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通貨膨脹 & 通貨緊縮

作者:百業智庫池生

疫情3年,美國持續采取貨币寬松政策導緻普遍物價上漲,通貨膨脹。為了遏制通貨膨脹,又采取積極的貨币政策---連續性的加息政策,收緊貨币流通,緻使全球連鎖性的通貨緊縮,導緻全球經濟衰退。

通貨膨脹:是在一定時間内一般物價水準持續上漲的現象。包括兩個方面:一是貨币供給大于貨币需求,有效需求大于有效供給;二是物價總水準持續上漲。

當銀行卷(紙币)停止與金鑄币的自由兌換,信用貨币與價值符号融為一體,通貨膨脹也就不時地威脅着不兌現的信用貨币制度的穩定與發展。

通貨膨脹率:指一般物價總水準在一定時期内的上漲率。物價總水準的變動則通過物價指數來反映。

物價指數:是本期物價水準對基期物價水準的比率,用以反映物價的漲跌幅度。物價指數主要有:消費者物價指數、核心物價指數、生産者物價指數和國内生産總值平減指數。

消費者物價指數CPI:也稱零售物價指數,是衡量城鄉家庭和個人消費的商品和勞務價格水準變化的名額。

核心物價指數:是剔除一些價格短期頻繁波動且幅度較大的商品或服務後的通貨膨脹,常用核心物價指數衡量。從CPI中剔除最易波動的成分。

生産者物價指數PPI:也稱為批發物價指數,是根據商品的批發價格編制而成的物價指數,用以反映不同時期商品從生産領域進入流通領域時價格變動的情況。生産者物價指數缺點是不包括勞務産品在内,其波動幅度常常小于零售商品的價格變動幅度。

國内生産總值平減指數:是按當年價格計算的國内生産總值與按不變價格計算的國内生産總值比率。缺點是資料難以迅速收集,缺乏及時性,不包括進口産品價格變化。

通貨膨脹的類型

按物價上漲的速度劃分

1)爬行式通貨膨脹:又稱溫和的通貨膨脹,是指物價上漲速度比較緩慢,短期内不易被微觀經濟主體察覺或估計到,币值相對穩定,一般年通脹率在2%—3%。

2)奔騰式通貨膨脹:又稱較嚴重的通貨膨脹,是指人們對物價上漲有明顯感覺,不願儲存貨币,而是搶購商品或尋找其他保值方式。一般年通脹率在兩位數以上(10%以上)。

3)惡性通貨膨脹:又稱極度通貨膨脹,是指物價上漲速度非常快、貨币迅速貶值,一般界定為月通脹率超過50%。

按通貨膨脹是否被預期到劃分

預期到的通貨膨脹:是指人們已認識到通貨膨脹的存在和發展,由于心理預期的作用,在各種交易、合同、投資中都要把未來的通貨膨脹率計算在内,進而無形中又加重通貨膨脹壓力并引起物價進一步快速上漲的現象。

未預期到的通貨膨脹:是指與心理因素無關,值由實際因素引走的通貨膨脹。

通貨膨脹成因

貨币數量論與通貨膨脹

當貨币供給量和實際産出的增長率相同,則不會産生通貨膨脹,但是當貨币供給量的增長率超出實際産出的增長率,則會産生一定的通貨膨脹,而當經濟處于充分就業時(實際産出增長率為0),任何貨币數量的增長都将轉化為一般物價水準的上升。

需求拉動型通貨膨脹:又稱“菲利普斯曲線通貨膨脹”,指因社會總需求過度增長,超過了社會總供給的增長幅度,導緻商品和勞務供給不足、物價水準持續上漲的通貨膨脹類型,也就是“太多的貨币追求太少的商品”。

半通貨膨脹:在充分就業的情況下,當有效需求增加時,産量已無增加的可能,物價就因而上漲,此時的情況叫作“真正通貨膨脹”。

半通貨膨脹:在接近充分就業時,增加貨币數量就一面使産量增加,同時也使物價逐漸上漲,此時的情況就叫作“半通貨膨脹”。

通貨膨脹 & 通貨緊縮

凱恩斯認為貨币數量的增加是否具有通貨膨脹性,則要視經濟體系是否達到充分就業而定。在凱恩斯的理論模式裡,充分就業是一種例外,而小于充分就業才是常态。 是以,增加貨币數量隻會出現利多弊少的半通貨膨脹,而不會出現真正的通貨膨脹,這成為膨脹性貨币政策的理論基礎。

