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成人, 像嬰兒那樣心無旁骛地學習

      在噴嚏上看到一個關于學習方法的文章,很受啟發,也凸顯學習的重要性和及時性、即時性,自勉分享。轉自:http://www.dapenti.com/blog/more.asp?name=kids&id=78511

  學習沒有“關鍵期”,現在開始就不晚

  成年人大腦的可塑性,遠遠超過我們過去的認識。如果掌握了正确的方法,你也能像兒童一樣學習。

  如果你已經36歲,你很可能喜歡收集上好的葡萄酒、唱片或者體育比賽紀念品。但對于理查德?西姆考特(Richard Simcott)來說,他的收藏品是語言。到目前為止,他已經學會了30多種外語,而且他還不打算就此收手。

  我們在倫敦一家飯館裡吃飯的時候,他在葡萄牙語、土耳其語和冰島語之間跳來跳去,說起來就好像我念出餐牌上的披薩和意大利面名字一樣容易。他在鹿特丹街頭學了德語,在布拉格學了捷克語,在和幾位建築師合租房子的時候學了波蘭語。而他在家裡又跟妻子說一口流利的馬其頓話。

  西姆考特掌握的語言數量多、差異大,但他身上最引人矚目的,還是他的年齡。遠在我們白發出現、腰圍漸粗之前,大腦的認知能力就應當開始退化,讓我們很難再學習新技能,比如說外語、長笛或射箭。盡管西姆考特在上學時就萌生了學外語的念頭,但随着年齡的增長,他的學習能力理應也會下降。但直到目前為止,他仍然能夠以很高的頻率,貪婪地吸收着生疏的文法和奇怪的詞彙。“我的‘語言景觀’(linguistic landscape)一直在不停變化。”他說,“青春年少也好,已屆中年也罷,我并不覺得人的學習能力會有多大差異。”

  成年人也能擁有足以與兒童媲美的學習能力?要是放在十年之前,很可能隻有極少數神經科學家會支援西姆考特的這番話。但是我們不必過早垂頭喪氣。我們大腦的潛能其實遠超任何人的想象。紐約大學的心理學家加裡?馬庫斯(Gary Marcus)說:“人們太過強調童年‘關鍵期’的學習能力了。”但是,現在我們已經知道了提升成年人學習效率的最佳政策,可能也多少了解了西姆考特這類 “學習超人”的學習訣竅。總之,無論你想學什麼,現在開始,都不算晚。

  “關鍵期”真的存在嗎?

  傳統觀念認為,大腦會随着年齡增長而鈍化,變得越來越不能接受新事物——正如英語裡一條諺語說的:“老狗學不會新把戲”(an old dog will learn no tricks)。這條諺語最早出現在一本18世紀的諺語集裡。而早在那以前,它就可能有數百年的曆史了。

  上世紀60年代,研究者終于開始研究成年人大腦的可塑性,當時他們的發現似乎印證了那條諺語的說法。然而其中大多數發現都并非是對大腦直接觀察所得,而間接來自認知領域。一個發現是,視力會在個體年幼時達到頂峰。如果動物在初生的幾周裡視力受到限制,它們在接下來的一生裡都不能擁有正常的視力。對于一出生就患有白内障或者弱視的人來說,也是如此。之後再想修複,已經太遲,在這一輩子裡大腦都不能正常地控制眼睛。紐約羅切斯特大學學者達芙妮?巴甫利爾(Daphne Bavelier)說:“在很長時間裡,人們認為,‘關鍵期’過後,這類限制就固定成型、不可更改了。”

  當然,上面所舉的都是特例。但是證據顯示,神經鈍化也能夠制約人在其他方面的學習能力。科學家曾做過大量關于語言學習、特别是以移民家庭為對象的研究。研究發現,兒童很容易就能學會新外語,但是他們的父母說起外語來卻總是磕磕絆絆。但是,如果在外語學習上真的存在所謂“關鍵期”的話,應該無人能夠例外才對。但是西姆考特居然能學會那麼多種語言,這就應該像讓狗彈琴一樣,根本就是不可能的事啊。

  多倫多約克大學學者愛倫?比亞韋斯托克(Ellen Bialystok)就懷有這樣的疑問。最近她研究了美國人口普查記錄,其中詳細記錄了超過2百萬西班牙和華裔移民的語言能力。如果在人幼年時真的存在學習第二語言的“關鍵期”的話,那麼在小時候就來到美國的人和成年之後才來的人之間,勢必存在着英語能力上的巨大差異。但真實情況又如何呢?比亞韋斯托克說:“他們之間并沒有什麼鴻溝。”事實上她發現,移民的語言能力是随着年齡增大而逐漸降低的。與其單單指責大腦,不如說是環境不同所緻。“在跟兒童說話時,人們會使用簡單短句,會講得更慢、更清楚。”她解釋說,“而且,兒童所面對的整個社會和教育環境,都在敦促其學習語言。”

