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看懂這些細節,才不辜負這部佳作

看懂這些細節,才不辜負這部佳作

聊聊《歡顔》。

喜歡的點非常多,多到實在不知要從何說起。

就從第四集俞家三寨立牌子開始聊吧。

看懂這些細節,才不辜負這部佳作

一,桃花源和黑手套

第四集開頭很震撼的一個細節,是寨子裡這群人搭建着即将吊死人的刑具,那邊一群鄉親們恍若無事繼續曬東西、勞作。

一邊是軍閥豪強黑手套的血色作為;

另一邊是桃花源式的,“往來耕作、怡然自樂”場景。

本該泾渭分明、水火不容,但又以詭異而貼切的方式合于一體。

這或許也是俞家三寨念想和現狀、祈願和泥潭終極對比的直覺呈現。

看懂這些細節,才不辜負這部佳作

各路羅漢上線,有坐轎子被人擡來的、也有在幹活鍘草的。

後者就是最後被俞亦秀指定為下任頭人的六爺。

從這個角度看,六爺出場時的幹活細節,肯定不是無用擺拍吧?

對比吳達,他顯然更接近俞亦秀維持傳統“與世無争桃花源”的理念。

而他幹活養人的刀,和吳達殺人奪命的刀(絞架),名和器之間、形與實之外,或許也是另一層無聲對比吧。

看懂這些細節,才不辜負這部佳作

俞亦秀和吳達的沖突,表面上是“我是一個無用的人,你是一條無腦的狗”,深層根源沖突是“出世建桃花源的訴求”和“入世當走狗讨富貴的野心/來自多方勢力的巨大壓力”之間的沖突。

祖輩流傳下來的原初念想,大概是奢望建一方世外桃花源。

未必要有桃花流水鳜魚肥的天上人間,但至少布衣粗食能度日。

詩書耕讀傳家。

有堡寨庇護、有族人守望,不必在亂世荒年流離失所、客死他鄉。

事實上呢?

七爺吳達帶着族中兄弟們,迫于種種壓力、出于種種野心,走上了另一條路。

為虎作伥、巧取豪奪。

傷天害理、欺行霸市。

看懂這些細節,才不辜負這部佳作

幾乎足不出戶的俞亦秀,幾乎不問世俗瑣事,依舊懷抱着古老又天真、過時又脆弱的“清平理想”(或者說幻想)。

過着刀頭舔血日子、積極充當軍閥黑手套的吳達,在最實際最不堪最功利最血腥的路裡,妄圖出人頭地,妄想帶着族人們過上另一種“亂世我亦可為王佐”的血火厮殺路。

都是求不得,俞亦秀和吳達,某種意義上是很對位的角色。

看懂這些細節,才不辜負這部佳作

一善一惡、一遠一近、一個務虛一個務實;

一個淡泊一個貪圖,一個追求精神一個耽于世俗;

一進一退、一文一武,終究都是鏡花水月一場空。

俞亦秀和吳達,古老宗族體制的合法繼承人和非法篡位者,其實各自繼承了傳統中不同的部分。

看懂這些細節,才不辜負這部佳作

俞亦秀繼承了“仁”的核心理念,同時也自得詩書風流;

雖說他也被捆綁于宗族私刑的錯誤傳統中,無力反抗、甚至缺失反抗的主觀意願,但歸根結底,他對傳統的繼承,優點多于缺點;

吳達相反,三寨祖先傳統訴求中桃花源躬耕舊事他一概不在乎,但他偏偏很喜歡“立牌子就能殺人”的舊制糟粕。

理由很簡單,那對他有用。

看懂這些細節,才不辜負這部佳作

俞亦秀走出寨子、看見俞家三寨幫着軍閥欺淩父老鄉親們,試圖燒毀賬冊地契、還給他們一個公道,但他這尊泥菩薩離開供台走向真相的汪洋之後,注定自身難保。

野心勃勃不擇手段的吳達,這條路走到黑就能走通嗎?恐怕也未必。

橫豎都是死路,真正的活路在徐天這裡。

(或者說,在徐天所代表的信仰一方)

