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嗨,芭比!”重新整理首映票房紀錄的電影凸顯美國政治社會分歧

當地時間7月21日,由格麗特·葛韋格(Greta Gerwig)執導的電影《芭比(Barbie)》在北美上映。根據 Box Office Pro公布的資料,截至7月24日,《芭比》在北美地區的票房收入高達 1.62 億美元,成為美國有史以來本土首映票房最高的影片,超過了今年4月上映的《超級馬裡奧兄弟》1.464 億美元的“開畫票房”。

“嗨,芭比!”重新整理首映票房紀錄的電影凸顯美國政治社會分歧

華納兄弟釋出電影《芭比》劇照,伊薩·雷在電影中的一幕。視覺中國 圖

《芭比》也是美國有史以來女性導演個人執導的本土首映票房最高的影片。各地的觀影者們穿着各式各樣的粉色系服裝出現電影院,芭比浪潮席卷美國街頭巷尾。此外,《芭比》掀起的這股“粉色浪潮”更是為美國政客與評論員提供了“大做文章”的機會。電影《芭比》中,芭比可以成為任何她想成為的角色:宇航員,媽媽,老師,醫生,公主,總統。來到現實世界,她的身份增添了政治化的色彩,搖身一變成為操縱美國政治的“新流量密碼”,并引發了美國保守派與進步派之間更激進的讨論。

“嗨,芭比!”

街頭上,身着粉色主題服裝的人們互相打着招呼,“嗨,芭比!”“嗨,肯!”(注:電影中芭比們互相的稱呼)。記錄相似瞬間的短視訊在網上很快就得到了巨大共鳴,與此同時,據《紐約時報》24日報道,美國民主黨政客們也緊跟在電影《芭比》的宣傳之後,加入了這股粉紅色的浪潮。

“這個标志性的芭比娃娃不僅誕生于加州的馬裡布,她還展現了許多使加州成為‘黃金之州’的價值觀。”加州州長、民主黨人加文紐森在一篇文章中指出,芭比娃娃的世界裡有200多個工作崗位,而加州“擁有比其他任何州都多的科學家、研究人員、職業運動隊、工程師和諾貝爾獎獲得者。”他還将芭比娃娃譽為氣候行動主義的捍衛者,“開着她的電動車上路了”。

“嗨,芭比!”重新整理首映票房紀錄的電影凸顯美國政治社會分歧

當地時間2023年7月14日,美國華盛頓特區,在紅熊釀酒公司舉行的“芭比世界”變裝秀上,變裝演員Dax Exclamation Point裝扮成芭比娃娃,在人群中跳舞。視覺中國 圖

密歇根州州長、民主黨人格雷琴·惠特默(Gretchen Whitmer)在社交平台上釋出了一個與自己相似的芭比娃娃,并配上“來吧芭比,讓我們去執政”的配文。佐治亞州參議員、民主黨人拉斐爾·沃諾克(Raphael Warnock)也将這部電影中的一個片段推向了更加政治化的方向,在美國最高法院推翻羅訴韋德案後,“肯正在推動消除孕産婦死亡,這究竟意味着什麼?”

然而,由于該電影涉及性别議題,在有關“父權制”和“女性覺醒”的讨論中,男女之間的權力關系顯得尤為敏感,雖然電影中的芭比和肯之間仍保留着一絲溫情,但現實生活中愈發極端的“男女對立”情緒已成為“房間裡的大象”。《華爾街日報》的評論員凱爾·史密斯(Kyle Smith)抱怨說,這部電影“對‘父權制’的抨擊比《女士》雜志(Ms. Magazine)一年的内容還要多”。

上周,美國衆議員、共和黨人馬特·蓋茨(Matt Gaetz)和妻子金吉爾·蓋茨(Ginger Gaetz)身着粉色套裝出席了在華盛頓舉辦的“芭比”招待會。“伴随我成長的芭比娃娃曾經代表着無限的可能性,她擁抱各種各樣的職業和女性力量。”金吉爾随後在社交平台上寫道,“不幸的是,《芭比》忽略了任何信仰或是家庭的概念,并試圖将‘男女無法共處’的想法正常化。”她認為,電影中的男主人公被描繪成了“不陽剛”的形象。

