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巴普羅的獨白
編輯|巴普羅的獨白
1296年的3月26日,愛德華一世帶領他的軍隊襲擊了卡萊爾,當時駐守在卡萊爾的是羅伯特·布魯斯。愛德華的侵略過不了多久就要來到了,這能夠驗證法國一蘇格蘭聯盟的作用。
這個聯盟在1296年6月份正式生效,并且在以下時刻達到了頂峰,即通過法夫郡的麥克道夫(MacDuff)和其他人上訴英格蘭王室法庭、蘇格蘭國工拒絕出席審判庭或者移交出他曾經宣布被沒收的三座城堡利城鎮。首先是特威德河畔的貝裡克郡(Berwick)被迅速攻占,這裡邊的很多市民被無辜殺害。
随後貝裡克郡成立了英格蘭人社團,其至愛德華一世竟然承認它的權力,這也是愛德華的高明之處。愛德華一世在蘇格蘭維護既得利益最好的選擇就是與曾經那些非常堅決有力反抗他的政治團體的合作,這一合作保證了愛德華一世在蘇格蘭腹地的持續勝利。
蘇格蘭的軍隊在登凹(Dunbar)被擊潰,并且愛德華開始全面深入整個蘇格蘭腹地,并且在這個過程中并沒有遇到強烈的反抗。約翰于除了順從并沒有其他的選擇。愛德華表面上考慮答應約翰王的英格蘭伯爵身份并以此作為他放棄蘇格蘭合法權利的問報。但是這個好處僅僅是形式上的最終還是被收回了。
約翰主作為一個可悲的犧牲品,最終脫去了公寶的服飾被帶到了英格蘭的監獄。愛德華也将命運之石運到了英格蘭,在它之上像傳統蘇格蘭國于一樣加冕。據記載,有超過1500人宣誓表示對愛德華·-tt的效忠。無論他最初的意圖是什麼,蘇格蘭王國已經落入了愛德華的手中,蘇格蘭成為英格蘭的一部分。
破壞蘇格蘭國内的平靜
愛德華一世用武力的方式破壞了蘇格蘭國内的平靜,也打破了英格蘭與蘇格蘭和平相處的狀态。約翰王的軟弱以及此後的下場激發了群眾的債怒,也激發了蘇格蘭群眾抗擊侵略者的決心,蘇格蘭開始走上反抗侵略、争取國家獨立的道路其中最典型的是蘇格蘭的民族英雄威廉·華萊士(WilliamWallace)。
今為止有關華萊士的出身和生平的原始資料并不多見,有關他的事迹都散見于傳說中傳說他深受其身為叔父的影響,因英格蘭軍隊入侵不得不居無所定,是以對英格蘭的軍隊充滿仇恨。華萊士打着巴裡奧的旗幟聯合蘇格蘭的貴族抗擊英格蘭的軍隊,在他的周圍逐漸形成了一個堅強的核心,率領蘇格蘭的農民和市民為争取蘇格蘭的獨立抗擊英格蘭的入侵。
1296年,華萊士率領蘇格蘭人在斯特靈橋(StirlingBridge)大敗英軍,這是蘇格蘭反抗英軍的一個偉大功績,這次勝利在蘇格蘭社會産生了巨大的反響,也引起了英格蘭軍隊對其的注意。1298年7月,英軍與華萊士的軍隊在法爾科克(Falkirk)展開激戰,由于雙方兵力相差過于懸殊,華菜士率領的軍隊雖然奮勇作戰,但最終寡不敵衆而緻全軍覆沒,華萊士倪幸脫逃。
英格蘭在法爾科克的勝利并沒有澆滅蘇格蘭人恢複獨立的熱情,也沒有樹立起愛德華在蘇格蘭的權威,蘇格蘭反抗的争鬥也一直沒有停止。1300年1301年、1303年、1305年此後,愛德華一世又曾多次出兵蘇格蘭,鎮壓華萊士起義,并迫使許多蘇格蘭貴族臣服,最後華萊士也由于同伴的出賣,被處以死刑。
愛德華一世也是以被看做是“揮向蘇格蘭人的榔頭”。但是,蘇格蘭并沒有屈服于愛德華一世這個榔頭,沒有是以停止獨立的腳步。1306年,羅伯特·布魯斯登上了蘇格蘭的王位,改變了前任國王軟弱的立場,帶領蘇格蘭人為恢複政治上的獨立性而抗擊英格蘭的軍隊。此外,羅伯特還試圖與愛爾蘭結成聯盟共同抗擊英格蘭的局勢。
與蘇格蘭的戰争耗費英格蘭大量的資金,貧的蘇格蘭無法為英格蘭軍隊提供充足的糧食和物資,這就使英格蘭的軍隊很難維持在蘇格蘭的駐防,軍隊的首領以及王室的官員也不情願長期在這個物資乏的地區留守。
盡管在蘇格蘭北部地區英格蘭利用蘇格蘭當地的官員建立了行政機構,但英格蘭出征蘇格蘭并沒有從中獲得在征服威爾士後所能獲得的利益,在那些被占領的地區蘇格蘭人從來不情願受英格蘭人的統治,地區的騷亂時常發生。英國學者認為,“愛德華一世已經意識到他不能像征服威爾士那樣征服蘇格蘭,也不能把蘇格蘭變為英格蘭的殖民地”。
