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点

72年张茜收拾陈毅遗物,发现毛主席亲笔信,含泪说:按主席指示办

作者:赫薰辞

阅读此文之前,麻烦您点击一下“关注”,既方便您进行讨论和分享,又能给您带来不一样的参与感,感谢您的支持。

72年张茜收拾陈毅遗物,发现毛主席亲笔信,含泪说:按主席指示办

文|楠

编辑|楠

前言

1972年1月6日,伟大的革命家、军事家陈毅元帅逝世,终年71岁。妻子张茜在收拾遗物时,从陈毅睡过的枕头下意外发现一封信。当张茜拆开信封,泪水夺眶而出——原来,这是陈毅临终前留给妻子的一封嘱托信。

那这封信究竟有什么特殊含义呢?

一、矢志不改的革命友谊——陈毅与毛泽东的第一次相见

1919年,年仅24岁的陈毅从法国回国,决心改造旧中国。一年后,他加入了中国共产党,开始了自己的革命道路。

72年张茜收拾陈毅遗物,发现毛主席亲笔信,含泪说:按主席指示办

南昌起义、土地革命战争,他都奋勇前行,屡建奇功。然而,几次让他险些丧命的南方三年游击战,也让他体会到了革命道路的艰辛与险阻。

在江西崇义县的一次整编中,陈毅率领的南昌起义残部和毛泽东领导的工农革命军第一次相遇。两人虽有书信往来,却从未谋面。当两人的手紧紧握在一起时,他们知道,这是命运的邂逅。

72年张茜收拾陈毅遗物,发现毛主席亲笔信,含泪说:按主席指示办

三个小时的长谈后,陈毅的革命决心更加坚定。两人聊起了法国文学,尤其是卢梭和雨果,原来在这一点上两人出奇地有共鸣。离别时,毛泽东给陈毅写信:“相见恨晚,相慰平生,希遇事相商。”信中的三个“相”字,让陈毅深感毛泽东的信任与亲近。

两人相遇的场景不知让旁人看了多少次。整队时的列阵,踏着稳健的步伐,革命者们热切的目光,仿佛要把老乡们看穿。那一刻,陈毅只觉得热血沸腾,这里是新中国的摇篮,也是他梦开始的地方。

72年张茜收拾陈毅遗物,发现毛主席亲笔信,含泪说:按主席指示办

与毛主席谈话的内容,陈毅至今记忆犹新。聊起巴黎的点点滴滴,法国的天空真的那么蓝吗?还是记忆美化了它?陈毅一一道来,绘声绘色。

他讲起法国的学生是怎样追求自由平等,这激发了他对马克思的兴趣,讲起法国的文豪笔下饱含人性光辉的文字,让人不能自拔。毛主席听得津津有味,不时插言表示赞同。

72年张茜收拾陈毅遗物,发现毛主席亲笔信,含泪说:按主席指示办

三个小时转瞬即逝。告别时,毛主席握着陈毅的手说:“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我们的道路还很长,但胜利终将属于人民。”陈毅被这话深深触动,豪情万丈。

1949年,陈毅被任命为上海市长。毛泽东对此非常赞同,认为以陈毅的儒将风度最适合担此重任。在攻占汀洲后,陈毅给毛泽东写了一首祝贺诗,表达了对朋友的思念之情。毛泽东笑言,这诗写得比他还有气魄。

72年张茜收拾陈毅遗物,发现毛主席亲笔信,含泪说:按主席指示办

新中国成立后,两人经常以诗文唱和。1957年,陈毅出访缅甸,写了一首《赠缅甸友人》,寄托两国友谊。他描绘缅甸的金色寺庙,祈祷两国永结同心,他赞美缅甸人民善良热情,寄语希望两国的友谊源远流长。

1960年,他面对天灾写下《青松》,表达不畏艰险的决心。“看那青松,挺立雪中,涛涛汹汹,挡不住它向天空伸展的手臂。”诗句中蕴含着坚持到底的力量。陈毅深知,革命的道路上难免遭遇困难,但只要百姓团结一心,困难终将被克服。

72年张茜收拾陈毅遗物,发现毛主席亲笔信,含泪说:按主席指示办

陈毅常常在诗中抒发内心真情。他寄望天下太平,描绘人民幸福生活的画面,他把握时弊,批判腐化堕落的现实,他讴歌青春激情,希冀灿烂前程。这些作品如春泉般涤荡着毛泽东的心灵。每当陈毅有新作,第一个想到的分享对象,就是毛泽东。