金吉爾的觀點并非少數,在美國大片中,男主人公往往是無往不勝的硬漢形象,在男女平權的思潮影響下,影視圈表現男女平等的做法一般是強化女性形象,例如《神奇女俠》等女性超級英雄電影中試圖展現女性也擁有強大力量。《芭比》通過另外一種邏輯凸顯這種平等關系,這也引發了更多讨論。

“嗨,芭比!”重新整理首映票房紀錄的電影凸顯美國政治社會分歧

當地時間2023年6月27日,美國加利福尼亞州,芭比夢幻之家的電影海報。視覺中國 資料圖

《芭比》的政治化會帶來更大的分化危機嗎?

面對巨大的影響力,《芭比》收獲了褒貶不一的各種評價。在進步派評論員眼中,《芭比》是一部色彩缤紛、诙諧、活潑而又深刻内省的電影,而女性主義也是該電影難以忽視的亮點;但在保守派評論員眼中,這是一部嘩衆取寵、挑起男女對立甚至厭男的電影。

保守派評論員本·夏皮羅(Ben Shapiro)發表了一個名為“43分鐘内摧毀《芭比》”的視訊,獲得了超一百萬次的浏覽量。他在視訊中聲稱電影傳遞的資訊是“要麼你是女權主義者,真的讨厭男性,要麼你就被洗腦了。”億萬富翁、推特所有者馬斯克嘲笑了電影中對父權主題的處理,他在推特上寫道:“如果你每次聽到芭比說‘父權制’這個詞就喝一口龍舌蘭酒,你會在電影結束前就喝醉了。” 極右翼媒體人傑克·波索比克(Jack Posobiec)也發表了類似言論,稱《芭比》是一場“憎恨男性的覺醒宣傳盛宴”,批評電影将肯的形象描繪得比芭比笨拙,并批評電影涉及的不僅是反對父權主義,更是“反男性”。

“嗨,芭比!”重新整理首映票房紀錄的電影凸顯美國政治社會分歧

當地時間2023年6月2日,美國,美泰公司推出了幾款酷似瑪格特·羅比的芭比娃娃,還有酷似瑞恩·高斯林和電影中其他人物的娃娃。視覺中國 資料圖

針對《芭比》的激烈讨論凸顯了美國長久以來保守派與進步派之間的沖突,而以好萊塢為代表的“自由主義堡壘”推出的電影,更是直面挑戰,以免保守派誘騙年輕選民。盡管如此,一些右翼人士仍然認為,進步主義并不會成功。比如去年美國的非政治愛國題材《壯志淩雲:特立獨行》就取得了巨大成功,今年适合兒童觀看的《超級馬裡奧兄弟大電影》也是如此。相比之下,右翼批評者認為,迪士尼翻拍的《小美人魚》(主角由黑人女演員哈莉·貝利飾演)未能達到制片人的希望,也引起了一些輿論反噬。

“嗨,芭比!”重新整理首映票房紀錄的電影凸顯美國政治社會分歧

當地時間2023年7月9日,美國加州洛杉矶,演員瑪格特·羅比黑色亮片抹胸禮裙造型亮相電影《芭比》首映式紅毯。視覺中國 資料圖

據《福布斯》雜志報道,長期以來,芭比娃娃是否夠“女性主義”一直是一個具有争議性的話題。早年間,芭比娃娃産品僅展現單一的高瘦女性形象,批評者稱這是對年輕女孩的身材規訓。為了在支援審美多樣性的政治正确風潮中生存下去,2016年,美泰(全球最大的玩具公司)推出了多種體型的芭比娃娃,雖然其最大号的芭比娃娃仍然“曲線優美”,但其态度仍受到不少贊賞。

如今,電影《芭比》引發的讨論變得更加具體,但在争議背後,保守派和進步派的拉鋸顯得越來越情緒化。在美國最高法院推翻羅訴韋德案後,各州關于女性基本權益的讨論更為分化,保守派在堕胎議題上采取的更極端化的推進态度引起了不小的反彈。《芭比》的出現激化了兩派間的對立情緒,但可以确定的是,妥協再難以成為解決問題的方案。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