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李光弼,壓着史思明打的東北男人,為大唐續命一百五十年的第一人

李光弼,壓着史思明打的東北男人,為大唐續命一百五十年的第一人

壹·将門虎子平步青雲

曆史有許多讓人覺得吊詭的地方,安祿山、史思明都出生于營州柳城(今遼甯朝陽),而鎮壓了安史之亂的李光弼跟他們一樣出生于營州柳城(今遼甯朝陽),安祿山、史思明無論如何也不會想到,老天會把他們的克星就生在他們的身邊。而于公元755年到公元763年,左右天下的竟然是三個出生于一地的東北男人,也許這就是相生相克吧。本文簡介一下李光弼的一生。

李光弼比安祿山和史思明小五歲,與安祿山和史思明不同的是李光弼的身份要高很多,他祖上是歸化的契丹族酋長,被大唐賜李姓,從此他們家就開始在大唐當兵作戰,他父親李楷洛在唐玄宗初年的時候就做到了左羽林将軍同正、朔方節度副使,薊國公,是玄宗初年的著名悍将。作為将門子弟的李光弼從小受到了非常系統的教育,他文能讀《漢書》武能騎射,跟大字不識一籮筐的安史二人形成鮮明對比。而且李光弼為人恪守禮教,在給父親丁憂期間,竟然忍住了沒有偷跑到老婆房裡過夫妻生活。如果用一部王朔等北京籍作家筆下的人物做類比,安祿山、史思明就是出生平民的老炮,李光弼就是大院子弟。

李光弼的軍旅起點很高,一出仕就是左衛親府左郎将。到了至天寶(742年-756年)初年,李光弼已經升官為左清道率兼安北都護府、朔方都虞候,屬于節度使的愛将。公元746年,38歲的李光弼受到長官王忠嗣的賞識而被提拔為河西兵馬使,分管赤水軍使。今天的大部分人都不知道王忠嗣,但是如果給大唐所有的節度使進行排名,王忠嗣一定是無可争議的第一名,本文就不展開了,有機會寫一篇文章記錄一下這位大牛。王忠嗣很欣賞李光弼,經常對别人說:“等我調任以後,李光弼一定可以接替我的職位。”除了王忠嗣的點贊打call之外,李光弼也用自己的戰功混成了大唐邊疆地區有名的悍将。三年之後,也就是公元749年41周歲的李光弼升任河西節度副使,并封爵薊郡公。按照正常仕途李光弼算的上年輕有為,也是在這一年45周歲的高适終于通過科舉當了頓丘縣尉,但是相比于比他大五歲安祿山他還是遜色了不少。 公元752年,李光弼44周歲,升任單于都護府副都護。又過了兩年也就是754年,朔方節度使安思順十分喜歡李光弼,一邊推薦李光弼為朔方節度副使并要把女兒嫁給李光弼,李光弼不喜歡安思順于是說自己病了然後辭官,當然安思順也不好意思再提把女兒嫁給李光弼了。哥舒翰不忍心讓李光弼這樣的悍将這麼年輕就賦閑,于是親自上書奏請玄宗召46周歲的李光弼入朝當了一個閑職。

貳·死磕史思明中興第一将

第二年也就是755年年底,安祿山帶領十五萬精銳奔襲中原,僅僅一個月就攻破了陳留、荥陽等重鎮,李隆基啟用大唐雙壁高仙之、封常清也沒能擋住安祿山的兵鋒,直到李隆基啟用哥舒翰駐守潼關,才将安祿山叛軍擋在關東。

至此大唐才開始有條不紊的執行平叛戰争,首先有哥舒翰在潼關擋住安祿山的主力,然後從全國抽調勤王軍從四面八方圍毆安祿山,再然後派一支精銳從北方經山西截斷叛軍跟老巢範陽之間的聯系,趁機偷了叛軍的老巢。這支軍隊就需要一員悍将據守山西并趁機攻略河北。李隆基就咨詢了朔方節度使郭子儀的意見,畢竟北路軍的主帥是郭子儀,郭子儀立刻舉薦了在河西、朔方非常有名的李光弼。于是任命李光弼為雲中(今天大同)太守兼河東節度副使并代理河東節度使,還兼任魏郡太守兼河北道采訪使,當然魏軍和河北道都還在叛軍手裡,友善他收複魏郡、河北一帶後可以便宜行事。此時的朝廷還算靠譜,沒有讓李光弼光杆上任,而是從朔方軍中撥了五千精銳給他。

