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点

李光弼,压着史思明打的东北男人,为大唐续命一百五十年的第一人

作者:日新社之夜行少年
李光弼,压着史思明打的东北男人,为大唐续命一百五十年的第一人

壹·将门虎子平步青云

历史有许多让人觉得吊诡的地方,安禄山、史思明都出生于营州柳城(今辽宁朝阳),而镇压了安史之乱的李光弼跟他们一样出生于营州柳城(今辽宁朝阳),安禄山、史思明无论如何也不会想到,老天会把他们的克星就生在他们的身边。而于公元755年到公元763年,左右天下的竟然是三个出生于一地的东北男人,也许这就是相生相克吧。本文简介一下李光弼的一生。

李光弼比安禄山和史思明小五岁,与安禄山和史思明不同的是李光弼的身份要高很多,他祖上是归化的契丹族酋长,被大唐赐李姓,从此他们家就开始在大唐当兵作战,他父亲李楷洛在唐玄宗初年的时候就做到了左羽林将军同正、朔方节度副使,蓟国公,是玄宗初年的著名悍将。作为将门子弟的李光弼从小受到了非常系统的教育,他文能读《汉书》武能骑射,跟大字不识一箩筐的安史二人形成鲜明对比。而且李光弼为人恪守礼教,在给父亲丁忧期间,竟然忍住了没有偷跑到老婆房里过夫妻生活。如果用一部王朔等北京籍作家笔下的人物做类比,安禄山、史思明就是出生平民的老炮,李光弼就是大院子弟。

李光弼的军旅起点很高,一出仕就是左卫亲府左郎将。到了至天宝(742年-756年)初年,李光弼已经升官为左清道率兼安北都护府、朔方都虞候,属于节度使的爱将。公元746年,38岁的李光弼受到长官王忠嗣的赏识而被提拔为河西兵马使,分管赤水军使。今天的大部分人都不知道王忠嗣,但是如果给大唐所有的节度使进行排名,王忠嗣一定是无可争议的第一名,本文就不展开了,有机会写一篇文章记录一下这位大牛。王忠嗣很欣赏李光弼,经常对别人说:“等我调任以后,李光弼一定可以接替我的职位。”除了王忠嗣的点赞打call之外,李光弼也用自己的战功混成了大唐边疆地区有名的悍将。三年之后,也就是公元749年41周岁的李光弼升任河西节度副使,并封爵蓟郡公。按照正常仕途李光弼算的上年轻有为,也是在这一年45周岁的高适终于通过科举当了顿丘县尉,但是相比于比他大五岁安禄山他还是逊色了不少。 公元752年,李光弼44周岁,升任单于都护府副都护。又过了两年也就是754年,朔方节度使安思顺十分喜欢李光弼,一边推荐李光弼为朔方节度副使并要把女儿嫁给李光弼,李光弼不喜欢安思顺于是说自己病了然后辞官,当然安思顺也不好意思再提把女儿嫁给李光弼了。哥舒翰不忍心让李光弼这样的悍将这么年轻就赋闲,于是亲自上书奏请玄宗召46周岁的李光弼入朝当了一个闲职。

贰·死磕史思明中兴第一将

第二年也就是755年年底,安禄山带领十五万精锐奔袭中原,仅仅一个月就攻破了陈留、荥阳等重镇,李隆基启用大唐双壁高仙之、封常清也没能挡住安禄山的兵锋,直到李隆基启用哥舒翰驻守潼关,才将安禄山叛军挡在关东。

