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幾天,2023慕尼黑車展正在德國慕尼黑舉辦。慕尼黑車展的全稱是“德國國際汽車及智慧出行博覽會”(簡稱:IAA Mobility),其前身是世界五大車展之一的“法蘭克福車展”,2021年,該車展的舉辦地從法蘭克福遷到寶馬的“故鄉”慕尼黑,是以改名叫慕尼黑車展。
作為國際A級車展,而且是在汽車曆史最悠久、豪華品牌最密集的德國舉辦,是以這場車展的重要性不言而喻。今年,慕尼黑車展不僅吸引到奔馳、寶馬、大衆等衆多德國本土車企參展,也吸引來了衆多中國車企。據統計,700多家參展商中,超過50家是中國汽車産業相關企業,既有整車企業、電池相關企業,也有智能汽車軟硬體相關企業,組成了史上最強的中國車企參展軍團。
圖為被觀衆包圍的阿維塔展台
盡管日韓主流車企普遍缺席,歐洲本土巨頭STELLANTIS集團也沒有參展,但今年參展的中國主機廠數量卻大大出乎歐洲車企的意料,共有比亞迪、零跑、阿維塔、賽力斯、名爵、小鵬等6家中國新能源汽車企業參展。比亞迪的展台規模甚至超過了奔馳,面積達到了915平方米,是所有參展廠商中最大的。
面對“中國新能源軍團”的逆襲,歐洲普遍感到焦慮。無論政府、媒體還是歐洲汽車業内人士,對中國車企的高調亮相都給予了高度關注。有媒體表示,中國企業在慕尼黑車展上成功搶走了歐洲人的注意力。
從上海到慕尼黑,中國新能源車逆襲歐洲
中國新能源車的崛起,在今年4月的上海車展上已經讓跨國車企巨頭們提前見識過。媒體日當天,衆多跨國車企的高管組團去中國品牌的展前觀摩。三年疫情未見,中國新能源車的進步讓他們無不刮目相看,
寶馬集團董事長齊普策更是在寶馬品牌之夜活動中頻頻送出金句:“今日中國之動向,将引領明天世界之方向”“能在中國優秀,就能在全世界出彩”“今天誰能吸引中國消費者,明天誰就能拿下世界”等。
時隔四個多月,當“中國軍團”這次把展台搬到慕尼黑,在世界高端智能電動汽車賽道直面全球豪華品牌,對歐洲車企的沖擊顯而易見。有媒體注意到,比亞迪展台前圍滿了歐洲觀衆,就連比亞迪的老闆王傳福都被擠在自家的展台外。
在業内人士看來,“中國軍團”此次亮相慕尼黑,說明在新能源這條賽道上,中國品牌已經具備和全球汽車品牌掰手腕的實力,彰顯了中國新能源汽車品牌的自信。
同時,對于走出去的中國車企來說,好處也顯而易見:一方面,借參展機會可以吸引和物色海外經銷商等合作夥伴,助力品牌出海開拓市場;另一方面,借助在海外大型車展高調亮相,有助于向國内市場傳遞品牌的不凡實力,拔高品牌形象。
無論是抱着何種目的參展,中國新能源車的實力确實開始得到世界的認可。法國汽車零部件制造商法雷奧的首席執行官克裡斯托夫•佩裡亞表示,中國現在是公司的主要市場,因為以前内燃機車的進入壁壘已經消除,這使得中國新能源車企不僅在國内嶄露頭角,而且還成了潛在的汽車出口商。
很多海外汽車廠商認識到,随着全球電動汽車需求的增長,以及中國企業能夠以更低的成本生産電池,歐洲車企的競争優勢正在被中國品牌削減。
對中國車企的反擊已開始
面對中國品牌的進逼,歐洲同行投來的不止是關注的目光,更多的是警惕。在他們看來,中國新能源車正威脅歐洲制造商在電動車型戰略市場中的主導地位。
9月5日,德國總理朔爾茨在慕尼黑車展上宣布了一項旨在推動“德國制造”可持續創新的激勵計劃,以此激勵德國車企在面對中國新興市場所帶來的發展壓力。他宣布,聯邦政府将投資超過1100億歐元,以推進德國工業現代化和氣候保護,包括加速充電基礎設施、可再生能源、電池等戰略重要領域的投資建設,為德國電動汽車行業發展提供支援。