成本推動型通貨膨脹:又稱“供給通貨膨脹”,指在沒有超額需求的情況下,由于總供給方面生産生産成本上升所引起的物價水準普遍持續上漲。因為在通常情況下,商品的價格是以生産成本為基礎加上一定的利潤而構成的,是以生産成本的上升必然導緻物價水準的上升。

通貨膨脹 & 通貨緊縮

成本推動型通貨膨脹可以分為三類:

1)有組織的工會對工資成本具有操縱能力。工會要求企業提高勞工的工資,企業因人力成本加大而提高産品價格,而物價上漲後勞工又會要求提高工資 再度引起物價上漲,形成工資和物價的螺旋上升,進而導緻“工資成本推進型通貨膨脹”。

2)壟斷性大公司也具有對價格的操縱能力,由此引起“利潤推進型通貨膨脹”。

3)匯率變動引起進出口和原材料成本上升,以及石油危機、資源枯竭等造成原材料、能源成本提高,都是引起成本推進型通貨膨脹的原因。

混合型通貨膨脹:人們将總供給和總需求共同作用情況下的通貨膨脹稱之為混合型通貨膨脹。實際上,單純的需求拉動或成本推動不可能引起物價的持續上漲,隻有在總需求和總供給的共同作用下,才會導緻持續性的通貨膨脹。

從成本推進型通貨膨脹到混合型通貨膨脹的傳導機制是:成本上升,貨币工資增加,失業增加,産量下降,政府實施擴張性宏觀經濟政策,需求擴大。

從需求拉上型通貨膨脹到混合型通貨膨脹的傳導機制是:總需求擴張,導緻利潤增加,引起投資增加,對勞動力的需求增加,貨币工資上漲。

通貨膨脹 & 通貨緊縮

與其相類似地,也可能發生由供給沖擊開始的通貨膨脹。當發生一次性成本推進型的物價上漲時(如石油危機),總供給曲線向左上方移動,物價水準上升,收入水準下降,失業增加,經濟産生“滞脹”。 如果供給的減少導緻政府為避免産出下降和失業增加而擴大需求,總需求曲線向右上方移動,則物價水準進一步上升,産生持續性的通貨膨脹,進而形成由供給沖擊開始的物價螺旋式上漲的通貨膨脹。

結構型通貨膨脹:指由于經濟結構、部門結構方面的因素變動,,即使在總供給與總需求處于均衡狀态之時,也會引起物價總水準上漲。其基本觀點是,,由于不同國家的經濟部門結構的某些特點,當一些産業和部門在需求方面或成本方面發生變動時,往往會通過部門之間的“互相看齊”的過程而影響到其他部門,進而導緻一般物價水準的上升。 具體情況可以分為以下三種。

1)需求轉移性通貨膨脹:随着新産業的發展和舊産業的衰退,一部分需求由舊産業轉移到新産業,那些需求增加的行業,價格和工資将上升。另一些需求減少的行業,由于價格和工資剛性的存在,其價格和工資未必會及時下降,最終結果導緻物價水準的總體上升。

2)部門差異型通貨膨脹:指經濟部門(如産業部門和服務部門)之間由于勞動生産率,價格彈性、收入彈性等存在差異,但貨币工資增長卻趨于一緻,而且價格和工資存在易升不易降的特點,進而引起物價水準上升。主要有:

A、一種情況是由于追求相對工資的公平性。結果是落後部門的生産成本上升,并進而推動總體價格水準上升。

B、另一種情況是由“瓶頸”制約而引起的部門間差異。當這些“瓶頸”部門的價格因供不應求而上漲時,便引起其他部門包括生産過剩部門的價格上漲。

3)北歐型通貨膨脹:指由國際因素引起的通貨膨脹。由于開放型小國一般隻能在國際市場上充當價格接受者的角色,世界通貨膨脹就會通過一系列機制首先傳遞到它們的開放經濟部門,并進而帶動不開放經濟部門,最後導緻價格總體水準上升。

慣性通貨膨脹:是指商品和服務的價格按照某種價格指數或者特定合同一起調整而形成的通脹,即由一些“慣性因素”導緻的通脹,其典型特征是商品價格和勞務工資會交替上升,循環推動,導緻通脹螺旋。