至此大唐才开始有条不紊的执行平叛战争,首先有哥舒翰在潼关挡住安禄山的主力,然后从全国抽调勤王军从四面八方围殴安禄山,再然后派一支精锐从北方经山西截断叛军跟老巢范阳之间的联系,趁机偷了叛军的老巢。这支军队就需要一员悍将据守山西并趁机攻略河北。李隆基就咨询了朔方节度使郭子仪的意见,毕竟北路军的主帅是郭子仪,郭子仪立刻举荐了在河西、朔方非常有名的李光弼。于是任命李光弼为云中(今天大同)太守兼河东节度副使并代理河东节度使,还兼任魏郡太守兼河北道采访使,当然魏军和河北道都还在叛军手里,方便他收复魏郡、河北一带后可以便宜行事。此时的朝廷还算靠谱,没有让李光弼光杆上任,而是从朔方军中拨了五千精锐给他。

李光弼也是兵贵神速,一个月的时间经云中(大同)然后到晋阳(太原)自井陉口翻越太行山杀入河北,直接把常山城给偷了。当时正在忙着攻打饶阳的史思明率领数万大军反身来进攻李光弼,李光弼关起门来死守,时不时的来一波偷袭,搞得史思明是无可奈何,史思明试图截断常山的粮草,也都被李光弼一一化解。到了四月,郭子仪两万援军也赶到常山战场。史思明一看一个李光弼他打起来都这么费力,又来了郭子仪这股生力军,打不过就撤。但是李光弼、郭子仪怎么可能让他这么轻易的撤出战场,于是紧追不舍,在九门城南大败史思明,史思明退入博陵(今河北定州)。五月,安禄山派蔡希德等带领步骑三万多人增援史思明,史思明一看自己又壮了,立刻再次主动进攻李光弼、郭子仪,郭子仪、李光弼深沟高垒,在恒阳(今河北曲阳)嘉山打了一个漂亮的防守反击,脑袋就砍了四万多颗俘虏抓了一千多个,史思明本人头盔都被打掉了,鞋都跑丢了,非常狼狈的带着残兵躲回博陵城。李光弼趁机把博陵城围个水泄不通,玩命攻城。同时分兵攻略招降各郡,河北十多个郡再次回到大唐手中。

当李光弼、史思明在博陵城死磕的时候,哥舒翰的潼关被攻破,李隆基逃到成都去了,李亨在灵武即位为新皇帝,李亨希望郭子仪和李光弼可以亲自到灵武给自己站台,于是郭子仪、李光弼不得不放弃河北前往灵武。李亨对于郭子仪和李光弼站自己的队非常满意,授光弼户部尚书,兼太原尹、北京留守、同中书门下平章事,成为使相,仍任节度使之职。李亨也是绝了,他把李光弼部下精锐留在灵武,然后把景城、河间勤王兵五千杂兵分给李光弼,让他带回晋阳前线。

这支军队不能打就算了,监军御史崔众别看是个文人,但是一点都不把长官节度使王承业放在眼中,经常指着王承业的鼻子破口大骂,搞得全军乌烟瘴气。李光弼前往接收这支军队的时候崔众把李光弼当成王承业了,不但在李光弼面前不行礼而且坚决不交兵权,李光弼根本就不是惯孩子的父母,一声令下就把崔众给拿下捆起来。结果当天就有一个太监拿着圣旨来找李光弼,张嘴就问崔众哪去了。李光弼说崔众已经被自己捆起来等着砍脑袋了。太监鼻孔朝天的说:“赶紧把崔众放了,朝廷升崔众当御史中丞了。这是圣旨。”李光弼一听就明白朝廷耍的什么把戏,于是冷冷的对太监说:“我建议你不要宣旨,现在我杀的是一个御史,你如果宣旨升他做御史中丞,那我杀的就是御史中丞,你宣旨拜他为宰相,我就杀一个宰相。你看着办!”其实李光弼的意思很明确,你不用拿朝廷压我,崔众我杀定了,谁来也不好使,我知道你们为了救崔众临时给他升官,这招对我李光弼没用,你们自己掂量被我李光弼杀掉一个御史合算还是被我杀掉一个御史中丞甚至宰相合算?那个传旨的太监被李光弼森冷的目光吓得落荒而逃,皇帝李亨以及他的小朝廷对此也没敢再哔哔。第二天李光弼召集三军当众把崔众砍了,从此军中都知道李光弼说话算数。然后李光弼通知崔众家属过来收尸。

