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現代版文字獄,到底誰這麼恨《封神》?

現代版文字獄,到底誰這麼恨《封神》?

《封神》上映第32天,單日票房有望超4500萬,這一成績快追上首映日票房了,目前總票房22.5億,正在朝25億努力,并有很大機率超25億。

不知不覺中,《封神》成為了中國電影史最奇葩的電影,最能“苟”的電影,上映前的所有負面輿論煙消雲散,靠着過硬品質逆風翻盤,雖然最終票房難以達到很高的位置,但第二部、第三部基本盤已經很穩了。

上映前的負面輿論雖然消失的,但狙擊《封神》的人每天都在瘋狂搜集黑料,昨天晚上關于烏爾善的一些言論引發了這一群體的高潮,群情激奮,欲除烏爾善而後快。

事情的起因是烏爾善和著名影評人沙丹的一段對談,沙丹提到了有些觀衆對《封神》演員中為什麼那麼多少數民族演員提出了質疑。

現代版文字獄,到底誰這麼恨《封神》?

可能是這個問題被問的多了,烏爾善也聽的煩了,想一次性了結這些事,就說的有些多。

先是駁斥了關于電影西化、倭化的言論。弑父并不是西方獨有,中國古代父子兄弟相殘的事情有很多,這裡舉了玄武門之變。

又說日本和服實際上來源于三國時期的吳服。

最後說“漢族”這一稱謂實際上是元朝以後才有的,元朝以前都是稱商人、周人、漢人。

這番言論知道些曆史的會發現并沒有什麼問題,漢族族稱與統一強盛的漢朝有着密不可分的關系,但漢朝之後,“漢”作為族稱的意義消失,長期隻是朝代稱呼,不代表人們的族群認同。直到唐朝,“漢人”這個名詞才開始有了民族的意味,而“漢族”這個詞的出現要一直到晚清,1903年的《駁革命書》中:“倡類族者,不願漢族,鮮卑族,蒙古族之雜居共治,轉不免受治于條頓民族,斯拉夫民族,拉丁民族之下也”。

烏爾善說的是“漢族”的稱謂是在元以後,沒有任何問題。說元以前都是商人、周人、漢人,也沒有任何問題。

然而一些群體把這番言論斷章取義後發到了豆瓣一些娛樂小組,“漢族”稱謂是元以後産生的被斷章取義成了漢族是元以後産生的。烏爾善本來想表達其實在商周時沒有什麼民族區分,結果到了這些人眼裡,烏爾善成了曆史虛無主義,否定漢族。

現代版文字獄,到底誰這麼恨《封神》?

還有一個斷章取義的地方是把烏爾善話中父子兄弟相殘變成了父子相殘,而玄武門之變中沒有父子相殘,以此來質疑導演。

從昨晚開始,被斷章取義的言論瘋狂傳播,豆瓣知乎成了大學營,一些人為了達到除掉異己的目的,不惜煽動民族對立,而看過原視訊的人寥寥無幾。

沒有人關心事實是什麼,隻關心能怎樣毀掉《封神》。

扣帽子、群起而攻之、活埋,流程熟悉的很。

到底什麼人這麼恨《封神》?

被《封神》熬走的那些電影肯定恨《封神》,一些流量粉是非黑白不分,隻要動了自家偶像的利益,什麼龌龊的勾當都幹得出來。

拍快餐電影的恨《封神》,本來大家都相安無事,幾十天攢一部電影,劇本都不用寫,挑國外有知名度的IP來翻拍,輕輕松松三四十億票房。

是你烏爾善壞了行業規矩,十年磨一劍,三部連拍,全球海選演員,演員集中教育訓練6個月,騎馬射箭打鬥全部演員自己上陣不用替身,你這樣不計成本的投入,讓其他導演怎麼辦。

現代版文字獄,到底誰這麼恨《封神》?

資本恨《封神》,看看電影片頭就知道了,基本就是北京文化和烏爾善的長生天兩家,貓眼是後來參與進來的。資本更願意投入短平快的項目,《封神》這種制作模式是在毀資本的長城,排片這麼虐自然也就不奇怪了。

歐美電影粉恨《封神》,中國終于有了一部可以追趕《指環王》的作品,終于有了一部可以文化輸出的中國神話電影,對好萊塢推崇備至的自然會恨之入骨。

内娛流量和流量粉應該是最恨《封神》的,畢竟電影一下子給内娛帶來了娜然、于适、陳牧馳、此沙、武亞凡、侯雯元、黃曦彥、李昀銳、單敬堯、那爾那茜等等新的源頭活水,他們個個都身懷多般本領,談及電影、角色頭頭是道,絕望的文盲們看到估計會更絕望。

這些優質演員的出現會擠壓流量們的生存空間,作為打手,流量粉們自然無所不用其極。

打着正義的旗号構陷别人,實際上自己才是破壞民族團結的人。《封神》電影裡面的少數民族哪個演員表現差了?

現代版文字獄,到底誰這麼恨《封神》?

《封神》是一部近乎完美的電影,有着優秀的劇作、優質的演員、專業的主創、宏偉的場景、細心的考據、工業化的制作流程,對傳播中國傳統文化有着很大的助益,甚至電影裡面少數民族演員多也是優點,這是與大陸大政方針相契合的。

是以電影也得到了官方的大力支援,電影頻道連續6天每天3個多小時跟拍《封神》路演,新聞聯播報道暑期檔電影時重點表揚了《封神》,中核集團今天還和《封神》搞關聯。

現代版文字獄,到底誰這麼恨《封神》?

網際網路的風氣越來越極端,這也是一些網絡大V無節制煽動對立的惡果。

隻要你曾經有過不當言論,有過一些過分的行為就會被永遠釘在恥辱柱上。

犯罪尚且有偵查、起訴、審判、執行這個步驟,有疑罪從無、非法證據排除、從輕減輕這些原則制度,但網絡上審判一個人什麼都不需要。

我們要以發展的眼光看待事情,看待人。一個人在不同的階段三觀可以完全不同,與當時的社會背景和自己的認知水準密切相關。

2011年左右公知橫行就是這個道理,當時被公知蒙蔽的人難道就不能變成自幹五,多年前的言論就可以給今天的他人定罪。

有關部門其實已經注意到了這股風氣,微網誌上禁止挖墳就是這個道理。

雖說被誤解是表達者的宿命,但這種惡意的構陷還是少來的好。

做一個理智的人,一個情緒穩定的人。

曾經的曆史千萬不要在網絡上重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