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封神第一部》:究竟能不能封神?

《封神第一部》:究竟能不能封神?

聊聊《封神第一部》。

就從質子姬發說起吧。

姬發被送到朝歌做質子,在不明真相的情況下“認賊作父”,乍看很虎。

事實上,存在着“少年局中人視角”和“未來全知視角”之間的偏差。

《封神第一部》:究竟能不能封神?

一,“認賊作父”的多層級構成

1. 少年局中人視角vs未來全知視角

觀衆是故事外的全知上帝視角,當然知道他這假爹不是東西。

那可是商纣王啊!

昏君、暴君、亡國之君界的頂流。

即使放在昏君界,他的那些著名事迹,也是很炸裂的存在。

但少年姬發視角中,這些要麼尚未發生、要麼暫無痕迹。

年幼的姬發從遙遠的西岐來到朝歌,看見英俊勇武還假裝一心為公的殷壽,覺得他哪哪都好,邏輯線、感覺線都正常且順暢。

《封神第一部》:究竟能不能封神?

2. 質子身份屬性的本質凄涼vs明面優渥

電影一開場就是冀州蘇護之子蘇全孝之死。

親生父親,以漫天箭雨回答他;故鄉已遠,如今身屬敵營、兵臨城下,寸步難進。

所謂養父,以“你要做我最勇敢的兒子”的話術蠱惑他,逼他死。

他是徹頭徹尾的犧牲品,裡裡外外都尴尬都零餘、在故鄉在異鄉都是他鄉,都悲劇。

這是質子身份的本質真相。

動亂中的質子們,處境艱難、身份尴尬,命若蝼蟻。

《封神第一部》:究竟能不能封神?

但在此之前,在少年姬發的八年朝歌歲月中,他沒有機會窺見“質子”身份的本質寒涼血色。

彼時殷壽的狼子野心尚未暴露、尚無興風作浪的空間;

而以姬昌的秉性,斷然不會貿然作亂。

是以在太平時節,與其說質子是人質、是别人刀俎下的魚肉,是半死之身,不如說是晉升到中央集團軍的各路地方高幹子弟的“光耀門楣之旅”。

《封神第一部》:究竟能不能封神?

無風無浪的平靜局面,讓姬發生出“這是好差事”的錯覺。

影片中殷商派人去西岐挑選質子,姬發在兄長伯邑考的箭上做手腳、方才“赢得這個機會”,他希望能來朝歌建功立業當大英雄。

姬發眼中,殷壽不是囚禁他的劊子手仇敵,而是大好前程的引路人和護持者。

古往今來,邊地質子向往中心文化的例子不勝枚舉,比如拓跋力微遣其子沙漠汗如質,後者深慕漢文化(舉這個例子重點不在民族,僅僅是形容遠方質子的歸化)。

《封神第一部》:究竟能不能封神?

3. “殷商勇士之名”vs“個人野心之實”

影片開場讓我膽寒的部分,是殷壽回身對“兒子們”說:你們剛剛失去了一個兄弟,我失去了一個兒子,問“誰殺了他”,衆軍山呼海嘯:反賊蘇護。

殷壽如此擅長操控人心、羅織罪名,一套宮廷權謀話術玩得特别溜。

極端式集權式崇拜式洗腦,很可怕。

被裹挾在“殷商勇士”名下,自認為慷慨悲壯、義薄雲天的少年們,不過是被野心家源源不斷塞進絞肉機的人肉悲劇。

與其說開局震撼我的是視聽畫面層面的大場面,是蒼蒼幕天雪、巍巍雲中城,不如說是“野心家的”洗腦話術和洶湧波及面。

殷壽這種洗腦,從本質上說,就是要剝奪人作為個體的主觀判斷和自由意志,将之變成為他所用的工具。

姬發隻是一個天真熱血的明媚少年,不懂得他視之如君如父的長輩、覺得他不過是一把刀一堆肉。

《封神第一部》:究竟能不能封神?

二,君君臣臣父父子子的是與否

《封神第一部》中多次出現弑父,各種不同意義不同次元的弑父。

真正的弑父,隻有殷壽通過狐妖借兄長之手殺父親,以及北伯侯之子弑父。

太子殷郊“我死了也不會放過你”,姬發看穿殷壽真面目後刀劍相向,包括袁文煥父親撞死在他的刀劍下,都算不得弑父。

《封神第一部》:究竟能不能封神?

