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点

看懂这些细节,才不辜负这部佳作

看懂这些细节,才不辜负这部佳作

聊聊《欢颜》。

喜欢的点非常多,多到实在不知要从何说起。

就从第四集俞家三寨立牌子开始聊吧。

看懂这些细节,才不辜负这部佳作

一,桃花源和黑手套

第四集开头很震撼的一个细节,是寨子里这群人搭建着即将吊死人的刑具,那边一群乡亲们恍若无事继续晒东西、劳作。

一边是军阀豪强黑手套的血色作为;

另一边是桃花源式的,“往来耕作、怡然自乐”场景。

本该泾渭分明、水火不容,但又以诡异而贴切的方式合于一体。

这或许也是俞家三寨念想和现状、祈愿和泥潭终极对比的直观呈现。

看懂这些细节,才不辜负这部佳作

各路罗汉上线,有坐轿子被人抬来的、也有在干活铡草的。

后者就是最后被俞亦秀指定为下任头人的六爷。

从这个角度看,六爷出场时的干活细节,肯定不是无用摆拍吧?

对比吴达,他显然更接近俞亦秀维持传统“与世无争桃花源”的理念。

而他干活养人的刀,和吴达杀人夺命的刀(绞架),名和器之间、形与实之外,或许也是另一层无声对比吧。

看懂这些细节,才不辜负这部佳作

俞亦秀和吴达的矛盾,表面上是“我是一个无用的人,你是一条无脑的狗”,深层根源矛盾是“出世建桃花源的诉求”和“入世当走狗讨富贵的野心/来自多方势力的巨大压力”之间的矛盾。

祖辈流传下来的原初念想,大概是奢望建一方世外桃花源。

未必要有桃花流水鳜鱼肥的天上人间,但至少布衣粗食能度日。

诗书耕读传家。

有堡寨庇护、有族人守望,不必在乱世荒年流离失所、客死他乡。

事实上呢?

七爷吴达带着族中兄弟们,迫于种种压力、出于种种野心,走上了另一条路。

为虎作伥、巧取豪夺。

伤天害理、欺行霸市。

看懂这些细节,才不辜负这部佳作

几乎足不出户的俞亦秀,几乎不问世俗琐事,依旧怀抱着古老又天真、过时又脆弱的“清平理想”(或者说幻想)。

过着刀头舔血日子、积极充当军阀黑手套的吴达,在最实际最不堪最功利最血腥的路里,妄图出人头地,妄想带着族人们过上另一种“乱世我亦可为王佐”的血火厮杀路。

都是求不得,俞亦秀和吴达,某种意义上是很对位的角色。

看懂这些细节,才不辜负这部佳作

一善一恶、一远一近、一个务虚一个务实;

一个淡泊一个贪图,一个追求精神一个耽于世俗;

一进一退、一文一武,终究都是镜花水月一场空。

俞亦秀和吴达,古老宗族体制的合法继承人和非法篡位者,其实各自继承了传统中不同的部分。

看懂这些细节,才不辜负这部佳作

俞亦秀继承了“仁”的核心理念,同时也自得诗书风流;

虽说他也被捆绑于宗族私刑的错误传统中,无力反抗、甚至缺失反抗的主观意愿,但归根结底,他对传统的继承,优点多于缺点;

吴达相反,三寨祖先传统诉求中桃花源躬耕旧事他一概不在乎,但他偏偏很喜欢“立牌子就能杀人”的旧制糟粕。

理由很简单,那对他有用。

看懂这些细节,才不辜负这部佳作

俞亦秀走出寨子、看见俞家三寨帮着军阀欺凌父老乡亲们,试图烧毁账册地契、还给他们一个公道,但他这尊泥菩萨离开供台走向真相的汪洋之后,注定自身难保。

野心勃勃不择手段的吴达,这条路走到黑就能走通吗?恐怕也未必。

横竖都是死路,真正的活路在徐天这里。

(或者说,在徐天所代表的信仰一方)

