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点

瞭望 |“双碳”机遇下林业大学如何大展宏图——专访东北林业大学校长李斌

作者:新华社客户端
瞭望 |“双碳”机遇下林业大学如何大展宏图——专访东北林业大学校长李斌

李斌,东北林业大学校长

完成碳峰和碳中和的"双碳"目标,林业专业潜力巨大,这是东北林业大学第二次航行的契机。

推进高等农林教育创新发展,探索建立新范式、新标准、新技术、新方法建设新农业科学

随着生态文明思想更加深入人心,将林业产业与战略性新兴产业深度交叉融合,越来越多的学生积极投身林业产业,成为林业发展的接班人。

温|Lookout Newsweek 记者 杨思琪

与林同生,因林而强大。

东北林业大学(以下简称东北林业大学)创建于1952年,由浙江大学农学院林系和东北农学院林业系组成,是教育部具有林业和林业工程优势的直接大学。

东北森林作为新中国最早成立的林业高校之一,建在东北国有林区腹地,见证了我国林业产业从无到有、由弱到强的发展历程,为祖国林业的发展贡献了人才和科技支撑,形成了具有中国特色的林业发展体系。 包括林业知识体系、人才培养体系、林业产业体系等。濑碩坝林场建设者、鹦鹉五陵自然保护区青年队、环保烈士徐秀轩...建校近70年后,东北林业大学为党培养了近19万名具有"森林"特色的人,他们严格纪律,瘦身,汗流浃背,绿化山水,在保护国家生态环境、开发资源、发展经济、 起到了理论引领作用,道德论证,技术支持。如何跟随未来,在新时代抓住机遇,再继续辉煌,《瞭望台》新闻周刊记者采访了东北林业大学校长李斌。

通过点带面实现跨越式开发

瞭望台:学校开工"双一流"建设以来采取了哪些措施,效果如何?

李斌:2017年,我国林业工程和林业科学入选国家"双一流"建设学科名录,这是学校发展的最大优势。目前,学校已完成5年建设,即将推出第二轮"双一流"建设方案。

一期"双级"建设措施主要包括五个方面。

一是打造高水平科研人才,形成人才激励机制。近年来,北方高校为吸引人才施压,学校发挥了"引进、培养、稳定、基础"等系列人才政策组合的冲击,通过人才建设规划,人才队伍建设进展明显,新增国家级人才项目中标26人(次),人才培养质量稳步提升。

二是落实以目标为主的人事机制改革任务,打破"多做少一种"的分配制度。各学院实行学期目标责任制,薪酬与任务要求、绩效考核、学业成绩挂钩,不存在"帽子"可以年薪制度,极大地激发了教师的积极性和创造性。

第三,整合资源,调整学科结构,打破一些制约因素,发展学校布局和模式,科研布局更加集中、更加清晰。

四是推进人才培养机制改革的制度,本科生和研究生的人才培养素质、知名度明显提高。学校在中国高等教育协会公布的2015-2019年度全国农林科大学学科竞赛排行榜(TOP20)中排名第一。在研究生培养领域,推出优秀研究生项目,重点构建内涵。

第五,促进国际交流与合作。国际学生人数位居农林高校前列,与3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100多所高校和科研单位开展交流合作。与新西兰奥克兰大学合作,成立奥林研究所,培养本科生和研究生,成立奥林联合研究所,成立智能林业研究中心,建立林源化学材料研究中心,开展国际科研合作和联合博士培养。国际合作和交流在学校的影响力显著增强。

Lookout:您如何看待"双一流"建设对大学的意义和影响?

李斌:"双一流"建设旨在创新教育体系,建设有中国特色的一流大学,真正扎根中国办学。

这一重大项目要求高校服务中国战略,建立具有中国特色的创新体系,无论是科研教学还是人才培养。这种创新不是要复制国外的模式,而是在学习国外先进经验的基础上,构建符合中国国情的中国高等教育创新体系,包括政治教育体系、评价机制体系等,从而突出国际影响力,突出学科和学校的国际地位。

东北林业大学拥有林业工程、林业两个世界级的建设学科,我们正以此为突破点,实现点带面——培育中国特色、世界一流学科群,同时推进整体布局,推进机制改革,推动东北林业大学实现跨越式发展。

我们希望在2035年建设一个高等教育强国的目标指引下,完善科研、学科建设、人才培养等服务,满足国家重大战略需求,推动林业高等教育成为绿色教育的提供者、绿色科技的推动者、绿色文化的领导者,助力建设绿色晴空的美好中国。

瞭望 |“双碳”机遇下林业大学如何大展宏图——专访东北林业大学校长李斌

东北林业大学校园 东北林业大学插图

培养了解和热爱农民的新人才

瞭望台:如何理解东北琳达"学习参与天地、德国与自然"的学校培训?

李斌:这两句话取自《中子》和《老儿子》。

"学会参与天地"的古意思,是指"大学提问者能理解天地之间的规律,理解天地的过程","道德本性"字面意思是道德要符合自然规律,可以解释为天地学习。 探索世界的奥秘,揭示事物的科学规律;

林业是一个高难度产业,林业人必须有坚强的品格、忠诚的态度、务实的作风、合作精神。这是林业对人的启示,也是自然对教育的启迪。现阶段,学校培养的精神更加融入到"绿水绿山是金山银山"的思想中,引领东北琳达在实现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人和谐相处方面贡献更大的力量。

Lookout:您如何看待当前农林人才发展面临的挑战和机遇?

