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個暑期,江蘇省内不少科技館迎來客流高峰期。8月20日一大早,南京科技館門口就排起了長龍,當天2萬張門票基本約滿。随着全社會對科技發展的日益關注,對科技館的科普需求也不斷增強。江蘇各地科技館能否滿足科普教育需求,如何緊跟科技發展趨勢“常開常新”,讓更多人“常來科技館坐坐”?新華日報·交彙點記者進行了調查。
科技館“上新”!有限資金“變”出新花樣
神奇的木屋舞蹈、倒置空間裡旋轉的巨型仙人掌、叮咚幽谷中多元音樂體驗......近日,國内首創互動式感官科技藝術體驗展“超感世界”亮相南京科技館,30餘項大型科學藝術裝置吸引了衆多市民前來參觀。現場,不少遊客驚訝地發現:好像走進了哈利波特的電影世界!
是什麼吸引遊客多次走進科技館?現場,南京市民王女士告訴記者,兩年前帶着6歲的孩子來過一次科技館,最近聽說有個臨展,就帶着孩子再來體驗一下。不少遊客都表示,吸引自己多次來科技館的動力,是“科技館有了新體驗”。
南京科技館館長張志強介紹,豐富内容供給,就是要讓暑期來館觀衆有得看、有得玩。今年暑期,南京科技館引進“大江行地——多姿多彩的長江生命”巡展、“超感世界”沉浸式科技藝術體驗展和“步天歌·星河之夢”天文科普巡展三大臨展,建立“MR元宇宙樂園”“眼健康科普體驗中心”“AI學習太空站”等展項。
科技館要想跟上科技發展的腳步更新展區,并非易事。科技館展項陳舊、裝置壞了維修難、講解服務跟不上......這些問題不僅給遊客帶來困擾,科技館本身也顯得有些力不從心。據了解,目前全省共有市級科技館7家,縣級科技館11家。以南京科技館為例,南京科技館是開館近20年的老館,自2016年起啟動分步更新改造計劃,平均每年改造一個展區。除負一樓和二樓局部區域外,整個場館四個樓層幾乎翻新一遍,近幾年平均每年更新展品30件左右,保持10%的更新率。張志強介紹,“目前,已先後完成了機器人世界、基礎科學、少兒科普體驗、能源與環境、南京市中國小科技創新中心、資訊與技術等6個展區的改造。去年建成開放的‘資訊與技術’展區更新展品25件。今年建立的眼健康科普體驗中心、AI學習太空站、MR元宇宙樂園等新展區,已經在暑期陸續開放。”
免費開放的科技館,如何保障展品更新的資金供給?據了解,近年來,科技館免費開放補助資金逐年增長。2023年江蘇省14家科技館合計獲得了免費開放中央補助資金3453萬元,該項補助資金主要用于科技館免費開放門票收入減少、運作保障增量、展品更新等補貼。
然而,免補資金并不能完全滿足科技館更新的需求。太倉市科技館館長陸見青坦言,要滿足公衆對科技館不斷更新的需求,按照10年更新一個科技館展項的頻率,用于展品更新改造的資金投入是不夠的。但值得關注的是,太倉科技館的“科技館免費開放中央财政補助資金”從2019年的50萬元逐年增長至2023年的130萬元,用于日常運作保障補助及展覽裝置維護更新補助。她解釋,太倉科技館在2019至2022四年間,改造了解構自然、化學探秘、資訊技術等原有展區,通過四年的更新改造,将2017年的13大展區更新為12大展區,展區涵蓋了“聲、光、電、磁、力”等科學内容,共更新116件(套)展品,展品分區更加合理,主題更加鮮明。
有限的資金,能否讓展館更出新意?鹽城市科技館館長徐春凝認為,展館更新,可以從本土科普資源入手,更出特色。鹽城黃海濕地是數百萬遷飛候鳥不可替代的栖息地,這裡黃海灘塗廣袤壯麗,湖蕩濕地生機勃勃,黃河故道古今輝映,生物多樣性豐富,鹽城科技館開展了豐富多樣的濕地科普活動,讓科普活動與當地自然特色充分融合,打造融入自然的、開放的科技館。
“借力更新”,各地科技館妙招疊出