吴达不想走,俞亦秀想走但没能走上,死在解脱以后、黎明之前。

这很悲剧。

看懂这些细节,才不辜负这部佳作

二,不是回答胜似回答

这一段立牌子的戏,特别有意思。

俞亦秀、徐天、老孙的矛盾,寨子里原本的矛盾,吴达和徐天的矛盾,多种矛盾多层次交织在一起。

复杂,但不乱。

同时还很有冲击力。

看懂这些细节,才不辜负这部佳作

俞亦秀起初不能理解徐天:你家境不错,大可再寄金条,为三根金条丧命不值。

徐天青筋暴起、情绪炸裂:谁动金条就动谁。

那不仅仅是金条,俞亦秀追问那是什么。

徐天暴怒激动情急之下,“答非所问”讲了王玄策的故事。

“人从大唐来、兵是大唐借”。

字字句句铿锵有力掷地有声。

看懂这些细节,才不辜负这部佳作

热血情怀和主义,都是容易“高远”不容易有切近代入感的内容,但这段很动人。

前前后后细节处理都很有戏。

董子健激动愤怒着急,近乎歇斯底里。

人命关天的紧迫,至亲长辈的命悬一线,孤立无援的绝望和愤怒;

对应着一群人慢悠悠讲规矩立牌子的“斯文”、舒缓。

一急一缓,一动一静,一“斯文”一“野蛮”,对比特别有张力。

看懂这些细节,才不辜负这部佳作

乍看,只有徐天是野蛮的,疯狂暴走啊、绕圈啊、呼号啊、失控啊;

乍看,俞家三寨的头人和罗汉们,都是又斯文又体面的,很有仪式感舀出一瓢水洒在布上,正面反面依次净手、再擦拭。

但“野蛮”和“斯文”的外表与内里,恰好又形成了很鲜明的对照与反讽。

看懂这些细节,才不辜负这部佳作

徐天这边是人命关天十万火急,是绝对的价值正确。

三寨罗汉们那边是古老的宗族私刑糟粕。

(好的)规矩之为规矩,源头大概和善恶价值秩序有关。

久而久之,只留下繁琐的仪式感的空壳,逐渐失却内在价值。

对与错,生与死,腐朽和文明,多层次多样态形成了很有张力的长卷。

看懂这些细节,才不辜负这部佳作

另一边,徐天状态的层次感也很准确。

我很喜欢的几处细节,是董子健台词处理上的细微停顿。

第一处是说父亲经营的业务范畴。

彼时他尚且不知老孙危在旦夕,仍旧体面回答俞亦秀的好奇心闲聊。

回答他自己父亲经营种植园,等等诸项。

前几项说得很顺,后续“银矿”等等,说时有略顿一顿要想一想的动作。

看懂这些细节,才不辜负这部佳作

我不认为这是演员董子健“记不牢词,要想”,我认为这是贴合角色的细节。

徐天是家世优越的少年,敬仰父亲但少不更事。

对家中营生不至于毫不知情,主营业务比如种植园、能说得很顺畅。

但余下的其他部分,他未必时时刻刻牢记于心,要检索记忆约略想一想;

