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巴普羅的獨白
編輯|巴普羅的獨白
王國領地的擴大保證了王權在整個法國境内真正的得到實施,有利于統一的中央集權國家的發展。但是我們也應該注意到一個問題,引起戰争的一個重要的原因是王國之間的聯姻,聯姻會保證國家之間暫時的和平城但不能解決長久治安的問題,反而容易引起王位繼承權争奪和戰争。
是以必須全面的看待聯姻問題,認清在聯姻背後隐藏的危機才能保證統治權的長久。百年戰争給社會造成的災難是巨大的,但在客觀上也起到了積極作用。百年戰争對法國最重要的影響就是促進了法國民族意識的覺醒,加速建立統一的中央集權的君主專制國家的步伐。
在戰争期間,社會共同的利益激發了法蘭西人具有共同的認知和意識、愛國意識、民族意識,社會各階層和各地區的人們團結起來,一緻抵抗英格蘭的入侵,并最終取得戰争的勝利。戰争勝利後,人們的共同認知意識進一步加強,民族與國家這兩個詞語成為人們共同追求的目标。
可以說所有的這一切都得益于百年戰争,正是由于長達一個世紀的戰争,把法國的國内環境完全打破甚至磨滅,人們開始尋找新的方法将破碎的形勢重新組合,這對于法國來說是機會,當然法圍也把握住了這次機會,獲得了很大的收益。
法國專制王權确立
法國專制王權的确立,確定了國内社會的穩定,經濟有了相應的發展,對外貿易也更為活躍,意大利成為法國人關注的焦點。當時的意大利是“歐洲最富庶.城市化程度最高、技術上最先進和文明最發達的地區。是金錢、信用和銀行的彙聚之地。當然,最重要的還是意大利的首都是天主教的精神中心,追求歐洲霸權者必定要努力謀求在意大利的支配地位。”
“1509年,法國與威尼斯開戰,打敗了威尼斯人,占領了意大利的北部。為了反抗法國,威尼斯開始拉攏教皇,與教皇結成盟友。英格蘭的國王亨利八世因為英國人傳統的反法心理,以及他作為西班牙國王的女婿的身份,于1511年加入了這個聯盟。
當法國與英格蘭為争奪意大利即将開戰的時候,作為法國的同盟者,蘇格蘭的國王詹姆斯四世選擇了他的同盟與英格蘭作戰。1512年法王路易·二世和姆士四世恢複了以往的聯盟關系。此後,亨利八世對蘇格蘭進行了殘酷的進攻。“最終詹姆士四世在這次戰役中陣亡,他的兒子繼承了王位,由艾伯尼攝政。
艾伯尼從小在法國長大,對法國有若獨特的情懷,必然會傾向于交好法國。1521年,伯尼與法國再次簽署《路仁條約》,重中了蘇格蘭和法圍的盟友關系。”此後,女伯尼在蘇格蘭的鄧巴建立了重要的軍事營塞,同時還同意法國士兵入駐蘇格蘭。"
國王詹姆士五世時期,蘇格蘭遭到了英格蘭有史以來最猛烈的進攻,詹姆士五世在戰争中陣亡,繼位的瑪麗年幼無知,緻使蘇格蘭内憂外患。對此,法國沒有袖手旁觀,于1528年派了12000餘名土兵駐紮蘇格蘭,與英格蘭軍隊展開争鬥。1548年,法國與蘇格蘭簽訂了《哈丁頓條約》。
根據條約,蘇格蘭的女王瑪麗被送往法國,與法國太子成親,出牛于法國的瑪麗的母親擔任蘇格蘭的攝政王。攝政公時期,蘇格蘭政府的主要官員都由法國人擔任,由此法國人控制了蘇格蘭的政府的主要事務。瑪麗與法國太子成婚後,法國與蘇格蘭再次訂立條約,條約中明确規定:如果瑪麗身後無嗣,蘇格蘭将無條件的歸入法國版圖。
至此,蘇格蘭完全被置于法國國王的控制之下,法王亨利二世把這種關系描述為“蘇格蘭就像我的兒子一樣”。蘇格蘭成為法國的一部分,法國取得了在蘇格蘭的絕大部分權力。直到1559年7月,亨利二世去世,弗朗西斯繼承王位,蘇格蘭與法國合二為一。
由此可見,百年戰争後蘇格蘭與法國的關系更加密切,在蘇格蘭取得了最終的統治權,但是英格蘭卻不肯眼睜睜的看着法國的做法,對蘇格蘭也開始采取更有效的方式争取占領蘇格蘭。
兩者的繼續結盟無疑是對法國有利的,法國協助蘇格蘭最重要的原因就是想借助蘇格蘭打擊英格蘭。最終法國進一步控制了蘇格蘭,而英格蘭也不得不開始導找新的方式拆散兩國的同盟,以此來保證英國境内的恢複與發展。
