1972年1月6日,偉大的革命家、軍事家陳毅元帥逝世,終年71歲。妻子張茜在收拾遺物時,從陳毅睡過的枕頭下意外發現一封信。當張茜拆開信封,淚水奪眶而出——原來,這是陳毅臨終前留給妻子的一封囑托信。

那這封信究竟有什麼特殊含義呢?

一、矢志不改的革命友誼——陳毅與毛澤東的第一次相見

1919年,年僅24歲的陳毅從法國回國,決心改造舊中國。一年後,他加入了中國共産黨,開始了自己的革命道路。

72年張茜收拾陳毅遺物,發現毛主席親筆信,含淚說:按主席訓示辦

南昌起義、土地革命戰争,他都奮勇前行,屢建奇功。然而,幾次讓他險些喪命的南方三年遊擊戰,也讓他體會到了革命道路的艱辛與險阻。

在江西崇義縣的一次整編中,陳毅率領的南昌起義殘部和毛澤東上司的工農革命軍第一次相遇。兩人雖有書信往來,卻從未謀面。當兩人的手緊緊握在一起時,他們知道,這是命運的邂逅。

72年張茜收拾陳毅遺物,發現毛主席親筆信,含淚說:按主席訓示辦

三個小時的長談後,陳毅的革命決心更加堅定。兩人聊起了法國文學,尤其是盧梭和雨果,原來在這一點上兩人出奇地有共鳴。離别時,毛澤東給陳毅寫信:“相見恨晚,相慰平生,希遇事相商。”信中的三個“相”字,讓陳毅深感毛澤東的信任與親近。

兩人相遇的場景不知讓旁人看了多少次。整隊時的列陣,踏着穩健的步伐,革命者們熱切的目光,仿佛要把老鄉們看穿。那一刻,陳毅隻覺得熱血沸騰,這裡是新中國的搖籃,也是他夢開始的地方。

72年張茜收拾陳毅遺物,發現毛主席親筆信,含淚說:按主席訓示辦

與毛主席談話的内容,陳毅至今記憶猶新。聊起巴黎的點點滴滴,法國的天空真的那麼藍嗎?還是記憶美化了它?陳毅一一道來,繪聲繪色。

他講起法國的學生是怎樣追求自由平等,這激發了他對馬克思的興趣,講起法國的文豪筆下飽含人性光輝的文字,讓人不能自拔。毛主席聽得津津有味,不時插言表示贊同。

72年張茜收拾陳毅遺物,發現毛主席親筆信,含淚說:按主席訓示辦

三個小時轉瞬即逝。告别時,毛主席握着陳毅的手說:“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勞其筋骨。我們的道路還很長,但勝利終将屬于人民。”陳毅被這話深深觸動,豪情萬丈。

1949年,陳毅被任命為上海市長。毛澤東對此非常贊同,認為以陳毅的儒将風度最适合擔此重任。在攻占汀洲後,陳毅給毛澤東寫了一首祝賀詩,表達了對朋友的思念之情。毛澤東笑言,這詩寫得比他還有氣魄。

72年張茜收拾陳毅遺物,發現毛主席親筆信,含淚說:按主席訓示辦

新中國成立後,兩人經常以詩文唱和。1957年,陳毅出訪緬甸,寫了一首《贈緬甸友人》,寄托兩國友誼。他描繪緬甸的金色寺廟,祈禱兩國永結同心,他贊美緬甸人民善良熱情,寄語希望兩國的友誼源遠流長。

1960年,他面對天災寫下《青松》,表達不畏艱險的決心。“看那青松,挺立雪中,濤濤洶洶,擋不住它向天空伸展的手臂。”詩句中蘊含着堅持到底的力量。陳毅深知,革命的道路上難免遭遇困難,但隻要百姓團結一心,困難終将被克服。

72年張茜收拾陳毅遺物,發現毛主席親筆信,含淚說:按主席訓示辦

陳毅常常在詩中抒發内心真情。他寄望天下太平,描繪人民幸福生活的畫面,他把握時弊,批判腐化堕落的現實,他讴歌青春激情,希冀燦爛前程。這些作品如春泉般滌蕩着毛澤東的心靈。每當陳毅有新作,第一個想到的分享對象,就是毛澤東。

在這樣一片甯靜的時光中,病魔卻悄然來臨。

二、黃昏中的逝去——紀念陳毅元帥

1971年,陳毅元帥因身體不适入住301醫院。當時正值五一節,北京籠罩在歡樂祥和的氣氛中。然而,301醫院裡卻上演着生命的抗争。

72年張茜收拾陳毅遺物,發現毛主席親筆信,含淚說:按主席訓示辦

檢查後,醫生診斷陳毅元帥罹患結腸癌,必須立刻動手術。周總理得知老友病重,第一時間做出訓示,希望能保住陳毅元帥的生命。術後,陳毅元帥一度高燒不退,刀口感染,病情持續惡化。醫生們日夜操勞,可老元帥的生命之火正在黯淡。

