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中國晶片業真相:高端配件做不到國産替代,科研突破隻是為拿補貼

作者:十三級台階

前不久,在2023年上海半導體展會上,長江存儲CEO陳南翔的一段講話引起了争議,他表示,美國目前禁用光刻機的配件,導緻長江存儲連零件都拿不到,而這些高端配件,根本做不到國産替代。

而接下來,他的話更震撼“你們千萬不要相信這個光晶片突破了,那個納米晶片突破了,說到底都是為了拿科研補貼!”此外他還說到“現在長江存儲的問題不是買不到先進裝置了,而是以前裝置零件都買不到了,這就導緻裝置壞了,連修都修不了,隻能像廢鐵那樣癱在那裡。”

這些話說出來後,有人質疑陳南翔故意制造危機言論,其目的是為了給長江存儲争取更多的科研補貼,進而讓企業獲得更多利潤。

但陳南翔強調,自己隻是揭示了目前國内半導體産業發展面臨的困難和問題,而且這不是皇帝的新裝,而是事實的真相。

中國晶片業真相:高端配件做不到國産替代,科研突破隻是為拿補貼

無論陳南翔說的是真是假,有幾個問題确實存在:

第一,我們沒有光刻機,無法生産制造出制程更小的晶片。

第二,大陸整體的晶片産業結構仍然偏低端,而在高端領域,整個大陸的晶片企業加在一起也不及台灣島的一家台積電。

第三,如果美國對中國的晶片産業進行從技術到産品的封鎖,以我們目前的水準,确實很難招架。

高科技産業,有兩個決定性要素,一是技術,二是資本,越是産業更新,所需的技術難度越高,而資本的消耗量越大,這不是說我們拿出當年搞兩彈一星的精神短時間就能攻克的。

雖然中國本土目前的晶片制造技術已經能達到14nm的水準,但是這個基礎上再往下,7nm、5nm甚至2nm都需要技術上取得突破性進展才可能實作,這不是說國人腦子不如外國人,已經對方本身就有一定的技術積累在那,而我們想要追平甚至完成趕超,首先就要有學習的機會。

但眼下,美國正在使用一切辦法掐死這個給中國學習的機會。

中國晶片業真相:高端配件做不到國産替代,科研突破隻是為拿補貼

晶片到底有多重要?正如陳南翔說的,如果沒有晶片,有些高精尖裝置連更換的零件都沒有,隻能癱瘓在那裡。

我們都知道三次工業革命,第一次靠蒸汽機推動,第二次靠電力推動,第三次我們叫計算機革命,其實說白了就是靠算力推動,而算力推動目前的核心就是晶片,無論是CPU還是GPU,無論是大資料還是雲計算,哪樣都少不了晶片的加持,而更能強大的晶片,影響的是科研成果,是制造技術。

這不僅僅是關乎你我的手機是否好用,更關乎一個國家的産業是否更新。

美國目前有兩個對手,俄羅斯是敵人,因為除了能源出口,俄羅斯幾乎無法發展出任何對美國有潛在威脅的産業,隻能搞出遊擊隊式的黑客。是以美國可以用戰争的方式一舉拖垮俄羅斯的經濟,摧毀其國本。

但是,對待中國,為什麼把我們定義為潛在的競争對手?因為我們在不少産業的上已經追平或者超過美國,而結果就是在這些領域我們可以用更低的價格獲得市場。

但是美國不行,美國乃至西方已經習慣用高利潤維持它們發達國家的高人均GDP和高福利了,如果倒退回去,整個西方将發生根本性的社會動亂。

中國晶片業真相:高端配件做不到國産替代,科研突破隻是為拿補貼

但因為中國在産業鍊上又與西方互相嵌入的關系又讓它們忌憚與中國的戰争。用晶片封鎖的方式來制裁中國,目的很明顯,制裁的不隻是晶片,而是中國整體的産業更新。這同樣是摧毀中國未來發展的國本。

對于我們而言,形勢也同樣嚴峻,此前的改革開放,我們依靠出口導向政策實作了經濟常年兩位數增長的奇迹,但是此後,以房地産為标志,中國經濟繼續實作了兩位數增長。

但問題是這種以地産和基建為導向的高資本投入會形成與之對應的龐大債務,一旦财富增長達到瓶頸,比如當下房價過高,群眾無法繼續保持購買力,這種經濟高增長就會陷入停滞甚至是倒退。這些年我們不斷調低GDP增長預期其實就是一種變相倒退。

不要說當下的經濟增長已進入穩定期,人均GDP還沒有達到發達國家的平均水準,憑什麼就進入穩定期了?

如今我們重提發展實體經濟,集中力量扶持專精特新,但不是說給點政策、批點貸款就行了。同樣,攻克“卡脖子”技術,也不是說弄點高大上的名詞,批出科研經費,技術就攻克了。這要大量的人才、資本長時間地往一個方向投入才能出成果。

中國晶片業真相:高端配件做不到國産替代,科研突破隻是為拿補貼

西方在晶片領域的優勢也是長期多國在技術領域不斷積累不斷共享才達到的高度,如今西方鎖死我們,更需要我們沉下心去發展。

同樣,如果有機會,如果能得到西方的技術和産品,如果能大大縮短我們技術積累的時間,也沒有必要硬撐着說自己全能。

國家之間的博弈,不是說關起門來發展,而是在鬥争中争取給自己獲得更大的利益,在這種情況下,俄美都可以在敵友之間轉化。

于國而言,有差距并不可恥,畢竟我們的技術和資本積累也不過才幾十年,我們應當對未來有信心。但如果看到皇帝的新衣而不去戳穿,這種盲目的自信于國于民,就真的是相當可怕了。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