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巴普羅的獨白
編輯|巴普羅的獨白
英格蘭取得了百年戰争以來第三次大的勝利,阿讓庫爾戰争的失敗幾乎磨滅了法國人的繼續鬥争的意志,法國軍隊節節敗退,此後英軍不斷取得勝利。全部諾曼底被征服後,英格蘭最終在1420年與法國簽訂了特魯瓦條約。根據特魯瓦條約的規定,英格蘭國王亨利五世與法王查理六世的女兒凱瑟琳結婚,并擁有繼承法國王位的權利。
英王亨利五世宜布自己為法國攝政王,此後法國成為英法聯合王國的其中一部分。法國領土被分為三部分,分别由英于、勃良第公瞬及查理六世的太子控制。英國統治着以巴黎為中心的法國北部,查理六世的太子控制着法國南方,導緻了法國領土上出現了南北對峙的局面。法國國内遇到了前所未有的危機。
面對入侵,愛國人士不斷出現,最著名的就是貞德,人們尊稱她為“聖女貞德”,她被描繪成“橫掃英軍、重振法國人民士氣的戰士”。貞德在天主教的熏陶下,幼小的她就有虔誠的宗教信仰和高度的正義精神。1429年貞德隻身前往法國的南部,希望法王能夠答應她讓她帶領軍隊投入到對英格蘭的戰鬥中。
當時法國在與英格蘭的鬥争中節節敗退,首都巴黎也難逃厄運,被英格蘭軍隊占領。法國的南部剩下唯一的重鎮一一奧爾良城也被英格蘭的軍隊包圍,并且随時都面臨着被攻陷的危險,法國的民族危機空前嚴重。貞德在見到查理之後,表示她要為國家效力、驅逐英格蘭侵略者的決心。
她呼籲查理太子說“勇敢的國土,我根據神的意志解救奧爾良,神也願意你前往蘭斯接受加冕,以顯示您是真正的國王,法蘭兩王國屬于您,請您遂神所願”。曆史學家史蒂芬對于貞德為何能受到任用做出了這樣的解釋:“在戰場一年接着一年的可恥失敗,法國政府在軍隊和人民的上司地位上已經士氣低落而名聲敗壞。
隻有已經到達了存亡最後關頭、才會絕望地相信一個白稱受到大主訓示的農村文百女孩,讓她指揮國家的軍隊”~。在戰鬥中,貞德展現出了卓越的軍事才能,從1428年10月到1429年5月,被困七個月之久的奧爾良城終于得到解放。奧爾良保衛戰的勝利是自百年戰争以來法國取得的第一次重大的勝利,保住了法國最後一塊領土。
它化解了法國完全被侵占的厄運,阻止了英軍的進步南下,鼓舞了法國軍隊和人民群衆的士氣,增強了人們收複全部領土的信心,奧爾良保衛戰是百年戰争的轉折點,扭轉了法國節節敗退的局面,勝利的天平開始向法國這方傾斜,曆史學家史蒂芬認為:“她持續上司着軍隊進行了一系列不可思議的勝利,扭轉了整場戰争的局面””。
但最終貞德被捕,英格蘭人為了懲罰貞德,污蔑貞德是“女巫”,決定處以死刑。1431年5月30,在盧昂的廣場上貞德遭受火刑,為法國的解放和統一事業就此獻出了寶貴的生命。溫斯頓·丘吉爾也在《英語國家史略》中對貞德有過很高的評價:“貞德死于1431年5月29F1。從那時起,戰争的形勢對英國人極端不利。”
貞德帶領群眾解除了奧爾良的危機是百年戰争的轉折點,此後在貞德的鼓勵及影響下,法國的人民更加團結并不斷加入到對抗英軍的鬥争中。貞德的逝世更加激勵了人們去完成她生前未完成的事業。英法的戰争局面也發生了逆轉,法國逐漸擺脫被動挨打的局面,開始轉為戰略進攻。在英格蘭占領的法國地區人們的反抗越發激烈。
“實際上,英國人統治下的法國人已經形成這樣一種看法······英格蘭人很少為這個法國談福利,很少關心他們被統治者的安甯.....·更不用說,出于對法國人根深蒂固甚至是本能的仇恨,他們企圖推垮法國,使其在深重的災難下走向滅亡。”
查理七世開始表示出仟悔的态度,在懇請寬恕的同時,他還須做出一系列的贖罪姿态:為無畏者讓舉行追思彌撒,在蒙特羅建立一所夏爾特修道院等。此後的法國,上自國王到貴族、下自貴族到平民形成了一個前所未有的共同認識,即:全力驅逐英格蘭人、收複失地、實作法國的統一。在這種上下一心的态勢下,法國軍隊勢如破竹,不斷取得勝利。