慣性通貨膨脹也和通脹預期有關。通脹預期是在可預見的未來一段時間内預期的通脹率。

從中長期來看,當經濟主體開始預測通貨膨脹,并将這些預測作為調價依據的價格指數,這些價格指數可以在實際價格指數(通脹率)向公衆公布之前觸發價格調整。在經濟中存在“預測通脹——調整價格——預期實作”的回報循環,由于目前的通貨膨脹成為未來通貨膨脹的基礎,是以通貨膨脹指數超出了控制範圍。 在最壞的情況下,通貨膨脹往往呈指數增長,并可能導緻惡性通貨膨脹。

通貨膨脹影響

通貨膨脹的本質是機關貨币的購買力下降,即貨币貶值。當總體價格水準上漲時,每個貨币機關隻能購買更少的商品和服務。通貨膨脹對經濟不同部門的影響各不相同,其中一些部門受到不利影響,而另一些部門則受益;不同類型的通脹産生的影響也不同,一般認為溫和的通脹是有一定正面影響的,而高通脹則有較大的負面影響。 是以,需要研究通貨膨脹的正負面影響和經濟效應。

通貨膨脹的積極影響和消極影響

通貨膨脹的積極影響

1)有利于促進投資和消費。溫和的通脹會導緻儲蓄者增加放貸、市場出清的實際利率下降,為投資提供更多資金。溫和的通脹将導緻企業減少資産組合中的貨币餘額,增加對有形資本(如工廠和裝置)的投資。這兩個相關的效應也稱為“蒙代爾—托賓效應,即在經濟尚未過度投資時,溫和的通脹對投資有積極影響。此外,貨币購買力下降也會刺激消費者增加當期的消費。

2)促進勞動力市場調整。由于通貨膨脹使得即使名義工資保持不變,實際工資也可以下降,是以适度的通貨膨脹使勞動力市場能夠更快地達到均衡。

3)避免通貨緊縮的危害。通過再通脹保持溫和和适度的通脹率以走出通縮。

通貨膨脹的消極影響

未預期的通貨膨脹對經濟的影響:

1)第一,降低資源配置效率。難以将由于商品供給或需求的變化而導緻其相對價格發生的變化,跟由于通貨膨脹引起的價格變化區分開來,容易造成價格混亂,結果是資源配置效率下降。

2)加大不确定性。不可預測的通脹使公司難以制定預算或者長期計劃。

3)産生皮鞋成本。高通貨膨脹增加了持有現金的機會成本,使得人們将大部分存入付息賬戶,人們需要更頻繁往返銀行提款存款,如行程中的“皮鞋磨損”。

4)産生菜單成本。在通貨膨脹時,企業需要經常改變價格以适應整個經濟的價格變化。但調整價格本身需要成本。

通貨膨脹預期的影響

如果通貨膨脹持續時間長,公衆往往會形成通脹預期,即公衆認為未來的物價水準會持續上漲,對政府采取的穩定物價政策不信任,而是主動采取一些預防性措施來保護個人利益。這會加大經濟的不穩定性,産生較大的負面影響。

通貨膨脹的經濟效應

通貨膨脹對經濟的影響機制可以通過強制儲蓄效應,資産結構調整和收入配置設定效應予以解釋。

1)強制儲蓄效應:當政府通過向中央銀行借債的方式增加投資,導緻擴大貨币發行,就會強制性地增加社會的投資需求,結果是物價上漲。但如果社會存在閑置資源,政府通過擴大投資的方式擴大有效需求。雖然也是一種強制儲蓄,但短期内不會引起通貨膨脹。

2)資産結構調整效應:在通貨膨脹時期,實物資産的貨币價值,股票價格通常會呈上升趨勢,存款和債券等則是債權人會受到損失,而債務人會獲得收益。由此,會導緻投資者對其資産結構進行調整,投機風氣盛行。

3)收入配置設定效應:在通貨膨脹時期,有些人的名義收入是以影響也上升,有些人名義收入滞後,實際收入就會下降,在這期間,企業實際利潤就會相應增加。退休階層儲蓄相應貶值。

在通貨膨脹中,理論上政府是最大的受益者。政府通過發行貨币而增加财政收入,這被視為一種隐性的稅收,被稱為“通貨膨脹稅”,但事實上,這種“征稅”的收入不僅十分有限,而且會導緻财政支出有更大幅度的增加,加劇财政赤字。