對于中小型科技館來說,大規模更新展區,不僅财政吃不消,而且科技館面積不夠放置更多新展品怎麼辦?陸見青有個巧招:把科技館開到館外去!她介紹,2021年,太倉科技館開始嘗試開放式辦館,結合太倉實際,充分整合科普資源,在原有館校合作的基礎上,創新開展“探索與驚奇——行走的課堂”館校合作活動,在太倉市水務局的太倉市節水教育基地、太倉市衛健委的健康生命館、太倉市城管局的垃圾分類等主題科普館及太倉市西工大“未來三航人”、吳健雄陳列館等科普教育基地挂牌設立太倉科技館分館,整合起太倉的科普資源,并就他們的展品進行課程研發。
将科技館開到校園裡,可有效補充青少年科普教育空間。徐春凝介紹,鹽城市科技館與鹽城機電高等職業技術學校簽訂協定,打造鹽城首個“校園科技館”,500餘件濕地與海洋類标本在學校繼續發揮科普價值。
“沒有多餘的經費,就想辦法嫁接大館資源。”徐春凝介紹,上海科技館在閉館更新後,鹽城市科技館接手了部分展品,讓科技展品得到再利用。2021年5月,上海科技館先後與江蘇省鹽城市科技館、浙江省嘉興市科技館、安徽省六安市科技館三家長三角科普場館開展合作共建簽約活動。四館簽約後,合作方展教人員互幫互助、定期交流,在展教活動、科學表演、科普劇、聯合辦展、數字資源的共建共享等方面實作共同提升。此外,鹽城科技館還與揚州科技館、泰州科技館形成“三館關聯”,分别将特色科普資源帶到其他兩市巡演,并一起研發展品、申報項目等,不僅能降低成本,還能盤活科普資源。
借助聯盟力量,科技館也能保持常開常新。張志強介紹,南京市科協發起成立“南京現代科普場館聯盟”,彙聚整合全市科普資源,建構科普資源共建共享平台。目前,聯盟成員機關累計達62家,其中國家級科普教育基地15家、省級43家、市級3家,國家級科學家精神教育基地1家,覆寫全市11個區,初步形成覆寫南京市各區的優質科普基礎設施體系。
加強科普資源連接配接,有利于形成區域科學傳播合力。今年,南京科技館聯合海底世界、江豚水生生物保護協會、紫金山自然學堂和昆蟲博物館推出“世界地球日”等活動,釋出6條科普遊線路,與南京市中國小科技創新中心共同策劃“場館聯盟公開課”,5個特色課程納入“愛上科技”夏令營。科普宣傳周期間策劃開展“2023年科普場館聯盟科教科普資源展”“第二屆南京科普産業發展論壇”和“中科院駐甯五所·建邺區科普共建啟動儀式”等活動。
在科技發展浪潮中,科技企業往往立于潮頭,與科技企業合作,對于科技館來說是一條“捷徑”。“南京現代科普場館聯盟”成員機關中,就有不少是科技企業。
在南京科技館,記者看到科大訊飛AI展區内人頭攢動,不少青少年正在與AI對話、練習AI繪畫、與AI比賽下五子棋......張志強說,南京科技館與業界知名的合肥磐石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合作,引進高品質商業臨展,今年暑期與“超感世界”策展方是第二次合作了,去年合作的“機械幻城”臨展同樣大受歡迎。
打造“江浙滬一小時科普圈”,8月18日,由太倉科技館、浙江臨平科技館、上海松江科技館聯合舉辦的2023“逐夢蒼穹 飛向未來”航天主題科普聯合行動在太倉科技館啟動。來自太倉和上海松江的100多名青少年一同走進太倉科技館,參觀“糖果樂園”“宇宙誕生記”“電磁奧秘”等常設展區以及“入木三分”中國傳統木藝專題展,觀看科學秀《渦環空氣炮》,體驗木藝主題科普課《趣味刨花》,動手制作“水火箭”,化身為小小航天工程師,一起探索火箭升空的奧秘。在科技館室外廣場,“水火箭”在空中畫出一道道弧線,青少年們的航天夢也随之起飛。
