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点

盗墓贼引爆颠覆性历史!被盗墓贼嫌弃的竹片,颠覆中国历史?

作者:胖典专栏

商朝还有神秘面纱!被盗墓贼嫌弃的竹简竟颠覆中国历史?

盗墓贼引爆颠覆性历史!被盗墓贼嫌弃的竹片,颠覆中国历史?

公元279年的西晋,大名鼎鼎的盗墓贼“不准”(“pǐ biāo”)夜袭进战国时期魏襄王的墓葬,将墓中金银珠宝洗劫一空,事后官府接到居民报官,即刻前往此地巡视。

共计十大车的竹简上全是先秦文字,司马炎闻之连忙组织西晋史官进行翻译破解,内容一经问世后便引爆颠覆性历史。

其中最重要的册本是由鲁国人记载的13篇史书,名为《竹书纪年》。

盗墓贼引爆颠覆性历史!被盗墓贼嫌弃的竹片,颠覆中国历史?

一.《竹书纪年》是什么?

《竹书纪年》(也即《汲冢纪年》《古文纪年》)是一部编年体史书,于西晋太康元年被盗墓者发现,对研究先秦史有很高的史料价值。

盗墓贼引爆颠覆性历史!被盗墓贼嫌弃的竹片,颠覆中国历史?

据专家考证推测,此书完成于战国时代(公元前475-公元前221),比广为人知的《史记》还要早三百余年,主要记载自夏商周至战国时期的历史,内容编纂经由晋国人和魏国人先后完成。

秦始皇“焚书坑儒”事件中,由于《竹书纪年》当时还埋藏在魏安聲王(一说应为“魏襄王”)的墓中,得以避过秦末大乱的毁灭。

正因此,《竹书纪年》是中国古代唯一完整留存下的、未经秦火的编年通史。

盗墓贼引爆颠覆性历史!被盗墓贼嫌弃的竹片,颠覆中国历史?
盗墓贼引爆颠覆性历史!被盗墓贼嫌弃的竹片,颠覆中国历史?

二、《竹书纪年》颠覆原有历史

相对于其他史书在编纂过程中经常潜移默化地渗透儒家道德礼法,《竹书纪年》里记录的历史真相,与其相较实在过于异类,几乎可以说是冲破了儒家古代历史体系。

盗墓贼引爆颠覆性历史!被盗墓贼嫌弃的竹片,颠覆中国历史?

1.尧舜即位并非禅让

根据《史记》的记载,尧舜禹三代的王位由相互禅让完成,这段历史也一直被当作上古佳话广为流传。

而《竹书纪年》中的记载显然与此不同,活脱脱一场宫变。

引用如下:

盗墓贼引爆颠覆性历史!被盗墓贼嫌弃的竹片,颠覆中国历史?

这段话翻译过来的意思是:尧老了,对权力的统治力下降,舜随即发动政变,夺取王位后将尧囚禁,并且把尧的儿子“丹朱”也给囚禁起来,严禁两人相见。

盗墓贼引爆颠覆性历史!被盗墓贼嫌弃的竹片,颠覆中国历史?

单看这一段话,这场“宫变”的记录似乎有些不可信,但在另外两本古籍中,同样也在只言片语中透露了类似的说法。

《韩非子说疑》中这样描述:

“舜逼尧,禹逼舜,汤放桀,武王伐纣,此四王者,人臣弑其君者也”。

也就是说,在韩非子看来,舜,禹,商,周,这四个开国君主都是以臣子的身份造反成功,建立新王朝的,抛开其他不谈,舜、禹二人并不是我们常规概念中的圣人形象。

盗墓贼引爆颠覆性历史!被盗墓贼嫌弃的竹片,颠覆中国历史?

《山海经海南内经》对于丹朱陵墓的描述是这样的:

盗墓贼引爆颠覆性历史!被盗墓贼嫌弃的竹片,颠覆中国历史?

以“帝”来称呼丹朱,这就意味着尧已经把帝位传给了自己的儿子,那么舜继位的手段自然就不会是什么贤者居之的禅让。

根据史记的记载,舜是黄帝的八世孙,而尧却是黄帝的四世孙,更为诡异的是,禹在即位时也说自己是黄帝的四世孙。

盗墓贼引爆颠覆性历史!被盗墓贼嫌弃的竹片,颠覆中国历史?