李光弼也是兵貴神速,一個月的時間經雲中(大同)然後到晉陽(太原)自井陉口翻越太行山殺入河北,直接把常山城給偷了。當時正在忙着攻打饒陽的史思明率領數萬大軍反身來進攻李光弼,李光弼關起門來死守,時不時的來一波偷襲,搞得史思明是無可奈何,史思明試圖截斷常山的糧草,也都被李光弼一一化解。到了四月,郭子儀兩萬援軍也趕到常山戰場。史思明一看一個李光弼他打起來都這麼費力,又來了郭子儀這股生力軍,打不過就撤。但是李光弼、郭子儀怎麼可能讓他這麼輕易的撤出戰場,于是緊追不舍,在九門城南大敗史思明,史思明退入博陵(今河北定州)。五月,安祿山派蔡希德等帶領步騎三萬多人增援史思明,史思明一看自己又壯了,立刻再次主動進攻李光弼、郭子儀,郭子儀、李光弼深溝高壘,在恒陽(今河北曲陽)嘉山打了一個漂亮的防守反擊,腦袋就砍了四萬多顆俘虜抓了一千多個,史思明本人頭盔都被打掉了,鞋都跑丢了,非常狼狽的帶着殘兵躲回博陵城。李光弼趁機把博陵城圍個水洩不通,玩命攻城。同時分兵攻略招降各郡,河北十多個郡再次回到大唐手中。

當李光弼、史思明在博陵城死磕的時候,哥舒翰的潼關被攻破,李隆基逃到成都去了,李亨在靈武即位為新皇帝,李亨希望郭子儀和李光弼可以親自到靈武給自己站台,于是郭子儀、李光弼不得不放棄河北前往靈武。李亨對于郭子儀和李光弼站自己的隊非常滿意,授光弼戶部尚書,兼太原尹、北京留守、同中書門下平章事,成為使相,仍任節度使之職。李亨也是絕了,他把李光弼部下精銳留在靈武,然後把景城、河間勤王兵五千雜兵分給李光弼,讓他帶回晉陽前線。

這支軍隊不能打就算了,監軍禦史崔衆别看是個文人,但是一點都不把長官節度使王承業放在眼中,經常指着王承業的鼻子破口大罵,搞得全軍烏煙瘴氣。李光弼前往接收這支軍隊的時候崔衆把李光弼當成王承業了,不但在李光弼面前不行禮而且堅決不交兵權,李光弼根本就不是慣孩子的父母,一聲令下就把崔衆給拿下捆起來。結果當天就有一個太監拿着聖旨來找李光弼,張嘴就問崔衆哪去了。李光弼說崔衆已經被自己捆起來等着砍腦袋了。太監鼻孔朝天的說:“趕緊把崔衆放了,朝廷升崔衆當禦史中丞了。這是聖旨。”李光弼一聽就明白朝廷耍的什麼把戲,于是冷冷的對太監說:“我建議你不要宣旨,現在我殺的是一個禦史,你如果宣旨升他做禦史中丞,那我殺的就是禦史中丞,你宣旨拜他為宰相,我就殺一個宰相。你看着辦!”其實李光弼的意思很明确,你不用拿朝廷壓我,崔衆我殺定了,誰來也不好使,我知道你們為了救崔衆臨時給他升官,這招對我李光弼沒用,你們自己掂量被我李光弼殺掉一個禦史合算還是被我殺掉一個禦史中丞甚至宰相合算?那個傳旨的太監被李光弼森冷的目光吓得落荒而逃,皇帝李亨以及他的小朝廷對此也沒敢再哔哔。第二天李光弼召集三軍當衆把崔衆砍了,從此軍中都知道李光弼說話算數。然後李光弼通知崔衆家屬過來收屍。