幸而,經過一段時間的治療,到了10月,陳毅元帥的病情有所好轉。他得以暫時離開301醫院,來到北戴河療養身體。在這甯靜祥和的海濱小鎮,和朱德、聶榮臻兩位老友結伴出行。

72年張茜收拾陳毅遺物,發現毛主席親筆信,含淚說:按主席訓示辦

三位白發蒼蒼的長者在陽光和海風中緩緩散步,登上療養院的樓頂,搬幾隻藤椅,眺望遠方,聊聊往事。朝夕相處,讓他們想起多年前一同奮鬥的時光,令人感慨萬千。

就在陳毅元帥年過花甲之時,病魔再次纏身,他隻能卧床不起,被轉進北京日壇醫院治療。醫生開刀除掉癌細胞,才使老元帥的病情有所好轉。然而,到了1971年底,陳毅元帥已出現間歇性的昏迷。

72年張茜收拾陳毅遺物,發現毛主席親筆信,含淚說:按主席訓示辦

12月24日清晨,女兒聽見父親虛弱地說要吃面條。那是老人尚存的生命意志。就這樣,陳毅元帥在北京的黃昏,在醫生和女兒的注視中,遠離沙場,吃下人生最後一餐。

1972年1月6日深夜,老元帥在北京醫院溘然長逝,終年70歲。噩耗傳到中南海,毛主席久久無言,内心悲痛。

72年張茜收拾陳毅遺物,發現毛主席親筆信,含淚說:按主席訓示辦

兩人曾并肩奮鬥,關系密切。毛主席當即訓示舉行隆重追悼會,許多重要上司人前來悼念這位革命元勳。

之後,毛主席精神狀态一蹶不振,白天不說話,夜不能寐,見誰都面帶愁容。新陳代謝減退,整日不欲食。每一個人都看出,他因為多年好友的離世而難以自已。

72年張茜收拾陳毅遺物,發現毛主席親筆信,含淚說:按主席訓示辦

黃昏時分,知己就此遠去。老元帥的逝世,不僅讓毛主席難以平複,也預示着一代偉人的餘晖漸漸西沉。往事如同隔世,光陰似箭,青春的盛世已逝,餘下的,隻有緬懷和無盡惆怅。

盡管陳毅元帥生前身居高位,但他生前卻仍有一樁未了卻的心願。

三、親筆信裡的故事

生前,陳毅元帥一直有一個心願,就是整理自己多年來寫的詩稿。1971年,他在家中向妻子張茜提出這個想法,希望能盡快整理出版成書。但由于陳毅身體欠佳,許多時間都在醫院治療,這個心願一直無法實作。

72年張茜收拾陳毅遺物,發現毛主席親筆信,含淚說:按主席訓示辦

1972年1月,陳毅不幸離世。張茜在整理丈夫的遺物時,在他的枕頭下意外發現了一封信,這封信已有些微黃卷邊,可以看出已有一定年頭。張茜小心翼翼地打開信封,裡面赫然是毛主席1965年親筆緻陳毅的一封回信。

原來,1965年陳毅出訪亞非六國歸來後,高興之餘,寫了一組五言詩《六國之行》,表達了自己的所見所感。他把這些詩稿認真裝訂好,親自送到毛主席處,希望請教指導。毛主席看後,對第一首詩作了些修改,并給陳毅寫了這封詳細的回信。

72年張茜收拾陳毅遺物,發現毛主席親筆信,含淚說:按主席訓示辦

信中,毛主席先是充分肯定了陳毅的詩歌創作天賦,表示陳毅的詩句樸實流暢,富有革命氣息。接着,毛主席謙虛地說,自己在詩詞方面也才是初學,不太懂得平仄押韻等規律,需要向董必武、葉劍英這樣的專家學習。但毛主席還是耐心地指出,陳毅的原詩在形式上與格律詩不太合拍,修改後的版本更加嚴謹。

修改後,這首詩在意象表達上明顯更豐富生動,毛主席添加了“驅大地”“親朋”等詞語,運用了多種巧妙的比興手法。詩歌的意境也是以提升到一個新的高度。這封信無疑成了陳毅收到的最寶貴的回信,也是對他詩作的最高評價。