吳達不想走,俞亦秀想走但沒能走上,死在解脫以後、黎明之前。

這很悲劇。

看懂這些細節,才不辜負這部佳作

二,不是回答勝似回答

這一段立牌子的戲,特别有意思。

俞亦秀、徐天、老孫的沖突,寨子裡原本的沖突,吳達和徐天的沖突,多種沖突多層次交織在一起。

複雜,但不亂。

同時還很有沖擊力。

看懂這些細節,才不辜負這部佳作

俞亦秀起初不能了解徐天:你家境不錯,大可再寄金條,為三根金條喪命不值。

徐天青筋暴起、情緒炸裂:誰動金條就動誰。

那不僅僅是金條,俞亦秀追問那是什麼。

徐天暴怒激動情急之下,“答非所問”講了王玄策的故事。

“人從大唐來、兵是大唐借”。

字字句句铿锵有力擲地有聲。

看懂這些細節,才不辜負這部佳作

熱血情懷和主義,都是容易“高遠”不容易有切近代入感的内容,但這段很動人。

前前後後細節處理都很有戲。

董子健激動憤怒着急,近乎歇斯底裡。

人命關天的緊迫,至親長輩的命懸一線,孤立無援的絕望和憤怒;

對應着一群人慢悠悠講規矩立牌子的“斯文”、舒緩。

一急一緩,一動一靜,一“斯文”一“野蠻”,對比特别有張力。

看懂這些細節,才不辜負這部佳作

乍看,隻有徐天是野蠻的,瘋狂暴走啊、繞圈啊、呼号啊、失控啊;

乍看,俞家三寨的頭人和羅漢們,都是又斯文又體面的,很有儀式感舀出一瓢水灑在布上,正面反面依次淨手、再擦拭。

但“野蠻”和“斯文”的外表與内裡,恰好又形成了很鮮明的對照與反諷。

看懂這些細節,才不辜負這部佳作

徐天這邊是人命關天十萬火急,是絕對的價值正确。

三寨羅漢們那邊是古老的宗族私刑糟粕。

(好的)規矩之為規矩,源頭大概和善惡價值秩序有關。

久而久之,隻留下繁瑣的儀式感的空殼,逐漸失卻内在價值。

對與錯,生與死,腐朽和文明,多層次多樣态形成了很有張力的長卷。

看懂這些細節,才不辜負這部佳作

另一邊,徐天狀态的層次感也很準确。

我很喜歡的幾處細節,是董子健台詞處理上的細微停頓。

第一處是說父親經營的業務範疇。

彼時他尚且不知老孫危在旦夕,仍舊體面回答俞亦秀的好奇心閑聊。

回答他自己父親經營種植園,等等諸項。

前幾項說得很順,後續“銀礦”等等,說時有略頓一頓要想一想的動作。

看懂這些細節,才不辜負這部佳作

我不認為這是演員董子健“記不牢詞,要想”,我認為這是貼合角色的細節。

徐天是家世優越的少年,敬仰父親但少不更事。

對家中營生不至于毫不知情,主營業務比如種植園、能說得很順暢。

但餘下的其他部分,他未必時時刻刻牢記于心,要檢索記憶約略想一想;