公元757年正月,然后李光弼带兵回到晋阳(今太原)。随即史思明和蔡希德的联军十余万人就攻入山西,朝着太原杀来。而此时李光弼手中只有乌合之众不到一万人。史思明听说了太原的情况后高兴坏了,对众将说:“如今李光弼兵少而且没有战斗力,咱们只要打下太原就可以没有后顾之忧地向西进攻河西、朔方。”于是开始加快向太原行军。城内地众将看到燕军势大非常害怕,赶紧建议修整城墙,这给李光弼整笑了:“太原城有四十里长,如今燕军马上就杀上来了,咱们这不到一万人怎么修呢?哪怕修好了也都累成狗了,倒时候敌人攻城怎么防守呢?”一看众将无用李光弼只能亲自操刀谋划防守计划,李光弼先带着全军和城中百姓到城外挖沟和几十万个大坑,当然众人也不知道这样做有什么用。等到燕军来到城外攻城地时候,李光弼让人从城内挖地道挖到城外,趁半夜派精兵从地道突袭燕军,结果第二天燕军再次攻城地时候看着眼前地几十万个大坑都像城内地道出口,他们只能挨个检查这些大坑,晚上扎营地时候这些大坑也都成了地雷,燕军根本不敢睡觉,于是燕军开始主动远撤不敢逼近城门扎营。然后李光弼又把攻城用地投石车安置到城头,配合弓弩滚木雷石,形成对燕军攻城部队地梯次打击。燕军围攻了十多个月死了万余人都没攻上太原城,此时传来消息安禄山死了安庆绪成了大燕国的新皇帝,于是命令史思明等人先撤回河北修整,史思明一看再耗在这里也没有意义,就撤回范阳了。而蔡希德不服气,留下继续攻城,结果过了一个多月,李光弼已经把部下从当初的菜鸡调教的有了一战之力,于是瞅准时机突然从城中杀出击败了蔡希德,脑袋就砍了七万多颗,军械粮草更是不计其数。燕军彻底怂了,纷纷撤出山西回到河北。这小一年的围城战中,李光弼把指挥所安置在东南城墙下,每天就睡在指挥所,一旦有事立刻处理,路过自己家门连看都不看。燕军全部撤退三天之后,所有的军务都处理利索了这才回家休息。朝廷为了表彰李光弼死守太原挡住了燕军偏师,让朝廷能够后顾无忧的准备收复长安,封李光弼司空、兼兵部尚书、中书门下平章事,进封魏国公,食实封八百户。

当年9月,是在安史之乱中非常重要的时刻。大唐经过一年多的积极准备调集了15万精锐,其中包括安西、北庭回援的精锐边军共计11万余人,还花高价雇佣了包括吐火罗叶护5千人(阿富汗军队),于阗军队5千,回鹘军队5千以及西南蛮族和其他雇佣兵共计4万人,可以说是兵强马壮。大唐对燕军的战略反击时刻来临了。但是对于进军路线李亨和郭子仪发生了分歧,郭子仪力主全军东进山西后杀入河北并直扑范阳,端了燕军的老窝,毕其功于一役彻底解决战斗。但是李亨却主张进攻长安,如果取胜再东出潼关收复洛阳,光复两京后再逐步消灭燕军。从后来的结果看,郭子仪的战略无疑是正确的,如果这样执行战场都在燕军辖区,打烂了也能最大程度的为大唐保留一丝元气,因为此时的大唐早就无法支付军队高昂的军费了,不论是唐朝正规军还是他们雇佣的各族雇佣兵的军费都要靠劫掠进行转移支付。而沿着长安、洛阳再北上范阳的进军路线,哪怕取胜大唐精华之地都会变成白地,此战之后大唐的元气耗尽再也无法恢复帝国的荣光。但是光复两京的政治意义的诱惑让李亨放弃了更加长远的打算,于是大唐十五万大军从灵武直扑长安。

