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歸葬》:人生何處歸,這是一個哲學問題還是曆史問題

《歸葬》:人生何處歸,這是一個哲學問題還是曆史問題

9月24日上午,《歸葬:三至六世紀士族個體安頓與家國想象》新書分享會在上海圖書館東館舉辦。本書作者、香港中文大學曆史學博士李華和複旦大學哲學系胡志輝圍繞新書以“人生何處歸——哲學問題還是曆史問題”為主題,為讀者做了分享。

《歸葬》:人生何處歸,這是一個哲學問題還是曆史問題

“人生何處歸——哲學問題還是曆史問題”分享會

 《歸葬:三至六世紀士族個體安頓與家國想象》是東方出版中心旗下圖書品牌“時刻人文”中國研究系列推出的最新圖書。“時刻人文”分為中國研究和世界曆史兩個系列,目前已出版《書于竹帛:中國古代的文字記錄(六十周年紀念版)》《龍與獅的對話:翻譯與馬戛爾尼訪華使團》《東漢的崩潰:西北邊陲與帝國之緣邊》《惟王受年:從農業起源到秦帝國的中國政治生态學》《流氓、極道與國家主義者:近代日本的暴力政治》等圖書。中國人最重生死,王羲之在蘭亭序也提到“死生亦大矣”,東晉衣冠南渡,士族背井離鄉,關于歸葬的觀念在幾代人之間産生了變化,《歸葬》通過梳理文獻史料、分析考古材料、實地踏查墓葬,是一部精彩的物質文化史著作;而“生于何處,葬于何方”,對于在城市化和現代化洪流中離開故鄉的我們每一個人,也是一個值得現實思考的人生問題。

《歸葬》:人生何處歸,這是一個哲學問題還是曆史問題

 《歸葬:三至六世紀士族個體安頓與家國想象》書封

在會上,李華分享了自己從哲學到曆史,特别是到漢晉士族墓葬的研究之路,也特别介紹了在本書研究過程中所做的古代墓葬研究的田野。比如大家熟知的“生居蘇杭,死葬北邙”,北邙,即邙山,位于河南省洛陽市北。那麼古人為什麼渴望葬于此地呢?李華首先分享了洛陽古墓博物館的踏查經曆。第二個分享案例則是書中多次提到的象山王氏家族墓,位于南京市鼓樓區幕府山西南的象山上。最後是王羲之墓,關于王羲之墓有三種說法,一是在浙江諸暨苎蘿山,二是紹興雲門山,三是嵊州華堂村。從現存遺迹看,唯嵊州華堂村這一處可供後人瞻拜紀念,李華也分享了在華堂村的田野考察。雖然今天的我們可能很難進入一些墓葬現場,但通過這些田野調查,我們能夠對一些曆史材料産生新的思考。

胡志輝的分享則引申了“歸葬”背後的哲學思考。他引用《歸葬》一書中提到的“曆史的真實力量在于‘感同身受’和‘洞察人性’”,認為曆史是在不斷地打撈記憶,而我們通過學者的努力閱讀這些曆史故事,從中或許可以發現自己人生的一些“安頓之處”。每個讀者都可以從書中發現屬于自己的記憶,這也是對曆史的一種追溯。“人生何處歸”是曆史給了我們一個叙事記憶,但我們也從中抽象出了哲學意義。他認為哲學是一門既有“高度”又有“深度”的學科,如果說曆史是把所有的材料呈現在面前,是一個解構的過程,是通過追根溯源,就像剝開一顆卷心菜一樣去還原某種真相。那麼深度的哲學則是在不斷追問和反思,是對自以為是和習以為常的重建立構。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