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瞭望 |“雙碳”機遇下林業大學如何大展宏圖——專訪東北林業大學校長李斌

作者:新華社用戶端
瞭望 |“雙碳”機遇下林業大學如何大展宏圖——專訪東北林業大學校長李斌

李斌,東北林業大學校長

完成碳峰和碳中和的"雙碳"目标,林業專業潛力巨大,這是東北林業大學第二次航行的契機。

推進高等農林教育創新發展,探索建立新範式、新标準、新技術、新方法建設新農業科學

随着生态文明思想更加深入人心,将林業産業與戰略性新興産業深度交叉融合,越來越多的學生積極投身林業産業,成為林業發展的接班人。

溫|Lookout Newsweek 記者 楊思琪

與林同生,因林而強大。

東北林業大學(以下簡稱東北林業大學)建立于1952年,由浙江大學農學院林系和東北農學院林業系組成,是教育部具有林業和林業工程優勢的直接大學。

東北森林作為新中國最早成立的林業高校之一,建在東北國有林區腹地,見證了我國林業産業從無到有、由弱到強的發展曆程,為祖國林業的發展貢獻了人才和科技支撐,形成了具有中國特色的林業發展體系。 包括林業知識體系、人才培養體系、林業産業體系等。濑碩壩林場建設者、鹦鹉五陵自然保護區青年隊、環保烈士徐秀軒...建校近70年後,東北林業大學為黨培養了近19萬名具有"森林"特色的人,他們嚴格紀律,瘦身,汗流浃背,綠化山水,在保護國家生态環境、開發資源、發展經濟、 起到了理論引領作用,道德論證,技術支援。如何跟随未來,在新時代抓住機遇,再繼續輝煌,《瞭望台》新聞周刊記者采訪了東北林業大學校長李斌。

通過點帶面實作跨越式開發

瞭望台:學校開工"雙一流"建設以來采取了哪些措施,效果如何?

李斌:2017年,我國林業工程和林業科學入選國家"雙一流"建設學科名錄,這是學校發展的最大優勢。目前,學校已完成5年建設,即将推出第二輪"雙一流"建設方案。

一期"雙級"建設措施主要包括五個方面。

一是打造高水準科研人才,形成人才激勵機制。近年來,北方高校為吸引人才施壓,學校發揮了"引進、培養、穩定、基礎"等系列人才政策組合的沖擊,通過人才建設規劃,人才隊伍建設進展明顯,新增國家級人才項目中标26人(次),人才培養品質穩步提升。

二是落實以目标為主的人事機制改革任務,打破"多做少一種"的配置設定制度。各學院實行學期目标責任制,薪酬與任務要求、績效考核、學業成績挂鈎,不存在"帽子"可以年薪制度,極大地激發了教師的積極性和創造性。

第三,整合資源,調整學科結構,打破一些制約因素,發展學校布局和模式,科研布局更加集中、更加清晰。

四是推進人才培養機制改革的制度,大學生和研究所學生的人才培養素質、知名度明顯提高。學校在中國高等教育協會公布的2015-2019年度全國農林科大學學科競賽排行榜(TOP20)中排名第一。在研究所學生培養領域,推出優秀研究所學生項目,重點建構内涵。

第五,促進國際交流與合作。國際學生人數位居農林高校前列,與30多個國家和地區的100多所高校和科研機關開展交流合作。與紐西蘭奧克蘭大學合作,成立奧林研究所,培養大學生和研究所學生,成立奧林聯合研究所,成立智能林業研究中心,建立林源化學材料研究中心,開展國際科研合作和聯合博士培養。國際合作和交流在學校的影響力顯著增強。

Lookout:您如何看待"雙一流"建設對大學的意義和影響?

李斌:"雙一流"建設旨在創新教育體系,建設有中國特色的一流大學,真正紮根中國辦學。

這一重大項目要求高校服務中國戰略,建立具有中國特色的創新體系,無論是科研教學還是人才培養。這種創新不是要複制國外的模式,而是在學習國外先進經驗的基礎上,建構符合中國國情的中國高等教育創新體系,包括政治教育體系、評價機制體系等,進而突出國際影響力,突出學科和學校的國際地位。

東北林業大學擁有林業工程、林業兩個世界級的建設學科,我們正以此為突破點,實作點帶面——培育中國特色、世界一流學科群,同時推進整體布局,推進機制改革,推動東北林業大學實作跨越式發展。

我們希望在2035年建設一個高等教育強國的目标指引下,完善科研、學科建設、人才培養等服務,滿足國家重大戰略需求,推動林業高等教育成為綠色教育的提供者、綠色科技的推動者、綠色文化的上司者,助力建設綠色晴空的美好中國。

瞭望 |“雙碳”機遇下林業大學如何大展宏圖——專訪東北林業大學校長李斌

東北林業大學校園 東北林業大學插圖

培養了解和熱愛農民的新人才

瞭望台:如何了解東北琳達"學習參與天地、德國與自然"的學校教育訓練?

李斌:這兩句話取自《中子》和《老兒子》。

"學會參與天地"的古意思,是指"大學提問者能了解天地之間的規律,了解天地的過程","道德本性"字面意思是道德要符合自然規律,可以解釋為天地學習。 探索世界的奧秘,揭示事物的科學規律;

林業是一個高難度産業,林業人必須有堅強的品格、忠誠的态度、務實的作風、合作精神。這是林業對人的啟示,也是自然對教育的啟迪。現階段,學校培養的精神更加融入到"綠水綠山是金山銀山"的思想中,引領東北琳達在實作人與自然、人與社會、人與人和諧相處方面貢獻更大的力量。

Lookout:您如何看待目前農林人才發展面臨的挑戰和機遇?

