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參考:弗雷德裡克·貝瑟(F·貝瑟的黑格爾)
書籍介紹
本書是當代黑格爾哲學權威弗雷德裡克·貝塞爾(Frederic Besser)撰寫的一篇全面導言,總結了自己在黑格爾哲學的歲月,于2005年以英文出版,2019年以中文譯本出版,是黑格爾近年來研究的一部重要著作。
本書首先讨論了黑格爾思想的哲學背景,然後在黑格爾形而上學的基礎上,對他的認識論基礎、社會政治哲學、文化哲學等進行了深入而全面的讨論。貝塞爾的書,用非常清晰和精緻的語言,以一種易于了解的方式介紹了晦澀難懂的黑格爾哲學,具有很強的可讀性,是進入黑格爾世界的最佳指南之一。有鑒于此,本公衆号将使用幾篇文章将貝塞爾的書介紹給該章。

黑格爾(1770-1831)
在哲學史上,康德和黑格爾作為德國古典哲學(唯心主義,也譯為"德國概念")的創始人和收集者,是那些研究哲學的人的不可解的人物,一種理論是,他們以前的兩種哲學都與他們走到了一起,追随他們的哲學都從他們身上流淌出來, 這表明了它們在哲學史上的重要性。
根據貝濟耶的了解,黑格爾後來的"存在主義、馬克思主義、實用主義、現象學和分析哲學——都源于對黑格爾理論的反應",這意味着對于任何目前的思想潮流,意識形态資源都可以從黑格爾那裡汲取。是以,了解黑格爾的哲學對任何哲學領域的學者來說都是一項有用的工作。
但困難恰恰在于黑格爾的哲學晦澀難懂,他的著作有時在字裡行間盤旋,很難繞開。面對這樣的問題,貝塞爾認為,要了解黑格爾,首先要了解黑格爾的哲學背景,即黑格爾時代的哲學問題和文化背景。
黑格爾
弗雷德裡克.貝塞爾報道
翻譯:王志宏、蔣有福
中國出版社2019年6月
01
哲學問題
18-19世紀之前西方思想圈的主題是"啟蒙運動",它建立了理性的權威,但是當"啟蒙運動"在18世紀進入德國時,随着哈曼,海德和康德的思想,"啟蒙運動""理性權威"的建立步履蹒跚,P51-81帶來了"反原教旨主義,泛神論論證,虛無主義,曆史主義, 以及"摧毀理性信念"的理論實踐之争。[1] P26
反原教旨主義
反原教旨主義源于對萊因霍爾德和費希特緻力于用原教旨主義完善康德哲學的承諾的懷疑,質疑可以基于原始的不言而喻的第一原則的哲學,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是浪漫主義,正如小施萊格爾堅持"哲學應該從中間開始"。[3] P24 在反原教旨主義看來,通過第一原則進行推理的完整哲學體系"隻是被設想為監管理想,被設想為我們可以接近但絕不能通過無限努力實作的目标"。[1] P28
02
泛神論
在啟蒙運動看來,理性的權威足以支援我們的道德基礎和宗教信仰,但在雅各比和門德爾松的"泛神論辯論"之後,理性被認為是"不支援,但會破壞道德和宗教",是以雅各比轉向了非理性信仰的飛躍。黑格爾要做的,就是在雅可比對理性的強烈懷疑中重建理性,完成他的道德和宗教論證。
康德和黑格爾之間
德特.亨裡希報道
樂小軍 翻譯
商務新聞 2020年7月
03
虛無主義
"虛無主義"這個詞通過雅各比對費希特哲學的批評,成為當時對哲學的挑戰之一。衆所周知,福西特把"自我"作為自己哲學的第一原則,所有的知識,無論是理論的還是實踐的,都在"自我"中,這導緻了一個問題,就是"超越自我,什麼都不存在",而所有的價值、信仰、宗教信仰、道德規範在"自我"面前都要經曆懷疑,進而陷入"虛無主義"的深淵, 是以,雅各布手下的"虛無主義"不僅是基督教信仰缺乏道德危機。它還包含對我們所有信仰的根本懷疑主義挑戰"。[1] P32-33