这个“约略想一想”的小动作,很符合“不够资历管事的少爷”身份。

看懂这些细节,才不辜负这部佳作

再比如他讲“是你的铺子在抢”,一度激愤到“你”说得很坎坷。

太生气太生气了。

不知是有意设计、还是情绪到了之后的自然表现,特别生动真挚。

这段“千里走回长安复命”之后,道不同路不通的徐天和俞亦秀,有某种意义上的初步知音感。

一个是雏鸟要走万水千山,一个是笼中鸟曾背负千百枷锁。

一点点不同但又相通的小火苗,隐隐燃烧起。

一大把要生要死的仇怨,恩怨是非都很有戏。

看懂这些细节,才不辜负这部佳作

三,闲笔不闲、废话不废

俞亦秀挺爱讲不合时宜的“废话”。

比如徐天都快气死了,昂扬急切说王玄策出使天竺,他还插话“天竺我知道,印度”。

这不重要的古今地理地名,出现在如此迫切激烈的谈话里,乍看很傻很书呆子很不食人间烟火很“不对”。

但偏偏是这种“不对”,是处理角色特性和所处环境中,贴切又深入的一笔描摹。

闲笔不闲,废话不废。

看懂这些细节,才不辜负这部佳作

再比如“春天的荠菜馅是最好的,秋天就差点意思”,同样的话,俞亦秀叽叽呱呱和不想听的人,一前一后说了两遍。

前一次是馄饨店老板,苦于生计、困于重压,无心搭理他这风雅小食碎碎念。

后一次是徐天,因老孙之事深恨于他,又因金条之事寝食难安,完全不似从前和他有问有答有来有回。

看懂这些细节,才不辜负这部佳作

此前俞家三寨中,俞亦秀问天一阁、问徐天你父亲是做什么的,徐天都礼貌回答,扫洒进退应对都有分寸。

两个人都是某种宜古宜今不古不今教育之下的大家子弟,人生轨迹不同,但总能分享一点相通的意趣。

而上路同行之后的二人,同样有不通世故的天真。

徐天是年幼不谙世事;

俞亦秀则是一个脱节的、困守书房的“零余者”泥菩萨。

看懂这些细节,才不辜负这部佳作

俞亦秀受胯下之辱,爬过之后却很畅快。

走出三寨的那几步,他真正走出了天教分付与疏狂的潇洒快意。

他要当倜傥书生、闲散清客,要走出困守他多年的有形城寨和无形枷锁;

抛开宗族特权的同时,也一并甘心付出代价(直观表现是胯下之辱)。

看懂这些细节,才不辜负这部佳作

活得很讲究。

同样是讲究,老孙更偏江湖气、侠气,俞亦秀更偏书生气、文人气。

一口荠菜,俞亦秀都要和春天秋天联系在一起。

那是古老人文传统里,天人合一、物我感应等等宏大概念的广义延展,是诗书礼乐和风雅浪漫在小细节里的映射光泽。

诸多看似不重要的小细节,严丝合缝、有里有面、有质感有骨相,构成了鲜活又独特的人物。

不干瘪、不套路。

看懂这些细节,才不辜负这部佳作

再比如,俞亦秀介绍自己“免贵姓俞,亦秀啊”,姓氏和名字分开说。

他刚上线时,我以为如此介绍只是一个笑点、一个梗。

随着他的故事抓奸展开,我方才察觉,俞是他的姓氏,是遗传来的特权和捆绑其上的枷锁;(尽管他未必贪慕特权、但实际上在一定程度上享受了)

而“亦秀啊”,那飞扬的天真的才是他自己。

从角色辨识度、到可爱记忆点、再到人物深层的宿命悲剧属性,一个“俞,亦秀啊”的中断切口,细节丰富、尽显张力。

俞,亦秀啊,欲分何曾分。

亦秀啊,天大地大,再也不必被困一个“俞”字里。

看懂这些细节,才不辜负这部佳作

四,向往明天的悲剧“遗老”

《欢颜》已播8集内容中,两大重要人物老孙、俞亦秀先后下线。

老孙死于俞家三寨。

俞家三寨是不那么铁板一块的“地方豪强”,传统宗族试图偏安一隅而不能,自身弊端和时事压力之下愈显残酷血腥;

俞亦秀死于“找死”;

俞舟许诺给徐天三块金条,从直观逻辑层面说、俞亦秀本不用赌命。

但他坚持要搏,他曾许诺过老孙。

看懂这些细节,才不辜负这部佳作

老孙用命换来一句话,一诺千金、生死以之。

与其说俞亦秀之死是“以命报知己”,不如说是在幻灭和打碎枷锁之后的绝望。

他通过胯下之辱砸碎了旧牢笼,然而他还没来得及成为徐天的新“同志”。

看懂这些细节,才不辜负这部佳作

俞亦秀是闽西古寨里的“遗老”,会说英文、向往far away,眺望美好明天,但依旧身属旧时代。

从年纪角度看,俞亦秀四十一岁,“遗老”生理上不够老,心理上不够古板。

但属性又着实挺“遗老”。

(没有说他是满清遗老的意思,此处用来借指古早传统和不合时宜质感)