通貨膨脹治理

需求管理政策

需求管理政策:指政府利用财政政策或貨币政策的操作,降低全社會的總支出,以減少總需求,實作治理通貨膨脹的目的。需求管理政策主要用來對付非預期通貨膨脹和需求拉動型通貨膨脹。需求管理政策包括緊縮性的貨币政 策和緊縮性的财政政策。

1)緊縮性的貨币政策

緊縮性的貨币政策是指中央銀行實行緊縮銀根的政策,即通過減少流通中的貨币量的方法來減少總需求進而降低物價水準。其具體實施手段主要包括:提高法定存款準備金率;提高再貼現率;中央銀行在公開市場上出售政府債券,減少基礎貨币供給,提升利率水準。

2)緊縮性的财政政策

緊縮性的财政政策包括兩個方面的内容:

第一,增加稅收,居民個人或家庭的可支配收入是收入減去所得稅後的餘額,是影響消費需求函數的主要變量,是以,政府可以通過提高個人所得稅的稅率來減少個人及家庭的可支配收入,進而達到控制消費需求的目的。

第二,減少政府支出,政府支出是影響總需求函數的主要變量,是以,控制政府支出是抑制社 會總需求的重要方法。

總之,财政政策通過直接影響政府支出和個人消費支出,來實作對總需求的調控;貨币政策則是通過調節貨币供應量來影響總需求。但由于社會公衆的理性預期和宏觀政策的滞後效應,總需求管理政策并不一定會實作預期的目标,而且緊縮性政策通常伴随着短期内的失業上升和産出下降,導緻經濟滑坡。

收入政策

收入政策:是指通過控制工資的增長來抑制收入和産品成本的增加,進而調控物價水準。針對成本推動型通貨膨脹,應該采取以管制物價和工資為内容的收入政策,也就是由政府拟定物價和工資标準,勞資雙方共同遵守,其目的是一方面降低通貨膨脹率,另一方面不至于造成大規模的失業。

收入政策的形式

1)确定工資一價格指導線。政府根據統計的勞動生産率的平均增長率來确定工資和物價的增長标準,并要求各部門将工資一物價的增長幅度控制在這一标準之内。作為工會和雇主協會雙方協商的指導線,要求他們自覺遵守。該指導線原則上政府不能直接幹預,其效果取決于勞資雙方能否通力合作。

2)以稅收為基礎的收入政策。一是對那些過多增加工資的企業按工資增長超額比率課以特别稅款來抑制工資過快增長;二是對可獲得暴利的企業的超額利潤課征較高所得稅來限制企業為追求超額利潤而提高産品價格。

3)工資一價格管制。工資一價格管制,是指由政府強行規定工資、物價的上漲幅度,直至當機工資和物價。在極端情況下,由政府頒布法令對工資和物價實行管制,直至暫時當機工資和物價。這種措施對所得的控制最為有力,但對經濟幹擾較大,妨礙了市場機制對資源的有效配置。

供給政策

供給政策:同總需求管理政策一樣,都是立足于消除總需求與總供給的缺口的政策。所不同的是總需求管理政策是試圖通過減少總需求來消除缺口,而供給政策則是試圖增加供給來達到目的。

供給方面的經濟政策是既壓縮總需求,又運用刺激生産增長的方法來增加供給,主要的措施有:

1)削減政府開支降低總需求;

2)降低所得稅稅率,并提高機器裝置折舊率(延長使用壽命),促進投資,增加總供給;

3)限制貨币供應量增長率,壓縮總需求。

通貨膨脹理論面臨的新挑戰

自從2008年全球金融危機後,各國央行紛紛采取極其寬松的貨币政策,但是并沒有形成明顯的通貨膨脹。在經濟複蘇過程中,低失業率和低通脹率并存,出現了低通脹之謎,菲利普斯曲線趨于扁平化。

後學術界和政府部門對中央銀行隻關注CPI、忽視資産價格波動的貨币政策進行了反思,達成的共識是:物價穩定并不意味着金融穩定,原因主要在于中央銀行實施的貨币政策在穩定商品價格和資産價格調控方面存在着不對稱性。這些挑戰要求未來要進一步優化通脹的測度方法。