得以保留的蘇格蘭獨立性
百年戰争結束後,蘇格蘭在相當一個曆史階段仍然保持着獨立的發展情景,與法國的結盟關系仍然繼續存在着。百年戰争對于蘇格蘭來說,最重要的就是保留并發展了蘇格蘭的獨立性。
11世紀蘇格蘭的王室與逃往蘇格蘭的英格蘭貴族聯姻使蘇格蘭成為英格蘭曆史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百年戰争中,蘇格蘭以獨立的身份與法國結盟對抗英格蘭的入侵,進而提升了其在歐洲曆史舞台的地位,這些都有利于蘇格蘭保持相對于英格蘭的獨立性。
英國學者認為,“在13世紀後半葉到14世紀,蘇格蘭的民族意識确實得到了發展,那是在被英格蘭人鐵鑽般的入侵下而鍛造出來的。”蘇格蘭的國王羅伯特·布魯斯打敗了素有“蘇格蘭之錘”之稱的愛德華一世,激勵了他的繼承者們形成了一種統一的力量來反抗英格蘭人,這種力量也激勵蘇格蘭人把他們自己當作不同于英格蘭的人。
并且強迫那些對兩國的國界都感興趣的人做出一個最終的選擇,即必須表示從此以後他們隻能效忠其中的一方。對蘇格蘭來說,英格蘭不僅僅是一個強大的鄰居,也不能過于簡單第把英格蘭入侵蘇格蘭看作是赤裸的侵略行為,這是因為居住在英格蘭和蘇格蘭邊境的人民來說,互相之間的往來是必要的。
即使“愛德華一世和愛德華三世都樂于在有争議的地方釣魚,也有部分蘇格蘭人樂見邀請英格蘭人的入侵”。“但總的來說,在整個中世紀的曆程中,蘇格蘭人始終堅持維護自身的獨立性。14世紀,蘇格蘭頒布的《阿布洛斯宣言》(thcDeclarationofArbroath)中這樣寫道:
“如果羅伯特一世放棄他已開始的事,讓我們及我們的王國臣服于英土或英格蘭人,我們應立即将他作為我們的敵人,以及他自己和我們權利的破壞者而加以驅逐,讓另一個能保護我們的人做我們的國王。隻要我們還有100個人,我們就決不會以任何方式臣服了英格蘭。”
可以看出,蘇格蘭的獨立性根植于人們的性格中,并且獨立的個性明确的表現了出來。在百年戰争之前,蘇格蘭最著名的反抗英格蘭的統治、争取獨立就是民族英雄威廉·華萊士組織了由農民和市民組成的起義軍,展開了轟轟烈烈的争取獨立的鬥争。在他影響下,蘇格蘭貴族開始聯合起來反抗英格蘭統治者。
可能當時華菜士在鬥争的過程中并不熟知“民族精神”這個詞語,但是作為不在自己領土上生活的英格蘭人米入侵蘇格蘭,具有正義精神的華萊+必然會揭竿而起,英勇反抗。反抗鬥争展現了蘇格蘭的獨立精神,後來在與法國聯盟對抗英格蘭的鬥争中展現為“一種明确的蘇格蘭意識逐漸混血的諾曼化土地所有者階層中形成。
這種意識主要展現在對圍王的服從及對王國的認同上”,這種精神不斷發展完善在後世得到了廣泛傳播與延續,深深地根植丁每個蘇格蘭人心中。雖然到最後他的起義失敗了,沒有将英格蘭人趕出蘇格蘭的土地,他卻使蘇格蘭人團結在了一起,這種團結在一-起抵抗英格蘭的精神一直持續在蘇格蘭人的性格中。
在百年戰争蘇格蘭不斷争取獨立的過程中,蘇格蘭人形成了一種獨立的意識,這種獨立的性格--直得到保留。直到今天,我們仍然能很明顯的感覺到蘇格蘭人與英國人的格格不入,并且還在為追求自身的獨立而不斷努力着。總之,共同的宗教、共同的曆史記憶和共同的經濟生活,把蘇格蘭人凝聚在一"起,讓他們團結起來,塑造了蘇格蘭人的整體形象。
在各族群互相交往和融合的過程中,他們逐漸意識到,他們不僅僅是同一種族和血統交流的結果,而是一個共同體,-個政治的、文化的、經濟的、種族和地域的交叉融合的整體。在這個共同體中,他們擁有共同的政治經曆,其有民族的曆史,以及由此産生的共同的回憶,和過去發生的事件聯系着的集體的驕做和恥辱,快樂和悔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