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素材來自于網絡,若與實際情況不相符或存在侵權行為,請聯系删除。
在探讨中國目前所面臨的正常武器威脅時,不可否認美國的戰略轟炸機和攻擊核艇扮演着主要角色。然而,美軍核潛艇的部署需要相當長的往返時間,其對突發情況的應對能力相對有限,甚至可以說效率并不高。
相較之下,戰略轟炸機可以從美國本土或者第三島鍊出發,迅速抵達中國周邊領空,并在距中國艦隊約1000公裡的位置發射巡航飛彈。這樣的飽和攻擊戰術在某種程度上仍然具備一定的合理性。當然,随着中國預警機、加油機、殲-20、殲-16等平台的大量服役,太平洋方向的遠端截擊能力也得到了顯著增強。
然而,考慮到我們需要保衛的區域廣闊,美軍戰略轟炸機對中國的威脅并未得到全面遏制。在這樣的背景下,值得關注美國智庫“1945”提出的一篇設想:據稱中國在2021年9月提出了一種高超音速飛彈設計,該飛彈可由地面發射,還能搭載多枚紅外制導的空對空飛彈,足以追上F-22并将其擊落。這意味着中國或許有望利用高超音速飛彈攜帶紅外制導的空對空飛彈來應對戰術飛機。
然而,老實說,這樣的設想存在着嚴重的技術缺陷。在上千公裡的距離之外,也許可以通過超距雷達粗略定位F-22的位置,但精準度無法保證。F-22具備極強的機動性,等飛彈抵達時再進行目标鎖定幾乎是不可能的。更關鍵的是,F-22對中國并非如此威脅巨大,這種短腿機型也不太可能從太平洋方向威脅到我們,我們已有殲-20足以制衡。
是以,這篇文章的真正價值在于探讨中國是否有可能研制一種高超音速飛彈,用以打擊美國的戰略轟炸機。
值得一提的是,高超音速飛彈有兩種主要形式,一種是雙錐體,另一種是水漂彈。雙錐體飛彈的彈道調整能力較弱,射程一般有限。相較而言,水漂彈在橫向機動方面非常強大。如果我們在水漂彈内部裝載幾枚空對空飛彈,再利用其超過10馬赫的飛行速度以及在空中的廣泛機動能力,完全可以在美軍戰略轟炸機到達攻擊陣位之前,通過高超音速飛彈投放的空對空飛彈将其攔截。
既然美國提出了這樣的設想,中國軍隊有必要進行研發,這是現實可行的嗎?
首先,中國确實有必要研制高超音速飛彈投放空對空飛彈,以應對美軍轟炸機,這将是未來拒止作戰能力的重要發展方向。過去,中國發展了反艦彈道飛彈,成為拒止作戰能力的核心,削弱了美軍航母的威懾力。未來,利用高超音速水漂彈攜帶空對空飛彈,先在目标區域上方減速,然後投放空對空飛彈打擊機動性較弱的戰略轟炸機,将成為削弱美國對中國威脅的關鍵手段。
其次,過去存在着用彈道飛彈打擊轟炸機的設想,但技術上的困難相當大。高超音速飛彈正好彌補了這一短闆。以前,彈道飛彈飛行到目标需要10多分鐘,而這段時間内飛機的活動範圍非常廣闊,是以受到彈道飛彈機動能力不足以及彈載資料鍊通信能力不足的限制。如今,我們可以通過高超音速飛彈解決機動問題,再加上已經突破黑障的通信技術,高超音速飛彈和彈道飛彈的減速技術,基本克服了高超音速打擊戰略轟炸機的主要技術難題。
最後,要在1000公裡外迅速擊落美軍轟炸機,單單依靠高超音速飛彈投放的空對空飛彈還不夠。我們需要發展一種平流層高空預警飛艇,或者是系留氣球,再結合超遠距離預警雷達,共同完成對大型飛機的預警任務。隻有建立了強大的态勢
感覺能力,我們才能在西太平洋方向確定防禦的全面性。這需要更先進的天基衛星,也需要利用電離層的超遠距離預警雷達,同時還需要高空預警飛艇或氣球的配合。
一旦我們在西太平洋方向建立起如此強大的态勢感覺體系,美國的轟炸機威脅将會被徹底消弭。在高超音速飛彈投放後,我們可以借助預警機、飛艇、衛星、無人機等提供的引導資料鍊,引導空對空飛彈自行鎖定目标,這具備了技術上的合理性。
總的來說,利用高超音速飛彈打擊戰略轟炸機,如今已經具備了相當合理的技術可行性。甚至可以說,僅需一枚或數枚高超音速飛彈,再搭載戰術空對空飛彈,就能高效攔截空中大型飛機,遠比依賴重型戰鬥機更具高效性。我相信,中國的軍工研發人員一定能夠滿足世界的好奇心。
然而,在這個過程中,我們也要清醒認識到技術研發的複雜性和挑戰性。需要全面考慮飛彈的穩定性、精确性以及對抗幹擾的能力等方面的問題。同時,我們還需要加強對于預警、引導、通信等關鍵技術的研究和突破,這樣才能保證高超音速飛彈能夠在實戰中發揮出最大的效能。
綜上所述,高超音速飛彈的發展在一定程度上填補了大陸防衛體系的技術短闆,為我們在面對外部威脅時提供了新的選擇。然而,我們也要清醒認識到,技術的進步需要一個持續的過程,需要不斷地投入研究和實踐,才能取得最終的成功。同時,我們也要保持開放心态,積極吸收國際先進經驗,為大陸高超音速飛彈的發展注入新的活力。
總的來說,中國的高超音速飛彈技術發展具有廣闊的前景,它将為大陸的國防建設和維護國家安全作出積極貢獻。我們期待着在不久的将來,看到中國的高超音速飛彈在實戰中發揮出強大的威力,為維護和平穩定的國際環境作出自己的貢獻。
以上内容資料均來源于網絡,本文作者無意針對,影射任何現實國家,政體,組織,種族,個人。相關資料,理論考證于網絡資料,以上内容并不代表本文作者贊同文章中的律法,規則,觀點,行為以及對相關資料的真實性負責。本文作者就以上或相關所産生的任何問題概不負責,亦不承擔任何直接與間接的法律責任。由于平台規則,隻有當您跟我有更多互動的時候,才會被認定為鐵粉。如果您喜歡我的文章,可以點個“關注”,成為鐵粉後能第一時間收到文章推送。本文僅在今日頭條首發,請勿搬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