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吃相”不是《孤注一擲》的缺點

“吃相”不是《孤注一擲》的缺點

“吃相”不是《孤注一擲》的缺點

産業常識被觀衆“工具化”

文/ 龐宏波

觀衆的“越位”越來越失控。

今年,整個電影市場觀衆的“越位”是很明顯的趨勢。春節檔吵的不是番位大小不是票房高低而是偷票房。暑期檔聊的不是逆跌不是爆款還是偷票房,《孤注一擲》上映徹底達到了一個高潮。

如今的觀衆不再願意隻是等待産業“投喂”,對于喜愛的影片觀衆甘當“自來水”,但這種水不僅僅是流向“票房池”,教電影營銷、監督電影票房甚至“實時”應對競品。電影的确迎來了“流量”,但如果大檔期長期在一個不健康的生态裡畸形生長,從長遠的角度來看是否對整個産業是一個隐患呢?

當《孤注一擲》點映都可以被說成“不講片德”、當豆瓣看過人數都可以拿來對比是否偷票房、當電影評價裡大量存在“看電影不如看抖音”、當觀衆開始二進制對立将部分高票房電影對應低層次觀衆,這種風向就有了非常危險的趨勢。

尊重觀衆,是因為在任何時候觀衆都值得看到更高品質的電影。但是當尊重觀衆變成了“溺愛”觀衆,任由觀衆撕排片、撕偷票房,那麼可能出現的後果實際上還是整個産業買單。

1

—“不講片德”—

“偷票房”不應該被部分觀衆工具化。

“吃相”不是《孤注一擲》的缺點

實際上,關于觀衆充當“票房警察”角色并不是今年暑期檔才大面積上演。在今年的春節檔,關于所謂“偷票房”的紛争就達到了一個高潮。觀衆監督偷票房本應該是一件好事,但這種輿論舌戰在演化過程中卻逐漸失控。

春節檔《滿江紅》“偷”《流浪地球2》票房,觀衆認為一部3個月的電影成為檔期冠軍是“恥辱”,承載國産科幻崛起的《流浪地球2》不能輸;到了暑期檔,《孤注一擲》力壓《封神第一部》,觀衆僅憑豆瓣想看人數來“分析”《封神第一部》被嚴重偷票房,觀衆認為一部“反詐宣傳片”靠點映擠壓其他影片空間是“不講片德”,而《封神》作為十年磨一劍的魔幻大片也不能輸。

差別于傳統意義上的“偷票房”,現如今關于“偷票房”的輿論紛争含雜了太多因素。觀衆一方面喜愛重工業大片,認為大片大投資是以應該有大票房高回報。但另一方面,因為對于大片“喜愛”進而诋毀小成本影片,上升到了“審美能力”甚至“觀影檔次”。

“吃相”不是《孤注一擲》的缺點

在焦慮自身喜愛影片票房難漲的同時開始進行所謂“票房監督”,認為中小成本影片存在“偷票房”的嫌疑,讓來之不易的電影市場強行陷入到了“輿論舌戰”當中,而偷票房這樣敏感的詞彙卻成為了一種攻擊的工具。

從春節檔到暑期檔,關于“偷票房”出現了明顯的降智趨勢。就是在觀衆沒有搞清楚基本産業常識的情況下,通過一些片面資料的主觀臆斷來對影片發起輿論攻擊。

例如不公開出售但是正常放映的“包場”、例如調整排片以及裝置故障以免出票的鎖場,還有所謂的“幽靈場”也有産業的合了解釋。但是反應在購票界面上可能就是“滿場”,但這些常識實際上有産業的合理化解釋,并非傳統意義的‘偷票房”。

今年暑期檔愈演愈烈,例如根據豆瓣看過人數推斷,根據身邊好友N刷進行機率分析以及資本操控下影片被“打壓”。這些“故事化”的方式對于不明是以的增量觀衆來說,無疑是一種情緒上的升溫。

今年暑期檔毫無疑問是史上品質最好的一屆。但是19億的《封神第一部》被輿論定性為“受難者”,《孤注一擲》、《消失的她》等現實題材爆款卻因為種種原因被攻擊為“票房恥辱”。那麼,“畸形”甚至兩極化的口碑,對于這個暑期檔來說實際上是一種不必要的損耗。

絕大多數情況下,産業都是“沉默應對”,在殃及自己的時候通過一紙“嚴厲抵制偷票房”聲明為自己發聲。但明顯的“常識性錯誤”造成的輿論誤解,“沉默”可能不會平息反而是一種助推。

2

—“看電影不如看抖音?”—

從“現實共鳴”到“看電影不如看抖音”,部分觀衆“翻臉”了。

“吃相”不是《孤注一擲》的缺點

在2020年之前,電影市場的核心競争力在于“現實共鳴”。一大批現實主義題材的劇情片恰逢風口逆襲成為黑馬。而到了今年前有《消失的她》後有《孤注一擲》,兩部電影的評價都非常兩極。《消失的她》炸開暑期檔,但在後續的風評裡電影被貼上了“算計”的标簽,而《孤注一擲》被嘲“不講片德”之後,觀衆認為看“反詐宣傳片”不如看抖音。

