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列甯作為蘇俄建立者,為何不像斯大林那樣獨攬大權?

作者:米利翁

在蘇聯曆史的長河中,列甯無疑是一個不可或缺的重要人物。

他作為蘇俄的建立者,對于國家的建設和發展做出了巨大貢獻。

然而,與他的繼任者斯大林相比,列甯在權力運作上似乎并沒有表現出同樣的大權獨攬傾向。

這一現象引發了人們的好奇和思考:為什麼列甯作為蘇俄的創始者,不像斯大林那樣追求大權獨攬呢?

列甯作為蘇俄建立者,為何不像斯大林那樣獨攬大權?

背景與思想觀念

列甯是俄國十月革命的領袖,也是布爾什維克黨的創始人之一。

他主張通過暴力革命推翻沙皇制度,建立無産階級專政。

然而,列甯并不是一味地崇尚權力的集中,他深知權力集中可能導緻濫用,是以他在建立蘇維埃政權時,采取了一系列措施以避免獨攬大權。

列甯強調集體上司的重要性和黨的紀律性。

他主張通過黨的集體決策來制衡個人的權力,利用嚴格的紀律防止個人權力的膨脹,以防止某一人成為獨裁者。

這一觀念在一定程度上展現了黨内民主的精神,鼓勵黨内成員就重大決策進行廣泛讨論和表達意見,以確定權力的合理行使。

此外,列甯還在《國家與革命》一書中展示了他對權力分散和消滅國家機器的追求。

他在書中提出了消滅國家機器的思想,主張廢除資産階級國家的機構,取而代之的是人民代表制的國家。

這一思想旨在削弱國家的權力,使其不再成為少數人統治的工具。

與此同時,列甯強調群衆自治的重要性,鼓勵人民積極參與社會管理和決策過程,進而進一步分散權力,防止權力濫用。

是以,列甯在思想觀念和實際行動上都強調制衡和分權,與大權獨攬格格不入。

列甯作為蘇俄建立者,為何不像斯大林那樣獨攬大權?

曆史環境與外部壓力

列甯在創立蘇維埃政權的時期,面臨着嚴峻的曆史環境和外部壓力。

俄國正深陷第一次世界大戰的漩渦中。

這場戰争給俄國社會帶來了嚴重的動蕩和破壞,人民生活困苦,經濟陷入困境。

戰争使得社會沖突更加尖銳,大批士兵和勞工因戰争而被迫離開家鄉,進一步削弱了沙皇政府的合法性。

這種曆史環境下的社會動蕩,為列甯上司的布爾什維克黨提供了一個機會,通過革命來推翻統治秩序,創造一個新的政治和社會秩序。

與此同時,西方國家對蘇俄進行了嚴密的監視和封鎖,試圖扼制共産主義思潮的蔓延。

這種外部壓力迫使列甯必須在國際舞台上維護蘇維埃政權的合法性和聲譽,而不是過度集中權力,以免被描繪成專制獨裁者。

是以,他在權力運作上更傾向于合作與妥協,而不是單方面的大權獨攬。

列甯作為蘇俄建立者,為何不像斯大林那樣獨攬大權?

黨内鬥争與權力分散

布爾什維克内部存在着不同的派别和意見,這也限制了列甯獨攬大權的可能性。

黨内的這些派系之間的競争與制衡,對于避免個人權力的集中發揮了重要作用。

雖然列甯是黨的領袖,但黨内的決策往往需要通過集體讨論和協商來達成。

這種黨内派系的競争和制衡,使得列甯無法輕易獨攬大權,而需要在黨内尋求廣泛的支援和共識。

此外,布爾什維克的黨綱和憲法也規定了上司機構和權力配置設定,這進一步限制了個人權力的擴張。

斯大林為何能夠大權獨攬

斯大林掌權後面臨的不是戰亂、動蕩和政治不穩定的局勢。

列甯當年為了建立起一個穩定的國家體系,他必須借助各方力量的合作。

相比之下,斯大林在列甯去世後接過權力,時局相對穩定,他有更多的機會和條件來追求個人權力的集中。

列甯作為蘇俄建立者,為何不像斯大林那樣獨攬大權?

其次,不用于列甯強調集體上司,斯大林更加強調個人上司和權威,他通過集權的方式來推動國家的發展,更容易實作大權獨攬。

此外,列甯作為一個具有遠見卓識的政治家,可能更加清楚過于集中的權力可能帶來的風險和問題。他深知權力的腐化和濫用可能會導緻政治體系的崩潰,是以可能更傾向于保持相對的權力分散,以避免這些潛在的問題。

最後,我們還需要考慮國際環境對兩位領袖的影響。

列甯時代的蘇聯正處于與外部世界的激烈鬥争中,他可能更需要集中精力來應對國際政治挑戰,而不是過多地追求個人權力。

而斯大林時代的蘇聯則相對較為封閉,他有更多機會将目光聚焦在國内事務上。

列甯作為蘇俄建立者,為何不像斯大林那樣獨攬大權?

結語

總的來說,列甯之是以沒有像斯大林那樣大權獨攬,是因為他在背景、思想觀念、曆史環境和黨内鬥争等多重因素的影響下,選擇了相對分權、合作與民主的上司方式。

盡管他也曾采取一些集中權力的舉措,但總體而言,他更強調制衡和權力分散,緻力于在動蕩的時局中建立穩定的政權。

這使得蘇俄在初期建設中保持了一定程度的政治多樣性,為後來的蘇聯奠定了基礎。

無論如何,列甯與斯大林都在塑造了蘇聯的發展道路,他們各自的上司方式都在不同程度上影響了國家的命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