在这样一片宁静的时光中,病魔却悄然来临。

二、黄昏中的逝去——纪念陈毅元帅

1971年,陈毅元帅因身体不适入住301医院。当时正值五一节,北京笼罩在欢乐祥和的气氛中。然而,301医院里却上演着生命的抗争。

72年张茜收拾陈毅遗物,发现毛主席亲笔信,含泪说:按主席指示办

检查后,医生诊断陈毅元帅罹患结肠癌,必须立刻动手术。周总理得知老友病重,第一时间做出指示,希望能保住陈毅元帅的生命。术后,陈毅元帅一度高烧不退,刀口感染,病情持续恶化。医生们日夜操劳,可老元帅的生命之火正在黯淡。

幸而,经过一段时间的治疗,到了10月,陈毅元帅的病情有所好转。他得以暂时离开301医院,来到北戴河疗养身体。在这宁静祥和的海滨小镇,和朱德、聂荣臻两位老友结伴出行。

72年张茜收拾陈毅遗物,发现毛主席亲笔信,含泪说:按主席指示办

三位白发苍苍的长者在阳光和海风中缓缓散步,登上疗养院的楼顶,搬几只藤椅,眺望远方,聊聊往事。朝夕相处,让他们想起多年前一同奋斗的时光,令人感慨万千。

就在陈毅元帅年过花甲之时,病魔再次缠身,他只能卧床不起,被转进北京日坛医院治疗。医生开刀除掉癌细胞,才使老元帅的病情有所好转。然而,到了1971年底,陈毅元帅已出现间歇性的昏迷。

72年张茜收拾陈毅遗物,发现毛主席亲笔信,含泪说:按主席指示办

12月24日清晨,女儿听见父亲虚弱地说要吃面条。那是老人尚存的生命意志。就这样,陈毅元帅在北京的黄昏,在医生和女儿的注视中,远离沙场,吃下人生最后一餐。

1972年1月6日深夜,老元帅在北京医院溘然长逝,终年70岁。噩耗传到中南海,毛主席久久无言,内心悲痛。

72年张茜收拾陈毅遗物,发现毛主席亲笔信,含泪说:按主席指示办

两人曾并肩奋斗,关系密切。毛主席当即指示举行隆重追悼会,许多重要领导人前来悼念这位革命元勋。

之后,毛主席精神状态一蹶不振,白天不说话,夜不能寐,见谁都面带愁容。新陈代谢减退,整日不欲食。每一个人都看出,他因为多年好友的离世而难以自已。

72年张茜收拾陈毅遗物,发现毛主席亲笔信,含泪说:按主席指示办

黄昏时分,知己就此远去。老元帅的逝世,不仅让毛主席难以平复,也预示着一代伟人的余晖渐渐西沉。往事如同隔世,光阴似箭,青春的盛世已逝,余下的,只有缅怀和无尽惆怅。

尽管陈毅元帅生前身居高位,但他生前却仍有一桩未了却的心愿。

三、亲笔信里的故事

生前,陈毅元帅一直有一个心愿,就是整理自己多年来写的诗稿。1971年,他在家中向妻子张茜提出这个想法,希望能尽快整理出版成书。但由于陈毅身体欠佳,许多时间都在医院治疗,这个心愿一直无法实现。

72年张茜收拾陈毅遗物,发现毛主席亲笔信,含泪说:按主席指示办

1972年1月,陈毅不幸离世。张茜在整理丈夫的遗物时,在他的枕头下意外发现了一封信,这封信已有些微黄卷边,可以看出已有一定年头。张茜小心翼翼地打开信封,里面赫然是毛主席1965年亲笔致陈毅的一封回信。

原来,1965年陈毅出访亚非六国归来后,高兴之余,写了一组五言诗《六国之行》,表达了自己的所见所感。他把这些诗稿认真装订好,亲自送到毛主席处,希望请教指导。毛主席看后,对第一首诗作了些修改,并给陈毅写了这封详细的回信。

72年张茜收拾陈毅遗物,发现毛主席亲笔信,含泪说:按主席指示办

信中,毛主席先是充分肯定了陈毅的诗歌创作天赋,表示陈毅的诗句朴实流畅,富有革命气息。接着,毛主席谦虚地说,自己在诗词方面也才是初学,不太懂得平仄押韵等规律,需要向董必武、叶剑英这样的专家学习。但毛主席还是耐心地指出,陈毅的原诗在形式上与格律诗不太合拍,修改后的版本更加严谨。

修改后,这首诗在意象表达上明显更丰富生动,毛主席添加了“驱大地”“亲朋”等词语,运用了多种巧妙的比兴手法。诗歌的意境也因此提升到一个新的高度。这封信无疑成了陈毅收到的最宝贵的回信,也是对他诗作的最高评价。