  成年人也有學習優勢

  比亞韋斯托克的研究顯示出成年人大腦擁有我們前所未知的可塑性,但這仍不能打消這樣的懷疑:在學習某些特定技能方面,兒童可以做得更好。比如,成年人有時會發現他們很難唱對調子、打出本壘打,或者準确模仿口音。若未經過仔細考量,我們很可能會把這類差異歸結到成年人認知和行動能力的退化上。這和單純的學習知識又有不同,因為我們需要動用眼睛、耳朵和肌肉。

  馬庫斯就為此拿自己做過實驗:他在38歲開始學習吉他,這段經曆已被他詳細寫入《零起步學吉他:新的音樂家和學習的科學》(Guitar Zero: The New Musician and the Science of Learning)一書。他說:“家人在聽說我要學吉他這個事情之後,哄堂大笑。但是不久他們就發現了我的進步。”在學吉他過程中,他參加了一個面對8至 15歲兒童的音樂夏令營。他說,他能比他的“同學們”更快地掌握樂曲結構,但是那些年輕人則有更好的協調性和樂感。

  還有更有價值的證據:兒童并不是真的能夠學得更好。明尼蘇達大學學者張揚(Yang Zhang。音譯)做過一個關于成人學習陌生口音的研究。研究顯示,成年人的學習效果較差,可能隻是因為投入不夠。研究者讓成年人聽模仿母親“咕咕兒語” (baby talk)的錄音帶,發現被試的學習進展神速。

  在學習音樂和運動所需的複雜運動方面,成年人也不一定處于劣勢。加拿大康科迪亞大學(Concordia University)學者維吉尼亞?本胡恩(Virginia Penhune)找來一批實驗者,讓他們以固定次序、固定次數重複按鍵——這其實是在模仿彈琴訓練。在這個實驗裡,成年被試的表現甚至優于年輕被試。

  還有另一個更高難度的、需要手眼協調性的實驗,有将近1000名各年齡段志願者參與。被試通過6個階段訓練,學習變戲法。正如你可能設想的那樣,60-80年齡組的被試開始時有些遲鈍。但是他們很快就追上了30年齡組的被試。而在全部訓練結束之後,所有成年組的被試在變戲法時都比5-10年齡組更有自信。

  是什麼妨礙了成人學習?

  這麼來看,“老狗”的可塑性可比諺語裡說的要大得多。就算我們真的遭遇學習障礙,它也并非不可逾越。兒童看似學東西更好更快,其原因很可能在于他們所處的環境,以及身體健康狀況(請見後文“好的身體帶來好的頭腦”)。

  事實上很多研究者相信,成年人的生活方式才是他們學習的最大阻礙。“對于嬰兒來說,他們的任務隻是學習說話,以及爬來爬去。”赢得過多次記憶競賽的認知科學家艾德?庫克(Ed Cooke)如是說,“如果成年人也有相同的時間專心學習,他們也能學得很好。”(關于庫克的更多介紹請繼續閱讀《學會一門語言需要幾個小時?》)

  然而我們大多數人并沒有太多閑暇時間可以心無旁骛地學習。盡管如此,我們也能借鑒一些刺激兒童學習的方法,将之加到我們的日常計劃裡。比方說,老師在指導兒童學習時總是問他們問題,以鞏固所學。這個方法非常有道理,因為已經有無數研究證明,測試能增強長期記憶,其效果要大大優于其他教學方法。但是對于想學新東西的成年人來說,他們往往隻能進行自我檢測——說實話,這可不常見。

  有鑒于此,庫克建立了一個名為Memrise的網站,幫助成年人規劃自我測試,而且最重要的是,将測試納入他們的時間表。Memrise網站會記錄你的“學習曲線”,在你馬上要忘掉某個知識點的時候,彈出測試題來,讓你能夠重溫記憶。

  庫克說:“Memrise會在最大程度上拓展你的大腦潛能。”他自己就已經利用這個網站學會了數千個外文詞彙。在這裡,使用者可以自行建立課程,題目五花八門,從藝術到動物學,幾乎無所不包。尤其重要的是,你如果有幾分鐘的空閑時間(比如午休或者等車的時候),就能輕松登入網站,開始學習。而且,庫克還打算要開發一款智能手機應用程式,使學習更加快捷友善。

  但是,還有些學習任務要求認知能力或運動技能,比如告别音癡,或者打出一杆完美的高爾夫。要怎麼達成這類學習任務呢?科學家也同樣為我們提供了指導建議,幫助我們重新找回年輕時代那種什麼都一學就會的感覺。

  一個觀點是,成年人往往囿于自己對完美的過分追求。兒童會急于完成任務,但是成年人卻常常為每一步費盡心思,試圖與要求的做到一模一樣——這可能就是我們面對的最大困難之一。“成年人在做事的時候想得太多,”拉斯維加斯内華達大學的學者加布裡埃萊?沃爾夫(Gabriele Wulf)如是說,“兒童卻是看到什麼就照做不誤。”