通貨膨脹 & 通貨緊縮
通貨膨脹 & 通貨緊縮

此外,失業率測度不夠準确、人口老齡化、經濟全球化深化、數字化程度提高、部門結構分化加劇、通脹和失業之間的傳導機制新變化等因素均有可能導緻菲利普斯曲線 趨于扁平化,這些原因和應對措施有待進一步分析和探索。

通貨緊縮

2008年國際金融危機以來,通貨緊縮和經濟下行日益成為世界經濟面臨的新問題。

通貨緊縮的定義及特征

通貨緊縮:簡稱“通縮”,是一個與通貨膨脹相對應的概念,是指商品和服務總價格水準的持續下降,即當通貨膨脹率為負時,就産生了通貨緊縮。

結合通縮的特點,經濟學家們對通縮的定義有三種不同的觀點:

1)第一種觀點是“三個特征論”,這種觀點認為通貨緊縮應包括價格、貨币供應量和經濟增長水準三個名額的綜合下降。通貨緊縮與經濟衰退相伴随,是經濟衰退的貨币表現。

2)第二種觀點是“兩個特征論”,這種觀點包括兩個意見,一種是認為通貨緊縮應包括價格水準和貨币供應量兩個名額的下降;一種是通貨緊縮的标準應當是物價持續負增長和經濟實際增長率持續低于自然增長率。

3)第三種觀點是“一個特征論”,這種觀點認為通貨緊縮就是指一般價格總水準的 持續下降。

是以,可以從兩個方面把握通縮的概念: 第一,就經濟實質而言,通貨緊縮是因有效需求明顯不足而引緻的經濟萎縮或衰退,是經濟萎縮或衰退的貨币現象或金融現象; 第二,就表現形式而言,通貨緊縮是指貨币供應量增長率明顯下降,物價總水準持續下跌,反映出貨币數量與實際經濟過程處于低水準均衡狀态。

通貨緊縮的成因及類型

導緻通貨緊縮的根本原因是總需求與總供給的失衡,或者總需求不足或者總供給過剩。綜合相關的理論和實際情況,通貨緊縮的成因和類型有4種:

1)債務性通縮

根據費雪的債務通縮理論,假設在某個時間點上存在過度負債的狀況,當債務泡沫破裂時,這将導緻債務清算,進而會引發一系列事件:債務清算導緻債務人壓力抛售資産;壓力抛售導緻資産減值,随着銀行貸款還清,銀行存款規模也随之收縮,貨币流通速度下降;這導緻價格水準下降,企業的淨值進一步下降,加劇了破産和企業利潤的下降,企業擔憂虧損,會導緻産出、貿易和勞動就業的減少;這些損失、破産和失業導緻悲觀和失去信心,反過來導緻貨币流通速度越來越慢。 上述變化引起複雜的利率波動,特别是名義利率下降、實際利率上升。

債務通縮理論認為衰退和蕭條是由于通縮引起總體的實際債務水準上升,導緻人們拖欠其消費貸款和抵押貸款;而抵押物的價值下降,進一步導緻銀行資産下降,銀行不良貸款大幅上升,銀行減少貸款,這反過來又導緻支出減少。

2)貨币供給性通縮

貨币主義認為,通貨緊縮主要是由于貨币供應量減少或貨币流通速度降低所緻,即貨币供應量M與貨币流通速度V的乘積下降,導緻貨币供給側通縮。

貨币緊縮往往是貨币政策從緊的結果。如果為追求價格穩定,中央銀行把政策目标定為零通脹,采取提高利率等手段減少貨币供應量,這樣政策效果就可能從一個極端走向另一個極端,即治理了通貨膨脹卻引起了通貨緊縮。故而,很多學者認為,把貨币政策目标定為零通脹是非常危險的。

3)信貸性通縮

現代經濟是信用經濟,通貨緊縮可能由央行提高利率(如為了控制通脹)、引起資産泡沫破滅導緻。在信用經濟中,放貸的放緩或下降導緻流通中的貨币減少,随着信心下降和貨币流通速度減弱,貨币供應進一步下降,進而導緻就業或商品需求急劇下降,進而導緻價格下降。當價格跌至低于生産融資成本或償還先前價格水準的債務水準時,這将成為通縮螺旋,即價格下降導緻了惡性循環。

