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一”長假中許多人選擇外出旅遊,節日出遊讓人心情愉悅,但外出旅遊時注意旅途中容易發生的一些疾病。教你幾招應對!
有些人在乘車、船等交通工具時會出現頭暈、惡心和嘔吐等症狀。
對策:
1. 在乘車、船前,最好不要吃得太飽,但也不要空腹,以免嘔吐。
2. 有暈車史的人,可以在上車、船前5分鐘服用防暈車的藥物暈海甯等。
3. 口含生姜或在肚臍處貼傷濕止痛膏,也有預防暈動頭暈、惡心和嘔吐的作用。
有些人乘坐飛機後會出現耳鳴、耳悶、耳痛及聽力下降等一系列的症狀,醫學上稱之為航空性中耳炎。
對策:
1. 在飛機升降時勤做吞咽動作,以保持中耳腔内外的氣壓平衡。
2. 還可以采用捏鼻鼓氣法來預防航空性中耳炎,即捏住雙鼻孔、閉緊嘴巴、腮部用力鼓氣。
爬高山或到高原去旅遊,有些人會出現頭痛、心跳加快、呼吸短促等症狀,醫學上稱之為高原反應。這是人體不能适應高山、高原等高海拔地區空氣稀薄缺氧的生理表現。
對策:
1. 在去高海拔地區旅遊之前,要加強鍛煉,增強機體耐氧能力。
2. 先做體檢,特别是有心腦血管疾病及呼吸系統疾病者更應認真體檢,看看自己的身體是否能耐受高原氣候。
旅途中長時間乘車、船或行走較遠,會出現下肢腫脹,常常是兩下肢從小腿到足背部同時腫脹。主要原因是下肢靜脈血液或淋巴液回流不暢引起的。
對策:
1. 乘坐長途車時,腿不要長時間放在固定位置上,應經常變換姿勢,适當活動肢體,促進血液循環。
2. 不要長時間行走、站立。長途跋涉時最好在小腿到足踝部系上綁帶,以利于下肢血液或淋巴液回流。
3. 旅途休息時,用手按摩腿部肌肉。
4. 睡前用熱水泡腳,睡時擡高下肢,有利于預防和消除下肢腫脹。
外出旅遊賞花觀景,有些人在吸入或接觸花粉後會産生過敏反應,主要表現為流鼻涕、流眼淚、打噴嚏、鼻癢、面部、眼睛或外耳道奇癢,以鼻部症狀最為常見。過敏嚴重時會誘發氣管炎、支氣管哮喘發作等。
對策:
1. 花粉過敏者外出旅遊時,盡可能遠離花粉。不要到花園或鮮花爛漫的地方遊玩。
2. 必要時戴上口罩,穿上長袖衣衫,減少皮膚外露。
3. 外出旅遊時要準備抗過敏藥物,預先或出現花粉過敏反應症狀後服用。出現支氣管哮喘者,同時給予解痙、平喘等對症治療。
因進食不潔食物或被細菌污染的食物,而出現腹痛、腹瀉、惡心、嘔吐等急性胃腸發炎狀。
對策:
1. 及時到醫院治療,切勿随便服用止吐、止瀉藥物,以免延誤病情。
2. 因受涼或水土不服出現腹痛、腹瀉等症狀時,可以服用一些解痙、止瀉藥物,同時可以服用一些淡鹽水,以補充失去的鹽和水分。
旅途中若不慎受到外傷,要分情況處理。
對策:
1. 如有傷口,應用幹淨的紗布等包紮傷口後到附近醫院治療。
2. 如是扭傷或碰撞傷後局部腫脹應及時采用冷敷,24小時後采用熱敷,以促進腫脹吸收。
3. 不慎跌倒或摔傷造成骨折,不要随便按、揉、捏,救護骨折傷員的關鍵是,不要随便搬動,不要讓可疑頸椎骨折者做擡頭或扭頭動作。搬運傷員最好采用木闆或門闆。對四肢骨折的傷員,要就地取材,把傷肢适當固定,然後再搬運。
因旅途過度勞累或情緒激動可引起胸前悶脹、疼痛不适等心絞痛症狀,這種多為“勞累型心絞痛”。
對策:
1. 有心腦血管疾病的人在外旅遊時,要帶好藥物,按時服藥,注意休息,不要過度勞累。
2. 若病情加重或心絞痛發作頻繁,就要警惕心肌梗塞的發生,這種情況要及時到醫院治療。
紫外線會使皮膚發生日曬傷(日光性皮炎)和引發雀斑。紫外線輻射還會抑制人體免疫系統,使潛伏的病毒感染複發。
對策:
1. 合理安排旅遊時間,盡可能避免中午外出。
2. 盡量穿色淺、質薄的衣服,服裝以寬松、吸汗性強的長袖衣服為好。
3. 在烈日下頭戴草帽或其他防護帽,為保護眼睛,可以戴上太陽鏡。
4. 減少“日光浴”。
外出旅遊,住宿環境和條件經常變化,如果遇到蚊叮蟲咬、燈光太亮、被褥不潔、人多嘈雜,常難以入眠。
對策:
睡前用熱水泡泡腳或洗個溫水澡,全身放松,排除雜念,即可安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