“未來,江浙滬三家區縣級科技館将繼續攜手合作,積極探索适合于中小型科普場館發展的方向及路徑,共同努力為長三角科普場館聯盟作出有價值的創新實踐。結合實際,深度整合并優化三地科普資源,提高科普資源利用效率,提升科普圈服務能效,聯合培育優秀科技輔導員。”陸見青說。
逛科技館不如逛遊樂場?科技館“保鮮”任重道遠
“去科技館體驗有時候還不如去遊樂場。”在某科技館内,一位遊客這樣吐槽。一些展項過于陳舊、裝置壞了不能體驗、新鮮展品不夠多、配套服務不夠完善......這些問題基本成了中小型科技館的通病。如何吸引遊客常來科技館、在館内有新鮮的體驗成了難題。
記者從一些省内中小型科技館了解到,部分科技館由于從業人員人數不足,導緻許多科教活動無法開展。為了解決人手“捉襟見肘”的問題,海門科技館通過購買第三方團隊整體營運服務,由第三方團隊按照合同約定完成展覽展示、科普項目研發、教育活動開展、日常維護等任務,持續開展優質的科學教育活動。
“許多中小型科技館都會面臨‘新館效應’的問題,新館開展一兩年後客流量會面臨下跌。”陸見青認為,為了打破“新館效應”的“魔咒”,太倉科技館在“校館合作”上做足了文章。從2019年3月啟動館校合作項目,做好學校的第二課堂的功能,起到科普教育作用。“四年多的時間,我們接待了全太倉62所學校,一共接待了76000餘人。”
“你們有沒有想過,讓遊客來了一次之後還想再來第二次第三次甚至更多次,需要做出哪些改變?”這是省科協科普部部長金雷經常向各地科技館館長提出的問題。他認為,科技館要想長期保持吸引力,通常3至5年要進行産品的更新換代。科技館要有更多互動式、體驗式、沉浸式的項目。例如科技館内的電影院需要經常更換新片,放映科幻電影,吸引更多人前往。同時,還要有品牌服務支撐,例如組織青少年科技比賽、舉辦季度性活動,培養一批忠實遊客群體。“科技館要想吸引人氣,就得接地氣,不僅要在展品上下功夫,還需要在衍生服務上出花樣。比如開發科技館文創産品、各種體驗項目等等,為使用者提供多元服務。”
南京科技館就此開展了積極的探索和嘗試,今年暑假推出的“雙減”科學托管營,包學習、包遊玩、包午飯......每日安排多種類型課程,包含航天、天文、展區深度講解、無人機飛訓、槳闆運動等,課程期間穿插電影、科普活動等環節,達到寓教于樂的目的。“雙減”科學托管營品牌活動自2022年2月啟動以來已開展60餘期,包括繪本故事會、藝術手作、非遺傳承、天文、地理、無人機、仿生機器人、航天航空、生物多樣性、守護長江、地球日等14類不同主題,閱聽人人數近兩千人。
為“使用者畫像”,才能在精準服務中留住使用者的“心”。從江蘇省各地科技館客源地域分布來看,主要以當地為主,并向周邊城市以及長三角部分城市延伸。張志強介紹,南京科技館本省遊客占比六成以上,其次是安徽、浙江等地遊客,而在遊客畫像中,親子組團遊占比超過七成,說明南京科技館對親子家庭比較有吸引力。
科技館科普速度如何追上科技發展速度?張志強認為,科技館建設在内容上要既要展現曆史性又要展現時代性,在追溯曆史和體會當下的過程中讓公衆了解科技發展的來龍去脈,進而引發人們對未來的暢想。
“科技館應該充分挖掘科技發展的曆史,展示曆史上的科技成果和人物,例如:基礎科學展區。同時,科技館還要與時俱進關注科技發展的最新動态,不斷更新科技館的科普内容,展示最新的科技成果和技術,讓公衆了解科技的最新發展,例如資訊與技術展區、MR元宇宙樂園、AI學習太空站等。”他坦言,展區建設往往客觀上受資金、科技産品科普化滞後等影響,确實難以趕上科技發展的速度。“這就要求我們的科普活動及時跟上,通過科普講座、科普展覽、科普實踐等方式呈現新科技,保持科技館始終與科技發展同頻。”
新華日報·交彙點記者 程曉琳 蔡姝雯 張宣
圖源受訪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