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盜墓賊引爆颠覆性曆史!被盜墓賊嫌棄的竹片,颠覆中國曆史?

作者:胖典專欄

商朝還有神秘面紗!被盜墓賊嫌棄的竹簡竟颠覆中國曆史?

盜墓賊引爆颠覆性曆史!被盜墓賊嫌棄的竹片,颠覆中國曆史?

公元279年的西晉,大名鼎鼎的盜墓賊“不準”(“pǐ biāo”)夜襲進戰國時期魏襄王的墓葬,将墓中金銀珠寶洗劫一空,事後官府接到居民報官,即刻前往此地巡視。

共計十大車的竹簡上全是先秦文字,司馬炎聞之連忙組織西晉史官進行翻譯破解,内容一經問世後便引爆颠覆性曆史。

其中最重要的冊本是由魯國人記載的13篇史書,名為《竹書紀年》。

盜墓賊引爆颠覆性曆史!被盜墓賊嫌棄的竹片,颠覆中國曆史?

一.《竹書紀年》是什麼?

《竹書紀年》(也即《汲冢紀年》《古文紀年》)是一部編年體史書,于西晉太康元年被盜墓者發現,對研究先秦史有很高的史料價值。

盜墓賊引爆颠覆性曆史!被盜墓賊嫌棄的竹片,颠覆中國曆史?

據專家考證推測,此書完成于戰國時代(公元前475-公元前221),比廣為人知的《史記》還要早三百餘年,主要記載自夏商周至戰國時期的曆史,内容編纂經由晉國人和魏國人先後完成。

秦始皇“焚書坑儒”事件中,由于《竹書紀年》當時還埋藏在魏安聲王(一說應為“魏襄王”)的墓中,得以避過秦末大亂的毀滅。

正是以,《竹書紀年》是中國古代唯一完整留存下的、未經秦火的編年通史。

盜墓賊引爆颠覆性曆史!被盜墓賊嫌棄的竹片,颠覆中國曆史?
盜墓賊引爆颠覆性曆史!被盜墓賊嫌棄的竹片,颠覆中國曆史?

二、《竹書紀年》颠覆原有曆史

相對于其他史書在編纂過程中經常潛移默化地滲透儒家道德禮法,《竹書紀年》裡記錄的曆史真相,與其相較實在過于異類,幾乎可以說是沖破了儒家古代曆史體系。

盜墓賊引爆颠覆性曆史!被盜墓賊嫌棄的竹片,颠覆中國曆史?

1.堯舜即位并非禅讓

根據《史記》的記載,堯舜禹三代的王位由互相禅讓完成,這段曆史也一直被當作上古佳話廣為流傳。

而《竹書紀年》中的記載顯然與此不同,活脫脫一場宮變。

引用如下:

盜墓賊引爆颠覆性曆史!被盜墓賊嫌棄的竹片,颠覆中國曆史?

這段話翻譯過來的意思是:堯老了,對權力的統治力下降,舜随即發動政變,奪取王位後将堯囚禁,并且把堯的兒子“丹朱”也給囚禁起來,嚴禁兩人相見。

盜墓賊引爆颠覆性曆史!被盜墓賊嫌棄的竹片,颠覆中國曆史?

單看這一段話,這場“宮變”的記錄似乎有些不可信,但在另外兩本古籍中,同樣也在隻言片語中透露了類似的說法。

《韓非子說疑》中這樣描述:

“舜逼堯,禹逼舜,湯放桀,武王伐纣,此四王者,人臣弑其君者也”。

也就是說,在韓非子看來,舜,禹,商,周,這四個開國君主都是以臣子的身份造反成功,建立新王朝的,抛開其他不談,舜、禹二人并不是我們正常概念中的聖人形象。

盜墓賊引爆颠覆性曆史!被盜墓賊嫌棄的竹片,颠覆中國曆史?

《山海經海南内經》對于丹朱陵墓的描述是這樣的:

盜墓賊引爆颠覆性曆史!被盜墓賊嫌棄的竹片,颠覆中國曆史?

以“帝”來稱呼丹朱,這就意味着堯已經把帝位傳給了自己的兒子,那麼舜繼位的手段自然就不會是什麼賢者居之的禅讓。

根據史記的記載,舜是黃帝的八世孫,而堯卻是黃帝的四世孫,更為詭異的是,禹在即位時也說自己是黃帝的四世孫。

盜墓賊引爆颠覆性曆史!被盜墓賊嫌棄的竹片,颠覆中國曆史?