李斌:改革开放40年来,我国农业在产业结构、生产方式和组织结构上发生了深刻的变化。现代农业高技术支撑,如5G信息化、智慧农林、绿色健康、复合型人才需求旺盛等,高等农业教育提出了迫切的改革需求。

目前,农林人才的培养和工业的发展还不宜。一方面,知识技术体系与现代农林业产业要求不匹配,教师与现代产业发展融合不够,导致学生学习与产业实际上脱节;

随着生态文明理念更加深入人心,林业产业与战略性新兴产业深度交叉融合,越来越多的学生积极投身林业产业,成为林业发展的接班人。环保烈士徐秀轩的侄女徐卓,从东北农业大学转学到东北林业大学野生动物自然保护学院,毕业后回到扎龙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的三代奋斗,从事野生动物保护工作。这样的年轻人是我们需要的,我相信将来会有越来越多的人。

瞭望台:如何培养更多了解农民、热爱农民的人才?

李斌:新农业科学建设是我们的主要抓手。下一步,学校要探索建立新的农业科学建设新范式、新标准、新技术、新方法,促进高等农林教育创新发展。

一是打好新农业科学建设第一手棋。一方面,积极探索人才培养新途径,树立知识、农、农、新人才的教育理念,设立人才实验班,持续推进科研创新人才融合,优化调整学科专业体系,建设小专业、微专,实施通科融合, 文化技术跨领域,推进跨领域复合型人才培养,以"大数据与智慧林业""新材料与生物技术"为交叉突破口,打破固有的学科界限,打破原有的专业壁垒,打破原有的专业壁垒,打造一流的林相关专业集群,融合新农学。

另一方面,深化教育模式改革,明确以培养研究型人才为基础的人才培养方向,加强艾林教育。学校率先提出研究生森林扶持计划,并与黑龙江省委组织部、大兴安岭林业集团、黑龙江省林业总局、黑龙江省林业草原局等机构合作,制定了专门的森林保障计划,避免特殊,根据用人单位的需要,学校每年按照要求选拔新生中的优秀学生。 本科项目毕业生作为研究生,在森林的尽头,通过考试后可以在学校攻读硕士学位。

二是夯实新农业科学建设的基石。推进科教融合,把优质科研资源转化为教育优势,推进课堂教学改革落地,打造森林相关品牌"金门",加强特色高水平教材建设,建设全国农林教师教学发展中心,全面提高教师专业水平和 教学能力。

三是激活新型农业建设电源。充分发挥思想政治功能课程和课程思维与政府教育,构建思想政治魂建设规划,加强学校历史学校教育和体育美教育,发挥教师课堂教学质量综合评价和实施方法的作用,形成"三全教育"格局。

第四,创造新的农业科学,构建新的生态。深化产学融合,加强中小企业实践培训基地建设,全面推进生态文明教育,建设生态文明实践教育基地,形成课程、实践、竞争、孵化的创新创业教育生态体系。

抓住"十四五"机遇期

瞭望台:站在"十四五"规划的新起点上,您如何规划未来五年的发展重点?

李斌:我们将围绕"碳峰、碳中和""绿色发展""乡村振兴"等方向,朝着前瞻性的科学研究方向和解决重大关键问题布局,努力提升原创性创新、自主创新和协同创新能力,助力创新带动发展。

具体而言,在新型农业科学建设中,面对国家战略的需要,积极布局"林业与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战略新兴方向;围绕山林林田草沙综合治理、城乡环境整治和美丽宜居性,建立地方多体系合作、服务振兴新模式。

Lookout:学校有什么计划来实现国家的"双碳"目标?

李斌:要完成碳峰和碳中和的"双碳"目标,林业专业潜力巨大,这是东北林业大学"第二次出航"的契机。

学校将助力实现碳中和为核心目标,统筹规划森林和草生态系统"碳中和"科技创新体系和创新人才培养体系,汇集国内外生态系统碳汇研究团队,重点开展林草"碳中和"科技创新战略布局研究。

学校正在筹划成立"碳中和"技术创新研究所,设立六个研究中心,制定精准提高森林和草系生态系统碳汇能力的工作方案,制定一批涉及碳中和的研究项目,研究森林和草本领域的碳中和和实现路径, 研究碳汇产业、生态系统与安全、森林精准管理、林下产业、种子资源、自然保护区、野生动物保护与利用、大数据与林业智能装备等。同时,探索东北亚碳中和国际科技合作新模式,积极响应国家碳中和科技需求。

Lookout:您如何看待学校的长远发展?

李斌:未来东北林业大学不会放弃"森林",放弃"森林",而是要立足于"森林",强"林",服务"森林",培育"森林",让"森林"具有更强的生命力。

一是拓展"森林"概念,致力于景观林田草沙系统治理,推动多学科高层次发展。二是让非"森林"专业插上绿色的翅膀,践行生态文明,促进地方和产业发展。第三,坚持以立德树为根本,为国家培养品德、知识、能力、素养和协调发展的优秀人才,培养承担起民族复兴责任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