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点

中国芯片业真相:高端配件做不到国产替代,科研突破只是为拿补贴

作者:十三级台阶

前不久,在2023年上海半导体展会上,长江存储CEO陈南翔的一段讲话引起了争议,他表示,美国当前禁用光刻机的配件,导致长江存储连零件都拿不到,而这些高端配件,根本做不到国产替代。

而接下来,他的话更震撼“你们千万不要相信这个光芯片突破了,那个纳米芯片突破了,说到底都是为了拿科研补贴!”此外他还说到“现在长江存储的问题不是买不到先进设备了,而是以前设备零件都买不到了,这就导致设备坏了,连修都修不了,只能像废铁那样瘫在那里。”

这些话说出来后,有人质疑陈南翔故意制造危机言论,其目的是为了给长江存储争取更多的科研补贴,从而让企业获得更多利润。

但陈南翔强调,自己只是揭示了当前国内半导体产业发展面临的困难和问题,而且这不是皇帝的新装,而是事实的真相。

中国芯片业真相:高端配件做不到国产替代,科研突破只是为拿补贴

无论陈南翔说的是真是假,有几个问题确实存在:

第一,我们没有光刻机,无法生产制造出制程更小的芯片。

第二,大陆整体的芯片产业结构仍然偏低端,而在高端领域,整个大陆的芯片企业加在一起也不及台湾岛的一家台积电。

第三,如果美国对中国的芯片产业进行从技术到产品的封锁,以我们当前的水平,确实很难招架。

高科技产业,有两个决定性要素,一是技术,二是资本,越是产业升级,所需的技术难度越高,而资本的消耗量越大,这不是说我们拿出当年搞两弹一星的精神短时间就能攻克的。

虽然中国本土当前的芯片制造工艺已经能达到14nm的水平,但是这个基础上再往下,7nm、5nm甚至2nm都需要技术上取得突破性进展才可能实现,这不是说国人脑子不如外国人,已经对方本身就有一定的技术积累在那,而我们想要追平甚至完成赶超,首先就要有学习的机会。

但眼下,美国正在使用一切办法掐死这个给中国学习的机会。

中国芯片业真相:高端配件做不到国产替代,科研突破只是为拿补贴

芯片到底有多重要?正如陈南翔说的,如果没有芯片,有些高精尖设备连更换的零件都没有,只能瘫痪在那里。

我们都知道三次工业革命,第一次靠蒸汽机推动,第二次靠电力推动,第三次我们叫计算机革命,其实说白了就是靠算力推动,而算力推动当前的核心就是芯片,无论是CPU还是GPU,无论是大数据还是云计算,哪样都少不了芯片的加持,而更能强大的芯片,影响的是科研成果,是制造工艺。

这不仅仅是关乎你我的手机是否好用,更关乎一个国家的产业是否升级。

美国当前有两个对手,俄罗斯是敌人,因为除了能源出口,俄罗斯几乎无法发展出任何对美国有潜在威胁的产业,只能搞出游击队式的黑客。所以美国可以用战争的方式一举拖垮俄罗斯的经济,摧毁其国本。

但是,对待中国,为什么把我们定义为潜在的竞争对手?因为我们在不少产业的上已经追平或者超过美国,而结果就是在这些领域我们可以用更低的价格获得市场。

但是美国不行,美国乃至西方已经习惯用高利润维持它们发达国家的高人均GDP和高福利了,如果倒退回去,整个西方将发生根本性的社会动乱。

中国芯片业真相:高端配件做不到国产替代,科研突破只是为拿补贴

但因为中国在产业链上又与西方相互嵌入的关系又让它们忌惮与中国的战争。用芯片封锁的方式来制裁中国,目的很明显,制裁的不只是芯片,而是中国整体的产业升级。这同样是摧毁中国未来发展的国本。

对于我们而言,形势也同样严峻,此前的改革开放,我们依靠出口导向策略实现了经济常年两位数增长的奇迹,但是此后,以房地产为标志,中国经济继续实现了两位数增长。

但问题是这种以地产和基建为导向的高资本投入会形成与之对应的庞大债务,一旦财富增长达到瓶颈,比如当下房价过高,民众无法继续保持购买力,这种经济高增长就会陷入停滞甚至是倒退。这些年我们不断调低GDP增长预期其实就是一种变相倒退。

不要说当下的经济增长已进入稳定期,人均GDP还没有达到发达国家的平均水平,凭什么就进入稳定期了?

如今我们重提发展实体经济,集中力量扶持专精特新,但不是说给点政策、批点贷款就行了。同样,攻克“卡脖子”技术,也不是说弄点高大上的名词,批出科研经费,技术就攻克了。这要大量的人才、资本长时间地往一个方向投入才能出成果。

中国芯片业真相:高端配件做不到国产替代,科研突破只是为拿补贴

西方在芯片领域的优势也是长期多国在技术领域不断积累不断共享才达到的高度,如今西方锁死我们,更需要我们沉下心去发展。

同样,如果有机会,如果能得到西方的技术和产品,如果能大大缩短我们技术积累的时间,也没有必要硬撑着说自己全能。

国家之间的博弈,不是说关起门来发展,而是在斗争中争取给自己获得更大的利益,在这种情况下,俄美都可以在敌友之间转化。

于国而言,有差距并不可耻,毕竟我们的技术和资本积累也不过才几十年,我们应当对未来有信心。但如果看到皇帝的新衣而不去戳穿,这种盲目的自信于国于民,就真的是相当可怕了。

继续阅读