如果舜真的是政變的發動者,不妨大膽猜測,舜根本就不是黃帝的後人。

隻是在政變成功後為混淆視聽,而尋了個較遠的身份将其王位合理化,而禹是重新通過政變從舜手中奪回帝位後,才得以延續黃帝一脈。

2.後羿奪位代夏

自小對後羿的認識來自于射日的神話傳說,總覺得這不過是個虛構的人物。

但在《竹書紀年》中真的存在一個關于“後羿”的人,記載了他奪位代夏的曆史。

盜墓賊引爆颠覆性曆史!被盜墓賊嫌棄的竹片,颠覆中國曆史?

禹将王位傳給了兒子啟之後,中國的第一個王朝“夏朝”建立起來。

啟的兒子太康繼位後,整日沉迷于酒色耽于朝政,東夷部落的有窮氏首領“後羿”舉兵攻城,奪取王位,史稱“太康失國”。

盜墓賊引爆颠覆性曆史!被盜墓賊嫌棄的竹片,颠覆中國曆史?

但後羿并未自立為王,反而培植了一個傀儡“仲康”。

年老勢微以後,後羿被部落中人殺掉.

盜墓賊引爆颠覆性曆史!被盜墓賊嫌棄的竹片,颠覆中國曆史?

這件事,在《史記》中并沒有記載。

3、賢相伊尹自立為王

伊尹,曆史上将其稱之為“中華第一帝師”,是商朝開國國君湯的老師。

根據《史記》的記載,湯建立商朝後,拜伊尹為國相。商湯去世後,伊尹又先後輔佐了外丙,仲壬,太甲三代商王,賢明異常。

但太甲繼位後,起初并不遵守祖訓,任性妄為輕視伊尹,為了教育他,伊尹将其關到了“桐宮”令之面壁思過。

直至七年後太甲改過自新,伊尹才親自把他迎接回來,繼續輔佐。

也正是以,伊尹被後世歌頌為千古第一“賢相”。

盜墓賊引爆颠覆性曆史!被盜墓賊嫌棄的竹片,颠覆中國曆史?

但《竹書紀年》中記載的這段曆史,卻與《史記》的内容大相徑庭:

盜墓賊引爆颠覆性曆史!被盜墓賊嫌棄的竹片,颠覆中國曆史?

簡單翻譯過來就是:臣子伊尹将太甲流放到桐宮,自立為王,直到七年後太甲暗自潛逃出來,才得血刃仇人,重新拿回皇位。

4.共和執政實為諸侯王立國

周朝周厲王時期社會沖突進一步激化,統治者實行暴政,引發群眾暴動被趕走。

隻是周厲王雖然逃了,但國不可一日無主,而當時太子又還小,周朝朝政就由周公和召公兩個人聯合把持。

直到14年後,周厲王的太子(也即曆史上的周宣王)長大成功繼位,由周公和召公共同輔政的“共和執政”時期才算結束。

盜墓賊引爆颠覆性曆史!被盜墓賊嫌棄的竹片,颠覆中國曆史?

在《史記》的記載中,司馬遷對周公和召公多加贊美,而《竹書紀年》裡的描述卻又有所不同。

周朝有一個諸侯國叫“共國”,(今大陸河南省輝縣),它的諸侯王品級為“伯”爵,國君名字叫“和”,所謂“共和執政”是指他趁着周朝大亂奪取大權,自己執政。

5.二王并立的真相

西周末年,也即周幽王統治時期,過于寵信褒姒,廢公子宜臼王位,立伯服為太子,廢嫡立庶的先例。

原太子宜臼的外公(也即申國國君),在得到消息後為了維護外孫利益,私下聯合犬戎攻入鎬京,卻并未料到犬戎難以控制,直接沖入鎬京殺了周幽王,并在城中大肆掠奪。

為挽回事态,申侯立即向各個諸侯國報信,經由衛國、秦國、晉國、鄭國四國出兵救周。

但趕走犬戎後,在立誰為周朝新王的問題上,各國産生了不同意見。

以虢國為首的周朝大批貴族,都支援立周幽王的弟弟姬餘臣為新王。

他們認為宜臼既然已經被廢,而周幽王也死了,從理論上講原太子就沒有再次繼位的資格。

以申國為首的人則堅定的支援宜臼繼位,鄭國,秦國,晉國之人也持相同看法。

兩方勢力互相制衡,由此在西周的曆史上出現了“二王并立”的局面,即周平王姬宜臼和周攜王姬餘臣各自為王。

盜墓賊引爆颠覆性曆史!被盜墓賊嫌棄的竹片,颠覆中國曆史?