72年张茜收拾陈毅遗物,发现毛主席亲笔信,含泪说:按主席指示办

此后,每当陈毅生病住院,都会小心翼翼地将这封信随身携带,放在病床的枕头下,作为一种精神寄托。当他空闲时,会拿出这封信反复品读,汲取创作的营养。

1971年,他向张茜提起想整理自己的诗稿出版时,特意提到“就按主席信中的指示精神办”。可惜陈毅的身体每况愈下,最终没有完成这个心愿。

72年张茜收拾陈毅遗物,发现毛主席亲笔信,含泪说:按主席指示办

张茜发现这封信后,不禁泪如雨下。她决心要完成丈夫的遗愿,依照毛主席的指导整理出版陈毅的诗集。这不仅是对陈毅的承诺,也是对两位老一辈革命者深厚友谊的最好写照。

毛主席视陈毅如手足,乐于传授诗词精髓,陈毅则以获指点为荣,视此信为无上荣耀。

72年张茜收拾陈毅遗物,发现毛主席亲笔信,含泪说:按主席指示办

张茜理应完成这项献给陈毅的心愿。她要仔细组织陈毅多年的诗作创作,抄录整理毛主席的修改意见,联系出版机构。

也许可以考虑以“亲笔信里的故事”为书名,这样不仅记述了陈毅的诗歌成就,也留下了两位伟人跨越时空的深情。这封信,不仅是诗词技法,更承载的是两人之间的革命友情

而张茜也在完成陈毅元帅遗愿的路上,拼尽了所有。

四、完成陈毅遗愿

1972年,陈毅去世后两月,其遗孀张茜被诊断出患有肺癌。这对于陈毅的家人而言无疑是又一重痛苦的打击。

72年张茜收拾陈毅遗物,发现毛主席亲笔信,含泪说:按主席指示办

然而,张茜没有被病魔击垮,她下定决心要整理好陈毅300多首未经推敲的诗词遗稿。这成为张茜生命中最重要的事业。

就这样,重病中的张茜开始了日夜不分的工作。为了完成这项艰巨的任务,她请来陈毅的故交赵朴初相助。赵朴初欣然应允,尽管他自己也已老迈。而张茜深知,没有赵朴初这样熟悉陈毅风格的人协助,自己难以完成这项工作。

72年张茜收拾陈毅遗物,发现毛主席亲笔信,含泪说:按主席指示办

张茜的病况日益恶化,她只能让孩子们将诗稿念给她听,稍微好转时才能下床翻阅。她每天工作数小时,随身携带诗稿,哪里都翻阅。每当翻阅诗稿时,她常伤感起陈毅,热泪盈眶。她深深怀念陈毅那澎湃的激情,那深沉的内涵,那飘逸的气韵。

为编好诗选,张茜下足了功夫考证每首诗的创作年代背景。她自己翻阅档案,拖着病体,走访陈毅的老战友,向他们询问当年的情况。她还查阅了大量史料典籍,考证诗中历史典故,以确保每首诗的注解准确可靠。

72年张茜收拾陈毅遗物,发现毛主席亲笔信,含泪说:按主席指示办

1972年12月,张茜完成手抄本后,执意到碧云寺看望陈毅的故居,回忆起与陈毅共游的画面,久久不能平静。她站在碧云寺,看着懿律金刚塔,回想起1959年陈毅带她来此地游玩的场景。山色远望,古木参天,张茜不禁泪如雨下。

1973年,张茜病情加重,但仍坚持工作。为不负陈毅托付,她顾不得病痛折磨,继续督促打字员工作。叶剑英得知后,立即派人帮助。1973年底,《陈毅诗词选集》终于付梓。

72年张茜收拾陈毅遗物,发现毛主席亲笔信,含泪说:按主席指示办

张茜第一时间托人送给叶剑英,请他转呈毛主席一份。不久,毛主席来医院探望,并对这本诗集评价很高,大加赞许。

1974年,诗集印刷装订完成。张茜让孩子们迅速分送给陈毅的老战友们,希望他们也能从诗词中回忆起陈毅风骨。3月,张茜带着完成遗愿的欣慰,在党中央领导的关怀下,含笑而终。

72年张茜收拾陈毅遗物,发现毛主席亲笔信,含泪说:按主席指示办

她不畏艰难,倾注全部心血,只为完成丈夫的遗愿。张茜可谓是一位奇妇。她以自己的方式缅怀陈毅,也留下了让后人缅怀的佳话。这份遗作选集,是张茜对陈毅一生的最好评价,也是她对陈毅无限眷恋的见证。

笔者认为

历史上的感人事迹值得我们学习和传承,重要的是以开放和求实的态度看待历史,秉持爱国主义。我们要在历史道路上不忘初心,继续前行。

(免责声明)文章描述过程、图片都来源于网络,此文章旨在倡导社会正能量,无低俗等不良引导。如涉及版权或者人物侵权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我们将第一时间删除内容!如有事件存疑部分,联系后即刻删除或作出更改。

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