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全球首個茶主題世界文化遺産景邁山古茶林:傳承茶文化 傳播茶文明

原标題:全球首個茶主題世界文化遺産景邁山古茶林:傳承茶文化 傳播茶文明

全球首個茶主題世界文化遺産景邁山古茶林:傳承茶文化 傳播茶文明

景邁山雲海

全球首個茶主題世界文化遺産景邁山古茶林:傳承茶文化 傳播茶文明

秋茶

全球首個茶主題世界文化遺産景邁山古茶林:傳承茶文化 傳播茶文明

采茶

全球首個茶主題世界文化遺産景邁山古茶林:傳承茶文化 傳播茶文明

制茶

全球首個茶主題世界文化遺産景邁山古茶林:傳承茶文化 傳播茶文明

售茶

全球首個茶主題世界文化遺産景邁山古茶林:傳承茶文化 傳播茶文明

景邁山翁基古寨 本版圖檔均為雲南日報記者 陳飛 攝

赓續傳統文化 激發時代活力

“景邁”是傣語音譯,“景”為人聚居之處,“邁”為新,“景邁”即新村寨之意。

景邁山上的村寨深嵌在古茶林之中,形成了村依茶林、茶林繞村的生态人居結構。一個個村寨之中,幹欄式建築民居、佛寺、寨心、寨門……這些不缺席的要素,又描繪出獨特的民族文化結構。其中,翁基古寨完整又生動地保留着這一切,村民們的日常起居裡,延續着布朗族人樸素的生存哲理。

翁基古寨背山而居,北高南低。所處地帶箐多水密,四面被水田、茶林和樹林圍繞。幹欄式建築民居,屋頂坡面陡、屋面用挂瓦能适應多雨氣候,多年風雨剝蝕後,千年古寨建築斑駁古樸,靜卧于白雲青山下。老木屋内,屋蓋厚重,出檐深長,光線暗淡,隻有火塘邊籠着一罩光暈,布朗族老人抽着煙袋,緩緩地說着往事……這樣的景象讓人産生時光定格的錯覺。

翁基古寨不止有傳統的一面,當你走進古寨,會馬上發現當地人的生活在不斷前行。在古寨裡,我們看到一間特别的咖啡館,叫“雨林韻味”。店内的各式飲品,以雨林分層命名。點單的方式也很特别,根據雨林的四個層級對應生長的植物來品嘗,地面層對應黃姜花,樹冠層對應大葉竹節果……在店裡沖泡特飲的年輕咖啡師何瑞傑來自瀾滄拉祜族自治縣。“我們提供個性化體驗,讓客人根據雨林的四個層次——森林地面、灌木層、林冠層和高架層,選擇自己的原料。客人選好了雨林層級後,可以決定在哪個飲品中加入它,無論是咖啡、奶茶、氣泡飲料還是手工雞尾酒,我們都會為客人制作一款獨特而美味的飲品,讓人記住景邁山的味道。”

“雨林韻味”咖啡館的創意理念來源于景邁山的生物多樣性。景邁山上共有125科489屬943種植物,它們與茶樹一起,構成息息相關、環環相扣的古茶林生态體系。千百年來,景邁山先民們充分利用當地豐富的天然森林資源,在林間選擇性地砍伐部分對茶樹生長不利的喬灌木而保留一定的遮陰喬木和芳香植物後,采用茶籽播種有性繁殖的方式栽種茶樹,養護茶林,形成了疏密有度、障透有序的喬木—茶樹—草本植物群落的立體結構。上層主要生長茱萸、木荷、多衣、紅椿等高大喬木;中層是本地種茶樹優勢群落,同時分布着樟科、杜鵑花科等植物;下層為禾大學和蕨類、藥材、野生蔬菜等草本植物。這樣形成的生态體系既能巧妙提升各層次植物群落對光能和養分的吸納效率,還可以使自然植物的芬芳沁入茶葉,優化茶葉品質;更重要的是,古茶林自形成至今未施加任何化肥農藥,隻需充分利用森林生物多樣性特性便可實作土壤肥力自我維系和病蟲害自我控制,進而有效保持古茶林生态功能的完整性和穩定性。

景邁山人對生态環境的保護與利用仍在與時俱進,古樹古寨老屋與時代新生活并行不悖,愈發呈現出勃勃的生機。

“景邁山裡不僅有古茶樹,還有很多獨特的植物可以作為食材,比如布朗族常用的竹節果、傣族的花椒、野姜科植物等。”何瑞傑說,我們想通過這些探索嘗試,讓大家認識到景邁山還有很多寶貴的東西,如果能得到合理的開發和利用,就能充分發揮出它的經濟價值。