04
曆史主義的興起
霍爾德發起的曆史主義認為,任何文化的信仰、實踐、制度和規律都是基于其獨特的經濟、社會、地理和其他環境,換句話說,這些價值原則似乎普遍是永恒的,"一旦我們把它們放在它們的背景下,看看它們是如何在曆史上出現的,它們就會表明它們是特殊時期特殊文化的産物;
[1] P34 這種思維趨勢是對被公認為普遍永恒的理性權威的深刻打擊,因為曆史主義意味着沒有一個價值是普遍和永恒的。這種了解看似合理,但也等于說我們所擁有的觀念是相對的,即曆史主義蘊含着相對主義的危險,很容易滑入懷疑主義甚至虛無主義的深淵。
05
理論與實踐之争
"理論實踐"辯論的導火索是法國大革命。從法國大革命之初,啟蒙思想家們似乎就通過理性演繹宣揚"自由、平等、博愛"這些價值觀,來推動法國大革命,也就是說,這種思想在現實中見證了自己的結果,它"不僅诠釋了世界,也改變了世界",法國大革命是"哲學的實際成功", 而這種成功部分是由于原因。但在法國大革命的後半段,"哲學家越是試圖将理性的憲法強加給法國,法國就越陷入流血、混亂和恐怖"。[1] P35
前後時期的這種對比,說明理性與實踐之間還存在着一定的分離,如何解決這樣一個問題,也成為黑格爾的時代去面對的問題。
浪漫主義的根源
以賽亞.伯林報道
陸亮,洪麗媛,孫毅翻譯
翻譯森林出版社2011年1月版
浪漫文化背景
正如迪特爾·亨裡希在關于康德和黑格爾概念的演講中,把"自由"視為康德哲學體系的基石,并以"自由"為指導,我們可以更好地了解康德的哲學,在貝齊爾的《黑格爾》中,黑格爾的哲學體系在其時代環境中受到浪漫主義的影響,它有一定的目的理論,即"善"。
所謂"最好"是"關心生命的終極價值,其實是關心生命本身的目的",它關心的是"人性的規定",它的内涵在于"生命的統一",在于我們"各方面的和諧"的存在。[1] P41-42對于18世紀末德國古典學術複興而出現的浪漫主義者來說是一個關鍵問題,是以,如果我們想了解黑格爾的"最好"概念,我們需要了解浪漫主義學派中"最佳"的倫理,政治和宗教表現形式。
倫理理想
浪漫主義的倫理理想更多的是關于"自我"的要求,而"善"的倫理理想表現為"普遍性、統一性和個性"。"普遍性"的概念意味着,我們作為人類不僅是理性的或感性的,而且有許多方面是任何一方都不能單方面強調的;"統一"意味着我們應該把我們所有的能力,無論是情感的、理性的還是其他的,塑造成一個有機的整體;而"個性"的概念看到了每個人和每個人之間的差異,是以要求每個人塑造一切,除了一個整體。它還應該突出自己獨特的方面,就像"每件藝術品都應該是獨一無二的,是一個獨特的個體的表達",P45的個性也應該展現在每個人的獨特方面。但是,我們還是要注意的是,黑格爾要做的就是重建理性,而浪漫主義者強調,他們不能片面偏袒任何一方,是以這構成了黑格爾哲學與浪漫主義的差別,如何繼承浪漫主義的思想遺産并超越它,是黑格爾面臨的一個問題。
浪漫法則
弗雷德裡克.貝澤爾報道
黃江、韓超翻譯
中國出版社2019年4月
政治理想
自啟蒙運動以來,"自由"的概念已經深入歐洲國家,但由此産生的問題相當嚴重,最能反映其對這一事件的積極和消極影響的是法國大革命。作為對啟蒙運動的反思,浪漫主義者還将"自由"概念的負面影響的補救措施納入了後來的浪漫主義派對中,他們以古希臘和羅馬共和國為理想的政治模式。
是以,他們"強調曆史連續性的重要性,國家内獨立群體的作用,混合憲政的價值以及核心統治者(君主)的重要性"。[1] P48 這也是黑格爾繼承的。是以,"最好的"在政治上是"實作古代社會的理想和現代自由的結合",這也是黑格爾和浪漫主義者共有的政治理想。