在談及中國車企對于德國市場的沖擊時,朔爾茨表示,“競争應該激勵我們,而不應該被吓倒。德國作為汽車大國的國際競争力是毋庸置疑的。我幾乎想不出世界上還有哪個地方能擁有如此高的汽車制造技術、如此密集的供應商和汽車制造商。”
他指出,過去幾十年間,德國汽車工業分别受到來自日本和南韓的競争;如今,來自中國的電動汽車也将為德國車企提供“創新驅動力”。
在這次車展上,奔馳、寶馬、奧迪都展示了圍繞最新的電動化、數字化技術打造的全新産品。
小鵬汽車總裁顧宏地說,随着中國電動車制造商與歐洲制造商的競争日益激烈,德國汽車制造商已産生出一種非常強烈的危機感,尤其是中國電動車企業如雨後春筍般湧入海外市場,進一步加劇了德國車企的危機感。
在他看來,從這次車展看,德國車企已經下定決心解決問題、生産更有競争力的電動車,他們已表現出“有史以來最堅定的變革決心”,嘗試在電動車領域追趕競争對手并應對挑戰。
“攻防”焦慮,真正的對決還沒有到來
雖然中國車企和歐洲車企的這場較量像是一場“攻防”戰,但對于攻守雙方來說,都沒有那麼容易。
在攻的一方,雖然中國車企近年來紛紛出海,進軍歐洲市場,但也面臨相當多的困難。一方面,歐洲消費者非常受品牌認知度的驅動,他們對新進入的中國品牌可能持懷疑态度;另一方面,歐洲汽車市場存在特異性,不同國家具有不同的消費者需求差異和偏好,如何消除消費者懷疑心理,如何充分了解并滿足差異化需求和本土化偏好,是中國品牌新能源車需要解決的問題。
大衆汽車總裁奧利弗·布魯姆周一表示:“中國競争對手将無法在歐洲提供與中國相同的價格”,他指的是海關和運輸成本,甚至是建立分銷商網絡的成本。
在守的一方,雖然面對中國競争對手的崛起,歐洲車企正争先恐後地通過合作和投資來提高電動汽車的産量,但焦慮的情緒仍萦繞不去。因為歐盟規定2035年将逐漸淘汰内燃機汽車,目前這個計劃正受到歐洲車企的批評,他們擔心,因為無法獲得制造汽車電池所需的原材料,以及充電基礎設施建設緩慢,是以這個禁令會對本土車企不利。
寶馬集團董事長兼首席執行官齊普策表示,歐盟禁止内燃機汽車的政策促使歐洲傳統汽車品牌開始與中國汽車品牌展開直接競争,但歐洲品牌恐怕難以獲得優勢,尤其是歐洲的較廉價汽車制造商,因為它們的對手是價格更具優勢的中國電動汽車制造商,大多數中國電動車制造商都瞄準的是30萬元以下區間的細分市場,導緻該市場競争異常激烈,利潤率被壓低。
他擔心,歐盟可能無法在最後期限前完成禁止内燃機汽車銷售的任務,因為稱歐洲的充電基礎設施仍“遠遠落後于預期……有些國家根本沒有發展任何基礎設施”。
不過,歐洲車企也注意到,中國汽車出口量正不斷增加,尤其是新能源車正成為中國出口貿易的中堅力量,新能源汽車、光伏産品、锂電池為正成為中國出口海外的“新三樣”。
據中國海關總署最新資料,繼中國上半年汽車出口量首次超過日本,躍居全球第一後,今年1-8月大陸已累計出口汽車321.6萬輛,同比增長69%,其中電動汽車是中國汽車出口量增長的主要驅動力,而歐洲正成為中國汽車出口的一大增量市場。
對于中國新能源車的彎道超車,很多國人感覺很自豪,但業内人士也提醒,雖然在智能電動車領域,中國品牌已經積累了一定的優勢,但還沒有到驕傲的時候,因為歐洲汽車市場也正在加速電動化轉型,德國、英國和法國等國家正在積極響應脫碳的大潮流,真正的對決還沒有到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