最終法國軍隊在貞德精神的鼓舞下,于1436年收複了巴黎1453年法國軍隊在波爾多戰勝英軍,終于将英格蘭人趕出了法國,取得了百年戰争的最終勝利,法國收回了除了加菜港口以外的全部領土。直到1558年,法國收複加萊,英格蘭失去了在歐洲大陸最後一個城市。
百年戰争後的英、法與蘇格蘭
百年戰争後英國和法圍國内都發生了巨大的變化,法國的王權進一步加強,走上了封建君主專制的道路;英國也在經曆了戰後的動亂之後走上了君主議會制的道路。戰後的蘇格蘭保持了相當的獨立性,與法國繼續保持着聯盟,在面對英格蘭的進攻時,法國仍然以蘇格蘭盟友的身份支援蘇格蘭,這使得蘇格蘭在很大程度上保留了獨立的特性。
百年戰争之後,英格蘭并沒有放棄對蘇格蘭進攻,蘇格蘭面對其強大的攻勢沒有屈服,反而獨立意識更加強烈。英格蘭為了牽制法國不得不調整對蘇格蘭的政策,為争取蘇格蘭尋找合并其的新的道路。
百年戰争後的蘇格蘭與法國
百年戰争的結束并不意味着蘇格蘭與法國結盟的結束,英格蘭也并沒有放喬對蘇格蘭的争奪,這也就意味着蘇格蘭的盟友一一法國随時會出現在英格蘭與蘇格蘭中間。戰争後的法國社會發生了巨大變化,首先要注意到這些變化才能更好地了解法國繼續支援蘇格蘭的原因。
戰争給法圍人民帶來了沉重的災難,農村賦稅兵役負擔沉重,人們無家可歸,城市手工業者破産,工商業凋敝,戰後的法國百廢待興。但是我們應該從辯證的角度全面的去看待百年戰争,除了戰争造成的破壞,我們也應該注意到正是由于戰争的破壞,打破了法國原有的政治制度及社會秩序。
新的統治制度及社會秩序正在醞釀中慢慢形成,抛開戰争帶來的災難來說,法國的曆史學家認為,“征服和占領對于确認法國共同的感覺、思維和行為方式起過積極作用。”“這對于法國來說無疑是---筆巨大的财富。百年戰争之前以及在此期間,法國的國王隻是名義上的-一個稱謂,國王在務各個封建領地的權力極為有限。
王家的領地甚至還不如安茹們爵所擁有的領地。對于各地的封建領主來說,法國國王隻是名義上的一個最高統治者,地方仍然保持着相當大的自主權,這也是戰争期間法國國内不斷有封建豐背叛法圍的主要原因。在很多情況下,因為各個公國在白己的領地上都享有主權國家的全部權利是以讓法國境内所有的公爵都承認法王的最高統治權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
尤其是勃良第這個自從百年戰争以來就與法國沖突不斷的領地。查理繼位時,他所持有的領土有一半不屬于法王,由于受法國的控制較小,是以莽夫查理企圖将他控制的所有地區連接配接成一個整體,作為自己的統治範圍。為了達到最終目的成為法國的國王,他與英格蘭的亨利六世結盟,最終将勢力範圍延伸到了法國内部。
百年戰争後期,法國的局勢逐漸好轉,國王的權力也随之增強,“法國隻有個國王,這句格言重新被确立起來。”在這個時期,“法國隻有一個君主,那就是國王,而不久也隻有一個國家一一法蘭西王國”。路易十一登基時,王國的大權完全集中到了國王手中,可以說封建的專制王權形成了。百年戰争之後,法王領地的進一步擴大。
百年戰争是由于英法兩國争奪王位的繼承權而引起的,由于親緣關系英格蘭的國王總是在法國占有一席之地。百年戰争結束後,為了防止同樣的情況再次出現,法國國王采取一系列方式,通過繼承聯姻獲贈、沒收、購買、繼承等方式擴大王室的領地,同時削減貴族的領地。直到15世紀後半葉法蘭西區域的自然疆界越來越清晰,王室的領地也不斷擴大,王室的領地甚至超過了王國的古老邊界。“
通過繼承和聯姻獲贈的方式獲得王室的領土具代表性的就是重新獲得對勃艮第、布列塔尼和安茹的管轄。路易十二執政時,奧爾良的領地也被并入法國的王室領地,此時的王室領地達到了最大程度,與當時法國的國境相差無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