布朗族靠山吃山,靠水吃水,依靠古茶林滿足日常所需。在他們眼中,古茶林是寶藏,而這寶藏還有更多價值值得去發掘。

“景邁山古茶林文化景觀申遺成功,給我們很多啟示,也将給我們帶來很多機遇。”何瑞傑說,“保護好這裡的山山水水,與山林共生,我們就能得到大自然更多的饋贈。”(雲南日報記者 胡梅君 沈浩)

推進電能替代 服務綠色發展

景邁山茶農家的制茶工廠中的房間現在大多使用電能進行茶葉殺青和揉撚,和過去使用柴火傳統制茶的方式發生很大改變,使用清潔能源是景邁山人觀念轉變最為突出的一個标志。目前,景邁山已有1500多戶茶葉加工點實作電制茶工藝改造,客戶裝機容量超過2.2萬千瓦,電能替代既保護生态環境,又為景邁山每年節省約80萬元的燒柴費用。

2010年景邁山啟動申遺以來,雲南電網公司配合申遺項目先後投入10千伏線路絕緣化改造、農網改造更新、核心古寨電纜入地等一大批電力建設改造項目。僅2011年至2015年,連續啟動59個農網改造更新工程,有力地支援景邁山人文環境改善和茶葉種植加工發展。電網設計超前布局,為維護景邁山原始風貌,電力線路建設避開古茶林。開通了綠色通道縮短辦電時長,實施帶電作業低壓配套業擴工程以減少使用者停電時間,啟動電纜入地、充電網絡建設等工程推動景邁山綠色發展。

有了充足可靠的電力,為保護景邁山生态環境,雲南電網公司開始推廣電制茶。

2015年,岩砍兄弟的景邁世家茶葉公司在時任景邁供電所所長劉向特的建議下買了第一台殺青機,加工1噸茶葉隻需150多元電費,比之前燒柴節省850元。嘗到甜頭的岩砍随後又添置幾台電制茶裝置,通過電能替代的方式,一年下來為公司節省8萬元左右的燒柴費用,年産100噸茶葉為他們帶來近4000萬元的收入。

2021年,經過幾年實踐和論證,原芒景村村委會主任、黨總支書記南康帶領的合作社也入手全套電制茶裝置。殺青機、揉撚機、解塊機、色選機先後搬進了廠房,變壓器容量從30千伏安增容到250千伏安,當機器“轟轟轟”運轉的那一刻,南康說景邁山古茶加工進入了清潔能源時代,“用電制茶清潔環保,加工茶葉比原來節省了三分之二的時間,還降低了成本,電制出來的古樹茶和傳統制法的古樹茶一樣香。”

每年茶葉加工用電高峰期,景邁供電所實行全天候跟蹤服務,通過抓營銷計量、線損異常等基礎管理工作,該所低壓集抄覆寫率、專變集抄覆寫率、自動抄表率、電子化結算率均實作100%,連續20年做到使用者零投訴。

景邁供電所建立客戶服務微信群,覆寫所有村寨幹部和近百個小微企業,網格經理人均負責60個網格台區2675戶使用者,走村串寨,迅速讓移動繳費方式在景邁山得到普及。(雲南日報記者 沈浩 通訊員 方皖新 王鵑)

穿行山水之間 共建美好家園

山山水水,村村寨寨,是對“景邁山古茶林文化景觀”的概括,也是景邁山人腳下走過的路。

如果問,有誰對核心保護區内傳統文化有深入研究,瀾滄拉祜族自治縣博物館副研究員熊登奎就是其中之一。2010年景邁山申遺工作啟動時,在博物館擔任講解員的熊登奎參與到相關工作中,那時的她34歲。熊登奎介紹,申遺工作啟動後,很多專家開始研究景邁山的生态、倫理、文化等,對講解員的要求就提高了:“每一句話,都要有出處、有依據,經得起推敲。”

為做好景邁山古茶林文化景觀講解工作,熊登奎經常往各個村寨跑,對照着講解詞去找村寨對應的碑文、圖騰、建築……以便講解時能随時回答聽衆提出的問題。“村落傳統文化的創造力給我的感覺是很樸素的,審美也很自由,給我很多啟發。”熊登奎介紹,自己對景邁山傳統文化十分感興趣,遇到相關的内容,查完資料就會去現場了解并請教相關的專家。

