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麒麟9000S,成了美國金融危機的鲶魚?

麒麟9000S,成了美國金融危機的鲶魚?

這條消息這兩天在網上挺火爆的,按照他的推論,2024年,如果5G手機能夠達到6000萬台,此消彼長下,聯發科和高通的出貨量将會減少6000萬片,台積電也會間接受到影響。

單從推論而言,是有一定合理性,唯一的沖突,是依托于麒麟9000S打造的所有商品,能否達到驚人的6000萬片!

目前華為Mate60系列的發售,是相當火爆,市場原本預期的銷量,隻有千萬台,結果現在是一再提高預期,最新的消息是,一幫供應商,已經将産能爆到1700萬台,一年之後,總銷量可以達到什麼程度,現在誰也不敢确定。

再加上下半年筆記本,榮耀手機,以及可能到來的鴻蒙PC端,都極有可能促使麒麟9000S出現産能大爆發。

但是,預期歸預期,沒有塵埃落定之前,能不能達到驚人6000萬片,目前是不确定的,我個人覺得,隻要達到預期的一半,也就是3000萬片,就已經可以帶給美國預想之外的沖擊,一種從實體擴散到金融的沖擊。

自2018年開始,華為因持續的封鎖,手機業務近乎全面萎縮,而這份丢失的份額,國内的其他手機商本以為是大好時機,奈何無論如何聲嘶力竭的沖擊高端市場,大家似乎不太買賬,最終所有的手機廠商,隻争奪到約20%的份額,蘋果獨攬了剩下的80%。

大家可能會奇怪,我為啥要單獨介紹這麼一段,因為美股的上漲和他息息相關。

這兩年的美股是相當怪異,疫情之前,經過十幾年的上漲,估值已經處于曆史第2的位置,泡沫感那是相當充足,這也是我一直對美股不看好的重要原因,之後的三年跌跌漲漲,再疊加銀行倒閉事件,近6%的高利率,更是顯得美股危機重重。

這裡額外說一句,估值和利率呈現高度的相關性,簡單的說,假設利率為零,美股的市盈率即使是達到100,美股也不能說是貴,因為零代表着無限的成本和錢,美股的估值自然也要無限拔高,反之,利率越高,錢的成本越高,美股估值也要随之降低,因為無風險的利息達到近乎6%,風險資産的盈利能力,如果不能達到他兩倍以上的,投資者幹嘛還要冒這個風險呢?

說完了這些,我們就一定感到疑惑,為啥如此多都利空,美股依舊違常識沒有下跌?

在我看來,主要原因有兩個。

一是,前幾年印了太多的美元,美國人的手中的銀子,隻是瀕臨枯竭,還沒有到山窮水盡的地步,企業端也是不甘落後,自加息後,美國政府明面上喊着加息,私底下一直在通過财政刺激定向發錢,這就使得大量的美國企業至少維持了表面上的增速。

二是,這一輪美股上漲的主力,不是8月破産猛增54%的小企業,而是蘋果,微軟,谷歌,甲骨文,高通,這些超大型科技企業,在過去幾年,都是直接或間接封鎖華為的受益者。

後期什麼元宇宙,GPT,AI,常溫超導體,癌症藥,一波一波的新概念,讓人應接不暇,但也隻有英偉達的AI,是實打實業績大增(GPT進入下行期,不少美國媒體認為2024年是他的大限之年),但大家不要忘了,他同樣受益于華為封鎖。

在以上兩種模式的綜合帶領下,美債利率雖然高高在上,美股也熱鬧了好一陣子。

但是這也是美股的最大問題,君以此興,必以此亡,封鎖華為讓美國衆多大企業,獲得了巨大利益,當華為回歸,他們必會是以收到巨大損傷。

麒麟9000S,成了美國金融危機的鲶魚?

記得2018年以前,蘋果的利潤已經進入明顯的下坡期,自打華為被封鎖,利潤就陡然開始上升,之後更是年年創新高,市值更是達到了驚人的3萬億,而他的手機營收占總營收的48%,利潤占比更是高到85%,可以說,蘋果賣的東西雖多,手機卻依舊是他的支柱性産品。

再說說微軟,大家印象中,微軟隻是個賣電腦軟體的,實則早就是個老黃曆了,自2014年,微軟公司釋出了Windows Azure雲計算平台,雲服務和伺服器産品就成了微軟的主營業務,營收的比例超過30%,windows的營收則退居到12%,這也是最近幾年,微軟市值屢創新高的核心原因。

再接着就是英偉達,在AI賽道的火爆加持下,市值已經高達1.2萬億美遠,高通則沒那麼幸運,本以為沒了華為,自己的晶片能夠賣的更好,奈何好日子沒持續多久,美國一招禁售,莫名的丢了一個大客戶,最新公布的第三季度營收是相當慘淡,收入84.51億美元,同比下挫22.72%,淨利潤為17.35億美元,同比暴跌53.49%。