公元757年正月,然後李光弼帶兵回到晉陽(今太原)。随即史思明和蔡希德的聯軍十餘萬人就攻入山西,朝着太原殺來。而此時李光弼手中隻有烏合之衆不到一萬人。史思明聽說了太原的情況後高興壞了,對衆将說:“如今李光弼兵少而且沒有戰鬥力,咱們隻要打下太原就可以沒有後顧之憂地向西進攻河西、朔方。”于是開始加快向太原行軍。城内地衆将看到燕軍勢大非常害怕,趕緊建議修整城牆,這給李光弼整笑了:“太原城有四十裡長,如今燕軍馬上就殺上來了,咱們這不到一萬人怎麼修呢?哪怕修好了也都累成狗了,倒時候敵人攻城怎麼防守呢?”一看衆将無用李光弼隻能親自操刀謀劃防守計劃,李光弼先帶着全軍和城中百姓到城外挖溝和幾十萬個大坑,當然衆人也不知道這樣做有什麼用。等到燕軍來到城外攻城地時候,李光弼讓人從城内挖道地挖到城外,趁半夜派精兵從道地突襲燕軍,結果第二天燕軍再次攻城地時候看着眼前地幾十萬個大坑都像城内道地出口,他們隻能挨個檢查這些大坑,晚上紮營地時候這些大坑也都成了地雷,燕軍根本不敢睡覺,于是燕軍開始主動遠撤不敢逼近城門紮營。然後李光弼又把攻城用地投石車安置到城頭,配合弓弩滾木雷石,形成對燕軍攻城部隊地梯次打擊。燕軍圍攻了十多個月死了萬餘人都沒攻上太原城,此時傳來消息安祿山死了安慶緒成了大燕國的新皇帝,于是指令史思明等人先撤回河北修整,史思明一看再耗在這裡也沒有意義,就撤回範陽了。而蔡希德不服氣,留下繼續攻城,結果過了一個多月,李光弼已經把部下從當初的菜雞調教的有了一戰之力,于是瞅準時機突然從城中殺出擊敗了蔡希德,腦袋就砍了七萬多顆,軍械糧草更是不計其數。燕軍徹底慫了,紛紛撤出山西回到河北。這小一年的圍城戰中,李光弼把指揮所安置在東南城牆下,每天就睡在指揮所,一旦有事立刻處理,路過自己家門連看都不看。燕軍全部撤退三天之後,所有的軍務都處理利索了這才回家休息。朝廷為了表彰李光弼死守太原擋住了燕軍偏師,讓朝廷能夠後顧無憂的準備收複長安,封李光弼司空、兼兵部尚書、中書門下平章事,進封魏國公,食實封八百戶。

當年9月,是在安史之亂中非常重要的時刻。大唐經過一年多的積極準備調集了15萬精銳,其中包括安西、北庭回援的精銳邊軍共計11萬餘人,還花高價雇傭了包括吐火羅葉護5千人(阿富汗軍隊),于阗軍隊5千,回鹘軍隊5千以及西南蠻族和其他雇傭兵共計4萬人,可以說是兵強馬壯。大唐對燕軍的戰略反擊時刻來臨了。但是對于進軍路線李亨和郭子儀發生了分歧,郭子儀力主全軍東進山西後殺入河北并直撲範陽,端了燕軍的老窩,畢其功于一役徹底解決戰鬥。但是李亨卻主張進攻長安,如果取勝再東出潼關收複洛陽,光複兩京後再逐漸消滅燕軍。從後來的結果看,郭子儀的戰略無疑是正确的,如果這樣執行戰場都在燕軍轄區,打爛了也能最大程度的為大唐保留一絲元氣,因為此時的大唐早就無法支付軍隊高昂的軍費了,不論是唐朝正規軍還是他們雇傭的各族雇傭兵的軍費都要靠劫掠進行轉移支付。而沿着長安、洛陽再北上範陽的進軍路線,哪怕取勝大唐精華之地都會變成白地,此戰之後大唐的元氣耗盡再也無法恢複帝國的榮光。但是光複兩京的政治意義的誘惑讓李亨放棄了更加長遠的打算,于是大唐十五萬大軍從靈武直撲長安。