李斌:改革開放40年來,我國農業在産業結構、生産方式群組織結構上發生了深刻的變化。現代農業高技術支撐,如5G資訊化、智慧農林、綠色健康、複合型人才需求旺盛等,高等農業教育提出了迫切的改革需求。

目前,農林人才的培養和工業的發展還不宜。一方面,知識技術體系與現代農林業産業要求不比對,教師與現代産業發展融合不夠,導緻學生學習與産業實際上脫節;

随着生态文明理念更加深入人心,林業産業與戰略性新興産業深度交叉融合,越來越多的學生積極投身林業産業,成為林業發展的接班人。環保烈士徐秀軒的侄女徐卓,從東北農業大學轉學到東北林業大學野生動物自然保護學院,畢業後回到紮龍國家級自然保護區的三代奮鬥,從事野生動物保護工作。這樣的年輕人是我們需要的,我相信将來會有越來越多的人。

瞭望台:如何培養更多了解農民、熱愛農民的人才?

李斌:新農業科學建設是我們的主要抓手。下一步,學校要探索建立新的農業科學建設新範式、新标準、新技術、新方法,促進高等農林教育創新發展。

一是打好新農業科學建設第一手棋。一方面,積極探索人才培養新途徑,樹立知識、農、農、新人才的教育理念,設立人才實驗班,持續推進科研創新人才融合,優化調整學科專業體系,建設小專業、微專,實施通科融合, 文化技術跨領域,推進跨領域複合型人才培養,以"大資料與智慧林業""新材料與生物技術"為交叉突破口,打破固有的學科界限,打破原有的專業壁壘,打破原有的專業壁壘,打造一流的林相關專業叢集,融合新農學。

另一方面,深化教育模式改革,明确以培養研究型人才為基礎的人才培養方向,加強艾林教育。學校率先提出研究所學生森林扶持計劃,并與黑龍江省委組織部、大興安嶺林業集團、黑龍江省林業總局、黑龍江省林業草原局等機構合作,制定了專門的森林保障計劃,避免特殊,根據用人機關的需要,學校每年按照要求選拔新生中的優秀學生。 大學項目畢業生作為研究所學生,在森林的盡頭,通過考試後可以在學校攻讀碩士學位。

二是夯實新農業科學建設的基石。推進科教融合,把優質科研資源轉化為教育優勢,推進課堂教學改革落地,打造森林相關品牌"金門",加強特色高水準教材建設,建設全國農林教師教學發展中心,全面提高教師專業水準和 教學能力。

三是激活新型農業建設電源。充分發揮思想政治功能課程和課程思維與政府教育,建構思想政治魂建設規劃,加強學校曆史學校教育和體育美教育,發揮教師課堂教學品質綜合評價和實施方法的作用,形成"三全教育"格局。

第四,創造新的農業科學,建構新的生态。深化産學融合,加強中小企業實踐教育訓練基地建設,全面推進生态文明教育,建設生态文明實踐教育基地,形成課程、實踐、競争、孵化的創新創業教育生态體系。

抓住"十四五"機遇期

瞭望台:站在"十四五"規劃的新起點上,您如何規劃未來五年的發展重點?

李斌:我們将圍繞"碳峰、碳中和""綠色發展""鄉村振興"等方向,朝着前瞻性的科學研究方向和解決重大關鍵問題布局,努力提升原創性創新、自主創新和協同創新能力,助力創新帶動發展。

具體而言,在新型農業科學建設中,面對國家戰略的需要,積極布局"林業與大資料"、"人工智能"等戰略新興方向;圍繞山林林田草沙綜合治理、城鄉環境整治和美麗宜居性,建立地方多體系合作、服務振興新模式。

Lookout:學校有什麼計劃來實作國家的"雙碳"目标?

李斌:要完成碳峰和碳中和的"雙碳"目标,林業專業潛力巨大,這是東北林業大學"第二次出航"的契機。

學校将助力實作碳中和為核心目标,統籌規劃森林和草生态系統"碳中和"科技創新體系和創新人才培養體系,彙集國内外生态系統碳彙研究團隊,重點開展林草"碳中和"科技創新戰略布局研究。

學校正在籌劃成立"碳中和"技術創新研究所,設立六個研究中心,制定精準提高森林和草系生态系統碳彙能力的工作方案,制定一批涉及碳中和的研究項目,研究森林和草本領域的碳中和和實作路徑, 研究碳彙産業、生态系統與安全、森林精準管理、林下産業、種子資源、自然保護區、野生動物保護與利用、大資料與林業智能裝備等。同時,探索東北亞碳中和國際科技合作新模式,積極響應國家碳中和科技需求。

Lookout:您如何看待學校的長遠發展?

李斌:未來東北林業大學不會放棄"森林",放棄"森林",而是要立足于"森林",強"林",服務"森林",培育"森林",讓"森林"具有更強的生命力。

一是拓展"森林"概念,緻力于景觀林田草沙系統治理,推動多學科高層次發展。二是讓非"森林"專業插上綠色的翅膀,踐行生态文明,促進地方和産業發展。第三,堅持以立德樹為根本,為國家培養品德、知識、能力、素養和協調發展的優秀人才,培養承擔起民族複興責任的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