伯南克的債務通縮螺旋:價格水準的小幅下降隻是将财富從債務人重新配置設定給債權人,而不會損害經濟。但是,當通貨緊縮嚴重時,資産價格下跌以及債務人破産,導緻銀行資産負債表上的資産名義價值下降,銀行将通過收緊信貸條件、減少不良貸款做出反應。這會導緻信貸緊縮,嚴重損害經濟。信貸緊縮降低了投資和消費,導緻總需求下降,這進一步加劇了通貨緊縮的漩渦。

4)流動性陷阱和有效需求不足

凱恩斯把貨币供應量的增加并未帶來利率的相應降低,而隻是引起人們手持現金增加的現象叫“流動性陷阱”。在正常情況下,貨币供應量的增加會引起債券價格上升,人們會用多餘的現金購買資産,進而使利率下降。 但是,一旦當人們認為目前的證券價格過高,今後可能下跌,利率也太低,以後可能升高時,人們就會放棄購買證券而保持現金。如果此時貨币當局再增加貨币供應量,隻會使人們手持現金增加(被流動性陷阱吸收),而不能使利率改變,貨币政策将不起作用。貨币供應量增加既然對利率沒有影響,也就無法改變投資和消費,難以增加總需求,有效需求不足會導緻價格水準下跌。

通貨緊縮對經濟社會的影響

通貨緊縮對經濟生活産生各種消極影響:

1)通貨緊縮的财富配置設定效應

由于物價水準下降,實物資産的貨币價值通常也會随之而降低,降低的幅度有的會高于通貨緊縮率,有的則低于通貨緊縮率。金融資産中的股票由于其貨币價值取決于市場價格,而市場價格受諸多因素影響,是以股票的貨币價值在通貨緊縮中的變動方向難以确定。對存款、債券等貨币性資産而言,由于利息固定,其貨币價值會上升,有利于債權人;而對貨币性負債來說,通貨緊縮将加重債務人的負擔。

此外,通貨緊縮還可能引發銀行業的危機。首先,通貨緊縮使實際利率上升進而增加債務人的負擔,債務人因經營困難不能按時還貸,導緻銀行不良資産的比率上升;其次,通貨緊縮會降低資産抵押和擔保的價值,銀行被迫要求客戶盡快償還貸款,将會導緻資産價格的進一步下跌,貸款者淨資産的進一步減少,使破産的财富效應趨強。

2)通貨緊縮的收入配置設定效應

經驗表明,高收入階層的邊際消費傾向低于收入水準低的社會階層的邊際消費傾向。在通貨緊縮時期,收入下降,高收入者減少了奢侈品的支出,中低收入者則可能減少日常的消費支出,原本就存在的配置設定不公就會加劇通貨緊縮。

通貨緊縮時期,因為物價普遍下跌,名義收入一般也會下降,如果工資收入的下調滞後于物價下跌,那麼實際工資并不會下降。但是嚴重的經濟衰退會削弱企業的償付能力,緻使企業下調工資。然而,工資的下降存在剛性,在經濟增長呈劇烈下降的情況下,工資下降的剛性會阻止價格的進一步下降。進一步說,在通貨緊縮期間,如名義工資基本不動,實際工資會出現上升的傾向,這一點對于制止通貨緊縮的進一步惡化是有益的。

3)通貨緊縮對消費的影響

通貨緊縮對消費需求的影響展現在兩個方面: 一是價格效應,價格總水準的持續下降意味着貨币購買力不斷提高,消費者會推遲購買,以等待将來更低價格的出現,進而在儲蓄增加的同時,個人消費相應減少。 二是收入效應,就業預期和工資收入因經濟增長下降而下降,預期收入的減少将使消費者縮減開支。 是以,通貨緊縮條件下,價格效應使消費者推遲消費,而收入效應使消費者縮減支出,最終使社會總需求受到抑制。

同時,消費需求下降将導緻商業活動相應萎縮,進而影響就業增長、形成工資下降的壓力等,經濟會是以而陷入通貨緊縮的螺旋之中,最終可能導緻衰退或蕭條。

4)通貨緊縮對投資的影響

通貨緊縮使投資項目的吸引力下降,因為持續的物價下降意味着實際利率的上升,使投資成本變得昂貴。同時在價格水準下降的預期下,投資項目預期的未來重置成本也會趨于下降,會使投資者推遲當期投資。加之,通貨緊縮下社會總供給大于總需求的環境也使投資前景變得淡,企業、個人和國家增加投資的沖動會受到抑制。