安慶緒聽說之後,立刻帶領安守忠、李歸仁等帶領燕軍最精銳的十萬大軍立刻西進救援長安。雙方在長安城外的香積寺爆發了冷兵器曆史上最慘烈、最激烈、水準最高的一場世紀大會戰,過程就不贅述了。唐軍15萬對陣燕軍11萬,自午時到酉時雙方拼死厮殺了足足8個小時,屍骨如山,血流成河,雙方勢均力敵,雙方在傷亡了超半數人馬後,依舊是死戰不退,奮勇向前,沒有崩潰堪稱是奇迹。戰後統計此戰唐軍死傷7萬多人,燕軍被砍了六萬多顆腦袋被俘虜兩萬多人,戰況不可謂不慘烈。大唐取得慘勝,但是精銳的北庭、安西邊軍損失殆盡,安慶緒統領的燕軍精銳也幾乎全部折損。《資治通鑒·唐紀》中有記載:“自午及酉,斬首六萬級,填溝塹死者甚衆”。

大唐用極其慘烈的代價取得了戰略反擊的機會,安慶緒帶着殘兵一路東撤,陝州、洛陽接連被放棄,直到逃入邺郡(今河南安陽)死守。但是兩京中原的百姓盼星星盼月亮終于迎來王師,但是他們的苦難才剛剛開始,因為此時大唐無力支付軍隊的糧饷,隻能縱容他們劫掠百姓,《資治通鑒》記載:“回纥入東京,肆行殺略,死者萬計,火累旬不滅。朔方、神策軍亦以東京、鄭、汴、汝州皆為賊境,所過擄掠,三月乃已,比屋蕩盡,士民皆衣紙。”唐軍對百姓的傷害一點都不比燕軍差,真的是興百姓苦、亡百姓苦啊。

安慶緒退入邺城之後拼死一搏,擊退了追擊他的唐軍,止住了一邊倒的頹勢,蔡希德、田承嗣、武令珣等大将帶兵紛紛前往邺城跟安慶緒彙合,安慶緒聚集了六萬大軍,聲威複振。但是此時安慶緒就很尴尬,他的局面是自己年輕鎮不住這些父輩的老将們,于是他将大将蔡希德殺掉,吞并了他的人馬。但是此時燕軍陣營實力最強大的仍然不是他這個皇帝,而是盤踞在範陽的史思明,這種強枝弱幹的局面讓他很不安,于是他遂派遣阿史那承慶、安守忠、李立節前往河北諸郡征集兵馬,意在集結力量同時也是試探史思明是否願意歸順自己,甚至趁機幹掉史思明。面對這種局面史思明掂量了一下,讓自己放棄手中的軍隊和範陽這個根據地他是一萬個不願意,但是如果讓他跟安慶緒火拼,在這種大唐虎視眈眈的時刻這麼做也是非常不明智的,于是他聽從手下建議在優勢條件下歸順大唐。史思明首先派人跟阿史那承慶表示自己絕對不會背叛自己的兄弟們願意聽從安慶緒的号令,同時邀請阿史那承慶一行入城,史思明舉行了盛大的宴會招待主要将領,實則是将阿史那承慶等将領與士兵隔絕開來,然後派兵把他的部下們都解除武裝,将各郡征集的士兵全部發放錢财糧草遣散回家,願意留下的則分散各營安置收編,再然後才是在宴會上将衆将抓捕,除了阿史那承慶之被軟禁之外其餘人等全都殺掉。然後派人聯絡大唐表達自己所轄的十三郡八萬大軍願意歸順大唐朝廷,又聯絡河東節度使高秀岩一同投降。唐肅宗李亨非常高興,天上還掉餡餅了,立刻封史思明為歸義郡王、範陽長史、禦史大夫、河北節度使,其子史朝義等封為列卿,又派烏承恩與宦官李思敬前來安撫史思明,命他率部讨伐安慶緒。打着蔡京用宋江讨伐方臘的盤算,行的是以賊制賊的方略。但是史思明怎麼可能聽大唐的,他一面瘋狂的派親信招降河北各州郡,一面卻跟安慶緒手下的将領們眉來眼去互相打配合騙大唐朝廷,一面還招兵買馬擴充實力。大唐朝廷雖然知道史思明陽奉陰違但是也無可奈何。因為此時他們的主要沖突仍然是在邺城的安慶緒。