跑得多了,人也熟了,村民們說,她是半個翁基人。“講解的内容,每一句都需要逐字逐句推敲,是一項繁瑣甚至有些枯燥的工作,但參與景邁山申遺工作很有意義,也是一份沉甸甸的使命。”熊登奎說。

同樣穿行在山山水水間的,還有茶忙時的村民們。“我還在讀書時,到了采茶時節,放學後就去茶山幫忙,午飯也在那裡吃……古茶樹的采摘和保護,就是父母怎麼做,我就跟着學。”在景邁山奉祖家園貢茗茶源茶業有限公司負責人仙貢看來,景邁山是家園、茶樹就像家人。保護茶樹、傳承少數民族茶文化,就像保護自己的家人、延續良好的家風。

仙貢說:“景邁山有很多味道,不同茶林、不同季節、不同的制作方法,都會呈現不同的茶味。如何把這些味道很好地保留下來,呈獻給世界,還有很多路要去探索。景邁山人離不開山,更離不開茶。我們種茶、制茶、品茶,用心與茶對話,隻期望更多的人懂景邁山,更懂景邁山的茶。”仙貢說,希望來到景邁山的人,接觸到天然的優質茶飲品,感受到景邁山的魅力。(雲南日報記者 鄭海燕 邢路揚 見習記者 段馮媛)

專家訪談

做好世界遺産的守護者和傳承者——專家談普洱景邁山古茶林文化景觀申遺成功

“普洱景邁山古茶林文化景觀是人類社會早期傳統林下茶種植方式延續至今的實物例證和典型代表,是一座關于人類茶種植、茶文化的活态博物館,是全球首個茶主題世界文化遺産,它向世人生動展示着一片茶葉如何影響一地世居民族的文化,進而實作人地和諧、千年傳承的真實過程。”普洱景邁山古茶林保護管理局局長張丕生表示,普洱景邁山古茶林文化景觀符合世界遺産标準,這一獨特的古茶林保護管理體系充分尊重當地氣候條件、地形特征和動植物種群,實作了對文化和生物多樣性的保護以及自然資源的可持續利用,展現了山地環境下布朗族、傣族等世居民族對自然資源互補性利用的獨創傳統。遺産構成要素中的村寨與傳統民居建築在選址、格局和建築風格方面,展現了對生态環境的認識和利用,具有獨特價值的生态文明和生态智慧,譜寫了人與茶和諧共生的活态示範,這是大陸農耕文明的智慧結晶,也是人與自然良性互動和可持續發展的典範,同時也是全人類共有的文化瑰寶。

“遺産申報工作開展13年來,不但有效保護了遺産真實性和完整性,還逐漸建立起了與遺産保護相比對的管理、闡釋、監測、法律體系。”張丕生介紹,一是建立了遺産管理體系。依靠中國文物行政管理機制與現行管理層級相結合實行分級負責、屬地管理,建構了國家、省、市、縣、鎮專門管理機構等5級管理架構。二是建立了法律保護體系。頒布實施專項法律3部、規章制度7部,完成對現行177項相關法律法規的收集整理工作,確定遺産要素保護管理工作有章可循、有法可依。三是建立了遺産監測體系。通過線上智能監測與線下人工監測相結合的方式建立遺産監測系統,并制定了應急處置措施,做到及時預防、及時發現和及時處置。四是建立了遺産闡釋體系。建立了遺産地、行政村、自然村3級遺産闡釋展示體系,設定近200塊保護牌和說明辨別牌,全面展示了遺産的突出普遍價值。

張丕生表示,我們是景邁山申遺的親曆者,是遺産的守護者和傳承者,要恪守保護世界文化和自然遺産公約,借鑒國際理念,健全遺産保護長效機制,以世界的眼光、科學的理念、擔當的精神,把這一厚重的文化遺産保護好、利用好、傳承好;要像愛護眼睛一樣愛護古茶林,讓千年古茶林在這片人類的淨土上繼續彰顯曆史之美、人文之美、生态之美。我們将繼續傳承“林茶共生 人地和諧”的生态智慧,宣傳展示挖掘利用好景邁山古茶林的珍貴價值,正确處理好遺産保護與經濟社會發展的關系,堅持山上原生态保護、山下開發利用的發展思路,将“山上”定位為茶文化體驗場所,“山下”定位為遺産價值綜合展示、茶産業融合發展、旅遊綜合服務配套區域,以山下的收益反哺山上的保護,山上的保護帶動山下的發展,實作山上山下互補演進、關聯發展,推動遺産地活态演進、可持續發展,讓世界文化遺産“活”起來。(雲南日報記者 胡梅君 沈浩)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