這個“約略想一想”的小動作,很符合“不夠資曆管事的少爺”身份。

看懂這些細節,才不辜負這部佳作

再比如他講“是你的鋪子在搶”,一度激憤到“你”說得很坎坷。

太生氣太生氣了。

不知是有意設計、還是情緒到了之後的自然表現,特别生動真摯。

這段“千裡走回長安複命”之後,道不同路不通的徐天和俞亦秀,有某種意義上的初步知音感。

一個是雛鳥要走萬水千山,一個是籠中鳥曾背負千百枷鎖。

一點點不同但又相通的小火苗,隐隐燃燒起。

一大把要生要死的仇怨,恩怨是非都很有戲。

看懂這些細節,才不辜負這部佳作

三,閑筆不閑、廢話不廢

俞亦秀挺愛講不合時宜的“廢話”。

比如徐天都快氣死了,昂揚急切說王玄策出使天竺,他還插話“天竺我知道,印度”。

這不重要的古今地理地名,出現在如此迫切激烈的談話裡,乍看很傻很書呆子很不食人間煙火很“不對”。

但偏偏是這種“不對”,是處理角色特性和所處環境中,貼切又深入的一筆描摹。

閑筆不閑,廢話不廢。

看懂這些細節,才不辜負這部佳作

再比如“春天的荠菜餡是最好的,秋天就差點意思”,同樣的話,俞亦秀叽叽呱呱和不想聽的人,一前一後說了兩遍。

前一次是馄饨店老闆,苦于生計、困于重壓,無心搭理他這風雅小食碎碎念。

後一次是徐天,因老孫之事深恨于他,又因金條之事寝食難安,完全不似從前和他有問有答有來有回。

看懂這些細節,才不辜負這部佳作

此前俞家三寨中,俞亦秀問天一閣、問徐天你父親是做什麼的,徐天都禮貌回答,掃灑進退應對都有分寸。

兩個人都是某種宜古宜今不古不今教育之下的大家子弟,人生軌迹不同,但總能分享一點相通的意趣。

而上路同行之後的二人,同樣有不通世故的天真。

徐天是年幼不谙世事;

俞亦秀則是一個脫節的、困守書房的“零餘者”泥菩薩。

看懂這些細節,才不辜負這部佳作

俞亦秀受胯下之辱,爬過之後卻很暢快。

走出三寨的那幾步,他真正走出了天教分付與疏狂的潇灑快意。

他要當倜傥書生、閑散清客,要走出困守他多年的有形城寨和無形枷鎖;

抛開宗族特權的同時,也一并甘心付出代價(直覺表現是胯下之辱)。

看懂這些細節,才不辜負這部佳作

活得很講究。

同樣是講究,老孫更偏江湖氣、俠氣,俞亦秀更偏書生氣、文人氣。

一口荠菜,俞亦秀都要和春天秋天聯系在一起。

那是古老人文傳統裡,天人合一、物我感應等等宏大概念的廣義延展,是詩書禮樂和風雅浪漫在小細節裡的映射光澤。

諸多看似不重要的小細節,嚴絲合縫、有裡有面、有質感有骨相,構成了鮮活又獨特的人物。

不幹癟、不套路。

看懂這些細節,才不辜負這部佳作

再比如,俞亦秀介紹自己“免貴姓俞,亦秀啊”,姓氏和名字分開說。

他剛上線時,我以為如此介紹隻是一個笑點、一個梗。

随着他的故事抓奸展開,我方才察覺,俞是他的姓氏,是遺傳來的特權和捆綁其上的枷鎖;(盡管他未必貪慕特權、但實際上在一定程度上享受了)

而“亦秀啊”,那飛揚的天真的才是他自己。

從角色辨識度、到可愛記憶點、再到人物深層的宿命悲劇屬性,一個“俞,亦秀啊”的中斷切口,細節豐富、盡顯張力。

俞,亦秀啊,欲分何曾分。

亦秀啊,天大地大,再也不必被困一個“俞”字裡。

看懂這些細節,才不辜負這部佳作

四,向往明天的悲劇“遺老”

《歡顔》已播8集内容中,兩大重要人物老孫、俞亦秀先後下線。

老孫死于俞家三寨。

俞家三寨是不那麼鐵闆一塊的“地方豪強”,傳統宗族試圖偏安一隅而不能,自身弊端和時事壓力之下愈顯殘酷血腥;

俞亦秀死于“找死”;

俞舟許諾給徐天三塊金條,從直覺邏輯層面說、俞亦秀本不用賭命。

但他堅持要搏,他曾許諾過老孫。

看懂這些細節,才不辜負這部佳作

老孫用命換來一句話,一諾千金、生死以之。

與其說俞亦秀之死是“以命報知己”,不如說是在幻滅和打碎枷鎖之後的絕望。

他通過胯下之辱砸碎了舊牢籠,然而他還沒來得及成為徐天的新“同志”。

看懂這些細節,才不辜負這部佳作

俞亦秀是閩西古寨裡的“遺老”,會說英文、向往far away,眺望美好明天,但依舊身屬舊時代。

從年紀角度看,俞亦秀四十一歲,“遺老”生理上不夠老,心理上不夠古闆。

但屬性又着實挺“遺老”。

(沒有說他是滿清遺老的意思,此處用來借指古早傳統和不合時宜質感)