  沃爾夫過去十年的研究證明,我們應當把重點放在行為的效果,而不是複雜的動作步驟上。她将這個理論運用到了自己的生活中:她本人是一個出色的高爾夫球手,她發現,與不斷注意雙手的位置相比,想着揮杆的感覺的話,就能打出更好的成績。她說:“我在揮杆時,一直在找最佳關注點。”同理,要學唱歌,你就應該把注意力放到音效上,而不是舌頭的位置或者喉嚨。很多研究證明,隻要你稍稍改變關注點,學習效率就能得到提高——其中原因可能在于,如果你将關注點放到動作的整體感覺而不是細節上,可以讓你的動作在下意識裡變得更純熟。

  關注點如果放錯了地方,會導緻人們過分追求細節,進而阻礙了整體的學習。成年人不畏艱難、孜孜不倦、追求卓越,但這似乎并不總能帶來優勢。大多數人喜歡将任務分成小步驟去完成。以學籃球為例,成年人在投每個球時都分外講究,這也許是因為他們有投好每個球的渴望。在開始的時候,這個方法或許能顯著提高球技,但是大量研究發現,這樣獲得的技能很快就會被忘到腦後。

  與之相反,你可以采用“回轉傳送帶”法,反複訓練多個技能,而不是在其中一個上下死功夫。來回練習多項技能,似乎能讓你的大腦在學以緻用上做得更好,并讓你保有長期的記憶,雖然其中原因還不清楚。這個方法已經幫助人們在網球、皮劃艇和手槍射擊上取得了更好的成績。

  但也許很多人不喜歡這麼做。你可能會覺得,如果不走踏實每一步,怎麼可能會有進步?但就算你還要堅持原來的學習政策,你仍然可以通過不時地在陌生環境中訓練,來獲得提升。比如在打網球時,與其一直守着一個位置,你可以換到别的位置打幾回合;又比如在彈音階時,你可以偶爾換換手。德國多特蒙德萊布尼茨研究中心(the Leibniz Research Centre)的學者阿爾諾?柏廷(Arnaud Boutin)曾經做過一個關于工作環境和人為因素的研究。這個研究證明,偶爾離開自己熟悉的區域,而不是将全部精神陷入手頭唯一工作,可以幫助你提升整體表現。柏廷說:“執迷于一件事情越久,你就越難将學得的技能應用到其他方面。”

  如果上面這些方法都對你無效,你還可以嘗試讓自己變得更大膽。 沃爾夫說:“我們在成長過程中會逐漸失去自信,而自信與否會對我們的表現産生很大影響。”最近她找來一小群人,做了一個投球實驗來驗證這個理論。她讓其中一半被試參加了一個僞測試,讓他們以為自己的投球能力勝于常人;而另一半被試就沒這麼“幸運”了。實驗結果是,自信心大增的前一組人,在訓練之後投球的精準度要遠遠高于另一組人。

  但你的學習熱情能不能比得上西蒙考特對外語的摯愛呢?那就是另一個問題了。西蒙考特說:“我的外語學習,就好像是極限運動。你并不用像我這麼誇張。”最近他又把熱情投向中文,且還不打算收手。 “我就像個語言浪子,總在尋找下一個情人。”

  但是來試着接受這個觀點吧:其實你的大腦和西蒙考特的沒什麼不同。一旦愛上極限學習,小心收不住!

  好的身體帶來好的頭腦

  就算年紀老大,也能擁有靈活的頭腦。其中訣竅,或許就是去公園散個步這麼簡單。

  過去幾年的研究已經清楚地證明,差體質(比如肥胖或者罹患心血管疾病)對我們大腦的危害,就和它對于我們個人魅力的危害一樣巨大。它會削弱長距離神經元之間的聯系,導緻海馬體的萎縮——而海馬體在學習和記憶方面是至關重要的。是以,随着我們年齡的增長而變糟的健康狀況,也會對影響我們的大腦,降低我們的學習能力。是以人們才會說:“老狗學不會新戲法。”

  值得慶幸的是,這些變化其實是可逆的——這是阿瑟?克雷諾(Arthur Kramer)的觀點,他在伊利諾伊大學厄巴納-香槟分校進行關于老年人的研究。他的研究項目一般要求被試進行少量鍛煉,比如每周至少有三天要散步40分鐘,如此堅持一年。他說:“我并不是說,他們能赢得跑步比賽什麼的,但在堅持一年之後,他們确實能走得更遠更快。”

  在對比訓練前後的大腦掃描圖時,他發現被試的海馬體變大了——可能是因為長出了新的腦細胞,或者神經元間的突觸連接配接增多了。而且,大腦中很多長距離神經聯系恢複了往昔的活力。他說:“這些老年人的神經網就和30歲的人一樣有活力。”其結果是,被試的一般認知能力得到顯著提升。這其中就包括了注意力的增強,而注意力又對學習很有幫助。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