總的來說,這四家美企,是華為被封鎖後,影響最直覺的,前三家在納斯達克的權重更是分量十足,12.5%的蘋果,12.9%的微軟,7%的英偉達,合計超過32.7%,毫不誇張的說,如此高的權重,說他們決定了納斯達克的走向,一點都沒有說錯。

寫到這裡,大家一定察覺到了什麼,沒錯,這幾家企業和華為的業務是高度重合的。

如果Mate60系列大賣,蘋果的手機客戶,必然随之減少,畢竟高端使用者就這麼多,你多吃一口,他自然少吃一口。

微軟的系統,伺服器,雲計算平台,華為同樣也有,2022年華為總營收6423億元,華為雲年收入453億元,占比達到7.05%,不算很高,但150%的增長速度,還是蠻有沖擊力的,PC端和伺服器,下半年,随着麒麟9000S,預計也會重新開機。

英偉達的AI和高通的晶片,更不用說了,之前科大訊飛創始人劉慶峰,就公開說到,華為計劃在2024年推出一款與英偉達 A100相當的人工智能圖形處理單元(GPU),據他透露,這款GPU的性能非常強大,足以運作GPT-3和GPT-4等大型語言模型,并具備強大的性能儲備,如果以上消息屬實,英偉達将在2024年結束其壟斷地位。

是以2024年,是非常關鍵的一年,如果浴火重生的華為晶片,憑借一如既往的強大競争力,在拉着後面的一幫小兄弟,會不會對美企巨頭造成全方位沖擊?

順着這個思路,美企的盈利增速,假設同步下滑,再配合高高在上的美債利率,平均40倍的市盈率還能否維持?如果不能,并且出現趨勢長期化,失去最大上漲驅動力的美股,會發生什麼?

是以華為的歸來,已經不單單隻是兩國實體層面的影響,美國的金融端也将會受到沖擊。

當然,咱們也不能隻說好的一面,美國也有自己的手段。

9月6日,沙利文公開表示:“無論如何,美國應繼續實施‘小院高牆’技術限制措施”,美國衆議院“美中競争特别委員會”的蓋拉格6日更妄稱,華為手機中的新晶片“可能違反貿易限制”,呼籲商務部“應停止向華為和制造該晶片的中芯國際出口所有技術”。

客觀的說,華為到底使用了什麼技術,和美國有沒有關聯,我這個局外人,是不清楚的,但是我可以猜測,和美國有沒有關系并不是那麼重要,依照美國的下限,隻要能抓到一點線索,他有的是辦法讓,讓你和他有關聯,緊接着就是各種株連,力保對手,能夠被連根拔起。

不過大家也不用過于擔心,對于一個能夠自主運轉的制造大國,封鎖并沒有想象中那麼可怕,拿破侖封鎖下的英國,英國封鎖下的美國,為什麼全都是失敗了?

一是,貿易的本質是交換,你有對方所需要的商品,那麼貿易就不可能斷絕。

二是,創新的速度永遠追不上追趕的速度,你想一個問題可能需要三個小時,我順着你的思路在想,可能隻需要三十分鐘。

反過來說,真正解決中美這種互相折騰的辦法,隻有科技突破,而且還是那種波及全球的革命性突破,如果美國能夠在較短的時間完成,加息什麼的,都是小問題。

降息的本質是降低錢的使用成本,促使市場上原本賺不到錢的人,能夠有更多的盈利空間,加息亦是相反的道理,可如果有了科技突破,市場上的利潤突然拔高到10%以上,那麼6%的利息并不能阻擋經濟的運轉,具體大家可以參考1994年的美聯儲加息,在網際網路的加持下,上演了非常完美的軟着陸,順便在1997年,還整出了亞洲金融危機。

那麼問題的核心,是美國有沒有這個能力?憑心而論,自然是有的,美國本身就是世界最大的資本聚集地,又有美元的加持,如果他全身心的投入到下一輪産業革命,理論上,擁有遠超其他國家的機率,創新本質上就是一種試錯過程,你資本越雄厚,成功的機率自然越高。

但是,這裡也有一個問題,現在創新和制造是高度分離的。

在我們看來,科技突破很重要,但在美國看來,并不一定是最重要的。

當年美國能夠超越英國的關鍵,在于已經是制造大國的情況下,能夠無縫連接配接第2次工業革命,随後更是超越英國,主導了第三次工業革命,為什麼會如此?為什麼底蘊更強的英國輸了?

資本雄厚,創意繁多,固然是新商品必不可少的因素,但是想要銷往全世界,終歸要從實驗室走向成熟,降低其成本,而如果你沒有強大的制造能力,你也無法控制别國的制造業,最終可能就如英國一般,被美國的産能徹底打爆。

是以打壓大陸,本質上就是看清楚這一點,他要的是壟斷利潤,而不是共享,是以兩國之間的纏鬥恐怕還要持續很長一段時間,直到有一方率先完成了科技革命。

全文完,這裡是大魚的江湖,如果喜歡,請點個贊,幫忙轉發下吧!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