公元758年,大唐調集了九路節度使共同讨伐邺城的安慶緒。但是李亨擔心将領立下大功會更加跋扈,于是派魚朝恩來節制九個節度使進軍。剛開始很順利,在衛州擊敗燕軍主力斬首四萬餘級然後把邺城圍個水洩不通。但是讓唐軍所沒想到的是安慶緒帶領的燕軍殘兵打的非常頑強。安慶對 邺城從758年十月被圍到759年二月,城裡早就人相殺而食,一鬥米的價錢七萬多,一隻老鼠值好幾千錢,人們把塌牆下的麥谷殼和馬糞洗一洗就像喂馬一樣地吃掉。但是他們就是不肯出城投降,餓死了也要跟唐軍死磕。直到公元758年三月史思明帶領十三萬救兵來到邺城城外。裡應外合之下史思明擊潰了唐軍,各節度使相繼潰歸本鎮,士卒在沿途剽掠,官吏不能禁止,擾亂多日方才安定。隻有李光弼與王思禮整敕部隊,全軍而歸。

史思明解了邺城之圍後斬殺了安慶緒以及四個親兄弟,高尚、孫孝哲、崔乾祐等鐵杆以及三千三百多人的親軍,吞并了安慶緒的兵馬與地盤,派安太清率兵五千攻取懷州(今河南沁陽),又将史朝義留下鎮守相州,自己率兵傳回範陽。四月,史思明自稱大燕應天皇帝,改元順天,立其妻辛氏為皇後,史朝義為懷王,以周贽為宰相,李歸仁為大将軍,改範陽為燕京。

李光弼,壓着史思明打的東北男人,為大唐續命一百五十年的第一人

自覺兵強馬壯的史思明在公元759年八月,留小兒子史朝清留守幽州,以阿史那承慶、張通儒、向貢、高鞫仁等人輔佐。令各郡太守各率三千兵集結帳下,兵分四路入寇河南諸州郡:先遣令狐彰部五千人由黎陽(今河南浚縣)渡河,直取滑州,史思明自領中軍自濮陽,史朝義自白臯渡(今河南滑縣東北),周贽自胡良渡(今河南濮陽西南)渡過黃河,會師于汴州(今河南開封)城下。史思明進軍非常順利,很快就攻克汴州、濮陽、鄭州等地,兵鋒直指洛陽。

而此時的大唐朝廷将九路節度使讨伐邺城之敗的罪責全都甩在郭子儀頭上,但是此時史思明氣勢洶洶的殺過來還得有人出來扛雷,于是任命李光弼接替郭子儀任朔方節度使、天下兵馬元帥。李光弼還是知道輕重的,請求朝廷任命親王為元帥,他本人為副元帥輔佐親王就可以了,朝廷一看李光弼懂事,于是任命趙王李系為天下兵馬元帥,李光弼為天下兵馬副元帥,知諸節度行營。李光弼受命後,以河東騎兵五百人馳赴洛陽,夜入朔方軍中。為防叛軍進攻洛陽,他認為“當扼虎牢”,于是領兵東出黃河。朔方軍習慣郭子儀的寬縱,畏懼李光弼的嚴厲,左廂兵馬使張用濟與諸将密謀驅逐李光弼,迎回郭子儀,經勸阻方才作罷。李光弼領數千騎兵東出汜水,張用濟單騎迎拜,李光弼責備他沒有按時到達,于是将其斬于轅門。 八月,李光弼加兼幽州大都督府長史、河北節度支度營田經略等使。但是史思明此次兵鋒極盛,唐軍幾乎是一觸即潰,李光弼就知道不能硬拼,于是将洛陽周圍的百姓全都遷徙到關中,來了一個堅壁清野,然後帶着主力躲到洛陽城北扼守黃河的河陽三要塞,又玩起了經典的防守反擊。李光弼這手非常高明,河陽城的戰略意義非常重要,卡在洛陽城的眼皮子地下,史思明根本就不敢放任不管而西進,倒是後李光弼偷他屁股他就得全軍覆沒。