安庆绪听说之后,立刻带领安守忠、李归仁等带领燕军最精锐的十万大军立刻西进救援长安。双方在长安城外的香积寺爆发了冷兵器历史上最惨烈、最激烈、水平最高的一场世纪大会战,过程就不赘述了。唐军15万对阵燕军11万,自午时到酉时双方拼死厮杀了足足8个小时,尸骨如山,血流成河,双方势均力敌,双方在伤亡了超半数人马后,依旧是死战不退,奋勇向前,没有崩溃堪称是奇迹。战后统计此战唐军死伤7万多人,燕军被砍了六万多颗脑袋被俘虏两万多人,战况不可谓不惨烈。大唐取得惨胜,但是精锐的北庭、安西边军损失殆尽,安庆绪统领的燕军精锐也几乎全部折损。《资治通鉴·唐纪》中有记载:“自午及酉,斩首六万级,填沟堑死者甚众”。

大唐用极其惨烈的代价取得了战略反击的机会,安庆绪带着残兵一路东撤,陕州、洛阳接连被放弃,直到逃入邺郡(今河南安阳)死守。但是两京中原的百姓盼星星盼月亮终于迎来王师,但是他们的苦难才刚刚开始,因为此时大唐无力支付军队的粮饷,只能纵容他们劫掠百姓,《资治通鉴》记载:“回纥入东京,肆行杀略,死者万计,火累旬不灭。朔方、神策军亦以东京、郑、汴、汝州皆为贼境,所过掳掠,三月乃已,比屋荡尽,士民皆衣纸。”唐军对百姓的伤害一点都不比燕军差,真的是兴百姓苦、亡百姓苦啊。

安庆绪退入邺城之后拼死一搏,击退了追击他的唐军,止住了一边倒的颓势,蔡希德、田承嗣、武令珣等大将带兵纷纷前往邺城跟安庆绪汇合,安庆绪聚集了六万大军,声威复振。但是此时安庆绪就很尴尬,他的局面是自己年轻镇不住这些父辈的老将们,于是他将大将蔡希德杀掉,吞并了他的人马。但是此时燕军阵营实力最强大的仍然不是他这个皇帝,而是盘踞在范阳的史思明,这种强枝弱干的局面让他很不安,于是他遂派遣阿史那承庆、安守忠、李立节前往河北诸郡征集兵马,意在集结力量同时也是试探史思明是否愿意归顺自己,甚至趁机干掉史思明。面对这种局面史思明掂量了一下,让自己放弃手中的军队和范阳这个根据地他是一万个不愿意,但是如果让他跟安庆绪火拼,在这种大唐虎视眈眈的时刻这么做也是非常不明智的,于是他听从手下建议在优势条件下归顺大唐。史思明首先派人跟阿史那承庆表示自己绝对不会背叛自己的兄弟们愿意听从安庆绪的号令,同时邀请阿史那承庆一行入城,史思明举行了盛大的宴会招待主要将领,实则是将阿史那承庆等将领与士兵隔绝开来,然后派兵把他的部下们都解除武装,将各郡征集的士兵全部发放钱财粮草遣散回家,愿意留下的则分散各营安置收编,再然后才是在宴会上将众将抓捕,除了阿史那承庆之被软禁之外其余人等全都杀掉。然后派人联络大唐表达自己所辖的十三郡八万大军愿意归顺大唐朝廷,又联络河东节度使高秀岩一同投降。唐肃宗李亨非常高兴,天上还掉馅饼了,立刻封史思明为归义郡王、范阳长史、御史大夫、河北节度使,其子史朝义等封为列卿,又派乌承恩与宦官李思敬前来安抚史思明,命他率部讨伐安庆绪。打着蔡京用宋江讨伐方腊的盘算,行的是以贼制贼的方略。但是史思明怎么可能听大唐的,他一面疯狂的派亲信招降河北各州郡,一面却跟安庆绪手下的将领们眉来眼去互相打配合骗大唐朝廷,一面还招兵买马扩充实力。大唐朝廷虽然知道史思明阳奉阴违但是也无可奈何。因为此时他们的主要矛盾仍然是在邺城的安庆绪。