可是電影是一個120分鐘左右的“長視訊”,相比幾分鐘的“短視訊”,自然在内容創作層面有極大的不同,這是常識。即便《孤注一擲》根據很多真實案例,但整體上電影有遠比短視訊多得多的“虛構”。另外,不少觀衆認為電影将最“精華”的部分放在了短視訊平台進而吸引觀衆入場,但是完整的電影觀感一般,這本身也是一種“詐騙”。

電影的确将更能引起大衆反響的精華片段放在了短視訊平台,可是電影本身是“長視訊”,僅僅通過片段化的内容去推測電影,而失去了欣賞“長視訊”的耐心,這種碎片化的娛樂習慣本身不能将過錯方完全甩鍋給電影。

除此之外,現實題材的創作如果強行将“尺度”和短視訊進行類比,那麼就大大制約了這類影片。對于既定事實已經上映的影片,無非是風評上的改變。但對于一些非頭部的中小影片是否反而打開思路進行“投機”,創作層面的“腰部投機”才是未來值得擔憂的問題。

今年,關于緬北詐騙成為了一個社會焦點,就在《孤注一擲》上映前不久,因為有逃離緬北的受害者講述親身經曆在短視訊平台走紅,随後短視訊平台出現了大量涉及緬北詐騙内幕的内容。

“吃相”不是《孤注一擲》的缺點

根據相關資料統計《孤注一擲》抖音話題映前累計播放量96億次,比第二和第三名加起來總和還多。一方面,極大的提高了電影的映前熱度,《孤注一擲》在票務平台想看資料直線上升;但另一方面必然因為短視訊平台的算法,将更多社會性的海量短視訊内容關聯性的推送給了觀衆。

今年抖音平台聯合出品的院線電影達到了14部,除了《孤注一擲》、《消失的她》還有《流浪地球2》、《滿江紅》、《我愛你!》等影片。這讓部分影片的确享受到了短視訊平台的流量紅利,但另一方面當“現實共鳴”變得過剩,又因為短視訊平台關聯性内容的大量出現,未來現實題材影片是否在宣發上又面臨新的困難呢?

3

—《孤注一擲》的“遺憾”—

主旋律的“新玩法”,是優點也有缺點。

“吃相”不是《孤注一擲》的缺點

《孤注一擲》絕對不是一部完美的電影,這部聚焦緬北詐騙題材的現實主義影片,在很多層面還是有非常令人欣喜的進步,但這部電影在創作上必然有許多不應該被忽視的缺點。

被觀衆戲稱為“反詐宣傳片”得瑟《孤注一擲》,在尺度上有了非常罕見的突破。摔貓、短腿、紮指甲、關狗籠等等在緬北詐騙真實存在的“酷刑”都在電影裡得到了呈現,這種暴力場景在過去同類國産電影裡比較少見。此外,關于電信詐騙的完整鍊條基本上詳細地進行了“科普”。

這是作為一部國産電影,《孤注一擲》展現出非常積極的信号。但與此同時,作為一部“反詐宣傳片”,電影必然涉及到主旋律比例以及“時機”的問題。

以詠梅為視角的警察線在電影前半段中的參與感并沒有很強,對于整體的叙事沒有因為警察的存在而受到很大的幹預最終将電影強行變成一部傳統意義上的“主旋律電影”。《孤注一擲》原本名為《捕魚行動》,詠梅這條警察線比重可能在這兩年進行了比例上的調整。而且從題材到尺度,電影在審查上必然會經曆不小的波折。

這部電影在創作層面最大的問題在于電影在最後半小時“反轉”過于迅速,單拉出來合理的細節因為過分壓縮到了半個小時就略有“失真”。

阿才放掉安娜并非不合理,但是阿才為什麼放掉安娜因為缺乏鋪墊就顯得不合理;陸秉坤自然因為潘生的不屈服對他産生一些信任感,但在最後的生死關頭将自己的女兒交給潘生同樣缺乏足夠的鋪墊顯得不合理;詠梅飾演的警察在破案過程中真正有突破的是堵車過程中地推發的安娜“小卡片”,但偵破小卡片到安娜被放回國以及後續快速破案同樣缺乏鋪墊。

是以,主旋律沒有過分幹預電影前半段,但在後半段過分壓縮導緻了情節和情緒上的“脫節”,這種“倉促”造成了邏輯上的問題。

2016年,同樣是發生在東南亞,《湄公河行動》一舉改變了主旋律影片的大衆接受度。但這7年的時間,觀衆在主旋律影片紮堆出現後又出現了明顯的抵觸情緒。《孤注一擲》作為一部明顯會受到“幹預”的影片尺度上的确有很大的進步,但是最後半小時的“極限大營救”還是顯得有些倉促,成為了電影的一些遺憾。

電影市場無論是爆款頻出的内容還是票房高漲的市場,這種積極信号來之不易。但如果觀衆長期将“常識”工具化,兩極輿論長期占據中心,電影産業的集體被“污名”掩蓋,那無疑消耗了産業的集體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