另方面,愛德華在蘇格蘭采取的政策在英格蘭遭到了社會各階層的抨擊,愛德華也在國内失去了衆多的支援者,正如英國學者所形容的,“對于愛德華一世來說,蘇格蘭已經成為一個流膿的傷口。”1328年,英格蘭國王與羅伯特在北安普頓簽訂條約,英格蘭國王承認羅伯特為蘇格蘭的國王,放棄對蘇格蘭的宗主權。英格蘭對蘇格蘭的入侵到此告下一段落。
蘇格蘭與法國的結盟
由于英格蘭對蘇格蘭的入侵,力量較為弱小的蘇格蘭不得不尋找其他政治力量的支援,盡管教皇蔔尼法修斯八世曾因為愛德華一世向英格蘭神職人員征稅而表示極為不滿,表示了對蘇格蘭的支援,羅馬教廷自身的困境使其失去了以往的宗教權威。與英格蘭有若利益沖突的法國是蘇格蘭能夠找到的可靠支援者。
蘇格蘭位于英格蘭的北部,可以說是英格蘭腹地的内部,是英格蘭的大後方法國人清楚的知道控制了蘇格蘭,法國就獲得了--個在英格蘭家門口進攻英格蘭的基地,法國既可以從蘇格蘭南部直接入侵英格蘭,也可以從蘇格蘭進入愛爾蘭,在愛爾蘭挑起叛亂,使英格蘭不得安甯。"
就蘇格蘭方面來說,雖然與英格蘭有聯姻導緻的血緣關系,但長期保持着獨立的統治,“以13世紀蘇格蘭使用的語言為例,北方的奧克尼群島和設得蘭群島通行北歐語,上流階層及法庭盛行法語,東南部地區講英語,西北部高地講蓋爾語(Gaelie),西南部講凱爾特語(Celtic)”可見當時的蘇格蘭已經受到法國的影響。
而且當時在蘇格蘭占統治地位的是羅馬天主教,而英格蘭信奉的是新教,是以信率天主教的蘇格蘭必然會傾向于有相同信仰的法國,加上早在羅馬征服時期蘇格蘭與法國就開始有了交往。所有的背景都能看出聯盟是兩國的共同需要。因為法國與英格蘭的沖突早已存在,--直企圖尋找各種方式限制、削弱英格早在威廉一世入侵蘇格蘭時法國人就看到了機會。
于11世紀末開始與蘇格蘭建立了一定的聯系。12世紀中葉以後,在對待英格蘭的問題上雙方通常都可以達成一緻,例如,1174年和1215年,蘇格蘭與法國同時對英格蘭爆發的叛亂表示支援。蘇格蘭和法國的聯系還通過雙方的通婚進一步加強,1239年,蘇格蘭國王亞曆山大二世迎了法國貴族的女兒。蘇法之間日益密切的交往為1295年兩國的結盟奠定了基礎。
而英格蘭對蘇、法之間越來越頻繁的交往感到不安于是将矛頭指向了蘇格蘭,加緊了對蘇格蘭的侵略,企圖吞并蘇格蘭,阻止法、蘇的結盟。蘇格蘭的國王巴裡奧軟弱無能,對于13世紀末英格蘭的兇殘入侵不敢公開反抗,蘇格蘭的貴族們對此表示出極大的憤慨,态度明确地公開對抗英格蘭。
1294年,英法戰争打響,英國的主要注意力被轉移到法國,當時看到機會的蘇格蘭貴族決定與法國表示友好,請求法王菲利普四世支援蘇格蘭以抵抗英格蘭的入侵法國因為戰争的需要答應了這一要求,因為“對于法國而言,最高興的事情就是英格蘭發生内亂或遭受外來攻擊”,法國也正好利用蘇格蘭鉗制英格蘭。
在共同利益的作用下雙方于1295年10月23日在巴黎簽了《爾德盟約》(AuldAlliancc),确立了雙方建立同盟。雙方在這個盟約中商定蘇格蘭國王約翰一世的長子愛德華·巴裡奧要迎娶法王腓力四世的侄女;如果兩國中有任何一方遭到英格蘭的攻擊,另一方需對英格蘭發起進攻予以牽制。
根據這個盟約,法國每年提供給蘇格蘭補助金5萬鎊,同樣作為交換條件,蘇格蘭必須每年有4個月的時間與英格蘭作戰。這在蘇格蘭曆史上被稱為“老同盟”,值得注意的是這個著名的同盟一直持續到16世紀。1295年2月23,蘇格蘭的6位市政代表在鄧弗姆林準許了蘇格蘭與法國的協定。
“此後,蘇格蘭成為法國在英格蘭腹部的一個代理政府;與此同時,蘇格蘭也就成為英格蘭心腹大患。根據這個盟約,蘇格蘭随時可以與法國結成聯盟對抗英格蘭。這個盟約的簽署無疑對在此之後發生的英法之間持續的一個多世紀的戰争中決定了蘇格蘭的立場。這個盟約當然也完全符合法國抵抗英格蘭的自身利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