公元758年,大唐调集了九路节度使共同讨伐邺城的安庆绪。但是李亨担心将领立下大功会更加跋扈,于是派鱼朝恩来节制九个节度使进军。刚开始很顺利,在卫州击败燕军主力斩首四万余级然后把邺城围个水泄不通。但是让唐军所没想到的是安庆绪带领的燕军残兵打的非常顽强。安庆对 邺城从758年十月被围到759年二月,城里早就人相杀而食,一斗米的价钱七万多,一只老鼠值好几千钱,人们把塌墙下的麦谷壳和马粪洗一洗就像喂马一样地吃掉。但是他们就是不肯出城投降,饿死了也要跟唐军死磕。直到公元758年三月史思明带领十三万救兵来到邺城城外。里应外合之下史思明击溃了唐军,各节度使相继溃归本镇,士卒在沿途剽掠,官吏不能禁止,扰乱多日方才安定。只有李光弼与王思礼整敕部队,全军而归。

史思明解了邺城之围后斩杀了安庆绪以及四个亲兄弟,高尚、孙孝哲、崔乾祐等铁杆以及三千三百多人的亲军,吞并了安庆绪的兵马与地盘,派安太清率兵五千攻取怀州(今河南沁阳),又将史朝义留下镇守相州,自己率兵返回范阳。四月,史思明自称大燕应天皇帝,改元顺天,立其妻辛氏为皇后,史朝义为怀王,以周贽为宰相,李归仁为大将军,改范阳为燕京。

李光弼,压着史思明打的东北男人,为大唐续命一百五十年的第一人

自觉兵强马壮的史思明在公元759年八月,留小儿子史朝清留守幽州,以阿史那承庆、张通儒、向贡、高鞫仁等人辅佐。令各郡太守各率三千兵集结帐下,兵分四路入寇河南诸州郡:先遣令狐彰部五千人由黎阳(今河南浚县)渡河,直取滑州,史思明自领中军自濮阳,史朝义自白皋渡(今河南滑县东北),周贽自胡良渡(今河南濮阳西南)渡过黄河,会师于汴州(今河南开封)城下。史思明进军非常顺利,很快就攻克汴州、濮阳、郑州等地,兵锋直指洛阳。

而此时的大唐朝廷将九路节度使讨伐邺城之败的罪责全都甩在郭子仪头上,但是此时史思明气势汹汹的杀过来还得有人出来扛雷,于是任命李光弼接替郭子仪任朔方节度使、天下兵马元帅。李光弼还是知道轻重的,请求朝廷任命亲王为元帅,他本人为副元帅辅佐亲王就可以了,朝廷一看李光弼懂事,于是任命赵王李系为天下兵马元帅,李光弼为天下兵马副元帅,知诸节度行营。李光弼受命后,以河东骑兵五百人驰赴洛阳,夜入朔方军中。为防叛军进攻洛阳,他认为“当扼虎牢”,于是领兵东出黄河。朔方军习惯郭子仪的宽纵,畏惧李光弼的严厉,左厢兵马使张用济与诸将密谋驱逐李光弼,迎回郭子仪,经劝阻方才作罢。李光弼领数千骑兵东出汜水,张用济单骑迎拜,李光弼责备他没有按时到达,于是将其斩于辕门。 八月,李光弼加兼幽州大都督府长史、河北节度支度营田经略等使。但是史思明此次兵锋极盛,唐军几乎是一触即溃,李光弼就知道不能硬拼,于是将洛阳周围的百姓全都迁徙到关中,来了一个坚壁清野,然后带着主力躲到洛阳城北扼守黄河的河阳三要塞,又玩起了经典的防守反击。李光弼这手非常高明,河阳城的战略意义非常重要,卡在洛阳城的眼皮子地下,史思明根本就不敢放任不管而西进,倒是后李光弼偷他屁股他就得全军覆没。