如果舜真的是政变的发动者,不妨大胆猜测,舜根本就不是黄帝的后人。

只是在政变成功后为混淆视听,而寻了个较远的身份将其王位合理化,而禹是重新通过政变从舜手中夺回帝位后,才得以延续黄帝一脉。

2.后羿夺位代夏

自小对后羿的认识来自于射日的神话传说,总觉得这不过是个虚构的人物。

但在《竹书纪年》中真的存在一个关于“后羿”的人,记载了他夺位代夏的历史。

盗墓贼引爆颠覆性历史!被盗墓贼嫌弃的竹片,颠覆中国历史?

禹将王位传给了儿子启之后,中国的第一个王朝“夏朝”建立起来。

启的儿子太康继位后,整日沉迷于酒色耽于朝政,东夷部落的有穷氏首领“后羿”举兵攻城,夺取王位,史称“太康失国”。

盗墓贼引爆颠覆性历史!被盗墓贼嫌弃的竹片,颠覆中国历史?

但后羿并未自立为王,反而培植了一个傀儡“仲康”。

年老势微以后,后羿被部落中人杀掉.

盗墓贼引爆颠覆性历史!被盗墓贼嫌弃的竹片,颠覆中国历史?

这件事,在《史记》中并没有记载。

3、贤相伊尹自立为王

伊尹,历史上将其称之为“中华第一帝师”,是商朝开国国君汤的老师。

根据《史记》的记载,汤建立商朝后,拜伊尹为国相。商汤去世后,伊尹又先后辅佐了外丙,仲壬,太甲三代商王,贤明异常。

但太甲继位后,起初并不遵守祖训,任性妄为轻视伊尹,为了教育他,伊尹将其关到了“桐宫”令之面壁思过。

直至七年后太甲改过自新,伊尹才亲自把他迎接回来,继续辅佐。

也正因此,伊尹被后世歌颂为千古第一“贤相”。

盗墓贼引爆颠覆性历史!被盗墓贼嫌弃的竹片,颠覆中国历史?

但《竹书纪年》中记载的这段历史,却与《史记》的内容大相径庭:

盗墓贼引爆颠覆性历史!被盗墓贼嫌弃的竹片,颠覆中国历史?

简单翻译过来就是:臣子伊尹将太甲流放到桐宫,自立为王,直到七年后太甲暗自潜逃出来,才得血刃仇人,重新拿回皇位。

4.共和执政实为诸侯王立国

周朝周厉王时期社会矛盾进一步激化,统治者实行暴政,引发民众暴动被赶走。

只是周厉王虽然逃了,但国不可一日无主,而当时太子又还小,周朝朝政就由周公和召公两个人联合把持。

直到14年后,周厉王的太子(也即历史上的周宣王)长大成功继位,由周公和召公共同辅政的“共和执政”时期才算结束。

盗墓贼引爆颠覆性历史!被盗墓贼嫌弃的竹片,颠覆中国历史?

在《史记》的记载中,司马迁对周公和召公多加赞美,而《竹书纪年》里的描述却又有所不同。

周朝有一个诸侯国叫“共国”,(今大陆河南省辉县),它的诸侯王品级为“伯”爵,国君名字叫“和”,所谓“共和执政”是指他趁着周朝大乱夺取大权,自己执政。

5.二王并立的真相

西周末年,也即周幽王统治时期,过于宠信褒姒,废公子宜臼王位,立伯服为太子,废嫡立庶的先例。

原太子宜臼的外公(也即申国国君),在得到消息后为了维护外孙利益,私下联合犬戎攻入镐京,却并未料到犬戎难以控制,直接冲入镐京杀了周幽王,并在城中大肆掠夺。

为挽回事态,申侯立即向各个诸侯国报信,经由卫国、秦国、晋国、郑国四国出兵救周。

但赶走犬戎后,在立谁为周朝新王的问题上,各国产生了不同意见。

以虢国为首的周朝大批贵族,都支持立周幽王的弟弟姬余臣为新王。

他们认为宜臼既然已经被废,而周幽王也死了,从理论上讲原太子就没有再次继位的资格。

以申国为首的人则坚定的支持宜臼继位,郑国,秦国,晋国之人也持相同看法。

两方势力相互制衡,由此在西周的历史上出现了“二王并立”的局面,即周平王姬宜臼和周携王姬余臣各自为王。

盗墓贼引爆颠覆性历史!被盗墓贼嫌弃的竹片,颠覆中国历史?