看懂這些細節,才不辜負這部佳作

他拒絕做遺老,拼命打破束縛。

但行百裡路之後,依舊喋血金銀樓頭。

往事已成空,謾嗟榮辱。

那樣愛體面的、自帶風雅浪漫天真質感的一個人,在小便池裡和人血肉搏命厮殺,狼狽至極、潦倒至極、淪落至極。

但又偏偏,風清朗月如斯。

看懂這些細節,才不辜負這部佳作

我特别喜歡徐天、俞亦秀和不知名鄉親老農,坐着牛車在路上說“以後會好”的那段話。

稻谷一片金黃,四野昭昭明媚。

徐天說着他的理想,眼裡都是對老孫的深切懷念,都是那不知愁的少年、初初走過血與火之後的淡淡蕭瑟、沉沉蒼涼、铮铮鐵骨、灼灼熱血。

看懂這些細節,才不辜負這部佳作

俞亦秀望着太陽、擡手遮光拭淚,那是一個不懂蘇區的“遺老”,被蘇區真真切切感動,被美好理想自内而外溫暖到的瞬間吧。

一旁不懂艱澀詞彙的老農,駕着牛車高高興興載着“試圖假算卦抵車費的騙子和同夥”,一行人都很開心。

那般燦爛。

看懂這些細節,才不辜負這部佳作

死于金銀彙的俞亦秀死之慘烈,和彼時有夥伴有夢想有憧憬的生之燦爛,無言對比讓人格外唏噓。

一早知道俞亦秀肯定要領便當,就算沒被标題劇透、按照劇作常見手法,他也是處處标着“領便當”flag的人。

但依舊很難過。

(就讓我以為俞亦秀在平行世界中成了《紅色》裡的徐天吧,擁有了另一種不虛空的人生吧,反正都是張魯一老師的臉)

看懂這些細節,才不辜負這部佳作

起初老孫交代徐天的約法三章,我内心無波無瀾:哦。

後來徐天以青澀模樣強裝老陳、一模一樣複述交代俞亦秀“有三點”,我内心:嗚嗚嗚嗚嗚嗚。

鋪墊和伏筆,傳承和情感,水到渠成又洶湧澎湃。

看懂這些細節,才不辜負這部佳作

我覺得最大的殘忍,是俞亦秀到死都沒聽到徐天說一句“同志”。

第四集開頭俞亦秀問徐天老孫是你什麼人,徐天說“同志”。

第八集俞舟問俞亦秀、徐天是你什麼人,俞亦秀說“朋友,兄弟”。

俞亦秀死後,鏡頭裡呈現的徐天,被捆綁于漫天花雨之下,渾然不知又一至親之人也已經為他亡故。

鏡頭甚至都沒有正面拍俞亦秀慘死的慘相,僅僅是一閃而過的掠影。

但花落如雨的浪漫、少女的青春、兩種處境的強烈對比,都特别殘忍。

無一字言血,無一筆講殘忍,卻有摧心折肝般的悲劇沖擊力。

看懂這些細節,才不辜負這部佳作

舒心結語

很難界定《歡顔》具體是什麼類型。

形式上長了一張公路片的臉,但核心承載又和尋常公路片很不同。

從某種程度上說,類型的檢驗标準,大多留給後來的守成者;

對于先行的探索者開創者而言,“沒有簡單歸類”或許意味着新紀元。

不論你給不給《歡顔》貼标簽、貼什麼标簽,《歡顔》都是動人的、有很真切的感召力。

徐天出廣東、過福建、經江西,北上浙江,最後到達上海,一路生死離别。

留在路上的老孫和俞亦秀,都成了徐天的熱血和信仰、眼淚和脊梁。

會化成微風化成甘霖,和山河大地同在。

當微風起、細雨蒙,他們會看見未來所有人的歡顔。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