九月二十七日,史思明進入已是空城的洛陽,一無所獲,隻能把城中寺院佛像搜括一空,送回幽州,又将自己在洛陽的舊宅大加擴飾,定名為“龍興寺”。當年十月,史思明開始攻打李光弼,李光弼開始以三座堡壘為大學營,開始跟史思明展開了轟轟烈烈的鏖戰,最關鍵的是李光弼不是死守,還時不時的出擊,有事沒事的就給史思明手下的将領們寫信勸降,雙方什麼水攻、火攻、斷糧道無所不用其極,打的熱火朝天,甚至用李光弼還用母馬去勾引史思明軍中的公馬,導緻後來曆朝曆代軍馬隻用母馬或者是骟馬而不用公馬,就是擔心對方再使用母馬勾引己方公馬的損招。雙方乒乒乓乓打到公元760年四月,史思明是一點便宜沒占到隻能退回洛陽,宣告河陽鏖戰失敗。雙方陷入戰略對峙。

這一對峙又是一年,公元761年二月,史思明都懷疑人生了,動了撤回範陽修整一下的心思。由于李光弼把史思明整的沒了脾氣,竟然讓魚朝恩魚公公生出了史思明也不過如此的念頭,多次向朝廷上書大唐戰略反攻的時機已經成熟,要求主動跟史思明決戰。雖然李光弼極力反對但是被朝廷無視,勒令李光弼進軍,還派出使者督戰,李光弼知道自己再頭鐵恐怕就要被砍腦袋了,非常無奈的進兵逼近洛陽。李光弼明知道打不過但是為了盡可能地争取勝利指令全軍在地形複雜地北邙山布陣,但是一直不服李光弼地仆固懷恩根本沒跟史思明直接對線過,大咧咧在平原布陣。史思明和燕軍将士簡直是大喜過望,原來老天還是站在自己這邊,于是一面指令部卒在城郊林中委棄财物、佯裝潰逃,另一邊于北邙山中設下埋伏。唐軍軍陣尚未完成,不少将士貪圖錢物,毫無防備,争先入城劫掠。史思明一看戰機成熟了,于是發動全軍殺出,把唐軍一頓胖揍,唐軍大敗,戰死數千人,損失大批軍資器械。李光弼、仆固懷恩渡河退保聞喜,魚朝恩、衛伯玉撤回陝州,李抱玉也棄守河陽三城,叛軍複奪懷州。朝廷震怖,調集重兵駐守陝州。

可是誰也沒想到,原本要趁此千載難逢的好機會進軍關中的史思明被自己兒子殺了。而史朝義由于威望不足導緻部将分崩離析,無力西進。這給了大唐重新部署的機會,朝廷認為邙山之敗是由于李光弼和仆固懷恩不和所緻,于是讓李光弼到朝廷彙報工作,李光弼上來就請罪,李亨很滿意李光弼的态度,明面上說李光弼是有功的仆固懷恩是有罪得,但是卻把李光弼調往徐州開辟新戰場,卻把進攻史朝義的任務交給了仆固懷恩,是以永遠記住不要聽上司說什麼,而要看他做什麼。朝廷如此處置的态度就代表了在朝廷心裡更信任仆固懷恩而不是李光弼。

李光弼到了徐州後,很輕松的擊潰了燕軍東路軍,順便剿滅了浙江的幾支叛軍,穩定了江南局面。公元763年正月,史朝義走投無路,自殺身亡。燕軍殘部被招降安置在幽州、成德、魏博三鎮,曆時八年之久的安史之亂平息,李光弼自始至終參加指揮大軍,一直是唐軍平叛主将之一,發揮了出色的軍事才能,指揮唐軍殲滅叛軍有生力量,為平息内亂立了頭功,《新唐書》稱贊李光弼在平息安史之亂中,“戰功推為中興第一”。