以下犯上、子殺父、臣弑君,才叫“弑”。

而“君君臣臣父父子子”這套綱常中,最重要但又常缺失的對位一面,是父不父子不子、君不君臣不臣。

你既不配為人君為人父,既然惡事做盡、罪孽滔天,那自然人人得而誅之。

《封神第一部》:究竟能不能封神?

弑父故事的古老傳統,在古希臘索福克勒斯的著名悲劇《俄狄浦斯王》中,就已經呈現過“人和命運”的交錯唏噓。

古老傳說中,俄狄浦斯殺生父拉伊奧斯時,并不知道他是父。

俄狄浦斯王的弑父,和殷壽這般狼子野心、弑父取而代之的罪行,本質很不相同。

如果說前者是古老紀元裡關于命運的叩問歎惋,後者更接近“野心陰謀”的真“弑父”面目。

《封神第一部》:究竟能不能封神?

從故事母題的角度說,弑君弑父弑兄(殷壽并未親手殺兄長,但形同弑兄)的殷壽的故事,脈絡母題其實更接近殺鄧肯的麥克白。

(僅僅聊故事母題和常見脈絡,沒有其他的指涉意味)

《封神》電影改編自《封神演義》,小說中壽王是帝乙第三子,因“托梁換柱、力大無比”而被立為太子。

(《封神演義》原文:因帝乙遊于禦園,領衆文武玩賞牡丹,因飛雲閣塌了一梁,壽王托梁換柱,力大無比;因首相商容、上大夫梅柏、趙啟等上本立東宮,乃立季子壽王為太子。)

《封神第一部》:究竟能不能封神?

正史典籍記載不同,有争議,此處不展開,簡單引一下史記。

《史記·殷本紀》說“帝乙長子微子啟,啟母賤。少子辛,辛母正後,辛為嗣”。

不論是正史還是小說演義,他的王位是順位繼承來的,他迫害兄長那是後來“昏君不容忠臣”的模式,和影片中他以次子身份謀害父兄奪位不同。

影片中的改編,從源頭上剝奪了殷壽繼位的合法性,讓他的野心更徹頭徹尾,也讓他對父子問題的執念更原生家庭化。

個人覺得這改法還挺适合,讓角色的動機更有因果前序閉環。

《封神第一部》:究竟能不能封神?

電影也改動了伯邑考之死的原由,抹掉小說裡狐妖陷害的成分,純屬殷壽作妖。

殷壽假裝和姬昌掏心掏肺:你有兩個那麼好的兒子,我隻有一個兒子、他還想殺我。

此前殷郊敬仰愛戴他,一心保護他,從未想過要殺他。

但無論是殷郊想替他死“請傳位給我”,還是殷郊擔心他安危仗劍找狐妖,悉數被他了解成“你也太心急了吧”“你果然是要殺我”。

《封神第一部》:究竟能不能封神?

殷壽一副嘤嘤嘤“你不知道我父親怎麼對我”“我兒子又怎麼對我”的被全世界虧欠模樣,深層根源或許是潛意識裡的“不配被愛”。

殷郊也好,姬發也罷,整個質子旅中的大多數人,應該都曾真心實意敬仰、敬愛他。

但他對孩子們的好是假的,深藏千百條惡毒怨念,對一切天真單純熱烈的“好”,都不敢也不能以“好”的真相心安理得接受。

《封神第一部》:究竟能不能封神?

在和殷郊、姬發的關系裡,殷壽這“父”不父;

在和狐妖的關系裡,殷壽血統實體屬性為人,但他也遠比狐妖更“妖”。

這版蘇妲己/狐妖改動很明顯,報恩醫療屬性加持,一心一意當殷壽的私人醫生(感覺她比姜子牙的仙丹更包治百病?)

很對位的點,是姬昌對剛出生的雷震子的态度,縱使是妖、也要看他受怎樣教誨。

拒絕“先天先驗有罪論”。

《封神第一部》:究竟能不能封神?

回看殷壽和狐妖,“妖孽與否”并非物種先天所框定限定;

作妖的念頭藏在人心裡,人比妖還妖,同時還污名化“妖”;

你看殷壽心中,藏着無數的魑魅魍魉妖魔鬼怪。

《封神第一部》後半段,姬發和殷郊終于看破殷壽本質。

《封神第一部》:究竟能不能封神?

殷郊身首兩處,被“昆侖山速運公司”的楊戬和哪吒打包運走;

姬發一路殺回西岐。

讓人很期待後續(比如我就非常想看武王伐纣牧野之戰等等)。

以上。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