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巴普羅的獨白
編輯|巴普羅的獨白
英格蘭同盟後,對法圍支援蘇格蘭的行動表示極為不滿,愛德華三世時英法的沖突被進一步激化。屈勒味林認為,正是因為蘇、法建立的聯盟才使愛德華三世早年對蘇格蘭的野心轉向了法蘭西。早在百年戰争之前,法國已經意識到與蘇格蘭結盟的重要性,聯合蘇格蘭對抗英格蘭是當時法國的主要目的。
蘇格蘭國王約翰做出的與法國的結盟的決策是在中世紀後期将蘇格蘭外交政策的一項基本方針。蘇格蘭與法國的聯盟不僅僅是山于共同反抗英格蘭人的需要,而且其中還有經濟因素。蘇格蘭國王約翰王派駐法國特使的目的是希望在不列颠群島上阻止法國商業禁運稅的重新征收,這個賦稅曾經嚴重阻礙了蘇格蘭毛織品向佛蘭德的出口”。
佛蘭德在11世紀就因為原材料、料充足且品質高、手工業者的技術成熟,再加上勞動力充足等各種因素,毛紡織業非常發達,是當時歐洲最富裕的城市之一。正因為如此,英格蘭與法國為争奪佛蘭德而最終導緻了戰争的爆發,并持續了百餘年。
佛蘭德的富底自然也令蘇格蘭垂涎,企圖能夠在這塊肥肉上分得一杯羹;蘇格蘭希望在百年戰争中依仗着與法國的結盟,在佛蘭德獲得更多的利益。
蘇格蘭面對的問題
愛德華一世時期在蘇格蘭面對若一系列的問題,如:财政困難、供應短缺過度擴張的交通線、當地人的敵意,等等,所有這一切都遺留給了他的繼任。英格蘭境内也是以受到了愛德華的蘇格蘭政策的許多诟病。愛德華三世維位之後,針對蘇、法結成的聯盟給英格蘭帶來的危險,再次把矛頭對準了蘇格蘭。
1333年,愛德華三世率軍打敗了蘇格蘭的軍隊,重又占領了蘇格蘭的南部地區,其中包括愛]堡(Edinburgh)轄區、哈頓(Haddington)和林利斯(Linlithgow),派駐官員征收賦稅。1335-1337年和1337-1338年,在這些地方每年的稅收都超過300英鎊。
但是,英格蘭千室在這些地方的權威維持的并不長久,這在很大程度上是取決于愛德華三世本人對蘇格蘭地區的興趣以及他與法圍的關系。1337年,法國國王菲利普六世沒收了英格蘭國王在法國的世襲領地一阿基坦公爵領地,百年戰争由此爆發,受英法戰争的牽制,英格蘭在蘇格蘭的優勢不再。
百年戰争的導火索源自對法國王位的繼承。1328年法國最後--位直系王室的國公查爾斯(Charles)四世在去世,卡似正朝隻能從旁系中挑選了腓力繼承公位,史稱腓力六世。這引起了英格蘭國王愛德華三世的強烈不滿,他要求以自己的母親是育爾斯妹妹的身份續承法國的王位。
為此,法國國王根據《薩利克法典》注釋的要求,即“在關于自由份地隻能傳給男性而不能傳給女性的條款解釋上以法學家之口宜布法國王位繼承的父權制原則,不承認愛德華三世擁有法國王位的繼承權”·,拒絕了愛德華三世。同時加上法國國王沒收了英格蘭在法國的全部領地,這些把愛德華三世徹底激怒了。
于是,1337年愛德華三世正式自稱為法國國王,這就成為英法百年戰争的導火索。百年戰争爆發之後,英格蘭人在軍事上的目标現在轉移到了法國,蘇格蘭似乎并不舉足輕重,成為英格蘭的後方。七年前被流放到法國的蘇格蘭國王大衛(David)二世也在1341年回到了蘇格蘭,重新執政。
然而,英格蘭的這個後方并不安定,大衛二世傳回後繼承了他的前任羅伯特·布魯斯執政時反抗英格蘭的政策,羅伯特普經上司蘇格蘭人成功地戰勝了英格蘭的軍隊,赢得了争取獨立戰争的勝利,是蘇格蘭人的驕傲。大衛因遭到英格蘭的放逐并飽受國人的诟病。
回到蘇格蘭以後,大衛堅守與自己同盟的腓力六世的約定,連續率軍進攻英格蘭北方的目标,迫使愛德華三世分兵救援。蘇格蘭雖然地處不列颠島上,但它在百年戰争中卻扮演着重要的角色。英格蘭國王愛德華三世親自率領大軍在1346年大舉進攻法國,對法國的加菜也進行了圍城。
腓力六世急切懇請大衛二世出兵入侵英格蘭,希望能以此迫使愛德華三世為抵抗英格蘭軍隊而減輕對法國的主要進攻。在法王腓力六世看來,當時英格蘭的北方應該是毫無防衛的真空地帶,蘇格蘭軍隊可以長驅直入,大衛根據與法國簽署的《奧爾德盟約》,出兵攻打英格蘭。為了解救英軍對法國加萊的圍攻大衛親自率領120000人遠征英格蘭。