叁·蝸居徐州郁郁而終

李光弼在徐州,隻決斷軍旅之事,其餘一切事務,都委托為政精明的判官張傪處理。諸将奏事,李光弼大多讓張傪參與商議。諸将事奉張傪,如同僚奉李光弼,是以軍中整肅,東夏(泛指東部)得以安甯。

平定安史之亂後朝廷就想收繳節度使手中的兵權,于是調尚衡、殷仲卿、來瑱等入朝,這些人都畏懼李光弼始終站在朝廷一方,于是乖乖入朝,結果唐代宗李豫竟然将來瑱給殺了,結果大唐朝廷的信譽徹底掃地,後果非常嚴重,天下的節度使們從此把手中的兵權當成了保命的本錢,再也不敢交給朝廷了,這其中也包括李光弼。當年仆固懷恩就勾結吐蕃攻破長安,朝廷诏李光弼帶兵跟在陝州的唐代宗李豫彙合,李光弼怎麼敢去,硬是給拖黃了,朝廷也畏懼李光弼能打,不但不敢處罰他,反倒反複的撫慰李光弼的母親和弟弟。

764年8月15日,李光弼病死于徐州。全天下都盯着朝廷如何處置李光弼的後事,内憂外患之下大唐朝廷是萬萬不敢寒了天下軍頭的心的,于是代宗為其辍朝三日,追贈太保,谥号“武穆”。不久後,李光弼的部下護送他的靈柩回到長安,代宗派魚朝恩前往其母李氏在長安的宅邸吊恤,又命京兆尹第五琦負責監護其喪事。十一月,李光弼被安葬在三原。出葬之日,代宗命宰臣百官送葬至延平門外。 大曆十四年(779年),代宗評定“至德已來将相,功效明着”之人,公推中興第一功臣的李光弼竟然被評為第二等。建中元年(780年),唐德宗評“至德以來将相既殁者”,李光弼等十五人被定為功臣次等。

平定安史之亂中曆來公推郭子儀為第一,因為郭子儀除了會打仗更會當上司、當臣子,他能讓皇帝不懷疑自己、讓同僚信服自己、讓吐蕃、回鹘敬畏自己。但是如果單說打仗李光弼稱第二沒有人敢稱第一。李光弼以殘兵敗将死死的壓住史思明,讓史思明所部的精兵強将沒有發揮的空間,硬是憑借一人之力,為大唐赢得反攻的時間和空間。有人苛責李光弼不擅長野戰,大唐從來沒有把精銳交給李光弼,每次給他的都是殘兵敗将,而他就是把這樣的逆風盤硬是每次都能打赢,但是一幫無聊文人卻讓李光弼帶着這樣的殘兵敗将跟天下精銳的安史叛軍野戰,多虧李光弼沒瘋,不然就改朝換代了,是以李光弼才會被公推中興第一将。後世有文人說李光弼擅長為将不擅長為臣,他們對标的是郭子儀,上下五千年能做到郭子儀那樣周全的統共也沒幾個,真的沒必要為難李光弼,他已經做的比99.99999999%的人要牛得多了。還有很多人說李光弼晚年不應該躲在徐州,那他應該做什麼,去長安被砍腦袋嗎?如果朝廷不先殺來瑱,李光弼會做出抗命的舉動嗎?安史之亂是李隆基自己玩出來的,同樣藩鎮割據也是唐朝咎由自取,這些誰也怪不了。我唯一慶幸的是李光弼沒有愚忠到伸出脖子讓别人砍,那個時候恐怕他不但保不住自己的腦袋,一世英名恐怕也會被唐朝朝廷一筆抹殺,全家老小恐怕也會被拉出去挨個放血,那樣真的值得嗎?

間關百戰佐中興,料敵行師妙若神。可惜罹讒終恨死,傷心不見白頭親。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