九月二十七日,史思明进入已是空城的洛阳,一无所获,只能把城中寺院佛像搜括一空,送回幽州,又将自己在洛阳的旧宅大加扩饰,定名为“龙兴寺”。当年十月,史思明开始攻打李光弼,李光弼开始以三座堡垒为大本营,开始跟史思明展开了轰轰烈烈的鏖战,最关键的是李光弼不是死守,还时不时的出击,有事没事的就给史思明手下的将领们写信劝降,双方什么水攻、火攻、断粮道无所不用其极,打的热火朝天,甚至用李光弼还用母马去勾引史思明军中的公马,导致后来历朝历代军马只用母马或者是骟马而不用公马,就是担心对方再使用母马勾引己方公马的损招。双方乒乒乓乓打到公元760年四月,史思明是一点便宜没占到只能退回洛阳,宣告河阳鏖战失败。双方陷入战略对峙。

这一对峙又是一年,公元761年二月,史思明都怀疑人生了,动了撤回范阳修整一下的心思。由于李光弼把史思明整的没了脾气,竟然让鱼朝恩鱼公公生出了史思明也不过如此的念头,多次向朝廷上书大唐战略反攻的时机已经成熟,要求主动跟史思明决战。虽然李光弼极力反对但是被朝廷无视,勒令李光弼进军,还派出使者督战,李光弼知道自己再头铁恐怕就要被砍脑袋了,非常无奈的进兵逼近洛阳。李光弼明知道打不过但是为了尽可能地争取胜利命令全军在地形复杂地北邙山布阵,但是一直不服李光弼地仆固怀恩根本没跟史思明直接对线过,大咧咧在平原布阵。史思明和燕军将士简直是大喜过望,原来老天还是站在自己这边,于是一面命令部卒在城郊林中委弃财物、佯装溃逃,另一边于北邙山中设下埋伏。唐军军阵尚未完成,不少将士贪图钱物,毫无防备,争先入城劫掠。史思明一看战机成熟了,于是发动全军杀出,把唐军一顿胖揍,唐军大败,战死数千人,损失大批军资器械。李光弼、仆固怀恩渡河退保闻喜,鱼朝恩、卫伯玉撤回陕州,李抱玉也弃守河阳三城,叛军复夺怀州。朝廷震怖,调集重兵驻守陕州。

可是谁也没想到,原本要趁此千载难逢的好机会进军关中的史思明被自己儿子杀了。而史朝义由于威望不足导致部将分崩离析,无力西进。这给了大唐重新部署的机会,朝廷认为邙山之败是由于李光弼和仆固怀恩不和所致,于是让李光弼到朝廷汇报工作,李光弼上来就请罪,李亨很满意李光弼的态度,明面上说李光弼是有功的仆固怀恩是有罪得,但是却把李光弼调往徐州开辟新战场,却把进攻史朝义的任务交给了仆固怀恩,所以永远记住不要听领导说什么,而要看他做什么。朝廷如此处置的态度就代表了在朝廷心里更信任仆固怀恩而不是李光弼。

李光弼到了徐州后,很轻松的击溃了燕军东路军,顺便剿灭了浙江的几支叛军,稳定了江南局面。公元763年正月,史朝义走投无路,自杀身亡。燕军残部被招降安置在幽州、成德、魏博三镇,历时八年之久的安史之乱平息,李光弼自始至终参加指挥大军,一直是唐军平叛主将之一,发挥了出色的军事才能,指挥唐军歼灭叛军有生力量,为平息内乱立了头功,《新唐书》称赞李光弼在平息安史之乱中,“战功推为中兴第一”。