宗教理想
與過去在"最佳"理想的另一邊實作的宗教理想相反,浪漫主義者認為,"最好"的理想應該在今生實作,而不是在另一邊",是以這種宗教理想完全是"内在的",并堅持傳統的"無限""概念内在方式被解釋為一個整體的宇宙, 斯賓塞努力将宗教内化和合理化,他的格言"上帝就是自然""将上帝等同于自然的無限性"[1]P51解決了理性與信仰之間的沖突。
在這種情況下,那麼:"斯賓諾莎的神是自然的全部,對每個人都是平等的。由于我們都是無限實體的唯一不同風格,我們隻需反思自己,就可以發現我們中間的神聖。"[1]P52
這種被認為是泛神論的斯賓諾莎主義對應于前面提到的"泛神論辯論",換句話說,浪漫主義者和黑格爾從斯賓諾莎那裡找到了"泛神論辯論"的答案。是以,斯賓諾莎的"内在"宗教思想資源也成為黑格爾哲學體系的源泉之一。
小結
在貝齊爾看來,黑格爾生活在一個經曆過啟蒙和反思的時代,人們看到了啟蒙運動帶來的進步、革命的一面,也看到了啟蒙運動對道德、信仰等原始信仰的維護對維持社會生活秩序具有破壞力,相反,通過浪漫主義的政黨啟蒙反思、理性、客觀真理等被視為普世價值的貴貴,不再具有普遍性, 面對破壞力帶來的啟蒙,他們希望用藝術、文學和曆史來重建。"人的家",進而在一定程度上容易陷入"審美虛無主義"或"詩意虛無主義",導緻忽視現實的弊端。
是以,黑格爾要做的就是吸收過去思想積極的一面,同時為這些問題提供解決方案,在繼承前人的思想遺産中,找到一條兩者融合、融合的中間道路。這是黑格爾哲學所基于的哲學背景,也是幫助我們了解黑格爾思想的時代環境基礎。
引用:
弗雷德裡克·貝塞爾。黑格爾(M) .王志宏,江友福譯。北京: 華夏出版社, 2019.
以賽亞·伯林。浪漫主義的根源 . . .陸亮、洪麗源、孫毅翻譯。南京: 翻譯森林出版社, 2011.
(俄羅斯)加比托娃。德國浪漫主義哲學。王念甯翻譯。北京: 中央編譯出版社, 2007.
(D) 呂迪格·薩夫蘭斯基。榮耀與醜聞:對德國浪漫主義的反思。魏茂平翻譯。上海: 上海人民出版社, 2014.
(D) 德特·亨裡希。康德和黑格爾之間 - 關于德國概念的講座。樂小軍翻譯。北京: 經濟出版社, 2013.
作者介紹
弗雷德裡克·貝澤(Frederick Beiser)是18世紀末至19世紀初英國世界德國理想主義和浪漫主義的權威學者,也是特林研究權威曼弗雷德·弗蘭克(Manfred Frank)的密友和克星,擅長在錫拉丘茲大學(Syracuse University)工作,擅長思想史的攀登梳子。
早年在牛津大學時,他被黑格爾專家查爾斯·泰勒和概念曆史學家以賽亞·柏林所吸引,并憑借他的《理性的命運:從康德到費希特的德國哲學的命運》(《從康德到費希特的哲學的命運》,哈佛大學出版社,1987年)獲得了托馬斯·威爾遜年度圖書獎。他分别于1993年和1996年在劍橋大學出版社出版了《黑格爾的劍橋伴侶》(劍橋大學出版社)和《德國浪漫主義者的早期政治著作》的彙編。劍橋大學出版社,1996年)。
随後,《浪漫的當務之急》成為英美社群對歐洲德國浪漫主義研究的系統性回應的樞紐,全面重新整理了英國學術界的浪漫主義研究視野,随後出版了多本關于現代德國思想史的書籍,并于2015年被授予德意志聯邦共和國勳章。
注:作者的介紹引自:
https://m.douban.com/book/subject/30422628/
注冊加入philontier的常駐作者團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