5)通貨緊縮對經濟增長的影響

在現實經濟中,物價的持續下降往往是與經濟疲軟或衰退一起發生的。通貨緊縮使商品和勞務價格下降,但這種價格下降并非源于生産效率的提高和生産成本的降低,是以勢必減少企業和經營機關的收入;企業機關被迫壓縮生産規模,又會導緻職工下崗或失業;社會成員收入下降必然影響社會消費,消費減少又會加劇通貨緊縮;由于通貨緊縮,人們對經濟前景悲觀,反過來又影響投資;投資消費縮減最終會使社會經濟陷入困境。

但如果價格水準下降是由技術全面進步和生産率提高所引起的,這有助于企業降低成本和價格,增加企業利潤。由生産力進步産生的通貨緊縮大都是短期的,不會阻礙經濟增長,因為生産力提高帶來的好處會抵銷價格下降帶來的消極影響。

通貨緊縮的治理

根據通貨緊縮的産生原因和類型,目前治理通縮的方法主要集中在增加貨币供應量、擴大有效需求兩方面,包括消費需求和投資需求,所采取的措施主要是擴張性的貨币政策和财政政策等。

1)擴張性的貨币政策

對于債務性和信貸性通縮,一個解決方法是再通貨膨脹,即先使價格水準回到通縮之前的水準,然後再穩定價格,利用通貨膨脹的财富配置設定效應對債務進行重組,修複資産負債表,打破債務通縮螺旋(“惡性循環”),是以有必要采取擴張性的貨币政策。 對于貨币供給不足引起的通縮,擴大貨币供應量也是非常有必要的。擴張性的貨币政策主要是通過降低存款準備金率、再貼現率、再貸款率和在公開市場上買進有價證券,增加貨币供應量,以刺激經濟發展。

但在通貨緊縮時期,由于貨币流動性下降削弱了貨币供給對産出的拉動作用,貨币供給的政策功能下降。由于貨币供給所具有的外生性,使得中央銀行貨币政策工具在實行緊縮性貨币政策時效果較為理想,而在推行擴張性貨币政策時效果卻不明顯。因為中央銀行無法強制商業銀行擴大貸款,也不能主動改變貨币的流動性,貨币政策隻能起指導性作用。 是以,在通貨緊縮時期,貨币政策對經濟增長的拉動作用下降,其作用應主要展現在穩定宏觀經濟環境和穩定市場信心方面。此外,在一些特殊時期,央行還可能要采取非正常的擴張性貨币政策,如采取量化寬松政策、負利率政策等。

2)擴張性的财政政策

對于有效需求不足的通貨緊縮,特别是當私人部門處于去杠杆的過程中,其投資消費需求會下降,這往往需要借助擴張性的财政政策,通過政府加杠杆來增加有效需求。擴張性的财政政策主要包括擴大政府支出,增加赤字規模,以及降低投資和消費方面的稅收,刺激投資和消費需求的增長等。減稅涉及稅法和稅收制度的改變,不能作為一種經常性調控手段,但在對付較為嚴重的通貨緊縮時也會被采用。在減稅的同時擴大政府支出,通過投資乘數作用帶動私人投資的增加。

運用擴張性财政政策面臨兩個問題: 一是債務負擔問題,因為減稅會使财政收入減少,而擴大财政開支又會使财政支出增加。解決這一問題的主要辦法是發行國債,但國債積累到一定規模時就會加大政府償債負擔,甚至引緻債務危機。 二是财政支出的“擠出效應”,所謂“擠出效應”是指政府開支的增加如果沒有貨币供應量的相應增長,那麼在支出增加和貨币供應量不變的情況下,必然導緻利率的上升,由此引起私人投資和消費的縮減。是以,在對付通貨緊縮時,要注意财政政策和貨币政策的互相配合。

總之,無論是财政政策還是貨币政策,都不能從根本上解決宏觀經濟失衡問題。宏觀經濟均衡最終還是要依靠市場内在的平衡力量,依靠各個經濟主體經濟行為的互相影響和制衡,政府的作用在于提供一個穩定的經濟環境以及通過各種調控手段對經濟主體的行為進行矯正和指導。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