“二王并立”的局面整整持續了21年,直到晉國出于自身利益殺了周攜王姬餘臣,才結束了這場鬧劇。

公元前771年,周平王遷都洛陽,是為東周,中國曆史開始進走動蕩不安的春秋戰國時期。

值得一提的是,當時的周攜王已經被晉國解決。

而唯一的君主周平王之是以還會東遷,與犬戎奪殺周幽王、一把火将鎬京燒成廢墟、滿城宮殿被毀并沒有什麼關系。

究其根本,就是他的王位不被承認。

盜墓賊引爆颠覆性曆史!被盜墓賊嫌棄的竹片,颠覆中國曆史?

據此曆史事件,我們可以對《左傳》和《春秋》中的記載有更深刻的了解。

《左傳》撰寫于魯隐公元年,也就是大部分人認為的周平王東遷的時間,也即春秋開始的時間。

但周幽王被殺的時候是魯孝公在位期間,之後又經曆了魯惠公在位的46年。

但不符合常理的是,作為禮儀大國的魯國對這46年的曆史諱莫如深,沒有留下任何記載。

結合《竹書紀年》中的内容,我們猜測,魯孝公和魯惠公出于宗族禮法是支援周攜王即位的,而非一個廢太子。

但他們未曾料到周攜王會被晉國殺掉,并公開支援周平王,廢太子反而成了大周朝合法的王位繼承人。

于是魯國在“二王并立”結束後删掉了支援周攜王的那段曆史,直接從魯隐公元年開始紀年。

三、以二重證據法了解曆史,正确看待《竹書紀年》

《竹書紀年》成書于戰國時代,且是唯一一個沒有經曆“秦火”儲存下來的他國史書,在許多人看來,它的權威性要遠遠大于《史記》。

尤其是《竹書紀年》是正兒八經的“官方史書”。

而司馬遷寫史記的過程卻不斷參考從民間搜集出來的《春秋》、《左傳》、《國語》等書,不免摻雜有個人的見解。

但《竹書紀年》的權威性有其前提:即竹簡被發現後,西晉做翻譯研究的史官原原本本的還原了《紀年》十三篇的本意。

也就是說,《竹書紀年》同樣可能被人為改動過。

畢竟《竹書紀年》所用的文字是秦始皇統一小篆之前的文字,西晉學究到底能不能進行準确的翻譯,誰也無法打保票。

值得謹慎對待的是:上面提及的“五大颠覆性曆史”,中心思想都離不開“奪權”,而司馬炎也是靠着奪取曹魏大權才得以建立西晉。

那麼司馬炎為了粉飾自身政權的合法性,暗示或明示學者篡改古籍内容,故意放大古代奪權故事也并非不可能。

此外《竹書紀年》在問世後曾經受到多朝統治者的抵制和封禁,在唐宋時期竟還離奇消失過。

雖然明朝時期在民間重新出現,但經考證是為僞造,也即《今本竹書紀年》。

清朝時期,曆史學家朱右提出:既然《竹書紀年》在西晉時期就已經被發現,後世在編撰史書時必然會有所引用。

故而以他開始,經由王國維、範祥雍等多位曆史學家接力合作,在浩如煙海的史籍資料中找出與《竹書紀年》相關的内容并編纂成冊,也即《古本竹書紀年》。

盜墓賊引爆颠覆性曆史!被盜墓賊嫌棄的竹片,颠覆中國曆史?

也就是說,即便是我們如今所看到的這本《竹書紀年》,也依舊不過是隻言片語罷了。

探究曆史的真相并不能僅僅憑借一兩本史書,畢竟文字性的記載由勝利者來書寫,而文物與之相比則更為誠實一些。

史書隻有配合大量的出土文物互相印證,能夠達到“二重證據互相支撐”的曆史才是更加全面,更加客觀的曆史。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