“二王并立”的局面整整持续了21年,直到晋国出于自身利益杀了周携王姬余臣,才结束了这场闹剧。

公元前771年,周平王迁都洛阳,是为东周,中国历史开始进走动荡不安的春秋战国时期。

值得一提的是,当时的周携王已经被晋国解决。

而唯一的君主周平王之所以还会东迁,与犬戎夺杀周幽王、一把火将镐京烧成废墟、满城宫殿被毁并没有什么关系。

究其根本,就是他的王位不被承认。

盗墓贼引爆颠覆性历史!被盗墓贼嫌弃的竹片,颠覆中国历史?

据此历史事件,我们可以对《左传》和《春秋》中的记载有更深刻的理解。

《左传》撰写于鲁隐公元年,也就是大部分人认为的周平王东迁的时间,也即春秋开始的时间。

但周幽王被杀的时候是鲁孝公在位期间,之后又经历了鲁惠公在位的46年。

但不符合常理的是,作为礼仪大国的鲁国对这46年的历史讳莫如深,没有留下任何记载。

结合《竹书纪年》中的内容,我们猜测,鲁孝公和鲁惠公出于宗族礼法是支持周携王即位的,而非一个废太子。

但他们未曾料到周携王会被晋国杀掉,并公开支持周平王,废太子反而成了大周朝合法的王位继承人。

于是鲁国在“二王并立”结束后删掉了支持周携王的那段历史,直接从鲁隐公元年开始纪年。

三、以二重证据法了解历史,正确看待《竹书纪年》

《竹书纪年》成书于战国时代,且是唯一一个没有经历“秦火”保存下来的他国史书,在许多人看来,它的权威性要远远大于《史记》。

尤其是《竹书纪年》是正儿八经的“官方史书”。

而司马迁写史记的过程却不断参考从民间搜集出来的《春秋》、《左传》、《国语》等书,不免掺杂有个人的见解。

但《竹书纪年》的权威性有其前提:即竹简被发现后,西晋做翻译研究的史官原原本本的还原了《纪年》十三篇的本意。

也就是说,《竹书纪年》同样可能被人为改动过。

毕竟《竹书纪年》所用的文字是秦始皇统一小篆之前的文字,西晋学究到底能不能进行准确的翻译,谁也无法打保票。

值得谨慎对待的是:上面提及的“五大颠覆性历史”,中心思想都离不开“夺权”,而司马炎也是靠着夺取曹魏大权才得以建立西晋。

那么司马炎为了粉饰自身政权的合法性,暗示或明示学者篡改古籍内容,故意放大古代夺权故事也并非不可能。

此外《竹书纪年》在问世后曾经受到多朝统治者的抵制和封禁,在唐宋时期竟还离奇消失过。

虽然明朝时期在民间重新出现,但经考证是为伪造,也即《今本竹书纪年》。

清朝时期,历史学家朱右提出:既然《竹书纪年》在西晋时期就已经被发现,后世在编撰史书时必然会有所引用。

故而以他开始,经由王国维、范祥雍等多位历史学家接力合作,在浩如烟海的史籍资料中找出与《竹书纪年》相关的内容并编纂成册,也即《古本竹书纪年》。

盗墓贼引爆颠覆性历史!被盗墓贼嫌弃的竹片,颠覆中国历史?

也就是说,即便是我们如今所看到的这本《竹书纪年》,也依旧不过是只言片语罢了。

探究历史的真相并不能仅仅凭借一两本史书,毕竟文字性的记载由胜利者来书写,而文物与之相比则更为诚实一些。

史书只有配合大量的出土文物相互印证,能够达到“二重证据相互支撑”的历史才是更加全面,更加客观的历史。

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