72年張茜收拾陳毅遺物,發現毛主席親筆信,含淚說:按主席訓示辦

此後,每當陳毅生病住院,都會小心翼翼地将這封信随身攜帶,放在病床的枕頭下,作為一種精神寄托。當他空閑時,會拿出這封信反複品讀,汲取創作的營養。

1971年,他向張茜提起想整理自己的詩稿出版時,特意提到“就按主席信中的訓示精神辦”。可惜陳毅的身體每況愈下,最終沒有完成這個心願。

72年張茜收拾陳毅遺物,發現毛主席親筆信,含淚說:按主席訓示辦

張茜發現這封信後,不禁淚如雨下。她決心要完成丈夫的遺願,依照毛主席的指導整理出版陳毅的詩集。這不僅是對陳毅的承諾,也是對兩位老一輩革命者深厚友誼的最好寫照。

毛主席視陳毅如手足,樂于傳授詩詞精髓,陳毅則以獲指點為榮,視此信為無上榮耀。

72年張茜收拾陳毅遺物,發現毛主席親筆信,含淚說:按主席訓示辦

張茜理應完成這項獻給陳毅的心願。她要仔細組織陳毅多年的詩作創作,抄錄整理毛主席的修改意見,聯系出版機構。

也許可以考慮以“親筆信裡的故事”為書名,這樣不僅記述了陳毅的詩歌成就,也留下了兩位偉人跨越時空的深情。這封信,不僅是詩詞技法,更承載的是兩人之間的革命友情

而張茜也在完成陳毅元帥遺願的路上,拼盡了所有。

四、完成陳毅遺願

1972年,陳毅去世後兩月,其遺孀張茜被診斷出患有肺癌。這對于陳毅的家人而言無疑是又一重痛苦的打擊。

72年張茜收拾陳毅遺物,發現毛主席親筆信,含淚說:按主席訓示辦

然而,張茜沒有被病魔擊垮,她下定決心要整理好陳毅300多首未經推敲的詩詞遺稿。這成為張茜生命中最重要的事業。

就這樣,重病中的張茜開始了日夜不分的工作。為了完成這項艱巨的任務,她請來陳毅的故交趙樸初相助。趙樸初欣然應允,盡管他自己也已老邁。而張茜深知,沒有趙樸初這樣熟悉陳毅風格的人協助,自己難以完成這項工作。

72年張茜收拾陳毅遺物,發現毛主席親筆信,含淚說:按主席訓示辦

張茜的病況日益惡化,她隻能讓孩子們将詩稿念給她聽,稍微好轉時才能下床翻閱。她每天工作數小時,随身攜帶詩稿,哪裡都翻閱。每當翻閱詩稿時,她常傷感起陳毅,熱淚盈眶。她深深懷念陳毅那澎湃的激情,那深沉的内涵,那飄逸的氣韻。

為編好詩選,張茜下足了功夫考證每首詩的創作年代背景。她自己翻閱檔案,拖着病體,走訪陳毅的老戰友,向他們詢問當年的情況。她還查閱了大量史料典籍,考證詩中曆史典故,以確定每首詩的注解準确可靠。

72年張茜收拾陳毅遺物,發現毛主席親筆信,含淚說:按主席訓示辦

1972年12月,張茜完成手抄本後,執意到碧雲寺看望陳毅的故居,回憶起與陳毅共遊的畫面,久久不能平靜。她站在碧雲寺,看着懿律金剛塔,回想起1959年陳毅帶她來此地遊玩的場景。山色遠望,古木參天,張茜不禁淚如雨下。

1973年,張茜病情加重,但仍堅持工作。為不負陳毅托付,她顧不得病痛折磨,繼續督促打字員工作。葉劍英得知後,立即派人幫助。1973年底,《陳毅詩詞選集》終于付梓。

72年張茜收拾陳毅遺物,發現毛主席親筆信,含淚說:按主席訓示辦

張茜第一時間托人送給葉劍英,請他轉呈毛主席一份。不久,毛主席來醫院探望,并對這本詩集評價很高,大加贊許。

1974年,詩集印刷裝訂完成。張茜讓孩子們迅速分送給陳毅的老戰友們,希望他們也能從詩詞中回憶起陳毅風骨。3月,張茜帶着完成遺願的欣慰,在黨中央上司的關懷下,含笑而終。

72年張茜收拾陳毅遺物,發現毛主席親筆信,含淚說:按主席訓示辦

她不畏艱難,傾注全部心血,隻為完成丈夫的遺願。張茜可謂是一位奇婦。她以自己的方式緬懷陳毅,也留下了讓後人緬懷的佳話。這份遺作選集,是張茜對陳毅一生的最好評價,也是她對陳毅無限眷戀的見證。

筆者認為

曆史上的感人事迹值得我們學習和傳承,重要的是以開放和求實的态度看待曆史,秉持愛國主義。我們要在曆史道路上不忘初心,繼續前行。

(免責聲明)文章描述過程、圖檔都來源于網絡,此文章旨在倡導社會正能量,無低俗等不良引導。如涉及版權或者人物侵權問題,請及時聯系我們,我們将第一時間删除内容!如有事件存疑部分,聯系後即刻删除或作出更改。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