10月17日,兩國軍隊在英格蘭境内杜漢(Durham)附近的内維爾十字(NevillesCross)發生激戰,結果蘇格蘭軍隊幾乎全軍覆沒,大衛本人面部中兩箭,被英格蘭軍隊俘虜,為了彰顯英格蘭的權威大衛被送到加菜由英格蘭國王愛德華三世進行審訊,此後他在英格蘭被囚禁了11年之久。
直到1357年英蘇和談,蘇格蘭答應支付巨額的贖金,大衛才被贖回雖然大衛二世在内維爾十字戰争中蘇格蘭失敗了,但他作為法國的盟友,在關鍵時刻仍忠誠地遵守《奧爾德盟約》,出兵英格蘭,給予法國極大的軍事援助。百年戰争前期,法國基本處于被動挨打的局面,但是蘇格蘭卻沒有是以而忘記曾經的盟約。
從小在法國長大的艾伯尼有着深深地法國情懷,在擔任蘇格蘭攝政幹的期間,再次與法國簽署了《路仁條約》,再次重申了蘇格蘭與法國的聯盟關系。艾伯尼還于1418年指令他的兒子帶領支蘇格蘭軍隊奔赴法國同法國協同作戰。~艾伯尼在蘇格蘭東部的鄧巴建立了軍事要塞,以防範英格蘭的軍隊,此後,法王派了9000士兵入駐蘇格蘭。
百年戰争中,蘇格蘭與法國作為盟友互相支援有效地遏制了英格蘭,雙方都由此從中獲利。對法國來說,雖然戰争初期處于劣勢地位但并沒有-敗塗地;對蘇格蘭來說,其保持了自己國家的獨立性并在鬥争過程中形成了獨立的個性。亦或可以這樣說,英法百年戰争的過程也是蘇格蘭争取獨立的過程。
百年戰争局勢的轉變
在英法的這場長期沖突裡,侵略者的形象總是被曆史學家們加在英格蘭國王愛德華三世的頭上,實際上法王腓力六世在對戰争和侵略的熱情上并不遜色于愛德華三世。腓力六世的弱點在于,他總是低估了對手的實力,盲目地認為法國比英國強大,以至于在戰争前期驕傲自負,加上法國軍隊裝備的不足,最終導緻節節敗退,失去了很多地區,造成了巨大的損失。
自1337年開戰以來,英格蘭的軍隊屢獲勝利,1346年,英王愛德華三世率軍從樸茨茅斯山發,率領一支人數不多但裝備良好并根據契約由大貴族率領的有軍饷的家臣隊,以及訓練有案同樣領取薪棒的自由農民的軍隊向法國北部進軍,“渡過海峽進入了法國的諾受底1347年攻占了加萊。
戰争初期法國的失敗除了對軍隊的組織不力,步兵不足外,在國内也發生了一系列的叛國事件。當時的佛蘭德需要英格蘭的幫助以擺脫法國的控制,于是兩個擁有共周利益的國家走到了一起,也為英格蘭入侵法圍提供了借口。
其次,為了得到更多盟友的支援,愛德華三世主要用金錢賄賂的方式來拉挽其他國家,至1340年底,愛德華就為這項事業支出了将近400000英鎊,而這些錢都來自于貸款,這些錢大部分都用來在大陸收買盟友。無論是克雷西戰役還是普瓦提埃戰争,都是在法國土地上進行,使法國的很多城市都遭受了巨大的破壞。
戰亂尤其給人民群衆帶來了沉重的災難,貴族及國王的贖金、巨額的戰敗賠款、不作為的政府等幾乎掠奪了人民的所有積蓄。不僅如此,群眾還要面對本國騎士和雇傭軍的劫掠,一個名叫格裡非特的法國貴族率車四處搶掠,導緻民不聊生,在塞納河流域和盧瓦爾河流域之間的地區因為無法進行正常的勞作而成為荒蕪不毛之地。
法國的城市也因為戰争遭受很大的破壞貿易通道上盜匪的掠奪,緻使城市的貿易大為縮減。因軍費龐大而征收沉重的賦稅使城市的手工業者不堪負重而紛紛破産。在農村,由于兵荒馬亂導緻土地荒蕪,農作物大量減産,有史學家在編年史中記載:“在法國農村裡,土地荒蕪,五谷不生,牧場上無牛羊,教堂村社成為一片凄涼仍在冒煙的廢墟。”
更因為在農村已經實行了貨币地租,農民的負擔日益加重,許多家庭處于瀕于破産的境地,農村經濟顯現出極大的衰退。1415年,戰争重又爆發。英格蘭的軍隊再次入侵法國,在克雷西附近的阿讓庫爾大敗法國軍隊。這次戰争與克雷西戰争和普瓦提埃戰争似乎在很多方面都有着相似之處,英軍再次以少勝多,而法國似乎并沒有從前兩次的失敗中找到真正的教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