叁·蜗居徐州郁郁而终

李光弼在徐州,只决断军旅之事,其余一切事务,都委托为政精明的判官张傪处理。诸将奏事,李光弼大多让张傪参与商议。诸将事奉张傪,如同事奉李光弼,因此军中整肃,东夏(泛指东部)得以安宁。

平定安史之乱后朝廷就想收缴节度使手中的兵权,于是调尚衡、殷仲卿、来瑱等入朝,这些人都畏惧李光弼始终站在朝廷一方,于是乖乖入朝,结果唐代宗李豫竟然将来瑱给杀了,结果大唐朝廷的信誉彻底扫地,后果非常严重,天下的节度使们从此把手中的兵权当成了保命的本钱,再也不敢交给朝廷了,这其中也包括李光弼。当年仆固怀恩就勾结吐蕃攻破长安,朝廷诏李光弼带兵跟在陕州的唐代宗李豫汇合,李光弼怎么敢去,硬是给拖黄了,朝廷也畏惧李光弼能打,不但不敢处罚他,反倒反复的抚慰李光弼的母亲和弟弟。

764年8月15日,李光弼病死于徐州。全天下都盯着朝廷如何处置李光弼的后事,内忧外患之下大唐朝廷是万万不敢寒了天下军头的心的,于是代宗为其辍朝三日,追赠太保,谥号“武穆”。不久后,李光弼的部下护送他的灵柩回到长安,代宗派鱼朝恩前往其母李氏在长安的宅邸吊恤,又命京兆尹第五琦负责监护其丧事。十一月,李光弼被安葬在三原。出葬之日,代宗命宰臣百官送葬至延平门外。 大历十四年(779年),代宗评定“至德已来将相,功效明着”之人,公推中兴第一功臣的李光弼竟然被评为第二等。建中元年(780年),唐德宗评“至德以来将相既殁者”,李光弼等十五人被定为功臣次等。

平定安史之乱中历来公推郭子仪为第一,因为郭子仪除了会打仗更会当领导、当臣子,他能让皇帝不怀疑自己、让同僚信服自己、让吐蕃、回鹘敬畏自己。但是如果单说打仗李光弼称第二没有人敢称第一。李光弼以残兵败将死死的压住史思明,让史思明所部的精兵强将没有发挥的空间,硬是凭借一人之力,为大唐赢得反攻的时间和空间。有人苛责李光弼不擅长野战,大唐从来没有把精锐交给李光弼,每次给他的都是残兵败将,而他就是把这样的逆风盘硬是每次都能打赢,但是一帮无聊文人却让李光弼带着这样的残兵败将跟天下精锐的安史叛军野战,多亏李光弼没疯,不然就改朝换代了,所以李光弼才会被公推中兴第一将。后世有文人说李光弼擅长为将不擅长为臣,他们对标的是郭子仪,上下五千年能做到郭子仪那样周全的统共也没几个,真的没必要为难李光弼,他已经做的比99.99999999%的人要牛得多了。还有很多人说李光弼晚年不应该躲在徐州,那他应该做什么,去长安被砍脑袋吗?如果朝廷不先杀来瑱,李光弼会做出抗命的举动吗?安史之乱是李隆基自己玩出来的,同样藩镇割据也是唐朝咎由自取,这些谁也怪不了。我唯一庆幸的是李光弼没有愚忠到伸出脖子让别人砍,那个时候恐怕他不但保不住自己的脑袋,一世英名恐怕也会被唐朝朝廷一笔抹杀,全家老小恐怕也会被拉出去挨个放血,那样真的值得吗?

间关百战佐中兴,料敌行师妙若神。可惜罹谗终恨死,伤心不见白头亲。

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