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記者手記丨利比亞東部洪災報道96小時

作者:光明網

飓風“丹尼爾”9月10日席卷利比亞東部,人口5萬的德爾納受災最嚴重,成千上萬人失蹤。中央廣播電視總台記者在洪災發生之後,克服艱難險阻挺進核心地區。被洪水沖毀的道路橋梁、彌漫着腐敗氣味和殘垣斷壁的核心災區,這一路的報道充滿危險和艱辛。此行背後有着怎樣的故事?來聽聽他的講述。

沙漠地區成為“水鄉澤國”

德爾納距離班加西約300公裡,是此次利比亞洪災的重災區。早在動身之前,就聽過德爾納逃出來的災民描述那裡的情況。由于洪水并未完全退去,且随時都有瘟疫暴發的風險,是以此行之前我們也需做足萬全的準備。

由于途中許多道路被洪水沖毀尚未修複,是以我們需要繞路前行。早上5點天還沒亮,我們便從班加西出發,靠近德爾納時已臨近中午。一路上,我們看到洪水沖刷後的殘垣斷壁,有些地方甚至洪水都還沒有完全退去。在初升陽光的映照下,有一種來到水鄉澤國的感覺。而這在沙漠為主、氣候幹燥的利比亞,顯得極為罕見。

記者手記丨利比亞東部洪災報道96小時

△總台記者朱雲翔深入核心災區德爾納進行采訪

盡管心裡已提前有所準備,但在進入市中心後,眼前的景象還是讓我有些出乎意料。濱海的道路已經被沖出一個大缺口,原本應該連成一片的海岸防波堤也被沖得潰不成形。而最觸目驚心的還是德爾納河谷兩旁的景象,這條貫穿德爾納全城的河道原本隻有20米寬,在災前甚至并沒有多少水流,卻在洪災時化作猛獸,将兩岸的一切事物全部摧毀,将整個德爾納徹底撕裂。

記者手記丨利比亞東部洪災報道96小時

△洪水沖走德爾納河谷兩岸民居後留下的建築鋼筋

在德爾納河谷的兩旁,每隔一段距離,就可以看到從地下伸出的一簇簇鋼筋。當地人告訴我們,這表示洪水之前這裡曾經存在着一棟民居,在洪水來襲時這裡被徹底夷為了平地。而這些支撐建築用的鋼筋,就成了這些民居唯一遺留下的東西。

廢墟之上,挖掘工作仍在繼續,但所有人并不清楚有多少遺體被掩埋在廢墟下。他們可能還被埋在廢墟下,有的可能已經被洪水沖進了海裡。由于現場的救援力量較為有限,群眾不得不自己找挖掘工具來挖掘自家的房子廢墟,來尋找可能掩埋在廢墟下的親人遺體。

當地志願者:吃“沙子拌飯” 睡物資倉庫

在德爾納,災後從各個地方源源不斷趕來的利比亞當地志願者,也讓我印象深刻。在這裡,他們負責将各地捐來的飲用水、食物、被褥等,發給當地的災民。

記者手記丨利比亞東部洪災報道96小時

△整理赈災物資的年輕利比亞志願者

我們來到志願者中心采訪。志願者見到我們還餓着肚子,便熱心地留下我們一起吃飯。隻是剛把飯送進嘴裡,這一口混夾着沙子的夾生飯,着實有些難以下咽。礙于情面,我們還是硬塞了幾口。事後,我們才知道,志願者們幾乎要包攬這裡一切的繁重工作,其中也包括給自己做飯。在斷水斷電的德爾納,既沒有足夠的水讓他們淘米洗菜,也沒有合适的炊具生火做飯。這些志願者大多數都是隻有十幾歲的學生。在一日三餐都有母親操辦的阿拉伯家庭中,這些夾生飯或許是他們人生做的第一頓。他們早上工作,晚上便在德爾納當地的赈災品倉庫中席地而卧。沒有電扇與空調,晚上蚊蟲叮咬更是無法避免。但即使條件艱苦,他們也沒有一絲怨言。

在德爾納采訪完已是日落時分,熱心的志願者見到我們往回走,又給我們塞了一些飲用水和餅幹,讓我們帶在路上吃。夕陽照在志願者曬得有些黝黑的臉上,顯得些許柔和。

△總台記者朱雲翔深入核心災區德爾納進行采訪

災後餘生的利比亞人:悲傷但堅強

随後的幾天,我們輾轉各地,采訪了救治洪災傷者的醫院,也走訪了許多洪災生還者的家屬。我們在班加西的一戶人家裡,采訪到了前來投奔親戚的德爾納災民泰西爾。在洪災中,他全家11口人中有8人失去了性命。他的爸爸在他眼前被洪水沖走。說到傷心處,泰西爾數度哽咽。曾經生活幸福的一家人,現在隻能通過手機裡留存的相片回憶。但他卻沒有辦法悲傷太久。尚未成年的他,現在是家中唯一的男丁,不得不承擔起一家的重擔,堅強生活。好在有親戚從旁協助和照顧,前方的路不至于太難走。

而這也是衆多當地災後餘生的利比亞人目前正在經曆的事情。在利比亞有一種大家族的概念,每個家族的衆多家庭分居在利比亞各地,也包括此次受災的核心地區。是以盡管洪災中班加西并沒到太大的影響,但許多當地居民在這次災難過後也失去了他們的親戚。在當地,每當家中有親人逝去,他們便習慣在屋外的路旁搭設一個帳篷,接受各方親朋好友前來悼念。洪災後的幾天内,班加西大街小巷到處都是這樣的帳篷。

戰亂、貧窮以及這次洪災,利比亞人似乎早已在無數的苦難中學會了盡快振作。在簡單的悼念儀式上,他們互相擁抱、互相安慰,把思念和緬懷留給逝去的家人,也把堅強和生的信念留給大難不死、劫後餘生的人們。

記者丨朱雲翔

來源: 央視新聞用戶端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