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口述一機床:一座工廠 一段曆史|林漢元:從工程師到總工程師,他用了38年

作者:金創河東

前 言

李彥中能進一機床,是我一輩子的驕傲

7月25日,河東區融媒體中心開設《口述一機床:一座工廠 一段曆史》欄目,每期邀請一名老員工講述屬于他的一機床獨家記憶。第四期,我們邀請到原天津第一機床總廠總工程師林漢元,聽他講述38年來,如何從工程師到總工程師,一路走來的心路曆程。

林漢元:從工程師到總工程師,他用了38年

林漢元,85歲,1962年進廠,曾任天津第一機床總廠總工程師。2000年退休。

記者見到林漢元時,他正戴着老花鏡,捧着天津第一機床總廠及周邊片區城市更新項目的宣傳圖冊愛不釋手。看着昔日的老廠房,林漢元内心百感交集。從1962年進廠到2000年退休,從工程師到總工程師,一個字的變化,這一路,他足足走了38年。

口述一機床:一座工廠 一段曆史|林漢元:從工程師到總工程師,他用了38年
口述一機床:一座工廠 一段曆史|林漢元:從工程師到總工程師,他用了38年

深入工廠中的房間 實作跨越式成長

林漢元是廣東汕頭人,19歲考入天津大學機械系,畢業後配置設定到了一機床,在工藝科齒輪工藝組當工藝員,搞錐齒輪。可以說,那個年代能夠考上大學,對林漢元來說是人生的第一個轉折點。進入一機床,則成為他人生的第二個轉折點。由于踏實肯幹、勤奮學習、積極進取,他在短時間内做到了從學生到工程人員的角色轉變,來到廠子第二年就正式轉正成為工程師。

口述一機床:一座工廠 一段曆史|林漢元:從工程師到總工程師,他用了38年

剛進廠的時候,他幾乎每天都在工廠中的房間待着,吃住在廠子裡,跟工廠中的房間勞工打成一片。他特别珍惜跟勞工在一起的日子。林漢元認為,工程師必須要深入工廠中的房間,跟勞工學技術,才能很快成長。隻有深入工廠中的房間,才能第一時間發現勞工在實際操作中出現的問題。“我得學習怎麼操作,不僅要知其然而且要知其是以然。得益于在工廠中的房間那些年,跟着勞工學到了很多東西。”林漢元說道。為了把設計圖紙變成工藝圖紙,讓勞工更好了解,他在工廠中的房間一待就是十幾個小時,“因為我們解決問題首先要發現問題,我們隻有在裡面才能更好地發現問題。”

口述一機床:一座工廠 一段曆史|林漢元:從工程師到總工程師,他用了38年
口述一機床:一座工廠 一段曆史|林漢元:從工程師到總工程師,他用了38年

難忘經曆 填補國内空白

林漢元至今還記得,1976年參與的弧齒錐齒磨齒機的測繪仿制工作,那是他一生從事這個行業最複雜、最高端的機器裝置。“當時我們廠沒有弧齒錐齒磨齒機,進口同類裝置一台需要50多萬人民币,為了彌補這方面的空白,我們一機床承擔了這項工作。”說起這段曆史,林漢元依然抑制不住内心的激動。“當時機器拆完足足有3000多個零件,測繪工作的難度可想而知。”那時,他擔任測繪上司小組組長,負責組織協調工作,可以說,那些年他和團隊成員每天都會泡在工廠中的房間裡反複研究推敲。

口述一機床:一座工廠 一段曆史|林漢元:從工程師到總工程師,他用了38年

功夫不負苦心人。經過8年時間,一機床終于擁有了自己的弧齒錐齒磨齒機。可以說,這台滿足航空航天齒輪加工需求的Y20801弧齒錐齒輪磨齒機的誕生,彌補了國家在沒有高精度加工齒輪方面的空白,也是一機床獻給改革開放的第一支報春花。也因為這台磨齒機的誕生,廠子的經濟效益,翻了十幾倍。“咱們中國終于有自己的弧齒錐齒磨齒機了,而且,當年的磨齒機,至今還在使用。”林漢元說起這些,難掩内心的自豪。

口述一機床:一座工廠 一段曆史|林漢元:從工程師到總工程師,他用了38年
口述一機床:一座工廠 一段曆史|林漢元:從工程師到總工程師,他用了38年

教書育人 希望把一機床精神傳承下去

這一路走來,林漢元都與機床有着不解之緣,可以說跟機床打了一輩子交道。直到1990年,他正式成為總廠的總工程師。

口述一機床:一座工廠 一段曆史|林漢元:從工程師到總工程師,他用了38年

即使退休了,他也依然沒有離開機床行業,一直在天津大學機械學院教學帶碩博研究所學生,直到80歲才真正的退休。經他一手帶出來的碩博研究所學生有35個人,他們當中的很多人又回到了新的天津第一機床總廠工作。“我就是在一機床成長起來的,是這個廠子培養了我,我就希望把在一機床所學到的知識,傳給下一代人,希望把一機床的這種精神能夠傳承下去。”林漢元告訴記者。

口述一機床:一座工廠 一段曆史|林漢元:從工程師到總工程師,他用了38年

來源:金創河東微信公衆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