看懂这些细节,才不辜负这部佳作

他拒绝做遗老,拼命打破束缚。

但行百里路之后,依旧喋血金银楼头。

往事已成空,谩嗟荣辱。

那样爱体面的、自带风雅浪漫天真质感的一个人,在小便池里和人血肉搏命厮杀,狼狈至极、潦倒至极、沦落至极。

但又偏偏,风清朗月如斯。

看懂这些细节,才不辜负这部佳作

我特别喜欢徐天、俞亦秀和不知名乡亲老农,坐着牛车在路上说“以后会好”的那段话。

稻谷一片金黄,四野昭昭明媚。

徐天说着他的理想,眼里都是对老孙的深切怀念,都是那不知愁的少年、初初走过血与火之后的淡淡萧瑟、沉沉苍凉、铮铮铁骨、灼灼热血。

看懂这些细节,才不辜负这部佳作

俞亦秀望着太阳、抬手遮光拭泪,那是一个不懂苏区的“遗老”,被苏区真真切切感动,被美好理想自内而外温暖到的瞬间吧。

一旁不懂艰涩词汇的老农,驾着牛车高高兴兴载着“试图假算卦抵车费的骗子和同伙”,一行人都很开心。

那般灿烂。

看懂这些细节,才不辜负这部佳作

死于金银汇的俞亦秀死之惨烈,和彼时有伙伴有梦想有憧憬的生之灿烂,无言对比让人格外唏嘘。

一早知道俞亦秀肯定要领盒饭,就算没被标题剧透、按照剧作常见手法,他也是处处标着“领盒饭”flag的人。

但依旧很难过。

(就让我以为俞亦秀在平行世界中成了《红色》里的徐天吧,拥有了另一种不虚空的人生吧,反正都是张鲁一老师的脸)

看懂这些细节,才不辜负这部佳作

起初老孙交代徐天的约法三章,我内心无波无澜:哦。

后来徐天以青涩模样强装老陈、一模一样复述交代俞亦秀“有三点”,我内心:呜呜呜呜呜呜。

铺垫和伏笔,传承和情感,水到渠成又汹涌澎湃。

看懂这些细节,才不辜负这部佳作

我觉得最大的残忍,是俞亦秀到死都没听到徐天说一句“同志”。

第四集开头俞亦秀问徐天老孙是你什么人,徐天说“同志”。

第八集俞舟问俞亦秀、徐天是你什么人,俞亦秀说“朋友,兄弟”。

俞亦秀死后,镜头里呈现的徐天,被捆绑于漫天花雨之下,浑然不知又一至亲之人也已经为他亡故。

镜头甚至都没有正面拍俞亦秀惨死的惨相,仅仅是一闪而过的掠影。

但花落如雨的浪漫、少女的青春、两种处境的强烈对比,都特别残忍。

无一字言血,无一笔讲残忍,却有摧心折肝般的悲剧冲击力。

看懂这些细节,才不辜负这部佳作

舒心结语

很难界定《欢颜》具体是什么类型。

形式上长了一张公路片的脸,但内核承载又和寻常公路片很不同。

从某种程度上说,类型的检验标准,大多留给后来的守成者;

对于先行的探索者开创者而言,“没有简单归类”或许意味着新纪元。

不论你给不给《欢颜》贴标签、贴什么标签,《欢颜》都是动人的、有很真切的感召力。

徐天出广东、过福建、经江西,北上浙江,最后到达上海,一路生死离别。

留在路上的老孙和俞亦秀,都成了徐天的热血和信仰、眼泪和脊梁。

会化成微风化成甘霖,和山河大地同在。

当微风起、细雨蒙,他们会看见未来所有人的欢颜。

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